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布什:我期待你再来●阚学卿“今天有美国新任总统布什和夫人借访问中国机会来参加我们的晨祷会,我代表北京教会向他们表示欢迎与感谢。布什总统和夫人是我们的老朋友,在他任美国驻中国联络处主任的年代即经常到我们教会参加礼拜,他们的小女儿是在我们教会接受洗礼的,...  相似文献   

2.
一个叫威廉·约翰的青年请教培根,他说他虚荣、好斗、嫉妒心太强。他讨厌自己心中常常冒出邪恶之念,可又无法改变自己,怎么办?培根说:“孩子,你敢于坦率地道出这些,已表明你不是一个邪恶的人。其实,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不会是极善良或极邪恶,而是介于善良和邪恶之间。”约翰兴奋地问:“那么,我是一个很正常的人?”培根摇头:“我只是说你不是一个邪恶的人,你可以努力成为一个善良的人。”约翰有些丧气,他问:“善良有些什么特征?”培根告诉他,譬如,如果一个人对外邦人也能温和有礼,那么他就可以称作一个“世界的公民”———他的心与五洲四海是…  相似文献   

3.
专题二:宽容原则与中国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对宽容原则的解释在戴维森富有影响的理论框架中 ,宽容原则认为 ,当我们解释他人或另类的时候 ,我们必须坚持这样的前提 :他们是理性的存在 ,他们与我们谈论和生活在同样的世界里。否则 ,如果我们固守信念或只进行概念的论述 ,我们就根本不可能理解他们。戴维森在他最近有关解释的著述中指出 ,他以前倾向于用“最大化”一致信念这样的字眼来解释“宽容” ,而在他的思想中与这个论点相关的另一个更有价值的论点是应当“尽量完善”一致的信念。我们需要的不是“最大多数”的一致性、而是“正当的”一致性来理解他人。而在认识到不仅应当尽…  相似文献   

4.
感性认识始终是鲍姆嘉通“美学”概念的核心.而他也始终认为感性认识的完善是美学的目的.在鲍姆嘉通看来感性认识是我们认识世界的一种独特的方式.关于感性认识的认识不仅可以形成一门科学,更重要的是他认为我们应该完善这种独特的看待世界的方式,学会以审美的目光打量这个世界.美学的目的或者美学本身都是对人的审美能力的培养和完善.  相似文献   

5.
当西班牙人抵达墨西哥时,他们在一个混杂着美丽与恐怖的陌生世界前惊奇得目瞪口呆。埃尔南·科尔特斯因苦于找不到词来形容“这片土地的辽阔、事物美妙绝伦”,只好尽他所能予以描述:“尽管对事物的描写很蹩脚,但是,我清楚地知道,它们使人惊奇得不能置信,因为我们在这里亲眼所见到的一切都不能以我们的理解来领会”。贝尔纳·迪亚斯·德尔卡斯蒂略走遍了全国,他象《阿马迪斯》一书中的人们那样欣赏这个“迷人”的世界:“我们中的一些人寻思,我们所看到的一切是不是梦。”一切都是陌生的,“从未见过”。他们两人都赞扬大城市,如形容特拉斯卡拉“如此之大,如此奇妙,以致于即使我遗漏了许多我能描述的一切,但我相信,我所描  相似文献   

6.
欧亚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欧亚主义者是思维和生活新原理的代表者,是一些基于重新看待决定生活的根本问题而开展工作的活动家。他们重新看待近几十年来彻底改造迄今占统治地位的世界观和生活方式过程中所发生一切。同时,欧亚主义者重新从地理和历史方面理解俄罗斯及被他们统称为“俄罗斯的”或“欧亚的”世界。欧亚主义得名于地理学。问题在于,旧地理学把地球古老大陆的主要地带分成两个大陆——“欧洲”和“亚洲”。而欧亚主义者又从中分出“欧亚洲”这个第三个中间大陆,从“欧亚洲”的地理图中得出“欧亚主义”这个名词。  相似文献   

7.
在戴维森富有影响的理论框架中,宽容原则认为,当我们解释他人或另类的时候,我们必须坚持这样的前提:他们是理性的存在,他们与我们谈论和生活在同样的世界里。否则,如果我们固守信念或只进行概念的论述,我们就根本不可能理解他们。戴维森在他最近有关解释的述中指出,他以前倾向于用“最大化”一致信念这样的字眼来解释  相似文献   

8.
李保乐 《天风》2006,(12):12-14
耶和华神呼唤那人,对他说:“你在哪里?”(创3:9) 上帝创造了美丽和谐的世界,将人类始祖亚当与夏娃安置在伊甸园中。委任他们管理海里的鱼与空中的飞鸟。这个时候的亚当、夏娃与他们身边的动物、植物相处得十分和谐。与创物主之间也没有不和谐的因素,他们思想上没有不洁的想法,行为上完全像造他之主的形象,遵命而享受园中的一切。怪不得奥古斯丁在其《忏悔录》一书中说道:上主, 你看了你所造的一切“都很美好”,我们也看见了,一切都美好。你对每期工程说“有”就有了,你看见每一样都是好的。我计算过,  相似文献   

9.
黄凤想 《天风》2002,(7):40-41
圣经启示我们,上帝非常重视信从他之人的伦理道德生活。上帝希望我们择善避恶,离恶行善,要人在世界中作义人。处在21世纪全社会强烈要求重新重视伦理道德作用之时,我认为基督教伦理中“爱”的原则更应受到重视,并付诸于行动。一、基督教伦理是动机伦理伦理学所讨论的是善恶问题,这个善恶问题是指着什么说的呢?一般的伦理学回答这个问题有两个伦理观点。其一为目的伦理,即强调人所应该达到的目的。其二为行为伦理,即注重的是行为本身。大多数基督教伦理学家皆认为上面的两种答案虽能回答一些伦理问题,但还有许多缺点,从而提出动机伦理将之完善。动机伦理最重要之点是察看人的行为的动机,如果我们分辨善恶,首先应该判别动机的善恶。圣经四福音书就证实了这一点:“你们或以为树好,果子也好;树坏,果子也坏。因为看果  相似文献   

10.
什切潘斯基(Jan Szczepański)博士,是波兰科学院副院长。在本文里,他试图总结一种所谓关于“他人”的通俗哲学,从而提出一些关于人、人性的新看法。他认为,他人是我存在的条件,离他则无我。反之亦然。在我与他之间有一种“中间”关系,即他称之为“奇怪的空间”。人之善恶并不是天然就在我或他之内,而是在于这个地处我与他当中的“奇怪的空间”之中。作者进而提出三个世界论:外在的物质世界、内在的精神世界以及在这二者之间的“中间”世界;后者既不是物质的,也不是精神的,而是“社会性的”,因此又称为社会世界。人类社会的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都来源于此。三个世界——人类存在的三个方面涉及人的生活的全部范围。一个完人是善于处理这三方面关系的人。作者又认为,人需要全面探索自己的内在世界,否则,就不能全面理解自己的人性。可是,人的内在世界(对他人)是密封着的,看不透的;所以,作者得出结论:人从来就不能够采取完全人性的态度去对待别人。什切潘斯基的“中间”世界论,使人想起马赫和詹姆士的非心非物的“中间东西”。两者似不无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1.
看美国电影,最让我觉得可笑的,就是美国人在全世界任何场合总喜欢把自己装扮成“救世主”的样子。只要美国总统动一动,整个地球都会起风暴,特别是阿拉伯世界,伊斯兰世界。当我看完《奥萨玛》之后,再回想起《华氏9·11》时,我已经意识到这是一部宣扬“美国精神”的大片。但是在这部片子的背后,总让我觉得摩尔和美国的政治家对伊斯兰文明充满怀疑,对生命的价值实行双重标准。《华氏9·11》大概有这样几个部分:一是布什与沙特和拉登的关系,二是伊拉克战争的合法性与非法,三是伊战给美国民众带来的巨大的心灵创伤。这三个部分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  相似文献   

12.
连榕 《福建宗教》2001,(1):20-21
“法轮功”与世界上一切声名狼藉的邪恶组织一样,都是通过对成员实施精神控制,来达到其邪恶目的。在李洪志妖言蛊惑下发生的“法轮功”痴迷者天安门广场自焚事件,再次充分暴露了“法轮功”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的邪恶本质。  相似文献   

13.
康德与形而上学问题——评海德格尔对康德的解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认为,一方面,海德格尔在他的《康德与形而上学问题》中所发挥的对康德的解释,没有停留在单纯字句,而是带有大胆的探索性质,带有真正哲学探索的标记,它始终让我们置身于问题本身,并使这些问题保持着真正的力量和自身的原初性。然而,另一方面,由于海德格尔的解释在最重要的方面采取了“武力索取”的方法,它没有公正对待康德明确坚持的感性与知性的二元论原则,就此而言,海德格尔的解释无异于是在用武力侵犯康德思想,强行让其屈从于自己的形而上学问题。本文坚持认为,领会康德思想的最确定的出发点就是要坚持康德的认识能力二元论原则,以及由此派生的“现象”与“自在之物”、“感性世界”与“理智世界”和“经验”与“理念”的二元区分。  相似文献   

14.
理解     
我时常感到孤独和痛苦。我对朋友诉说我的苦闷,烦恼,以及忧郁,说世人不能理解我。我只希望得到他的理解。晚上,我们喝酒,他尽一切努力来理解我———然而他不能。于是他“煞有介事”地“教导”我一番。他给我讲了三个小故事。第一个故事是建造巴别塔:人类在创始期,天下只有一种语言。他们往东方大迁移时,遇见一片巴比伦平原,就在那里定居下来。他们彼此商量着说:“来吧!我们在这儿烧制砖头!”他们真的动手烧制起来。又说:“来吧!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城里要有高塔,耸入云霄,好传扬我们的美名,以免我们分散到别的地方!”这时候上帝下来了,他看见…  相似文献   

15.
善恶二元对立的宗教哲学思想贯穿于琐罗亚斯德教的整个宗教框架和体系流变。尽管该教一再强调阿胡拉·马兹达的至上和独尊,但与之对立的“恶神”阵营始终存在,形成了神学一元论和哲学二元论依靠共存的宗教哲学思想特征。在从“三世说”到“四时说”的创世神话中,善恶二元也永恒且普遍地存在于整个时空。由此,琐罗亚斯德教的道德论强调人在善恶二元中的选择以及最终将归属于善恶二界的结局。该教的人首双翼日盘图形,则通过符号象征表现了二元论。琐罗亚斯德教的宗教哲学思想影响深远,不仅深入影响了西方哲学思想,浸染了中东地区的犹太教、基督教、诺斯替教、摩尼教和佛教,而且对中国苯教、萨满教等也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6.
“六法”是绘画美学的总纲,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从辩证统一的整体观点看待“六法”,有利于我们理解中国画没有流于自然主义或形式主义,与这个“金科玉律”千载不易之法的确立是分不开的.传统不是保守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发展的,今天的“古为今用”已使中国画得到更好的传承,并取得了伟大成就,在世界艺术百花园中绽放出灿烂的光彩.  相似文献   

17.
潘海洁 《天风》2003,(4):24-24
“所谓朋友,是在全世界上的人都离你而去的时候,唯一走来看你的那个人”。如果我们按照这个定义来衡量谁是耶稣的朋友,就是全世界的人都离开耶稣的时候,就是他最孤独的时候,就是他在十字架上说“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的时候,就是他为全人类舍身流血的时候,唯一走来看他的人。 圣经中清楚地记载,有几种曾与耶稣有关的人,在他上十字架之后的表现。从他们的态度,我们便可断定谁是耶稣的朋友。  相似文献   

18.
王春燕 《美与时代》2004,(12):86-87
《巴黎圣母院》中的克洛德副主教是一个充满矛盾和争议的人物。在大多数读者的眼中,克洛德是一个阴险、邪恶的伪君子,但他们没有看到他身上可贵的人性复苏和自身所表现的巨大的悲剧。我们必须通过克洛德身上所蕴涵的人与神之间两种矛盾性格激化和斗争,更深刻地理解这个人物,揭示人--神相遇的悲剧,为解读《巴黎圣母院》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比约拿更大     
潘智力 《天风》2006,(16):8-9
当时,有几个文士和法利赛人对耶稣说:“夫子,我们愿意你显个神迹给我们看。”耶稣回答说:“一个邪恶、淫乱的世代求看神迹,除了先知约拿的神迹以外,再没有神迹给他们看。约拿三日三夜在大鱼肚腹中,人子也要这样三日三夜在地里头。当审判的时候,尼尼微人要起来定这世代的罪,因为尼尼微人听了约拿所传的,就悔改了。看哪,在这里有一人比约拿更大! (太12:38-41)  相似文献   

20.
女同学:他为什么总是盯着我看?是不是遇到了“色狼”?女同事:他喜欢看女孩的胸部,真下流?女老师:他这么小就喜欢看女孩,没得救了!一般情况下,女孩会觉得常盯着她们看的男孩“好色”,可是他们也许有不得已的苦衷,内心充满了自责,正渴望得到你的理解。男孩波波的自述初中的时候,我就喜欢上了班里的一位女生。但那时老师管得非常严,不许早恋。一经发现肯定会在班里曝光,还让你当众检讨。我从小到大都是有名的乖宝宝,当然不敢冒这个险了,所以只能在心里默默地想她,或者偶尔偷偷地看她一眼。后来我们碰巧考到同一所高中,对她的喜欢也越来越深。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