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陶金 《中国道教》2003,(3):36-38
据1928年北平特别市寺庙登记,大概浏览下来,供奉道教伏魔大帝也就是佛教伽蓝的关帝庙竟有267座之多。也就是说,老北京的寺庙中有百分之十六都是供奉关圣帝君的庙宇。可见,关羽在百姓心目中占有其他神癨不可比拟的地位。老北京人的关帝信仰不但虔敬,而且还可以影射到全国乃至所有的炎黄子孙,他们对关帝的信仰是同样深厚的。(见《北京寺庙历史资料》第62页)众所周知,在道教神癨中,有先天之神与后天之神之分别。关帝就属于后天之神。然而,我国古时类似于关羽的忠臣勇将不下百余,为什么单独关羽拥有如此多百姓的崇敬呢?这是由中国古代所特有的社…  相似文献   

2.
当前,海外华人民间信仰在发展中出现了跨地区交往和结盟的现象。民间信仰在海外传播时已然形成的跨地区的香火网络.为这一现象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当前海外各国特别是东南亚各国华人所面临的文化认同危机,是迫使海外华人民问信仰走向跨地区交往和结盟的促发因素。一些影响较大的宫庙试图通过跨地区的信仰网络来构建自身权威的行为,则进一步加快了海外华人民间信仰跨地区交往和结盟的步伐。  相似文献   

3.
众所周知,道教的神是三清即元始天尊、灵宝大尊、道德天尊等神尊。因此,道教几乎所有的“十方丛林”和著名宫观均供奉有上述神尊,如果没有供奉“三清”、“玉皇”等主神,似乎该道观不为丛林,或格局正待完整,不然为小庙(即子孙庙)。这种情形亦成为道教丛林宫观一种习惯或说是道教丛林一种规范和模式。在湖南的一些庙宇中,除祀奉一般道教神明外,还有一些庙宇供奉着地方神祗。这些庙宇将人们自发的信仰观念及民俗文化与道教文化交织在一起,反映道教功德成神的特质。现将主要的和有一定影响的这一类的庙宇简介如下,以便分析它与道教…  相似文献   

4.
<正>这些庙宇大多有100多年历史,最早的有200多年历史,原先大多供奉道教神仙,后来由于历史原因,逐渐改为供奉儒释道三教神祇,目前都是中爪哇三教协会的会员,其中泽海庙和三宝庙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应印尼中爪哇三教协会和芝拉扎县南清宫的邀请,中国道教协会组团于4月19日至24日对印尼三教会、三教庙宇进行了友好参访。印尼是全世界穆斯林最多的国家,在2亿多人口中,穆斯林占90%左右。不过,印尼又是宗教相对宽容的国家。居民可以选择信仰6种宗教之一: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印度教  相似文献   

5.
三教合祀庙宇是将孔子、佛祖、老君圣像并列奉祀于同一庙宇空间的信仰实践形式,其历史起源可追溯至唐代中后期,北宋时期开始大量修建。三教合祀庙宇的出现与佛教紧密相关,是佛教为适应中国社会文化土壤而对儒、道信仰资源积极吸收运用的一种重要形式,可谓"佛教中国化"在信仰实践层面的生动体现。通过考察和寻绎三教合祀庙宇的历史起源、基本形制,分析其出现的主要动因、图像学基础、社会思想环境及长期存续的关键因素,可以为我们从信仰实践维度充分理解"佛教中国化"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净土宗和净土信仰,从词面上看,两者关系之密切已自不待言。因净土宗之所以为净土宗,实以信仰净土而为然。换言之,净土信仰是净土宗赖以立宗的基础,也是净土宗进行宗教实践的理论根据。然而也正因如此,常使人产生这样的感觉,以为净土信仰是净土宗之独创.或者但凡净土信仰便是净土宗之信仰。这其实是一种很大的误解,是由于不了解净土宗历史和净土信仰源流的结果。按大乘佛教教义,十方三世之佛多如恒河沙数,而一佛一净土,所以净土也多如恒河沙数。以此言之,净土信仰自然也多如恒河沙数,这是一个不争的理论问题。而在中国佛教历史…  相似文献   

7.
唐汪的道教信仰是以民间化方式表现出来的,且十分注重仪式性信仰、自然敬畏,尤其重视敬奉祖先。如果对庙堂做细部的观察就会发现祖先牌位旁还供奉着武将、道教神祇、佛教菩萨等。这些供奉物已远远超出了祖先敬奉的范围,具有了多元化与复杂化的表征。这一方面反映了祖先崇拜的信仰旨归,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各种信仰之间划定界限是十分模糊的。也正是有了这种模糊,此地的道教信仰面临着挑战。  相似文献   

8.
天妃,或称“天后”,俗称“天后娘娘”,又称“天母”、“天上圣母”,而福建、台湾则称“妈祖”。 妈祖屡显神通,拯救海难,故民间尊奉为“海上保护女神”,更因其神通广大,“德被于民”,“功及于国”,深受沿海民众信仰,江海码头普建“天后宫”供奉,朝野多加祭祀,香火历千年而不衰,仅台湾一地,“天后宫”有五百十座之多,至今海内外信众超过一亿人,妈祖信仰遂成中国大陆和海外华人联系的纽带。  相似文献   

9.
新加坡道教概况道教何时传入新加坡,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有学者根据碑文史料推论在1819年莱佛士登陆新加坡前后,就已经有了华人庙宇。①然而当时的庙宇,创立者和管理者都不是道士,但从所供奉的神明上来看,这些华人庙宇无疑属于道教信仰或者成  相似文献   

10.
关公文化在中国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明清时期,中国人开始大规模向海外移民,关公文化随着华人的脚步传播到世界各地。关公文化在海外华侨华人中传播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伦理道德层面的"忠义仁勇"精神,信仰层面的平安神、财神等神格信仰,情感层面的国家情、故乡情、同乡情等。这三个层面的核心内容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并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关公文化在海外华人华侨中传播的始终。  相似文献   

11.
白马大王是越南传统信仰中的一个神衹,河内的白马庙是供奉白马大王的著名庙宇。本文中白马庙所供奉的白马大王本为伏波神,在越南古代民族国家产生后,以龙肚神代替伏波神,对其神性进行了重构。本文对此进行了具体考证和辨析。  相似文献   

12.
天后宫是供奉妈祖的神庙,曾经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在民间有广泛而久远的影响。进入民国后,反迷信运动逐渐高涨。国民政府后于出台了多项控制迷信活动规定。妈祖信仰因此受到了极大冲击,各地不少天后宫被捣毁或者挪作他用。对此福建莆田林氏家族十分痛心,遂上呈地方政府并请转呈中央政府,希望能保护供奉其祖先的妈祖庙宇。国民政府研究后批准保护,然规定必须改为林孝女祠纳入先哲类供奉。此举一方面回应了社会精英反迷信的诉求,另一方面又适应了下层大众百姓的精神需要,达到了去一神而为社会道德建设添一利器的目的。此事为国民政府恰当处理民间信仰问题的成功典范,同时也是国民政府在社会各方势力挤压下做出的灵活决断。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新加坡兴化人坛班的个案研究,探讨华南乩童仪式传统在海外华人社会中的传承与创新。兴化历史上的坛班,是经由"肃坛持戒"形成的乩童组织,分属于不同的庙宇或教派。兴化坛班传入新加坡之后,最初主要是教派组织,后来在同乡庙宇中得到了广泛的发展,成为兴化方言群的主要仪式团体。为了因应当地的特殊历史环境,兴化坛班的仪式传统不断创新,其组织形式也日益趋于多元化和国际化。新加坡兴化坛班的发展历程,不仅反映了东南亚华人乩童仪式传统的能动性与生命力,同时也反映了仪式组织对海外华人社会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4.
真武,是道教信奉的天神之一,在中国有着相当普遍的信仰基础。时至今日,从晋北的恒山山麓,到南国珠江三角洲广阔的土地上,依然可以看到为数众多的供奉“真武大帝”的大小庙宇。有人不禁要问:中国人对真武的信仰究竟起于何时?为什么对其信仰经久不衰?中国人的真武信仰与中国历史及社会的发展有什么样的必然联系? 和世界其他民族一样,我们的祖先最早产生的宗教观念也是出于对大自然的崇拜。早在道教形成之前,华夏大地就已盛行神仙信仰,即由对天和地的信仰,逐渐扩展到对一切自然现象,包括日月星辰、山川湖海、雷电风雨、方位时节…  相似文献   

15.
啬色园,香港地区四大宫观之一,主要供奉赤松黄大仙师,且尊崇儒释道尊神,俗称“黄大仙祠”,既有古色建筑,也有环保园林,是现时黄大仙信仰最具代表与影响力的道教庙宇。啬色园的发展轨迹主要分为两个阶段:抗战前私营道侣之清修道场以及抗战后转型现代化的善团。啬色园的道脉沿自广州芳村普济坛。普济坛是在广东民间黄大仙信仰基础上形成的乩坛。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考察印尼与中国的交流历史,并结合近期的田野调查材料,介绍了道教在印尼社会的大致情况。作者认为,印尼华人的道教目前虽然多在"三教"名下活动,且常与民间信仰混融而不能被视为"纯粹",但由当地不少华人声称自己信奉道教,以及其许多庙宇供奉玄天上帝、关圣帝君、玄坛元帅、张天师等道教神灵,可知他们的身份应该属于道教信徒。  相似文献   

17.
海南岛的两座水尾圣娘祖庙,只是因为称呼的巧合而相同,但其信仰实质差别很大。文昌水尾圣娘主要是海神,定安水尾圣娘可以认为主要是家族神或祖宗神;前者在海南岛传播较广,在海南岛民间信仰的影响要远远大于后者。水尾圣娘虽源于南天夫人,却又不等同于南天夫人。水尾圣娘信仰逐渐压过或代替南天夫人信仰,大约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水尾圣娘信仰在东南亚地区华人社会有着广泛分布。在海外尤其是东南亚地区,分布广泛、影响较大的是海神水尾圣娘。正是文昌籍华侨华人将水尾圣娘信仰传播至南洋甚至更远。在海南原乡,水尾圣娘往往在庙宇中占据主神地位,而在东南亚的华人寺庙中,水尾圣娘往往是作为天后的副神而奉祀的。文昌水尾圣娘庙祖庙与海外有着非常广泛的联系,地位非常独特而重要。水尾圣娘信仰是海南岛极为重要的民间信俗文化品牌,也是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8.
本文描述了闽台海上船舶供奉水神的现象,并简要论述与此相关的问题:流动的庙宇与民间信仰的传播,福建内河水神势力范围的平面划分与闽台海上水神的立体谱系,“顺风顺流”、“定风稳流”的诉求与水神信仰的兴衰。  相似文献   

19.
清代山西泽州地区分布着大量三教合祀庙宇,这些庙宇大多为所在乡村的"社庙",是村社"春祈秋报"之所,与民间社祭传统密切相关。村社民众建立三教合祀庙宇,对于儒释道三教信仰资源的利用集中体现在祭祀对象的组合,在信仰实践仪式和功能上则主要诉诸"春祈秋报"的社祭传统。本文主要围绕清代泽州三教合祀庙宇的区域分布、形制布局、社庙性质及相关的社祭传统展开考察和分析,寻绎其中蕴含的地方村社祭祀体系的深层结构与民众信仰生活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历史记载讨论了妈祖生前成长为谓洲屿女巫以及殁后被民间祀奉和受朝廷重视的情形,针对海内外妈祖庙供奉制度,分析其儒释道融合的特色,指出妈祖神庙中儒释道的圣像或神像一起供奉,这种形式上同在的现象,反映出佛道二教和民间信仰在中国传统的文化氛围,尤其是在儒家主导文化的影响下都有了涵化;儒释道的融会贯通是妈祖信仰最深刻的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