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比喻简析     
比喻就是打比方。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叫比喻。本体、喻体、比喻词是构成一个比喻的三个要素。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两个本质不同而有相似点的事物,相似点是作者引起联想并构成比喻的基础,是喻体和本体之间的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根据表达的需要,人们运用比喻的时候,或是直接点明本体与喻体之间的相似点,或是隐含不露,或是巧妙地将相似点对照、比较、铺设,使比喻形式灵活多样,从而增添语言的艺术魅力,不仅使人理解,而且给人以美的感受。  相似文献   

2.
读了《语言艺术中的艺术——“比喻”在文学作品中的运用》(载本刊1985年第4期)之后,想到比喻的运用,还可以从比喻的构成本身进行剖析,所以写成本文。比喻的运用的优劣,和一个比喻本身是否新鲜、通俗以至是否适应语体等因素密切相关.本文要谈的另外的两个因素,一是比喻的运用的优劣和比喻的相似点的关系,二是比喻的运用的优劣和比喻之外的词语的照  相似文献   

3.
自义与自卑     
音歆 《天风》2005,(5):36-37
根据福音书的记载,耶稣经常藉着比喻来讲解上帝国的奥秘和一些道理。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用某些类似的事物来对比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生动鲜明。路加福音18章9-14节记载耶稣用一个比喻来说明自义与自卑的道理,这个比喻中讲到有两个人在圣殿里祷告。一个是法利赛人,另一个是税吏。这两个人无论在宗教方面、道德方面的地位和影响都是截然不  相似文献   

4.
论腧穴特异性研究中的思维方法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们研究一个问题,无非就是要弄清楚问题的实质或本质,也就是要弄清规律的东西.问题或事物的本质用语言概括后的表述,就形成了概念的内涵.在我们所研究的问题当中,有相当一些问题是关于事物属性的归属研究.要判断某个事物是什么,的是要看这个事物的本质是否被某个概念的内涵所反映,如果这个事物的本质能被这个概念的内涵所映,那么该事物就可判断为这个概念所描绘的事物中的一员.  相似文献   

5.
表达和喻词     
本文从意识的意向学说的观点考了喻词的表达,并且认为说话(和思想)之必须用喻词,不是人类思想偶有的弱点,而是充满一切意义的“次宇宙”的一种存在的必要。全文分为五节,最后有一个简短结论。在第一节“表达的现象”里,作者说,从现象学的观点看来,语言是人的表达活动的总体或全局的一个方面,人在本质上是能表达的,表达在生活经验中是一个比语言传达更基本、更广泛的范畴。在第二节“语言的直显性的结构”里,作者说,我们在语言中可以区别开直显指示中的四个平面,即:一、在指示或指明的作用中,言词能使说话者无限地扩大他的生活空间与生活时间;二、语言的指示性质不仅针对着所经验的事物,而且针对着我们的经验本身;三、语言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手段本来指示那表达的-交往的全局,这包括“说话者”和对之传达表词的“别人”;四、特定的言词带有它们的起源和跨过历史的新的用法的标志。在第三节“意义与表达”中,作者说,意义是所经验的东西,也就是我们在行为、姿势、语言中所要表达的东西。言词不是意义,一个词或一连串的词可能指示一个意义,但一个意义决非用任何一个词或任何几个词的结合所能穷尽的。逻辑分析所要下定义的概念可以称为“封闭的”概念,即封界明白、意义充分确定的观念。现象学则把意义界说为一种“畅开的”结构、即一种不定的意向,可以从无数的可能的观点予以透视,但不能在任何一个方面之下完全占有。在第四章“比喻的表词”里,作者说,言词的工具性是从身体姿势的那些比较柔顺,比较微妙的形式而来的。用来指示身体作用、感觉、空间关系和时间关系的那些最原始的言词,基本上是姿势性的。它们原来是用来区别、指明基本知觉的,后来则不仅用来命名事物或指出、区别知觉的经验,而且可以使我们把新的、一向未命名的现象带入我们的视界而去领会它们。任何世界现象,无论怎样复杂派生,一经命名,就因此而成为后来象征的或比喻的使用底适宜材料。当我们从“已知”进到“未知”,我们在喻词之上堆上喻词。言词的比喻使用似乎是发现“新的”意义的基本工具。在第五节“哲学中的喻词。中,作者说,几乎所有哲学家都企图抓住那些微妙而不易捉住的现象,如思维、知道、了解、领悟等。他们这样做,是依靠希腊哲学黎明时期所创造的一些有成果的喻词。柏拉图在他的后期对话中,在申述知识问题时给予我们一系列的认识论的喻词,其中头一个是把思想作为怀孕的思想,亚里斯多德说,心灵像一个尚未在上面写字的白板,这个比喻是经验主义和实在主义的认识论常用的。维特根斯坦把语言看成意义底复杂的、连锁的、纷乱的纠缠,哲学的任务就是要发现、区别它的繁多而复杂的交互关系。胡塞尔把意识界说为对世界的意向,即对向世界的一种努力的直指;意识不再是被动的,它本质上是活动、主动、运动。  相似文献   

6.
逻辑的基本规律有同一律、不矛盾律和排中律。这些规律概括地表现了逻辑思维的一般特点,普遍地适用于各类思维形式。人们在运用概念、做出判断、进行推理时,都必须遵守这些规律。这对科技论著的翻译尤为重要。下面,我们从专门术语同一、习惯用语同一和普通事物同一这三个方面介绍逻辑的同一律知识在俄汉翻译中的运用技巧。一、专门术语同一我们知道,科技专门术语是用来正确地表达科学概念的。而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概念必须保持同一性。俄汉两种语言习惯不同,表达同一科学概念的术语也不尽相同。所以,在这种情况  相似文献   

7.
比喻是利用事物间的相似点,用甲事物来描写、说明乙事物的一种修辞方式。这种修辞方式是根于联想的。什么是联想?“由当前感知的事物回忆起有关的另一件事物,或由想起的一件事物又想起另一件事物,都是联想。”①联想是一种心理现象,是沟通事物形象联系的桥梁。联想可以分为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和关系联想四种。  相似文献   

8.
《逻辑与语言学习》1986年第4期的一篇文章曾举了某逻辑教科书上的两个把比喻当作一类比推理的例子(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比师生、青老年、前后人的关系;用“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比“反动派不打就不倒”),借以说明比喻是不能作类比推理的。对此,我有一点不同的看法。这两个比喻能否作类比推理,固然值得研究,但笼统地认为比喻一定不能是类比推理,我却以为未必妥当。  相似文献   

9.
已经不记得是哪一位哲人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比喻是文章中语言的灵魂。”其实,比喻岂止只是文章中语言的灵魂,在生活中、在政治中、在谈判中、在辩解中等等,如果我们都能熟练地掌握和运用比喻这门艺术和技巧,那么,你的智慧和能力就将通过语言这个载体,使你人生的岁月透着更加迷人的光彩。  相似文献   

10.
已有研究表明,与个体主义文化相比,集体主义文化易引发整体加工方式。但是,文化不仅可以按照东西方文化划分为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还可以依据个体的文化经验划分为多元文化和单一文化。那么,与单一文化经验相比,多元文化经验,尤其是最常见的双文化经验是否也有利于整体加工方式呢?在两个实验中,我们将被试分为两组,让其中一组被试暴露在双文化情境下,另外一组被试暴露在单一文化情境下。然后让这两组被试要么寻找两段视频间的相似点或者差异点(实验1),要么回忆与老年人刻板印象一致或不一致的信息(实验2)。结果发现,与暴露在单一文化情境下相比,暴露在双文化情境下的被试倾向于寻找事物间的相似点(实验1),并且不易形成刻板印象(实验2)。这表明,双文化经验有利于整体加工方式。  相似文献   

11.
维特根斯坦对唯我论批判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揭示其产生的语言学根源。维特根斯坦把自己的工作形象地比喻为“给苍蝇指出一条路,飞出捕蝇瓶。”(《哲学研究》,第309节,以下凡引此书第一部分仅注PIS而唯我论就是这样一只苍蝇。维特根斯坦指出的这条飞出捕蝇瓶的路是,唯我论者不是发现了什么新的东西而是不满意于我们的日常语言。他们的工作不过是在进行着“语法运动”。一、实在论没有能够克服唯我论为了批判唯我论的错误,穆尔为常识进行辩护,运用常识的观点来为外部事物的存在进行论证。在这个问题上最突出的是,穆尔在美国皇家科…  相似文献   

12.
要认识客观事物,必须进行科学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毛泽东同志说:“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事物的本质是由主要矛盾,特别是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我们认清了事物的本质,就能把握事物发展的规律,不会被任何现象所迷惑,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同志,懂得要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看清事物的本质。他在党的教育下,认清了地主阶级的剥削本质, 对敌人不抱任何幻想,坚决革命到底。大庆人在油田的开发工作中,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办事,把初步认识到的现象当作入门的向导,通过科学分析,揭开了油层的秘密。工农兵群众和革命干部深深地体会到,只有按毛主席的指示去看问题,才不会在复杂的情况下迷失方向,才能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一切问题,取得工作上的胜利。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种用于交流的代码体系,语言符号在数量上是有限的,从传递机制上来说是直线性的,从传递的内容上来说是一维的。这不仅造成了语言的多义性、歧义性和模糊性,而且还造成了语言和其所表达内容的不对称,也即所想要表达的内容没有相应的语言表达符号。语法规则的机械性和个体、民族的差异性更加凸显了自然语言的含混不清和缺漏性,增加了自然语言发生歧义的可能性。我们无法有效地对主客观世界加以限制,所以这一系列矛盾解决的焦点就落在语言上。语言作为一种人为创造的表达工具,如何才能更准确、更有效地将主观思想以及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表达出来呢?这一切都有赖于语言的自我发展。语言的发展可以是语言内部的进化和自我完善,但也可以借助外部力量来完成。  相似文献   

14.
在上一期,我们提到一些学者认为语言只是大脑进化的副产品而已。进化为人类赋予了巨大的脑容量,一旦几十亿个脑细胞联合起来发挥作用,创造出语言这种疯狂的事物也不足为奇。不过,另一些学者则认为,我们的语言能力和其它适应能力一样,是为了专门的功能和目标而得以进化的。这一期,我们继续介绍支持后一种观点的证据。  相似文献   

15.
“西满,我有一件事要向你说……一个债主有两个债户:一个欠五百德纳,另一个欠五十。因为他们都无力偿还,债主就开恩,赦免了他们二人。那么,他们中谁更爱他呢?”西满答说:“我想是那多得恩赦的。” 耶稣对他说:“你判断的正对。”(路:七,41-43) 这是一个十分感人的比喻,它说明天主对我们是何等慈悲、何等慷慨大方。他见我们无法偿还欠债,他不但不追究,而且永远宽恕我们。赦免我们。 但想了解这则比喻的真谛,我们必须先知道耶稣讲这则比喻的前因后果。 依据路加圣史的记载,当时有位名叫西满的法利塞党人,他可能为了好…  相似文献   

16.
"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①这是我们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哲学基础.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依存于社会主义现实运动及其发展趋势,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将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和概括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同时,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是社会主义实践一段时期的理论概括,它还需要不断向前发展,具有发展性、开放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生活中的一些事物不是常有这样的情景吗?从表面上看两者是矛盾对立的,从实质上看却是高度统一的,互为因果互为补充的。黛玉初见贾母时,过分地感到亲人的温暖,却伤心地哭了;而焚稿断痴情时,却微微地笑了。艺术也是如此。故意将表面上相排斥、相对立的概念、判断或推理巧妙地联在一起,实际上却表达了深刻的含意,这正是辩证法在语言运用中的反映。从语言的组合形式来看,巧用矛盾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并列结构中的成分看似矛盾,实则一致,如: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周易》的阴阳世界观注重的是阴阳间的关系,而这种关系又有两个重要状态,一个是“空无”,另一个是“中庸”。对于这两种状态的不同态度形成了古人不同的人生态度和理想追求。同时,本文还认为,《周易》所运用的是取象比类式的象数推演体系,它不同于概念式的演绎体系。人类生活有很多重要内容不能通过概念式的语言去思维和表达,而这些“不可言说”的内容却往往可以用“象征语言”和象数思维来表达。  相似文献   

19.
汉语中并列结构的几个组成部分一般说是平等并列的,并列的几个事物在外延上要求不相容。但实际语言中,有时却往往有相容事物的并列情况。如"要教育党员群众以大局为重,以党和国家的整体利益为重。"(《邓小平文选》第一百四十二页)按理说,党员和群众这两个概念是交叉的,党员中有群众  相似文献   

20.
《逻辑与语言学习》1983年第3期刊栽的《概念的限制与语词的修饰》一文,将“毫不利已、专门利人”说成是雷锋所具备的本质属性(见该文第28至29行),这个问题我有些不清楚,现提出来求教于广大逻辑工作者。各本逻辑书关于本质属性的阐述,文字表达上虽然不完全相同,但基本意思却是一致的。所谓本质属性,就是决定该事物之所以成为该事物并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属性。这就是说,一个事物的本质属性,是那些不仅对该事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