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杨仁山居士(1837~1911),名文会,安徽石埭县(解放后改名广阳镇,并入太平县。)人,是清末“复兴中国佛教之先导”,人称“深柳大师”。他对佛教的研究、弘通、出版等事业的卓越贡献,是众所周知的,此不赘述。这里只想就杨老的一些琐事作一介绍,以便更全面地了解杨老的为人。一、国事青少年时期杨老聪明颖悟,“十四能文,雅不喜举子业。”中年以后,专心学佛,但没有忘记利物济世。象当时所有的有  相似文献   

2.
金陵刻经处是一个佛教文化学术机构,清末安徽石埭杨仁山居士(1837—1911)创办。他学佛以后,感到当时的明刻书本藏经《嘉兴藏》版已毁于兵火,无书流通,乃发起组织金陵刻经处,重刻新版,以飨读者。1866年创刻了第一部书《净土四经》。刻经处的今址淮海路35号,原是他自建的住宅,1897年施舍给刻经处,只是当时的大门在延龄巷,现改在淮海路。我国佛教到了清末,宗风衰歇,义学消沉。杨仁山创办刻经处,注重学术,提倡研究,门下人才济济,谭嗣同善华严,黎端甫善三论,桂伯华善密宗,法相唯识之学有欧阳竟无、  相似文献   

3.
“近代中国佛教复兴之父”杨仁山居士,“奋起末法苍茫、宗风歇绝之会,以身任道,论师、法将、藏主、经坊,四事勇兼,毕生不倦,精诚旁薄。”(沈曾植《杨仁山居士塔铭》)居士起晚清中国佛教之衰,肇现代中国佛教之兴,其于中国佛教之大贡献,早已为人们所熟知。然而,对于杨仁山居士创办金陵刻经处兴复中国佛教之前的“序分缘起”,我们却知之甚少。仅有的一些文献资料只有引起我们更多的疑情──造就一代大师的一方水土的本地风光到底如何?徜徉在花木扶疏的金陵刻经处内、深柳堂前、杨仁山墓塔下,我们时时涌动着拂之不去的愿望:去杨…  相似文献   

4.
徐平轩,名国治,安徽省石埭县人。光绪十六年七月初一(1890.8.16)出生于石埭县乌石垅徐村(今为乌石乡徐村,已并入太平县)。徐村位于杨仁山居士故里杨家村西面三里。两村杨、徐二姓世代通婚,关系密切。徐平轩早年在北京、上海、南京、重庆、安庆等地从事佛经刻印、流通及慈善赈济事业。新中国成立后,于1952年至1966年主持金陵刻经处工作。1967年病逝于安徽原籍。  相似文献   

5.
杨仁山与金陵刻经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仁山与金陵刻经处吕建福一、杨仁山与金陵刻经处的创立杨仁山,名文会,生于1837年,安徽石埭人。十岁受读,十四岁能文,聪明颖悟,性格豪爽,喜读奇书,知识广博,“凡音韵历算、天文舆地以及黄老庄列之术,靡不探颐,韫之于心。”①大约二十七岁左右接触佛学,最...  相似文献   

6.
西妙 《法音》1994,(10)
(一)学佛因缘杨仁山,名文会,安徽石像人,生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卒于宣统三年(1911)。杨仁山自幼聪颖,十岁能读,十四岁能文,性格豪爽,喜读奇书,知识渊博,“凡音韵历算、天文舆地以及黄老庄列之术,靡不探晴,错之于心”(张示田,《杨仁山居士别传》)。杨仁山约于二十七岁时真正接触佛法。1864年,杨仁山父亲病故,他自己又身患重病。病中研究有关修养的书籍,再度展读《大乘起信论》。在此之前,他曾读过一老尼给他的《金刚经》,也见过《大乘起信论》,但不甚了然。此番病中再度研读,才深入其内,手不释卷。其后在坊间…  相似文献   

7.
吕建福 《法音》2008,(12):13-20
清末杨仁山居士,以其创办金陵刻经处的弘法利生事业而闻名于世.他的精印佛经、广为流通及创办“祗洹精舍”培育佛教人才的事业.为推动近代中国佛教的复兴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杨仁山因之被尊为中国近代佛教的先行者和振兴者。关于杨仁山居士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怀朴老     
提起朴老,追忆他对金陵刻经处的功德和功绩,就说不完,道不尽!抗日战争之中,金陵刻经处遭受日军严重破坏,刻经处创办人杨仁山老居士的影堂,即深柳堂,被日军烧毁,经版、图书,抛散一地。抗战胜利后,老居士的孙子杨雨生、立生为祖父的事业不能随它毁掉,到上海向朴老告急。此时朴老正在上海佛教界抗美援朝支会中开会,就赶来南京金陵刻经处考察,知道金陵刻经处在佛教文化方面的重要性。回上海,向集会的缁(法师)、素(居士)大德,说明情况,必须保护。得大家赞成,就在大会中,推选圆瑛法师等二十五人组成金陵刻经处护持委员会。…  相似文献   

9.
自近代佛学大师杨仁山、欧阳竟无复兴佛教以来,“居士佛教”亦随之自觉的兴起.本文意在探讨《法华经》教义对居士佛教的启示,检视当代居士佛教的成就,并对在家居士之住持佛教的合法性及其相对于出家僧众的地位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10.
《法音》2016,(7)
正杨文会(1837-1911),字仁山,号拙道人,安徽石埭(今石台)人,其弟子尊称为"深柳大师",也被誉为中国近代佛教复兴之父。此盖缘清末知识界对佛教兴趣日增,甚多人信仰由儒归佛,诚如梁启超所言:"故晚清所谓新学家者,殆无一不与佛学有关系"~([1]),而其中的关键人物乃杨文会。杨文会的思想取向守持传统,即"教宗贤首,行归弥陀"。他学佛"启自马鸣(相传《大乘起信论》之作者);净土之缘,因于莲池;学华严则遵循方山,参祖印则景仰高峰"~([2]),因而具有诸宗圆融特征。在佛学义理方面,他主张"十宗"平  相似文献   

11.
金陵刻经处创办一百三十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吕建福金陵刻经处是我国著名的佛教文化机构,由杨仁山居士于清同治五年(1866)创办。作为居士道场及刻印流通经籍之场所,金陵刻经处曾为中国近代佛教的复兴作出巨大贡献。金陵刻经处以佛学研究为基础,以印经、讲学为事业...  相似文献   

12.
武延康 《佛学研究》2004,(1):312-330
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于1995年1月出版的于凌波《杨仁山居士评传》,是仁山居士逝世80余年后,第一部正式出版的研究仁山居士的专著。著者文笔流畅,书中资料丰富,于仁山居士生平、思想的研究其功甚伟。杨仁山居士于近世中国佛教有再造之功,而有关他的生平事迹的介绍文字却很少,除了几篇传记(内容大同小异)和其孙女杨步伟的一些回忆文字外,多散见于他人诗文集、笔记、日记之中,收集颇为不易。  相似文献   

13.
《法音》2016,(7)
正金陵刻经处是海内外著名的佛教文化机构,由杨仁山居士于清同治五年(1866)创办,作为居士道场及经籍刻印、流通之场所,杨仁山居士在此讲学刻经40余年,刻印流通佛教经典百余万卷,印刷佛像十余万张,设立"癨洹精舍"、"佛学研究会"等佛教讲学和研究机构,造就了众多佛学人才,开中国近代佛学教育新风,对后来的佛学研究和佛教教育影响深远。杨仁山居士之后,欧阳竟无及吕贗先生等,复创支那内学院,精研法相,影响广泛,为中国近现代佛教的复兴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也为中国  相似文献   

14.
谭嗣同与杨仁山及金陵刻经处的内在关系到底如何?对于这个问题,笔者1994学曾作《仁学注析》,今年作《杨仁山评传》,颇有一些新的发现。谨列如下,以供学者指正。杨仁山与谭嗣同相识时,已是50多了,而谭嗣同则是32岁,为什么他俩一见如故,而成了忘年之交呢?其一,他俩在性格与学识观点上居多契合之处,这是最重要的原因。《杨仁山居士事略》说仁山“性任快”,而谭嗣同则生来就具豪侠精神,乃至在他的《仁学自叙》中亦力主“任侠”。其次,杨仁山一生好奇书,精制造,亦长于诗词,而“雅不喜举子业”;而嗣同虽六次参加乡试,均是迫于…  相似文献   

15.
清末,佛教随中国末代封建王朝的衰朽而老迈不堪。面临列强的宰割、西方科技文明的强力冲撞,爱国志士纷纷谋求自强之道,在一批贤达力倡教育救国的同时,佛教界也提出了办学兴教的口号,有感于“僧徒安于固陋,不学无术”的状况,曾游观欧亚,颇具近代世界眼光的杨仁山居士,受基督教和日本佛教开办宗教院校的启发,呼吁中国佛教“欲求振兴,惟有开设释氏学堂,始有转机。”伴随着采西方教育体制的新学堂的遍地开办,取新学堂体制的佛教学堂,开始出现在神州大地上,与一些长老们为对付庙产兴学风潮而开办僧学不同,杨仁山居士于1908年在金陵刻经处举办…  相似文献   

16.
<正>150年前,杨仁山居士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复兴中国佛教的宏誓悲愿,发起创办金陵刻经处,倾力刻印和潜心研习佛教经典,开掘佛教文化的智慧和价值,重塑民族文化的自信,可谓功德无量。今天,我们相聚在南京,隆重纪念金陵刻经处成立150周年,共同缅怀先贤大德、传承精神遗产、探究佛教义理、弘扬优秀文化,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150年前,杨仁山居士以弘  相似文献   

17.
<正>梁启超曾称近代思想界"有一伏流,曰佛学",此"伏流"的引领者,即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杨仁山居士。佛教界将居家修道、信佛学佛之人称为居士,杨仁山是近代中国佛教史上一位大居士。他以居士身广弘佛法,促进了中国近代佛教的复兴,被尊为"近代佛教复兴之父"。  相似文献   

18.
清末民初,是中国佛教的艰难时刻。由于国家衰败、民族危亡,人们都在思索衰败与危亡的原因,一切古老的事物几乎都成为怀疑对象,佛教亦不能幸免。因此有废庙学、散僧人之举。但正如弘一大师所说,如果把庙拆净、把僧杀光,便可以换来个富强的国家、兴旺的民族,请从我弘一始!事实证明佛教并非社会不进步的原因,倒是社会不进步影响了佛教的发展。清末民初有一批思想家看到了这个事实,他们在佛教最艰难的时刻创造了佛教有史以来最先进的理论,即以佛教适应现代而推动现代,适应未来而创造未来的理论。谭嗣同的《仁学》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发聩振聋,余响至今不绝于耳。杨仁山居士是谭嗣同的师辈,也是近代佛教史上不可不讲的一位仁人。北大老教授白化文先生足涉净土,心怀虔敬,深柳瞻礼,承泽著文。主持先睹为快,称幸甚;读者有感可发,望赐稿。  相似文献   

19.
佛教东来,弥陀信仰及净土思想随之传入。传载安世高及支娄迦谶曾创翻弥陀大经,谶公且曾译《般舟三味经》明弥陀观法。厥后罗什、玄奘两大译师又译小《弥陀经》。千八百年来,四字洪名,极乐世界,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历代各宗古德,亦多以称名持念、系心安养为指归。故汉土佛教实以弥陀信仰为最普,三根齐被,凡圣同修,无机不应,功高易行,净土一宗之能盛传东夏,畅宏扶桑,非无故也。清末石埭杨仁山居士发宏誓愿,创办金陵刻经处,首刊《净土四经》,以饷国人。近世佛教昌明,义学振兴,居士之功居首。解放后,赖政府之扶植与善信之檀施,刻、印之业,蒸蒸日上。惜十年浩劫之中,备受摧残,刻工星散,经板凌乱。四凶既除,华夏重  相似文献   

20.
《法音》2016,(7)
正南京金陵刻经处由被誉为"中国近代佛教复兴之父"的杨仁山居士于1866年所创立,他一生致力于搜集、校勘、刻印、流通佛教经典,并办有癨洹精舍,开中国近代佛教教育之先河。另外,他还首倡建立佛学研究会,其思想主张,与时俱进,深具世界性眼光,给当时的佛教界、文化界以深刻影响。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一书中,对杨仁山如此评价:"晚清所谓新学者,殆无一不与佛学有关系,而凡有真信仰者,率归依文会。"正因如此,金陵刻经处成为了中国近现代佛教复兴的策源地、中国佛教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