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正>陶弘景是丹阳秣陵(今属南京)人,生于南朝宋孝武帝孝建三年(456),卒于梁武帝大同二年(536),享年81岁。陶弘景一生交友无数,著名王公贵族、名人文士都争相拜他为师,当时的大文豪沈约就是其一。沈约(441—513),字休文,吴兴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人,是南朝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他出生于江东沈氏高门,他的祖父沈林子,做过宋征虏将军。父亲沈璞,做过宋淮南太守。沈约笃志好学,博通群籍,擅长诗文。历仕宋、齐、梁三朝。在宋仕记室参军、尚书度支郎。著有《晋  相似文献   

2.
《拜达维古兰经注》(Tafsīr al-Baidāwī),亦有《嘎最经注》之称,为波斯著名学者纳绥尔丁·拜达维(Nāsir al-Dīn al-Baidāwī)所著,是逊尼派重要的《古兰经》注解之一,在伊斯兰教经学文本中享有盛誉,是我国西北地区伊斯兰教经堂教育主要教材之一。一、《拜达维古兰经注》的成书纳绥尔丁·拜达维,生于伊朗设拉子市附近的拜达维,生年不详,1286年卒于伊朗名城大不里士。  相似文献   

3.
<正>山鹿素行(1622-1685,Yamaga Sokou)是江户时代初期的儒者、兵学家,古学派的先驱,山鹿派兵法的创始人。九岁拜幕府儒官大学长林罗山(1583-1657)为师学习朱子学。十五岁起师从甲州派兵法大家小幡景宪(1572-1663)、北条派兵法祖师北条氏长(1609-1670)学习兵法。二十一岁,所著《兵法神武雄备集》五十卷付梓。少年起兼学神道、和歌、日本学等,诗文亦有很高造诣,被誉为博闻强记的天才。三十五岁(1656)前后出版了文武两方面的著作多种,不仅有《修教要录》、《治教要录》等  相似文献   

4.
《拜达维经注》(?????????????,TafsīrualBaidāwī),阿拉伯语文本原名《?????????????????????????》,译为《启示光辉和经义奥秘》,波斯人纳绥尔丁·拜达维(?????????????????)于13世纪著成。该经注是伊斯兰教逊尼派重要的《古兰经》注解之一。我国西北地区经堂教育多以其为主要教材之一。纳绥尔丁·拜达维生于伊朗西南部设拉子市附近的拜达维(1),生年不详,公元1286年卒于伊  相似文献   

5.
“威特尔”是阿拉伯语的音译,意为“单数”(或“奇数”)。在此,专指夜晚宵礼后至次日晨礼前所应履行的三拜当然拜。据圣门弟子阿里传述:穆圣说,“信奉《古兰》的人们啊!你们要礼单数拜(威特尔),因为真主是单数的。  相似文献   

6.
正任继愈先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宗教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1956年,任继愈先生发表《南朝晋宋间佛教"般若""涅槃"学说的政治作用》,此后又连续发表《禅宗哲学思想略论》(1957)《天台宗哲学思想略论》(1960)《华严宗哲学思想略论》(1961年)《法相宗哲学思想略论》(1962)《汉唐时期佛教哲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1963)。这些文章后结集为《汉唐佛教思想论集》,1963年出版。这年年底,毛泽东主席在《加强宗教问题的研究》批示  相似文献   

7.
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五年(四三八)。豫章雷次宗好学,隐居庐山。尝征为散骑侍郎,不就。是岁,以处士征至建康,为开馆于鸡笼山, 使聚徒教授。帝雅好艺文,使丹杨尹庐江何尚之立玄学,太子率更令何承天立史学,司徒参军谢元立文学,并次宗儒学为四学。(《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三《宋纪五》)臣光日:《易》日:“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孔子曰:“辞达而已矣。”然则史者儒之一端,文者儒之余事;至于老庄虚  相似文献   

8.
虽然《北史》云南朝易学好王弼之学,然而《南齐书》与《隋志》记载齐梁时郑学仍立为国学。通过对《易》类义疏文本的稽考,可证梁及以后南朝《易》类义疏在体式上都以王注为本。除此特点之外,南朝《易》类义疏虽本于王注,却好引他说或自立新说;南朝讲经之风盛行,《易》类义疏亦多以"讲疏"为名,然而梁以后《易》类讲疏体义疏在体例上与一般义疏趋同。  相似文献   

9.
正赵避尘(1860-1942),道号顺一子,晚年称千峰老人,北京昌平县人。著有《性命法诀明指》、《三字法诀经注》。自称于光绪年间(1875-1908)先拜千峰山桃源观刘明瑞为师,得全真南无派丹法真  相似文献   

10.
《古兰经》谕示:“拜功对于信士,确是定时的义务。”(4:103)这就是说拜功不仅是主命,且是定时的主命,具有一定的时间性。五番拜各有规定的入时、出时,不得任意改动。所以教法学家把认时作为拜功的主命之一。现  相似文献   

11.
赵州从谂和尚生于唐代宗大历十三年(778)卒于唐干宁四年(公元897年亦即唐亡前十年),山东曹州人,俗姓郝,从小在本州的扈通院出家(依《古尊宿语录》),另一说为青州临淄人(依《宋高僧传》)。未受戒便抵池阳,参南泉,拜南泉普愿为师,后于言下悟理,乃往嵩岳琉璃坛受具足戒后,仍近南泉。八十岁左右,众僧请往赵州观音院作住持,所以,世称赵州从谂禅师。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南朝天师道经典《正一法文法箓部仪》做了细密的分析和考释。从此经我们知道南朝天师道举行登坛告盟仪,这是天师道传入南方后受南方道教(尤其是南方方士传统)影响而创立的新仪式。它应当是信奉太一神且自称太一道士的天师道道士举行的仪式,与敦煌写本S.203记载的南朝天师道授箓仪多有近似之处。  相似文献   

13.
九、刘宋陆修静(406-477)对灵宝科仪的整理和发展南朝刘宋陆修静是一位在多方面做出了贡献的高道,尤以科仪方面的贡献最为卓越,被视为道教史上的“科教三师”之一。陆修静一生撰述的“斋法仪范”据说有“百余卷”4○69,现存于《道藏》的科仪书包括《洞玄灵宝五感文》(DZ1278)、《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470○(DZ524)、《太上洞玄灵宝法烛经》471○(DZ349)、《太上洞玄灵宝众简文》(DZ410)、《太上洞玄灵宝授度仪》(DZ528),他书著录者还有《然灯礼祝威仪》47○2、《宿启建斋仪》473○、《升元步虚章》、《灵宝步虚词》、《步虚洞…  相似文献   

14.
南北朝经学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北朝经学上承汉魏两晋,南朝重魏晋传统,北朝重汉末传统,但南朝亦习郑学,北朝亦有王弼《易》学与杜预《左氏》。刘宋最重礼学,萧齐因之。南朝经学最盛于梁代,武帝会通三教,尤重经术,学风自由,尚慕玄风。皇侃《论语义疏》是南朝流传至今的最完满的经学义疏体作品,表现出南朝学风。陈代经师多喜老庄。总括南朝经学,可称为开放型经学,不拘守一家一教,层次丰富,不仅仅是玄学的影响。传世的十三经,从内容上可分为六类:文字训诂学、典章制度学、政治历史学、政治文学、政治伦理学和哲学;从政治方式上又可将经学分为训诂、义理、实用三种。在南朝,这三种经学都较发达。北朝经学与河西文化、关陇文化血缘密切,又得力于北方世家大族,保存汉末经学传统较多。北方少数民族贵族热心提倡训诂经学与典章制度学,力图按照汉族既有纲常名教,加速社会封建化进程,实行自上而下的儒家文化洗礼。其中以徐遵明所传郑学影响最大,后之经师多出其门下。北周熊安生《礼》疏,已有综合南北经学倾向。  相似文献   

15.
秦以前道家这个名称还没 有,所以无法谈论与道教的关 系,有了老子才有道家思想。老 子和道教挂上钩是在老子死后 五 百 多 年 的事。但有 一点不可 否认,即道 教 信 仰 的 形 成 受 到 老子《道德 经》和我国 西 部 氏 羌 族 原 始 崇 拜的影响。 道教对 “三”情有 独锤,提倡 三元论,即 一分为三,指的是 阴、阳、和。在《山 海经》里提到有三足龟和三足的鳖, 南朝宋刘敬叔的书里有三足虎的 传说,在汉朝王充 的书里提到有三足乌,清人《述异记》中说,古谓蟾三足,窟月而居,为仙虫。羌族民间故事《斗安珠和木姐珠》说天神木比塔…  相似文献   

16.
一行俗名张遂,魏州昌乐(今河南南乐县)人。《旧唐书》卷191《一行传》说他博览群书,"尤精历象、阴阳、五行之学"。武则天时期,权贵武三思想与他结交,他躲藏逃避,去中岳嵩山出家为僧,拜北宗著名禅僧普寂为师,学习禅法。唐睿宗即  相似文献   

17.
《牟子理惑论》是佛教初传时的一部中国佛教论著,最早见于南北朝时宋明帝(465-471年)敕中书侍郎陆澄(刘宋、南齐时人)所撰的《法论》一书中。因《理惑论》中讲了"汉明帝遣使求法"的传说,陆澄将此书编在了"缘序集"中。但《法论》早已失传,仅在《出三藏记集》卷十二中保存了目录。《出三藏记集》的作者是南朝齐梁时僧人僧佑,在他的另一著作《弘明集》里收入了《理惑论》全文,因此通常说《理惑论》首载于《弘明集》。关于《理惑论》的作者问  相似文献   

18.
《古兰经》是伊斯兰教的根本经典。“古兰”的原意就是诵读。伊斯兰教的基本功课是念、礼、斋、课、朝,排在五功之首的是念功,即念清真言、念作证言和诵念《古兰经》。在每天五时礼拜的每一拜中都必须按照程序诵念《古兰经》,在穆斯林的重大节日和重要宗教活动场合也要诵念《古兰经》。由此可见,诵读《古兰经》与穆斯林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而且在穆斯林的宗教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穆圣说:“我的教生最高贵的功修便是诵读《古兰经》”。又说:“早晨学习一段《古兰经》对你来说比礼一百拜副功拜更强”。又说:“《古兰经》是真主的准绳,…  相似文献   

19.
刘飖 《法音》2012,(2):45-47
《比丘尼传》[1]的作者是南朝梁代金陵(今江苏南京市)庄严寺释宝唱。此书是现今留存的最早的一部记载中国古代比丘尼事迹的佛教典籍。记载有关中国古代比丘尼事迹的书籍,今天能够看到的只有两本书——宝唱的《比丘尼传》和民国释震华的《续比丘尼传》。因此这部《比丘尼传》的价值就显得更加的珍贵了。比丘尼在佛教僧团中的地  相似文献   

20.
“台拉威哈”系阿拉伯语的音译,“台拉威哈”原意为“间歇”、“休息”,故又称“台拉威哈”拜为“间歇拜”或“休息拜”。“台拉威哈”拜,是指伊历的莱麦丹月(斋月)每晚在宵礼拜后,“威台尔”拜(“奇数拜”)前所礼的圣行拜,拜数为20拜,每两拜一道“赛俩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