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善德是20世纪我国最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和音乐活动家之一,在他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其中选自<春之旅>组曲的<晓风之舞>是一首旋律优美、性格鲜明、色彩丰富的钢琴作品.本文从该曲的曲式结构、音乐材料的发展手法及演奏技法等方面对其作了详尽的分析阐述,力图窥其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2.
朱鹂 《天风》2013,2(2):8-9
亨德尔(G.F.Handel,1685—1759),是一位多产的德国作曲家,在德、英、意三国乃至全欧洲都获得了巨大的声誉。他的作品融德国的复调对位法、意大利的独唱艺术和英国的合唱传统于一身。他与巴赫、维瓦尔第一同被认为是巴洛克时期。音乐的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3.
咏叹调《星光灿烂》堪称众多男高音咏叹调中的经典,深受广大音乐专业人士和音乐爱好者的喜爱。卡鲁索、吉利、科莱利、帕瓦罗蒂、多明戈五位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对该唱段都有独具特色的精彩演绎。通过对五位男高音歌唱家演唱咏叹调《星光灿烂》的演唱风格和演唱技巧的分析,能够发现,要唱好这首作品,不仅需要深厚的演唱功底,同时还要有丰富的阅历,对人物的情感要把握到位。  相似文献   

4.
《图兰多》咏叹调中柳儿形象的音乐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歌剧作品中,音乐是塑造角色形象的重要构成要素,而咏叹调又是其重要的元素之一。作为一种特殊的音乐体裁,咏叹调具有强烈的歌唱性和表现性,它用动人的旋律线条,将剧中人物的性格特征、心理活动以及情感冲突充分表现出来,并在许多情况下营造出音乐戏剧的高潮。  相似文献   

5.
试论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悲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丹 《美与时代》2004,(4):54-55
贝多芬是西方音乐史上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创作的32首钢琴奏鸣曲是世界钢琴曲文献中的瑰宝.这32首钢琴奏鸣曲是一部完整的巨大史诗,其中第八首(悲怆)是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的一个风暴.  相似文献   

6.
琵琶名曲《十面埋伏》与《霸王卸甲》是我国传统琵琶音乐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其历史久远,音乐辉煌,是我国音乐宝库中之精品。两首作品所表现的是同一历史题材,由于作者的立足点与艺术构思不同,形成了不同的音乐形象与艺术效果。手法巧妙,音乐极为感人。  相似文献   

7.
王雪辛 《天风》1995,(4):41-42
刊载在《圣歌选集》第二辑,由陈泽民教授作词作曲的《复活的清晨》是一首灵性充盈、音乐动人的极富中国民族风格的圣歌。在这首圣歌中,陈教授运用了声乐体裁中的多种手段,独唱、重唱、齐唱、轮唱、合唱等互相配合,使音乐丰富多彩,富有变化。  相似文献   

8.
莫扎特是欧洲音乐史上一位罕见的天才作曲家,也是欧洲古典音乐的奠基人之一。作为古典主义音乐的典范,他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莫扎特虽然只活了35岁,但他的创作数量之多、体裁之广都是非常罕见的。莫扎特一生共创作了49首交响乐,25首钢琴协奏曲,6首小提琴协奏曲;弦乐 四重奏26首,五重奏9首;钢琴奏鸣曲19首,小提琴奏鸣曲42首及其它乐队曲、协奏曲、重奏曲数百首。他几乎为所有的西洋乐器都写过作品。所以一说起莫扎特,我们会立刻联想到他的许多优秀器乐作品及阳光般的音乐风格。  相似文献   

9.
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Sergei Vassilievich Rachmaninov 1873-1943)作为20世纪世界音乐史上具有独特地位和杰出成就的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和指挥家,是浪漫主义音乐创作与演奏传统最后的守护者和艺术大师之一.与其同时代作曲家不断以全新的创作风格掀起现代音乐的浪潮不同,拉赫玛尼诺夫自始至终秉承浪漫主义的音乐传统,坚持在有限的创作技法中寻求无限的变化,作品中鲜明的俄罗斯民族特性、精湛的演奏技巧以及浓厚的悲剧性色彩形成了他独特的音乐风格,同时他作为一位出类拔萃的钢琴演奏家,其钢琴作品尤其脍炙人口.本文试以《科莱里主题变奏曲》(op.42)这部钢琴作品为例,深入剖析拉赫玛尼诺夫钢琴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的音乐语汇特点.通过对该作品的曲式结构特点、变奏手法、调性选择、和声运用、音乐性格与精神内涵等方面的具体分析,以加深对拉赫玛尼诺夫音乐创作特征与音乐风格的理解.这部作品是其后期创作的一部大型钢琴独奏曲."变奏曲"是他所有创作中运用不多的一种体裁形式,该乐曲通过手法多样、内容丰富的变奏将作曲家的音乐特征体现得淋漓尽致,其艺术价值及历史意义不容忽略.  相似文献   

10.
岳晓云 《美与时代》2007,(6):96-101
《黄河大合唱》是我国音乐史上一个伟大的里程碑,《怒吼吧,黄河》是该作品中艺术成就极高的一个乐章,研究它的音乐特征、指挥与合唱艺术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波兰作曲家彭德雷茨基的管弦乐作品<广岛殉难者的悼歌>是一部先锋派音色音乐的代表作品.在这部作品里,作者不但运用了大量的现代音乐作曲技巧,还开创了弦乐器演奏手法的新领域,给我们带来了非同一般的音乐感受.  相似文献   

12.
程帆 《美与时代》2007,(10):112-113
在20世纪的音乐史中,《阿兰胡埃斯协奏曲》(Concierto de Aranjuez)不仅为罗德里戈赢得了举世的声誉,也为本世纪的吉他音乐开启了一片光明的远景.本文通过对作者的介绍以及对本曲的赏析,揭示了一个不变的道理:一部音乐作品是否伟大,演奏的技巧和难易程度并不是衡量的标准.能给人以精神的启迪,灵魂的共鸣,才是伟大作品的精髓所在.  相似文献   

13.
普朗克是法国"六人组"音乐流派的代表,其作品深受法国通俗音乐的影响,他的音乐创作手法集合了从古典到20世纪的音乐风格.《纳泽尔的夜晚》是一首能够代表他创作风格的经典作品,透过它我们可以感受到轻松、机智、风趣、诙谐的巴黎通俗音乐与浓郁的文化气息.  相似文献   

14.
亨德尔的著名清唱剧《弥赛亚》堪称清唱剧历史上影响力最大、演出次数最多的清唱剧之一。笔者对《弥赛亚》这部作品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弥赛亚》这部作品是社会性的而非纯教会的作品这一结论。同时,再一次肯定了《弥赛亚》这部作品奠定了亨德尔在清唱剧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贝多芬晚期钢琴奏鸣曲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贝多芬一生共创作了 32首钢琴奏鸣曲.从1792年的第一号钢琴奏鸣曲到1822年创作的第三十二号钢琴奏鸣曲,可以说钢琴奏鸣曲创作贯穿了贝多芬的一生.因此他的钢琴奏鸣曲被人们誉为"一部自我意识发展史",同时也构成了贝多芬的心路历程.这32首钢琴奏鸣曲在西方音乐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是钢琴艺术发展史的高峰.就像巴赫的平均律钢琴曲被称为"旧约全书"一样,这32首钢琴作品被西方人奉为"新约全书".  相似文献   

16.
《奥伯曼山谷》是作曲家李斯特《旅行岁月》第一季瑞士篇的第六首作品,其创作灵感来自于法国作家瑟南古1801年—1803年间创作的书信体作品《奥伯曼》。作品全曲都在围绕着一个主要的动机不断地进行变化与发展,根据作品音乐陈述的功能特征可以把其分为"起、承、转、合"四个部分,不能算是传统意义上的曲式结构。李斯特在《奥伯曼山谷》中运用表情术语及各种记号,建立与演奏之间的关系。演奏者在练习时要分析、研究这首作品的创作背景,以表情术语的标记为切入点,把握作品的准确意义,深入地思考、理解乐谱中的各种细节,通过演奏传递出作品中所蕴藏的深刻构思及内涵。  相似文献   

17.
曹雪枫创作的《赫哲新歌》是一首表现我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笛子二重奏曲,是作者在我国竹笛重奏曲创作和演奏能力相对滞后的背景下,被丰富灿烂的赫哲族传统文化所吸引而创作出来的。这首笛子二重奏曲采用的是多段式主题变奏的创作手法,用一个音乐主题通过改变节拍、节奏、演奏速度的变奏形式,将赫哲人们一天的渔猎生活和心情变化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8.
音乐之美     
有不少大师曾对音乐有精辟的、独到的见解.德国作曲家舒曼如是说:"对我来说,音乐是灵魂的完美表现."德国浪漫主义作家里希特曾对浪漫时期的音乐有这样的评述:"浪漫主义是一种不受拘束和无穷无尽的美."当我们在仔细聆听一首作品,独奏曲,重奏曲,协奏曲或交响曲,甚至一首短小歌曲的时候,无不为音乐的美而感动,而震撼,而陶醉.音乐是在流动,是在诉说,它可以引起你无穷无尽的联想,漾起你的感情波澜.音乐是美的,是一种升腾的不能言喻的美,是一种看不到而感觉得到的美.  相似文献   

19.
西方有的书评说,沙夫作为“社会主义世界一位重要的知识分子”,在这部书中探讨了有关“人的幸福、自由和职责一些永恒的问题”。全书一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与存在主义,分四章:1.存在主义对大众的魅力;2.对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有力批判;3.个人问题;4.存在主义化的马克思主义。第二部分是人的哲学,分五章:1.人的命运——哲学的对象;2.生活的意义;3.自由与历史的必然性;4.道德的职责与政治;5.马克思主义有关人的哲学的  相似文献   

20.
作为国内的纪录片导演,张以庆是一个极富有个性的存在,他所拍摄的纪录片都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特别是他的三部曲《舟舟的世界》《英和白99纪事》《幼儿园》更是他个人作品中的经典之作。张以庆的作品以其独有的思想性和表现形式,展现出了浓浓的人文精神,尤其以《幼儿园》为最甚。可以说,《幼儿园》就是一部具有深切人文关怀的纪录作品,一部承载社会责任的纪录作品,一部淡化创作者存在、实现叙事隐退的纪录作品,有着多重话语的表达。影片以散文化的叙事,隐蔽的视角控制和富有特色的叙事手段,为观众展示出了一个别样的儿童世界,蕴含着强烈的主观表现。无论是镜头画面、音乐语言,还是结构安排、细节处理,一种人文关怀的光辉渗透全片。正如张以庆自己所说的,当我们弯下腰审视孩子的时候,我们也审视了自己和这个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