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80年代,杨春时的《审美意识系统》《艺术符号与解释》等著作,初步形成了关于审美超越性的理论,并为其找到了一个理论基石--人类意识的总体结构理论.之后,他汲取西方现代哲学、中国老庄、禅宗美学的思想资源,关注中国现代化的道路,在90年代后,《生存与超越》《走向后实践美学》等著作,形成了与实践美学分庭抗礼的"后实践美学"体系,而"主体间性"理论是该美学体系的基石,促使中国美学开始向现代美学转型.杨春时的治学心得主要是:常存问题意识,不断超越自我;冲破学科界限,打通人文学科;接收西方理论要使之中国化.要有自己的创造;以思想带动学术.  相似文献   

2.
如何把深奥的美学理论普及化,成为广大读者喜闻乐见的读物?这个问题值得研究.人民出版社新近出版的《美学袖珍丛书》,对此做出了可喜的尝试.这套小丛书由下列十一本书组成:《美的哲学》(叶秀山著)、《审美心理学》(杨恩寰著)、《审美  相似文献   

3.
在《在美学的世界中》这部论文集里,里夫希茨批判的另一个重点对象是著名哲学家、美学家 A.B.古雷加(亦译为古留加)。古雷加是那些脍炙人口、雅俗共赏的传记性学术著作如《康德》、《谢林》、《黑格尔》和《赫尔德)的作者,1986年又出版了专著《德国古典哲学》,这是他三十多年研究成果的总结。他声称,他研究德国古典哲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研究美学。他的主要美学著作有《历史美学》(莫斯科,1974年)、《科学时代的艺术》(莫斯科,1978年)、《历史艺术》(莫斯科,1980年)。他的新著《美学原理》  相似文献   

4.
正叶秀山先生是我国西方哲学研究大家,也是一位哲学研究和行文写作独具风格的哲学家。他对西方古典哲学尤其是古希腊哲学造诣精深,其研究并不简单地停留于一般哲学史的理论知识和思想逻辑研究,也不只局限于古典哲学,而是涉及现代和后现代哲学及跨学科性的宗教、科学、艺术、中国哲学等领域,并能够"以史带论"乃至"以论带史",深刻地面向哲学问题本身而阐发其独到  相似文献   

5.
<正>第十三届《哲学分析》论坛——"生活哲学与现代人类生存"学术研讨会于2016年5月28—29日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顺利举行。该论坛由浙江大学哲学系、《哲学分析》编辑部与浙江大学亚太休闲教育研究中心联合组织,会议围绕着"生活哲学"的主题,从政治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现象学、古典哲学、中国哲学、美学、休闲学等不同视角进行了层次丰富的解读。来自14余所高校及科研院所的80余位学者  相似文献   

6.
正我并非叶秀山先生的入室弟子,但是我一向将叶先生视作我的老师。第一次见到叶秀山先生是1983年在内蒙古呼和浩特召开的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年会上。那时我在读硕士研究生,跟随苗力田先生、钟宇人先生和李毓章先生参加了这次学术盛会。与会代表三百多位,盛况空前。刚从美国访学回国的叶秀山先生在大会上作了主题发言,题目是"试论从《逻辑哲学论》到《哲学的研究》的转变"。在发言中,他将维特根斯坦这一转变比作康德从《纯粹理性  相似文献   

7.
科学家谈科学美——三议所谓科学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我在 1997年 12月号的《哲学研究》上发表文章对科学美这个概念的真实性提出质疑以来 ,尽管有几位专家陆续著文为我释疑解惑 ,但是 ,说老实话 ,我心中的疑云仍未消散。我愿进一步申述我的质疑的理由 ,以求得到更为深入的开导。一、是新葩还是怪物科学是不是美 ?自美学创立以来 ,不时有人触及这个问题。其中有美学家 ,也有科学家。康德旗帜鲜明地持否定的观点 ,他说 :“没有美的科学 ,只有美的艺术。”“一个科学 ,若作为科学而被认为是美的话 ,它将是一怪物。” (第 39页 )长期以来康德的这个观点未曾受到过怀疑。大约是从 2 0世纪 80年代…  相似文献   

8.
柏拉图的"美之问"到底是问"美的本质",还是问"美的原因"?这是一个值得弄清楚的重要问题.此问题也导致其后的历代美学家对美本质问题的似是而非的解答.通过对西方的柏拉图.狄德罗、车尔尼雪夫斯基,以及中国的蔡仪、朱光潜等美学家有关美的本质的解答等进行分析,不难看出他们的回答与结论,大都是错位的."美"作为形容词.美学研究的目标不应该是美的本质,而应该是美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李泽厚先生20世纪80年代所撰写的美学著作《美的历程》在秉承其实践美学思想体系的基础上,完成了对中国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各类"美的形式"的深入而精到的分析。意识形态作为高度完整概括的观念体系,来源于对人类社会几千年发展实践经验的总结、积累和升华,并最终落实于对实践活动的指导和干涉,它的影响是全面的、广泛的、必然的、不可规避的。艺术发展史及艺术实践活动作为人类发展史的分支也自然囊括在内,自然在本质上受制于意识形态的形式。  相似文献   

10.
我看美学"三国" 问:20世纪50-60年代,在国内展开了一场美学大讨论.那么,这场讨论主要是在哪几派中进行的?它们各自所持观点是什么?主要代表人物是谁? 答:上个世纪50-60年代,在美学史上最引人注目、能够留下重重一笔的学术活动,是进行了一场了全国性美学大辩论.这是在中国政治批判接连不断、政治几乎掩盖一切的特殊环境中,在诸如批判《武训传》、批判胡适、批判胡风、反右派、反右倾机会主义等等各种火药味甚浓的政治运动夹缝中,少有的基本属于学术本身的自由辩论活动.大辩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蔡仪先生(1906-1992,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曾就学于北京大学、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哲学教育系和九州帝国大学日本文学系,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原名蔡南冠,湖南攸县人),朱光潜先生(1897-1986,北京大学教授,曾就学于香港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巴黎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笔名孟实、孟石,安徽桐城人)和后起的李泽厚先生(1930-,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曾就学于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家、美学家,湖南宁乡人).他们在中国现代美学史上演出了一场有声有色的美学"三国演义",在激烈的学术交战中迸发火花,各自申说、阐发、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美学主张,形成各具特色、三足鼎立的美学学派,共同对中国现代美学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李普涛 《美与时代》2004,10(11):9-10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美学界曾有有"南宗北邓"之称."南宗"是指宗白华,"北邓"就是指邓以蛰.邓以蛰(1892-1973年)是我国现当代著名美学家和艺术理论家,本世纪初曾赴日本和美国学习哲学,重点进行艺术哲学和美学的学习与研究.  相似文献   

12.
<正>毋庸置疑,纳尔逊·古德曼(Nelson Goodman 1906-1998)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美学家之一。通过《艺术语言》、《构造世界的多种方式》、《心灵及其他问题》和《哲学、其他艺术和科学的重释》等一系列著作,古德曼在分析哲学、符号学和实用主义的广阔哲学背景中,对艺术进行了独特的分析和诊断,并最终构造了一套精致的"艺术语言",不仅肇始了"艺术(美学)的认识论转向",而且导引了此后20年艺术哲学的分析大潮,而他本人也因此被尊崇为分析美学最有建树的"四大家"之  相似文献   

13.
2016年9月7日,叶秀山先生突然离世。哲人其萎,作为哲学研究界的标志性人物,叶先生的离世,整个哲学界为之震动。9月10日中国哲学研究室和《中国哲学史》编辑部同人前往叶先生家中吊唁,看到叶先生最后的工作状态而情不能已。叶先生是在工作中离世的,这是一个哲人最好地告别世界的方式。在叶先生的书桌上摊开着柏格森的《材料与记忆》和《中国哲学史资料选辑》先秦之部。我们发现在摘抄有《材料与记忆》的笔记之外,在《中国哲学史资料选辑》先秦之部的庄子部分,还夹着一张写作笔记,上面已经有拟好的标题,"读老子书断想",又划掉了"断想",改为"札记"。看起来这是一篇比较完整的写作提纲。我们请哲学所退休干部王平女士仔细拍了照片,发给了一直关心叶先生研究工作的北京大学哲学系李猛教授,请李猛教授就叶先生的最后笔记写一篇解读文章,以此来纪念这位当代哲人最后的思。李猛教授第一时间释读了笔记,慨允了我们的请求,为我们写成了这篇文章。《中国哲学史》编辑部希望能够通过李猛教授的文章来表达对叶秀山先生的怀念,希望叶先生在最后时刻对中国哲学的关注,可以重新引发中国哲学界对哲学之"思"的重视,可以重新唤起学界对叶先生自始至终所致思的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相遇问题的关心。感谢李猛教授的支持!也感谢黄裕生教授、王齐教授、王平同志的帮助!  相似文献   

14.
千百年来,中国画的发展有着自己完善独到的美学理论.中国历代画家正是运用这些美学原理,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艺术作品.而他们的艺术思维、美学思想受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指导和重要影响.经过历代美学家、艺术家的研究和实践,将中国传统哲学的"有无"思想有机地融入中国画的"虚实"理念之中,形成了中国画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5.
刘纲纪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美学家,他曾与李泽厚先生一道共同主编过《中国美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其后,他又于1992年出版了专著《周易美学》(湖南教育出版社),这是国内第一本全面介绍《周易》美学思想的著作,是一部具有开拓性与原创性的重要著述。对《周易》美学的研究,中国当代美学家也有过论述。叶朗先生《中国美学史大纲》中就列有专章“《易传》的美学”。他认为,《易传》(主要是《系辞传》)在美学史上的地位极其重要,突出了“象”这个范畴,并提出了“立象尽意”和“观物取象”两个命题,从而构…  相似文献   

16.
正王齐研究员在编辑叶秀山先生的遗著时,经黄裕生教授提议,以《哲学的希望:欧洲哲学的发展与中国哲学的机遇》(以下文章中均简称为《哲学的希望》)为其书名,恰当地反映了叶先生晚年关于"欧洲哲学的发展趋势与中国哲学的机遇"的深入反思。~((1))本文以"哲学的起源、危机与希望"为主题,既是为了应和叶先生的哲学思考,也是为了把"哲学的希望"当作一个问题来追问。一说到"哲学的希望",一定是哲学出了问题,所以才有"希望"的企盼。这等于是  相似文献   

17.
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境界"说美学是一种主体论身体美学或身体主体性文艺美学理论。其基本特点在于,审美活动、审美感受、感觉是身体主体性的一种切身性的形式时空、生命时空的"不隔""真切感"身体感感受、感觉。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和"能感之"与"能写之"就是一种身体主体性建构的体现。在主体论身体美学、或身体主体性美学的审美活动过程中,身体主体会产生一系列身体感感受、感觉:"境界"("意境""气象")"不隔""真切""工"(即"美")"爱"。因此,王国维的身体主体性美学才是"可信"而又"可爱"的生命美学。从主体论身体美学或者说身体主体性美学的学术视野上讲,20世纪以来的中国现代美学,除了王国维先生的"境界"说美学以外,没有一个美学家的美学理论能够真正深入到如此深的生命境界。因此,未来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基本方向就是两个"回到"与两个"转向":回到鲍姆嘉通,回到王国维。转向"身体现象学"、转向"默会致知论"的后批判实践哲学和思维现象学。  相似文献   

18.
正作为当代中国最杰出的哲学史家,叶秀山先生有没有属于他自己的哲学?这是一个经常被人提起而又难以回答的问题。答案是肯定的,叶先生自己的哲学就是"自由哲学"。叶先生从西方哲学自古及今的各种重要思想中挖掘、提炼出贯通其间的核心精神——自由,然后他不仅用自由来融通自古及今的各种哲学,而且用自由去化解科学、道德、宗教、艺术这些与哲学具有根本性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19.
通常所谓的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哲学思潮均有其形成和发展的内在逻辑。叶秀山先生的《思·史·诗》正是研究人本主义思潮中的现象学和存在哲学演化逻辑的一部力作。该书副题为“现象学和存在哲学研究”,既为“研究”,则不同于一般的介绍,它具有很强的学术性和研究性。 一、《思·史·诗》在考查现象学和存在哲学时,十分注意同西方哲学史的研究相结合。研究任何一种思想都不能割断历  相似文献   

20.
正叶秀山先生对我来说是一位不朽的思想者。先生高龄仙去的消息令我无比震惊和惆怅,深感不舍!先生在哲学界特别是西方哲学领域执着耕耘,读书、思考、讨论、写作,未尝歇息,给中国哲学界留下了丰富遗产。一一数来,不禁令人肃然起敬又叹息不已!一回想起来,与叶秀山先生的交往始于20世纪80年代。高考恢复之后,我有幸进入中山大学哲学系读书(1978)。虽学子读书心切,但当时中国学术界一片凋零,百废待兴,只能提供一些思想贫乏、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