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 毫秒
1.
美术教学是体现美育功能,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途径.本文从艺术的本质、美术的特点,从课程论的角度和教学实践的结果,论证了改革中小学美术传统教学模式、发挥学生主创意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中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展现出中华民族的精神,也蕴藏着大量与美术有关的信息。其中,中国传统美术色彩元素就可在美术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开展美术教学的过程中,运用中国传统美术色彩元素能够丰富课程内容,同时对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说,能够帮助其产生新的色彩感悟,这对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开展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中国传统美术色彩元素,可以让学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美术创作能力,同时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让美术教育与传统文化融合交织,实现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3.
卢敏 《四川心理科学》2014,(22):129-130
当代社会的巨大发展,对人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青少年的人文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在美术课堂中我们要发掘传统、扬弃传统、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和审美情趣。依据美术学科的特点及美术学习的特点,吸取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融入时代发展的新元素,通过美术这个载体,不断创新、充实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发挥美术教学在弘扬民族文化,塑造民族精神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中国民间美术的主要构成元素之一就是色彩,色彩的呈现可以满足人们的视知感,色彩的调配使民间美术作品更富有神韵,促进了民间美术的发展进程。但是我们应该清楚的意识到,民间美术色彩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约束,当然外界环境对其的影响效果也是极大的。我国的民间美术彰显了社会主义的文化特色,时刻遵循着传统色彩象征的意义。通过对民间美术的色彩进行探究[1],我们发现色彩在民间美术中的应用发挥着历史性,观念性以及现实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民间美术的发展面临着不同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在多元文化下的美术教学不能只注重形、色、空间和明暗等美术专业知识的表达,还应注重拓展学生对民间美术的视野,并提高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其次在深入挖掘民间美术资源的同时,既要认同多元文化,又要传承和发展民间美术增强民族凝聚力,合理有效地发挥美术教学的文化传播功能。  相似文献   

6.
一、在欣赏课中体现人文性 《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的特征之一是:具有人文学科特征。美术是人文学科的核心课程之一,在不同历史、民族的作品中,生动而形象的表达了人们的信仰和价值、理想和愿望、情感和梦想、伦理和道德等各种人文特征,是漫长的人类文化传承最古老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因此美术也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宽容和尊重,初步成为具有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人。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主要以完美的形象,卓越的艺术技巧来拨动人的心弦,使人与之共鸣。  相似文献   

7.
卫生美术是美术在卫生健康传播领域的应用,它是一门科学与艺术相融合的艺术,讲求社会效益的获取。卫生美术的专门表达内容和特殊社会价值,需要我们不断深入地去研究。文章主要分析了卫生美术存在的特点和意义,并对它在健康传播中的作用、存在问题及发展中需要重视研究的几个关键点进行了阐述,以期能使人们提高对卫生美术的认识,了解卫生美术存在的意义,让卫生美术在现代健康传播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刘新胜 《美与时代》2007,(7):127-128
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整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容易造成人与人之间真实对话的缺乏,亲身体验的缺失,对文字信息的忽略,学生操作能力减弱,在网络资源过于丰富的情况中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主见等.文章提出一些对策,以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9.
历史上的诸多思想家、艺术家或美学研究者,都曾经对美术进行过不同的理论解释和实践探索。而在中国美术史的研究中,不同的研究角度或方法也层见叠出,发挥了不同的作用,美术地理学方法即为其中一种。现以艺术社会学方法为主要工具,对五代十国时期美术地理学研究出现的原因与意义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0.
信息技术应用于中小学美术课堂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美术课堂教学变得形象化、高效化。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应同民间美术进行合理整合,既要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也要突出民间美术的特点。通过开展区域性民间美术教学,建立"走出去,请进来"的民间美术课堂,把民间美术课堂变为学生理解、热爱、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1.
艺术设计与传统美术有着紧密的联系,艺术设计起源于传统美术,同属于视觉艺术,但也有很多区别。当今生活中仍有很多人简单地把艺术设计等同于传统美术,并相互替代,无法分清二者之间具体的差异。艺术设计与传统美术在创作目的、表现手法、审美的标准等很多方面都有本质的区别,属于完全不同的社会属性的两种艺术形式。只有更好地区分艺术设计与传统美术的差异,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这两类艺术形式,为我们的艺术创作和生活服务。  相似文献   

12.
民间美术作为中华传统文明的集中体现,对其的继承、延续、发展在当下具有重要意义。中小学美术教育对塑造学生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审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将探讨在继承民间美术的基础上将其与学校美术教育结合的可行性方案——美术兴趣班模式。  相似文献   

13.
新课改之下改变美术课堂教学方式,实现教师角色转变和课堂教学方式,把美术和其他学科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化创意产业在现今时代繁荣发展,但是如何把握发展机遇,在立足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挥出文化创意产业的优势,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我们要依靠现代的先进技术,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大力发展传统美术文化元素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重要作用。文章通过分析文化创意产业中的中原传统美术文化元素寻求文化创意产业更好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5.
一部优秀的电影就是一部好的美术作品。电影如果没有美术效果是枯燥的,也正是因为美术效果在电影中发挥得淋漓尽致,才使得电影更具色彩、更具吸引力。电影美术在电影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个导演导出来的电影如果没有好的美术效果来衬托,这部电影也是只有灵魂而没有表现灵魂的肉体。这就是说,好的美术效果能让电影充满活力,也能让导演的工作事半功倍。美术创作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影片的艺术水准,因此,导演在拍摄电影的过程中要重视美术效果的作用,更要把握美术在电影中的度。  相似文献   

16.
人的审美意识往往是后天经过大量的审美实践发展而来的,而非先天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特殊规律,主要包含对于美的欣赏与美的创造。美术教学对于培养人们的后天审美意识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审美意识对美术教学也至关重要,二者相辅相成。鉴于此,文章基于高等美术教育过程,对培养学生审美意识与提高美术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高参考。  相似文献   

17.
当今美术教育进入了多元化时代,现代先进的与丰富传统的艺术思想相互融合,在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中,现代的、传统的文化元素都已经融入到了教学内容中。很多教师和学生对于美术教学质量的标准也有了崭新的认识,学生美术综合能力的培养,既是传统美术技术能力的培养,也是传统美术的传承、发展、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教师的教学难度不断加大。文章从传统美术的教学出发,探讨关于传统美术教学的基础的创新思想和继承理念。创新传统美术不仅是迎合当前时代的课题,同时也是为现代化社会培养出全能型的高素质人才的有效保证。传统艺术延伸到今天,对于不同年代的人来说,都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对于学前教育的学生来说,更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要想实现学前教育美术教学中传统艺术的创新和发展,跟随时代的脚步,就必须对美术文化继承和发扬,推陈出新,创造传统美术的新潮流。  相似文献   

18.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美术的发展历程中,集体创作是美术作品诞生的一个重要方式,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创作手段。许多著名的美术作品,均为多人集体创作的成果。在改革开放前革命美术和红色美术作品诞生的时代,陕西美术在20世纪70年代呈献给全国的集体创作作品是绕不过去的一个艺术现象,也是必须关注的一个研究重点。文章围绕新中国美术的发展历程,对集体创作的艺术经验进行总结,并对陕西省美术集体创作的发展进行了梳理,重点介绍了20世纪70年代这个陕西美术集体创作发展的重要阶段,列举了发挥重要作用的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这一时期是陕西省美术发展和影响力呈现的一个关键阶段,也是中国美术发展的一个非常时期。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制度的不断变革,越来越多的教育理念冲击了教育课堂,对传统教学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在新的教学理念中,教学不仅应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还应该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在美术的教学中,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策略更好地顺应了社会教育趋势和学生的思维天性,让学生自主地迈入知识的课堂,让美术教学发挥出更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和西方,存在着审美观、世界观和艺术观等各种差异,导致中西方传统美术的艺术风格有着较大不同。对中西方传统美术艺术风格进行分析,探讨传统美术艺术风格不同的原因,并且提出相应的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