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研究生特定群体婚恋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使用问卷调查法对复旦大学的298名研究生的婚恋问题进行了全面的调查,调查涉及了研究生的婚恋观、婚恋现状、依恋类型及其与婚恋满意度的关系等方面。结果发现:1)研究生的婚恋观总体上积极健康,以人品和感情为重,但存在性别差异,女生的择偶策略在整体上比男生更实际;2)研究生的婚恋现状与婚恋理想基本一致,表现了研究生在婚恋问题上朝着体现个人价值观的方向发展;3)研究生婚恋对象的学历呈现出"男找低,女不找高"的现象,"学历高导致女研究生婚恋难"的观念主要是一种社会刻板印象;4)研究生的依恋类型以积极健康的"安全依恋"为主,安全依恋的研究生恋爱和结婚的比例要大于其他类型,对婚恋关系的满意度也要高于其他类型。  相似文献   

2.
人都是社会的人,生活在社会中就离不开交际。何谓交际?人们用多种方式和手段来相互交流他们的经验、感情状态以及理智状态,这就是交际。按哲学家沙夫的观点,交际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感情的交际,一类是理智的交际。一个人把他的感情状态传达给别人,这就是感情的交际,动物与动物之间相互用一些动作传递其感情,这也是感情的交际。理智的交际则是传达某种知识或理智状态的活动,它是人所特有的。一般地,我们所讲的交际就是这种人与人之间所特有的理智的交际。理智的交际是离不开语言的,它能也只能由一种语词的语言、一种有声的语言(或这种语言的书写形式)来执行。可以说,理  相似文献   

3.
自从《佛教文化》杂志开展佛教学者系列介绍后,受到社会关注,很多读者来信询问报考研究生的事情,现答复如下:现在国内的佛学研究属于社会科学一级学科下面的二级学科宗教学的范畴,所以凡是攻读学习佛教专业的研究生,将获得的是哲学专业的硕士或博士学位。自从1978年来国内恢复招收研究生以来,据不完全统计,国内现已毕业的与宗教学有关的硕士或博士研究生达百余人,其中与佛学有关的人约占三分之二,这个数字反映了当前我国的宗教学研究特别是佛学研究繁荣之事实。很多毕业生都已成为学有成就的学者,他们发表的大量的文章和著述,对…  相似文献   

4.
爱情既包括感情因素,也包括理智因素。爱情应是在理智指导下的感情的融合。 一、爱情的感情因素 感情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人的愉快与苦恼、喜欢与愤怒、尊敬与轻视、亲近与惧怕等等,都是人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不同形态的感情体验。 爱情作为人类的一种高尚感情,无疑是人类的一种高级感情。但是它又融合着低级感情。它既是异性之间性吸引的凝固物,也是理智感、道  相似文献   

5.
一位善良、勤劳的母亲,因为自己在感情上受到了创伤,就发誓不能让这种悲剧在儿女身上重演。因此,当儿子的感情生活不符合自己的意愿时,便不根据形势的变化,在她那狭隘的思想意识支配下,以为儿子着想为由,使用母亲的权威来粗暴地控制儿子的感情表达,致使儿子在这种心理重压下导致感情的畸形发展,产生的结果是人们所不愿看到的。 这个事件值得深思。天下的父母哪有不为子女着想的!但不懂子女的心,只一厢情愿地去做那些诸如“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事情,结果会是怎么样的呢?假若父母们与子女多一份心理沟通,多一份感情交流,多一份人格方面的尊重,还会有那么多悲剧发生吗?  相似文献   

6.
审美情感是指按照审美标准对物质或精神现象的美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本研究采用自编的《中国大学生审美情感问卷》对我国范围内的3类地区14个大城市51所高校10056名研究生进行首次大规模审美情感调查。结果发现:我国研究生审美情感尚属正向积极,其中自然美感得分最高,人文美感得分最低;研究生的审美情感总分上不存在性别、年级间的差异,在自然美感和仪态美感上女研究生显著高于男研究生,在审美情感总分、自然美感、仪态美感的得分上有奖励组显著高于无奖励组,在科学美感的得分上理工科的学生显著高于文科生;研究生的部分审美情感发展优于本科生;舆论关注、自我要求和价值认同等是影响审美情感的三个主要因素,此外阅读量对研究生的人文美感以及人际关系对研究生的自然美感均有较强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7.
相对而言,女性间交往的障碍要比男性之间大得多。究其原因,主要是一部分女性,感情过于敏感,而且喜欢在经济、服饰、家庭等方面与其他女性攀比,由此相互之间常产生龃龉,导致不和。  相似文献   

8.
肿瘤细胞多种抗药性逆转研究的现状与展望第二军医大学研究生(200433)毛平传导师吴孟超,陈汉一、肿瘤细胞MDR概念简述恶性肿瘤化疗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产生了抗药性,这种抗药性或先天固有或是在化疗过程中诱导产生。早在1970年Bie...  相似文献   

9.
王磊 《美与时代》2006,(10):78-79
高尔基和艾芜的流浪者小说却挖掘了流浪者的另一种感情,一颗不宁静的心和对生活的热爱。他们到处流浪,不断探索,从这种生活中培养的感情使他们更理解生活,更热爱生活,并通过自己的感情,回过来提高自己的认识和内省。这样,他们的感情与广大社会和人民的接触就更丰厚更深刻,同时在感受方面也锻炼得更敏锐,更坚实。读者从这样的感情历炼过程中获得审美价值。构成小说审美价值中心的是流浪者和作者本身的崇高情操。  相似文献   

10.
亚当·斯密的“同感说”是其道德情感学说的基础和核心。“同感”产生于“公正的旁观者”的设身处地的想像 ,是在经验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公正的”共鸣感情。它的作用是对他人行为和自身行为进行道德评价。斯密把主观的感情当作了客观的评价标准 ,其“公正的旁观者”也是抽象的 ,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11.
试论中药与方剂双向调节作用的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论中药与方剂双向调节作用的条件陕西中医学院研究生(咸阳712083)张宏方一、从一药、方剂自身的特性看其存在双向调节之物质基础中药及方剂之所以产生双向调节作用,与其所含有两种(组)或多种(组)功效,作用相反的化学成分是分不开的。这是中药及方剂产生双...  相似文献   

12.
一、对宗教的新理解———真挚的宇宙宗教感情对宗教的理解与运用角度的不同 ,直接影响到对宗教与科学关系的把握。在宗教与科学关系的争论中 ,无论哲学家、神学家还是自然科学家 ,他们大都以基督教来代表整个宗教 ,以基督教对《圣经》的解释来展开宗教与科学之间的对立或分离的论证。对立论者罗素、分离论者蒂利希、相关论者霍顿无一例外。与他们不同的是 ,爱因斯坦对宗教却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 ,他从一种真挚的宇宙宗教感情出发 ,从而把宗教与科学的关系建立在一种崭新的宗教理解上。爱因斯坦对宗教的理解是通过对宗教发展历程的考察来展开…  相似文献   

13.
闲话8与13     
闲话8与13一夫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人们给数字赋予了感情色彩。那些看似枯燥平淡的数字,经人们感情的染色,似乎也带有这样那样或吉祥或凶恶的含义。时下,国人对8的青睐以及对13的疏远,叫爱瞎琢磨的我好一阵心思浮动,于是就有了如此这般的闲话。8被视作吉祥数...  相似文献   

14.
没有人能一生没有痛苦。每个人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都经历过一定的情感危机。所谓情感危机是指一个人的情感遭到突然的打击,使他无法控制和驱使自己的感情,从而严重地干扰他的正常思维和对事物的判断处理能力,甚至使学习工作无法进行。在极度悲痛、恐惧、紧张、忧郁、焦虑、烦躁下,极易产生轻生自杀和做出莽撞的事来,导致精神崩溃者也不少见,这种急性的危机和慢性心理创伤不一样。一般来说,一个人遭到强烈的精神创伤时心理危机要经过五个发展阶段:1.呆滞期。创伤突然来临时,当事人好象挨了一闷棍,刹时间方寸紊乱、麻木不仁,或极度痛苦,或  相似文献   

15.
1942年8月的陪都重庆,天热得很,坐着就出汗。一个月来,抗战形势有所好转,已分化了的三姐妹感情有所加深及理解。这一点,善于察言观色的宋美龄已经看到了。尤其是二姐的言语,不像先前那样生硬使她从感情上接受不了。  相似文献   

16.
舒展的面容、灿然的微笑、活跃的思维和矫健的步履,这可能是许多初次见面的人对我是否步入了古稀之年产生疑惑的原因.当我与研究生们讨论问题或和孙男、孙女嬉戏的时候,我完全淡忘了彼此年龄的差距.  相似文献   

17.
通感与逻辑     
古人作诗,往往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以感情的逻辑来代替生活的逻辑。运用“通感”这一修辞手法,说出事实上绝对不会有之事,却能抒写极为深刻的感情。由于感情是真切的,因而这些事实上不会有的事在艺术语言里却变成合理的、真实的了。所谓通感,是把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沟通起来。如果不理解通感的妙用,好些佳篇绝句就会被误以  相似文献   

18.
色彩是大千世界的直接产物,色彩又在直接或间接地刺激着人们的感官世界,左右着我们的情绪、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品质。当然,不同的人对色彩的心理感知与对色彩的喜好是不同的。色彩作为造型艺术的要素和主要手段之一,它在平面设计中起着最直观的视觉作用。色彩能使人产生联想和感情,利用色彩感情规律,可以更好地表达广告主题,唤起人们的情感,引起人们对平面广告及平面广告商品的兴趣,最终影响人们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一个“失”字是何等了得,它可以使人心理“失衡”,即导致心理障碍,比如:失群、失权、失恋等等。它们轻者可以让人生出许多孤寂感,产生种种病态,重者还能使人变态,或感情失控,或神经错乱,或对生活失去信心,甚至厌世轻生、自杀身亡。  相似文献   

20.
研究表明,人的寿命可高达160岁,但为什么一般人只享年其半呢?“感情伤损”是其中主要原因之一。 心脑血管疾病及癌症的发病也有社会心理因素。近年来“感情应力学说”和“心理治疗学说”在临床领域里被广泛运用,并取得良好的疗效。其核心是提倡不积累“感情势能”,不单纯从药理上做文章,而是采用社会、环境、心理诸多方面的综合治疗手段,从心理上防患于未然。人们精神不快,或受到不良刺激,可去心理医生处问诊。心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