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随着近年来文学评论的发展,这部原本并不很被人看好的小说的文学、历史学、社会学乃至心理学的研究价值逐渐被人们认识到,小说及其作者也声誉日增,而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就是对其象征手法应用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很多文学评论家认为,在小说《红字》中,男主人公丁梅斯代尔是一个虚伪自私的人,原因是他不能够放弃光明的宗教前途与爱人一起承担起通奸的罪名.  相似文献   

3.
闫鑫 《美与时代》2004,(11):93-94
本文通过对《红字》中几个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阐述了具有象征意义的红字在他们身上所体现的不同含义,从而进一步深刻揭示出作者霍桑通过这本著作所要表达的主题。  相似文献   

4.
<问题的核心>的作者格雷厄姆·格林(1904-1991)被认为是"英国最优秀的小说家",他的小说往往以设置悬念作为情节的助推器,将人性和道德冲突作为故事的叙事动力来展开描写.  相似文献   

5.
小说的"开窗"就是寻找小说起笔的最佳切入点及最佳切入方法,即从哪开头,如何开头,才能达到写作和阅读的最佳效果.小说开头难,难就难在作者如何给自己的"心理流"打开一扇窗口,凿开一个泄洪口,同时能在瞬间把读者卷入作者"心理流"的漩涡里.许多作家的创作实践表明,只要小说的开头写好了,对味了,合辙了,来神了,作家的思绪、情致就会像开闸的洪水一般,喷涌不止,后面的写作就可以一顺百顺、淋漓酣畅地书写下去.可见,如何开窗对作家创作的顺畅及对读者的吸引力十分重要.本文就小说开窗的方法、要求给予论述.  相似文献   

6.
张培 《美与时代》2008,(1):132-134
<怀念妹妹小青>写于1999年,作者将一个时代的悲剧,浓缩在一个无辜的孩子身上.小说发表后,获誉良多.有评论家认为"这应是毕飞宇最好的短篇之一"(施战军<克制着的激情叙事--毕飞宇论>):也有评论者认为是"毕飞宇短篇小说的又一个里程碑式的代表作"(<名家精品阅读之旅--毕飞宇小说>.  相似文献   

7.
闫秋霞 《美与时代》2007,(5):105-107
毛姆和张爱玲的小说都受到了通俗文学的影响并具有明确的审美追求.本文分析了"故事"在他们的小说创作中占据的分量和地位,并指出二人所具有的故事情结.透过"故事"读者可以看到他们对人生的领悟,并由此进入作者的世界.  相似文献   

8.
张朝阳 《美与时代》2007,(3):110-112
戚蓼生在<〈戚蓼生序本石头记〉序言>中对曹雪芹小说美学进行了中肯评价和理论发掘,将<石头记>推上了中国古典小说前所未有的美学巅峰.戚蓼生认识到了曹雪芹在小说美学方面的历史性创新,即人物性格乃至人性的多维性等问题;肯定了曹雪芹小说因"悲凉之雾,遍被华林"而震撼人心的美学价值;提出了文本解读的多向度、多维度问题;认为营最善传递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达到了"一声也而两歌,一手也而二牍"的至高水准;达到了"淫佚贞静、悲戚欢愉"的高度融溶、浑然一体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9.
汤显祖的《牡丹亭》(一名《还魂记》)是明传奇的佳作,表现了杜丽娘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和柳梦梅对爱情的忠贞,彰显着作者强烈追求人性复苏与解放的进步思想。这是《牡丹亭》的精髓所在。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女作家赵清阁根据戏曲《牡丹亭》改编的小说《杜丽娘》,其情节的选取都是以塑造杜丽娘这一形象为中心的,而对于柳梦梅的形象塑造采取的是点到为止的方式,着墨并不多。小说在塑造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时,并没有改变《牡丹亭》所赋予这一形象的基本特质,而是尽可能地沿着《牡丹亭》的轨迹进行,在传承"至情"这一主题的同时,又赋予了戏曲人物以新的性格特征,使他们的形象更具时代性。  相似文献   

10.
苟波 《宗教学研究》2005,1(4):23-28
神仙形象源自于早期神话和信仰中的"神"的形象.因此,早期的道教神仙被描绘为生活在远方异域,与凡人完全不同的特殊群体.随着道教神仙观念的发展,道教的神仙形象也在逐渐"人性化":神仙逐渐摆脱了过去的神秘色彩和"非人"特征,较多地吸收了"人"的形象特征.宋元以后,这一趋势变得更为显著.神仙形象中"神"的特征进一步减弱,而"人"的因素、特别是普通人的特征日益明显.我们通过对不同时期中国古代小说中神仙形象的比较,可以清晰地发现这一变化.在这篇论文中,我们也试图探讨道教的世俗化趋势对神仙形象的影响以及不同的神仙观念在中国古代小说的神仙形象中留下的痕迹.  相似文献   

11.
戴惠 《学海》2008,1(3):179-184
苏曼殊及其小说创作是从旧文学向新文学演变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中间物".苏曼殊从翻译走向小说创作,他的译作带着"小说界革命"所倡导的政治小说的特点而小说创作"六记"全是爱情小说.这既与他的生活体验有关,也与那个时代社会思潮与文学思潮,特别是小说观念的发展有关.苏曼殊的爱情小说(六记)是他的独特个性的表现,从一定意义上讲,开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小说的先河.苏曼殊的爱情小说表现了新的恋爱观,表现了对个性解放,个人意志自由的追求.这与"五四"文学革命的精神,特别是"人的文学"的倡导是息息相通的.  相似文献   

12.
刘艺 《宗教学研究》2005,28(4):29-33
在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史中,从汉代至高峰的明清时期,以镜为母题的小说几乎从未间断过,其中不少作品蕴含着浓重的道教情结.本文在对此现象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辨清其源流,并得出结论:道教思想信仰赋予了镜母题小说以强大的生命力,镜母题小说正是在宗教思想信仰的时时更新中不断发展壮大的.  相似文献   

13.
道教与“神魔小说”的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魔小说”作家在布局安排小说情节时,大都采用了天—地—天结构形式,即小说情节以“天界”神仙活动或神仙“创生”神话为起首,以主人公“尘世”活动为主体,以主人公功成圆满,回归“天界”为结局。这种结构方式被众多作家普遍采用并非偶然。通过天—地—天结构,小说作者可以借用神仙的“预知性”来统筹安排材料,使小说情节时空跨度极大却始终有理有序。同时,天—地—天结构也使作者得以利用活跃其间的神仙群来推动故事发展,并丰富小说情节。而天—地—天结构的使用,又是与道教神仙在中国民众心目中的诸种特性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4.
边界研究是在类型小说研究的基础之上,对于不同类型文学之间的"壁垒"的考察。在幻想小说盛行的当下,为了重新去认识我们原来的世界,为了能够更多地创造出所有那些奇思妙想的神秘世界,我们不能总待在"壁垒"之内,一成不变,我们需要去研究和掌握幻想小说中的边界问题。事实上,幻想小说和其他小说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幻想小说必须发生在一个未知的世界。从另一个侧面看,每一本幻想小说都需要作者积累大量的知识和历史。幻想小说与现实小说之间最重要的边界研究应该是语言、环境、历史三大元素的设定。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初,在意大利文学的全景图中出现了一个新现象,即意大利的非欧洲移民作家撰写并出版的面向全国读者的小说的涌现。这些作家的作品,因其所表现出的现实感和新颖性,引起评论界以及学术界的首先关注,之后也唤醒了出版界的兴趣。在20多年后的今天,意大利对于移民现象及其多方面的社会和文化影响具有了日益强化的意识。作者就以下几个问题展开了论述:这种移民新文学对意大利文学有何贡献?它与意大利文学及不同作者的祖国的文学正典保持着什么样的关系?何种"自我"与"他者"的意象学哺育着移民作家们的想象和声音?作者认为,就其所有体裁、形式和主题而言,意大利移民文学不能被视为一时的时髦。它更不能被列入副文学领域,或者被分类为意大利文学的一个不成熟的表述。意大利移民文学富有创新趋向,今天反映着对于意大利文学正典的一个文化同化过程,其中包括某种失真。  相似文献   

16.
关咏梅 《美与时代》2007,(12):137-139
"新感觉派圣手"穆时英在其小说中成功地勾画出以潘鹤龄为代表的一批孤独寂寞的人物的灵魂.潘鹤龄先后经历了事业、爱情、亲情三重失落,最后从一个积极的理想主义者沦落为一个虚无主义者.作者之所以这样写,主要是因为社会的浊流泛澜和个人的信仰迷失.  相似文献   

17.
西方经典瘟疫小说展示了特定历史阶段人类的社会生活状况及面对瘟疫时的精神生活影像,以三部小说为解读对象,剖析人们赋予"瘟疫"的特殊隐喻意义——神灵的责罚、社会心理与人际关系的绝望断裂、军事政治的迫害等,"瘟疫"已不限于疾病本身,而是上升为一种文化现象。另外,瘟疫小说的核心内容是展现人类在重大灾难面前的伦理冲突与选择,通过阅读,可以对"利他与利己""管制与自由""等级与平等""全能救助与全民救助"等伦理抉择问题有更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程亮 《宗教学研究》2008,11(1):167-168
道教"贵柔守雌"的伦理思想主张男女平等,这一点对贾平凹继<废都>后的小说创作有着明显的影响,也委婉地导致了他的小说中女性角色的定位由误读回归到人格化塑造的道路.反映在小说中,则具体表现为道教隐士和充满道教意蕴的意象对女主人翁的感情与人格发展的塑造性的影响.本论文就这种隐性的创作转交作一梳理,揭示道教"贵柔守雌"思想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一、芬妮和林黛玉相似的身份处境 奥斯丁被公认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作家之一.虽然其作品的广度和深度有限,但她的作品如"两寸牙雕",从一个小窗口可以窥视到整个社会形态和人情世故,对改变当时小说创作中的庸俗风气起了好的作用,在英国小说的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被誉为"地位可与莎士比亚平起平坐"的作家.《曼斯菲尔德庄园》是她思想上最成熟,也是塑造人物形象最丰满的一部作品.其女主角芬妮的命运和林黛玉相似:林黛玉寄身贾府,小心谨慎,可谓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而芬妮虽然父母俱在,但是由于家庭条件窘迫,被送到伯特伦姨妈家抚养,从小寄人篱下的她,羞怯胆小,说话都支支吾吾,从不敢大声表明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油画是美术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门类。在油画创作中,创作者并不仅仅是要对某个人、某个事物或某一种场景进行简单描绘,更重要的是在创作中赋予一定的自我情感表达。可以说,缺乏情感表达的油画作品,即使作者的创作水平再高,也是无法吸引人的。只有通过对自我情感的有机表达,使油画作品成为传递自我情感的载体,才能让油画作品被赋予活力和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