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3 毫秒
1.
佛言祖语     
一切禅定摄心,皆名为三摩提,秦言正心行处。是心从无始世界来常曲不端,得是正心行处心则端直;譬如蛇行常曲,入竹筒中则直。是三昧三种:欲界、未到地、初禅,与觉观相应故,名有觉有观;二禅中间,但观相应故,名无觉有观;从第二禅乃至有顶地,非觉观相应故,名无觉无观。  相似文献   

2.
吴明 《佛教文化》1995,(2):22-24
前面讲过如来禅的四禅八定的初禅,有人提出如何实修的问题。这就是我现在要讲的“数息观”。“数息观”与“不净观”为佛法修定的“二甘露门”。出家人宜偏重于修“不净观”,在家人则宜偏重于修“数息观”。本来“数息”是“六妙门”中“数息、随息、止息、观息、净息、还息”六个修息妙门之一,而且是首要之一,它既有显教的修法——显教六妙门,  相似文献   

3.
以上说的欲界定、未到定,按佛教传统说法,不管修那种禅定或那种观法,其入门的结果必然是循欲界定、未到定而深入的。这也是根本味禅为一切禅本的证明。  相似文献   

4.
入禅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持寄语   这个故事出自《六度集经·禅度无极章》   禅是梵文“禅那”的音译,意译“静虑”、“思维修”、“弃恶”等,谓心注一境,正审思虑。“定”是梵文“三昧”,意为“定”,谓心不散乱。禅定是“禅”“定”的合称,是通过精神集中,观想修习而获得佛教悟解的活动,是六度中重要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入禅定@理诤 @后素  相似文献   

5.
吴明 《佛教文化》1994,(6):16-19
《释禅波罗密多次第法门》卷五云: “明证未到地相[者]:由此欲界定,复身心泯然,虚豁,失於欲界之身,坐中不见头手床敷,犹如虚空,此是未到地定,所言未到地者,此地能生初禅故,即是初禅方便定,亦名未来禅,亦名忽然湛心。证此定时,不无浅深之相,今不具明。复次此等定中,或有邪伪,行者应证,其相非一。[今]略出二事[以说明之]:一定心过明,二者过暗,并是邪定。明者,  相似文献   

6.
在东方佛教系统中,时间到底是实在的还是非实在的这样的问题值得去探究。部派佛教中的有部学派(说一切有部)主张"三世实有",认为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三相皆为实有。这个观点遭到了同时期的经部学派(经量部)的反对,他们主张"现在实有",过去和未来只有通过"现在"才能获得理解。而中观学派基于"缘起性空"的立场认为"三世不可得"、"时相不可得",这种"三世假有"的时间观,彻底反对任何时间的实有论,不管是三世实有还是现在实有,都在反对之列。  相似文献   

7.
吴明 《佛教文化》1994,(4):20-22
讲了佛法禅定三大系之后,有人希望详细介绍一下三大法系的内容。我想首先简要介绍一下如来禅法系的内容。下列两表可以图示如来禅定法系的大体分类及基本内容(见表一、二)。 如两表所列,如来禅有四大类,即:一、有漏禅——世间根本味禅 二。  相似文献   

8.
佛教禅定作为一种佛家认知宇宙实相及自我意识的研究方法与操作技术,为中国人文主义心理学研究提供了一种觉知自我意识的极有效方法。本文从心理学方法论角度出发,结合佛教禅定的内证实践,系统阐述了禅定过程中的研究对象(识蕴)、研究方法(止观)等诸方面的内容和特点。佛教禅定的心理学方法论研究是有别于其他文化形态方法论研究的一种独特证知方法,是对西方心理学方法论研究的一种补充与超越。  相似文献   

9.
《佛教文化》1995,(5):19-21
现在来谈谈什么是祖师禅 禅定视其研究的立场和角度而有各种分类,祖师禅也是如此。什么是祖师禅呢?我是就禅定法门自身性质而讲禅定分类,也就是就祖师禅自身性质而来浅谈祖师禅的。 前面已经说过,就禅法自身性质而言,禅定能修者为人自身,而所修者亦为人自身,斯即以人自身修人自体。显见于外,密藏于内,显在其中,密亦在其中。能修者人,人为息色心之一体,所修者人,亦为息色心之一具。故禅定修法,总不外息法、色法、心法三门。  相似文献   

10.
吴明 《佛教文化》1996,(2):25-27
上面几期禅定漫谈中,我们概略地讲了如来禅和祖师禅,也就是由凡夫的禅而说到圣道的禅,又由小乘的禅而说到大乘的禅,又由渐教的禅而说到领教的禅。总之,就是由如来禅说到了祖师禅,愈说愈高,似乎已到极点。但是这些都只是显教的禅,现在要进一步说说密教的禅,也就是秘密禅。学密教的禅,一定要有学显教禅的基础,或者说要有显教禅的基本功,否则就难以“由显入密”。佛法是讲显密圆融的,但圆融不碍差别,修持还得有次第,才能如理如量。大家都知道,圆融显密,本不应分冷显密高下的,因为佛法是圆满具足的。但在修持过程中,为了教学…  相似文献   

11.
佛祖言语     
问曰:三昧相应心数法,乃至二十,何以故但说觉观?答曰:是觉观娆乱三昧,以是故说。是二事虽善,而是三昧贼,难可舍离,有人言:心有觉观者无三昧。以是故佛说有觉有观三昧,但不牢固。觉观力小微,是时可得有三昧。是觉观能生三昧,亦能坏三昧;譬如风能生雨,亦能坏雨。三种善觉观能生初禅,得初禅时发大欢喜,觉观故心散还失。以是故但说觉观。  相似文献   

12.
再说祖师禅 ——从识认论上来看禅宗的 “离四句绝百非” “四句百非”乃佛法为泯除众生有、无对待等迷执邪见而说明缘起性空、真空无相不可得之理时的常用语。三论宗与禅宗均常用此一用语或概念以接引学人。所谓四句,通常指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等四句,或指肯定、否定、部分肯定部分否定、两者均否定等作为判断一般论议形式的四句。四句之说有十种之多,百非则指百种否定。四句百非都是基于一切判断与议论之立场而设立的假名概  相似文献   

13.
《三指禅》是清代乾、嘉年间湖南宝庆府(今湖南省邵阳市)名医周学霆所著的脉学专著。曾由湖南书局和澹雅书局刊行于世。周学霆(1771~1834)。字荆威,自号梦觉道人,人称周神仙。幼操举子业,饱读诗书。十三岁时应童子试,名列前茅,年未及冠,因病弃儒从医。以深厚的儒学基础,  相似文献   

14.
比较近代中日临济宗,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我们只能分别选取几个代表人物来进行阐述.我们不妨以白隐慧鹤、释宗演和铃木大拙等,作为日本近代临济宗的代表;以大定密源、释寄禅、来果和虚云等,作为中国近代临济宗的代表.白隐慧鹤(1685—1768)虽然是日本十八世纪江户时代临济宗僧人,但他是公认的日本近代临济宗的创始人.日本的临济宗,因他之弘扬“得以流传到现在”(村上专精《日本佛教史纲》,第四期,第十章).释宗演(生卒年不详)是日本近代著名禅师、仓圆觉寺的著名禅师今北洪川的继承人、临济宗圆觉寺派管长.他曾于1917年9月至11月来中国考察佛教,在上海与当时中国东南地区临济宗高僧冶开、全振、显珠、清虚、清然等进行过友好的交谈(道端良秀《日中佛教友好二千年史》,第十章,第四节).铃木大拙(1870—1966)是驰名世界的禅学大师,曾先后师从今北洪川和释宗演参研禅学,自觉继承和发展了白隐慧鹤所开创的日本近代临济禅风,并推广到欧美国家.  相似文献   

15.
说到禅净双修的问题,必须从宋代永明禅师写的禅净四料简谈起。我国汉地佛教到了宋代,禅净两宗最为盛行。永明延寿(904—975)禅师于公元961年,应吴越王钱俶之请,住持杭州永明寺(即今净慈寺),参学的大众近二干人。因此尊称为永明禅师。他原来是禅宗法眼宗的巨匠,著有《宗镜录》一百卷,《万善同归集》三卷,《神栖安养赋》一篇,回向极乐净土。当时他写有禅净四料简,意在接  相似文献   

16.
许潇 《宗教学研究》2016,(1):124-128
说一切有部禅数学作为第一种系统性传入中国的佛教典籍,在修(禅定)和学(佛学)两个方面对中国佛教产生影响。后来的中国佛教,不论是对禅的定义,还是对修禅的次第等都基本没有变化,有很多方法都直接沿袭了禅数学的方法。而在义学方面,禅数学的影响更既深且远。禅数学的传入第一次把佛教的蕴、处、界等基本的名相概念介绍到中国,把佛教的话语体系和致思模式传入中国。中国佛教学者对佛性问题的禅数学、毗昙学阐发,成为中国佛性思想的萌芽,为涅槃学的流行提供了思想准备,大大推动了涅槃学的传播和发展,深刻地影响了后世的佛性思想。  相似文献   

17.
《法音》1997,(11)
中国佛教代表团和平祈祷文疏大圆满觉,应迹西乾,心包太虚,量周法界。南无大乘常住三宝,具大慈悲,祈垂慧鉴:今有中国佛教代表团同人,在日本京都中韩日三国佛弟子共同祈祷世界和平大法会上,奉供香花,虔诚顶礼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法僧...  相似文献   

18.
佛教来华,禅亦来华。南北朝时,禅与般若、涅槃蔚为大观。一是鸠摩罗什及慧皎、僧肇、道生等,假庄、老对禅进行创造性的诠释,开中国禅宗思想,即中国禅学之先声;二是以少林寺主佛陀为代表,重在修持的北方禅法,二者名同实异,分途并进。僧稠乃少林佛陀之嫡传,并以四念住、十六特胜法,即以定、静、止、息为特征的禅法享誉北方。僧稠禅法之广为传播,亦有赖于皇权之推重。前有魏文帝对佛陀的支持,后有北齐高洋对僧稠之膜拜,在至无定轨的乱世祸福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禅学     
当今之世,谈禅者可谓多矣,或傍教界、气功界以探究禅定奥秘,或依学术界而治禅宗历史,或从文化界来禅外说禅,就中往往又以在家人——而非出家人——为主体,一时颇有“居士佛教”卷土重来之势。那么,这里有两个问题似宜引起大家注意:一是历史上的禅学总体脉络如何?谈禅,先要自问基本概念弄清楚了没有?二来,尤为要紧的是,宋明以来,乃至于今,“居士佛教”何以形成,何以一再春风吹又生?在下就此寄语天下同参:读文溪先生斯文,事须关己——因为我们亦“禅学热”、“居士热”中人……  相似文献   

20.
印度是佛教的发祥地。佛教教祖释迎牟尼佛,出世于去今二千五百余年前。所传的准确年代虽众说纷纭,但依《众圣点记》之说:则佛陀的入灭应为公元前四八六年(周敬王三十四年),而佛陀年寿八十岁,其降诞之年当为公元前五六五年(周灵王七年)。佛陀三十五岁在尼连禅河畔成等正觉,鹿野苑中初转法轮,其后于摩竭陀(首都王舍城)、室罗筏悉底(即舍卫城,以城名国)、侨赏弥、拘尸那揭罗、吠舍厘等中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