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Stroop范式中不同语言条件下的双语优势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Stroop范式探讨不同语言条件下的双语优势效应。方法:两个实验均为2(被试类型)x 3(色词一致性)的混合实验设计,被试为熟练双语者和非熟练双语者。结果:(1)L1条件下熟练双语者的Stroop效应量小于非熟练双语者,L2条件下无显著差异。(2)熟练双语者在两个实验条件下的平均反应时均小于非熟练双语者,L2条件下的易化效应量显著大于非熟练双语者。结论:(1)熟练双语者在L1条件下的抑制控制能力好于非熟练双语者,体现了"双语优势效应";(2)熟练双语者在Stroop干扰任务中可能比非熟练双语者具有更好的信息监控能力。  相似文献   

2.
考察熟练蒙汉双语者和非熟练汉英双语者在非语言任务转换中优势效应的脑电活动特征。采用线索任务2:1转换范式,通过操纵线索到刺激间的时间间隔,比较熟练双语者与非熟练双语者在不同时间间隔的转换代价减小效应,探索转换能力的优势效应是否源于内源性准备。研究结果显示:熟练双语者在线索到刺激间的时间间隔为250 ms时反应时和转换代价都显著小于非熟练双语者;熟练双语者在线索到刺激间的时间间隔从0 ms到250 ms的转换代价减小效应更大。脑电数据结果显示:无论转换序列还是重复序列,非熟练双语者的D-Pos的平均波幅均比熟练双语者更正,说明非熟练双语者需要更多的心理资源进行重构准备。研究提示不同语言的转换经验促进了熟练双语者执行功能的转换能力,这种转换能力的优势效应可迁移到相似的非语言任务转换过程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愤怒和恐惧对认知控制的影响。方法:采用3(情绪条件:平静、愤怒和恐惧)×2(任务类型:任务重复和任务转换)两因素被试内设计,使用自传体回忆的方法诱发目标情绪,然后要求被试依次完成任务转换作业、情绪自评报告和分心任务。结果:(1)在任务转换试次,在恐惧和愤怒情绪条件下的反应时显著慢于平静情绪条件下的;(2)在任务重复试次,三种情绪条件下的反应时没有显著差异;(3)愤怒和恐惧条件下的反应时转换代价显著高于平静情绪条件下的。实验结果支持情绪的动机维度模型。  相似文献   

4.
语言转换是双语研究领域的焦点问题之一,抑制控制模型、语言特异性选择模型、任务设置惯性模型和序列难度效应模型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语言转换的认知机制。认知神经科学的一些研究发现,语言转换与任务转换具有类似的神经机制,说明语言转换代价与任务转换代价的本质可能是相同的。抑制控制和语言熟练程度如何影响语言的转换,语言转换代价与任务转换代价的本质是否相同,一般领域的抑制机制是否可以迁移到语言转换领域等问题是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研究考察双语水平对认知控制心智转换的影响。通过语言转换和任务转换实验,比较两组一语水平相同而二语水平不同的“不平衡”中英双语者(40人,平均年龄20.30岁)。结果发现高水平组在语言转换中优于低水平组,但在任务转换中两组无显著差异。说明双语水平对认知控制心智转换的影响不显著。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心智转换与双语水平无关,但二语使用显著预测任务转换代价,双语转换频率显著预测任务混合代价。研究表明双语水平对认知控制心智转换的促进作用不显著,但二语使用和双语转换频率可能是双语者心智转换能力增强的重要因素。研究进一步推进了双语促进认知控制的理论,明确了双语优势的具体来源及认知控制受影响的具体层面。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对双语转换问卷进行修订,用于客观测量双语者的语言转换能力;第二部分采用数字命名任务考察语言转换对双语认知优势发展进程的影响。结果发现,在低水平阶段,语言转换频率与转换消耗存在显著负相关;在高水平阶段,语言转换频率与转换消耗、混用消耗均存在显著负相关。结果说明,语言转换首先影响瞬时转换能力,积累一定的经验之后,才会对持续监控能力与抑制控制能力产生积极影响。本研究结果表明,双语认知优势效应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  相似文献   

7.
汉英语言内及语言间重复启动效应的ERP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6名母语为汉语的被试参加了一个混合语言的语义判断任务,关键词用汉语和英语呈现,然后重复这些词(语言内或者语言间)。比较词汇第一次呈现、语言内和语言间重复产生的N400波幅的差异发现:汉语和英语的语言内重复启动效应差异不显著,而两种方向的语言间重复启动效应存在不对称性,从英语到汉语的重复启动效应显著大于从汉语到英语的重复启动效应,这与双语表征的非对称模型不尽一致。  相似文献   

8.
刘聪  焦鲁  孙逊  王瑞明 《心理学报》2016,48(5):472-481
语言转换情境是否影响非熟练双语者的认知控制存在争议。实验1和实验2分别采用不同的实验范式探讨语言转换对非熟练双语者的认知控制是否会有即时的影响, 以及对不同认知控制成分的影响是否会有不同。结果表明, 语言转换情境能够即时地促进反应抑制, 阻碍干扰抑制, 但对认知灵活性没有影响, 同时说明了反应抑制、干扰抑制和认知灵活性属于3种不同的认知成分, 其内在作用机制不同。此外, 研究结果还进一步说明了双语者的认知控制优势是双语者长期双语使用的结果, 为双语优势的内在机制提供了实验支持。  相似文献   

9.
李恒  曹宇 《心理学报》2016,(4):343-351
采用同形异义词干扰任务考察第二语言水平对英语–汉语单通道双语者和英语–美国手语双通道双语者语言抑制能力的影响。结果发现:(1)高水平英语–汉语单通道双语者的语言抑制能力较强,但低水平英语–汉语单通道双语者与英语单语者的语言抑制能力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少量的双语经验不足以导致双语认知优势;(2)不同水平的英语–美国手语双通道双语者的语言抑制能力差异不显著。所以如此,与英语–美国手语双通道双语者不存在口语和手语的双语表征加工竞争有关。整个研究表明,双语认知优势效应与双语者的二语水平以及通道经验有关。  相似文献   

10.
来自双语的研究表明,双语者在抑制、转换、注意力维持等执行控制功能方面较之于单语者具有显著的认知优势效应。该效应是双语者对诸多语言亚成分协同控制的结果,还是对不同语音体系控制的结果,目前依然存在争论。本研究以单语单言儿童(仅会说汉语普通话)和单语双言儿童(同时会使用汉语普通话和泰州方言)为被试,通过线索-切换任务和语音Stroop任务就上述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1)在线索-切换任务上,两组儿童作业表现差异不显著;(2)在语音Stroop任务上,单语双言儿童具有显著的认知优势。据此,本研究认为双语认知优势的获得是个体对诸如句法、语义、正字法、语音、词素等多种语言亚成分协同控制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在图片命名范式下探讨了汉-英双语者汉、英两种语言之间的语码切换代价及影响切换代价不对称性的因素.实验一中发现了汉-英双语者的语码切换代价,但语码切换代价并未表现出不对称性;在加入时间间隔(ISI)变量后,短ISI条件下,汉-英双语者的语码切换代价表现出了不对称性,表现为从第二语言到第一语言的切换代价更大;而长ISI条件下,汉-英双语者的语码切换代价是对称的.这表明,图片命名任务中可出现语码切换代价,且ISI是影响语码切换代价不对称性的重要因素,支持并丰富了对优势语言的抑制说.  相似文献   

12.
张积家  王悦 《心理学报》2012,44(2):166-178
以熟练汉-英双语者为被试, 考察了在短语水平上语码切换的机制及切换代价的来源。结果表明:(1)汉语与英语表示空间方所的短语的差异和表示量的短语的对应与否影响语码切换过程, 但对于两种语言的切换代价的影响不显著, 表明语码切换代价未受特定语言的语法特征影响; (2)熟练汉-英双语者在短语水平上表现出语码切换代价的不对称性:切换至熟练语言的代价比切换至非熟练语言的代价大; (3)熟练汉-英双语者的切换代价源于两种语言短语的激活和竞争, 支持非特定语言选择假说, 可以用抑制控制模型来解释。整个研究表明, 熟练双语者的语码切换代价源于语言表征系统之外。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采用双语即时切换范式, 探讨非熟练中英双语者在对目标语言(启动词)语音或语义的加工过程中非目标语言的激活状态。实验1设置了与启动词的翻译对等词存在语音相关或无关的两类配对词, 要求被试进行语音判断任务, 结果表明, 不论哪种切换条件, 两类配对词在反应时和P200成分上都没有差异, 说明目标语言在语音加工过程中非目标语言的语音层面没有得到自动激活, 从而没有产生启动效应。实验2则设置了语义相关和无关配对词, 并进行语义判断任务, 结果在两种切换条件下都发现明显的语义启动效应及N400差异, 说明非目标语言在语义层面上有得到自动激活, 但激活的程度表现出切换方向上的不一致, L1-L2切换下的语义启动量要明显大于L2-L1, 并且L1-L2的N400差异主要表现在前部脑区, 持续时间更久, 而L2-L1的N400差异主要表现在后部脑区, 但持续时间较短, 表明对于非熟练的双语者来说, 不同切换方向下对共享语义表征的激活加工是不一样的。  相似文献   

14.
范小月  王瑞明  吴际  林哲婷 《心理科学》2012,35(6):1304-1308
使用面孔任务考察熟练中英双语者和非熟练中英双语者在不同认知控制成分上的差异。被试为60名大学生。结果表明,熟练中英双语者在抑制控制和转换上的反应时消耗量均显著小于非熟练中英双语者,但在反应抑制上的反应时消耗量与非熟练中英双语者没有显著差异。该结果说明,二语熟练程度越高,中英双语者的认知灵活性(转换)和抑制控制(干扰控制)能力就越强;但是二语熟练程度对反应抑制能力没有明显的影响。由此可以推测,二语学习能促进中英双语者的认知灵活性(转换)和抑制控制(干扰控制)能力,但是,二语学习对中英双语者的反应抑制能力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崔占玲  张积家 《心理学报》2010,42(2):173-184
以汉字义符和英文词后缀为对象,考察了汉-英双语者语码切换的机制及切换代价的来源。结果表明:(1)在亚词汇水平上,汉字义符和英文词后缀影响字词认知的过程,但对语码切换代价的影响不显著,支持语码切换与任务转换的发生机制相同的观点。(2)语言熟练程度是影响语码切换代价及切换代价不对称性的主要原因。整个研究表明,在亚词汇水平上,语码切换与任务转换的实质相同。参考任务转换中切换代价的来源,归纳了语码切换代价的可能来源。  相似文献   

16.
We examin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reported everyday language switching experience and the performance of early bilinguals in tasks measuring different executive functions. Our participants were Finnish–Swedish early bilinguals, aged 16–41 years (N?=?66, Experiment 1) and 18–69 years (N?=?111, Experiment 2). An earlier study using a sample from a similar population discovered a nega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self-reported language switching and a mixing cost in error rates in a number–letter task. This finding was not replicated. Instead, we found that a higher rate of reported contextual language switching predicted larger switching cost reaction times in the number–letter task, and that a higher rate of reported unintended language switches predicted larger error rates in a spatial n-back task. We conclude that these results likely reflect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executive skills, and do not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 hypothesis that language switching trains executive functions.  相似文献   

17.
In highly proficient, early bilinguals, behavioural studies of the cost of switching language or task suggest qualitative differences between language control and domain-general cognitive control. By contrast, several neuroimaging studies have shown an overlap of the brain areas involved in language control and domain-general cognitive control. The current study measured both behavioural responses and event-related potentials (ERPs) from bilinguals who performed picture naming in single- or mixed-language contexts, as well as an alphanumeric categorisation task in single- or mixed-task context. Analysis of switch costs during the mixed-context conditions showed qualitative differences between language control and domain-general cognitive control. A 2 × 2 ANOVA of the ERPs, with domain (linguistic, alphanumeric) and context (single, mixed) as within-participant factors, revealed a significant interaction, which also suggests a partly independent language-control mechanism. Source estimations revealed the neural basis of this mechanism to be in bilateral frontal-temporal area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