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教会合一,是自耶稣时代就不断提出的基督教愿景。然而,两千年来的基督教却因各种各样的原因,长期处于宗派林立的分裂当中。1807年以后,西方传教士将福音带来中国的同时,也带来了教会分裂的副产品——宗派。自此,中国教会就始终在宗派与合一之间挣扎。基督教宗派的产生,既有教义的原因,也有历史的原因,还有民族文化的原因。有资料显示,新中国成立时,中国基督  相似文献   

2.
《天风》2015,(5)
<正>丁光训主教是中国基督教著名的领袖和神学家,他对基督教的中国化和社会化做出了自己独到的神学反思。他的社会神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关于教会在社会中的自我理解,具体涉及到建设中的中国后宗派基督教的民族性身份和教会性身份问题。首先来看中国基督教的民族性身份问题。1950年起中国基督教界发起三自爱国运动,意在使中国教会脱离西方传教士的控制,去除西方的殖民色彩,实现中国教会独立自主自办,与国家的主权保持一致。1958年中国教会走  相似文献   

3.
胡应强 《天风》2006,(7):30-34
如果说神学是教会在思考,那么和好神学就是中国宗派后教会的神学思考之一。和好神学源于中国基督教会已经并仍将身体力行的宗派后合一的实践。因此,和好神学也是中国教会从宗派后合一的层面对基督教信仰所寻求的理解。和好神学立足圣经,突出神人和好是贯穿整本圣经的中心思想,因此,也是高举圣经权威的中国基督教神学的永恒主题。和好神学从本体论的角度阐释了三位一体的神是人神和好、人人和睦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的源头、动力和终极目标;道成肉身的宇宙的基督是一位有志于、也有能力实现神人和好的基督;神更盼望人人成为实现神人和好的有责任且负责任的自我;神人和好也符合教会的本质——团契 (KOINONIA),即指神与人、人与人以及人和自然之间和好的生命关系。因此,和好神学主张建立有中国宗派后合一特色的教会论;在终极论上,和好神学更从和好的主题出发,满怀信心地展望,世界的终极不是毁灭,而是到日期满足的时候,万有在基督里同归于一。总之,和好神学能帮助中国基督徒树立正确的基督观, 教会观,促进中国基督教会的宗派后合一,为中国基督教正在推进的神学思想建设指出了一个值得关注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文革 《中国宗教》2014,(9):34-35
丁光训主教是中国基督教著名的领袖和神学家,他对基督教的中国化和社会化做出了自己独到的神学反思。他的社会神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关于教会在社会中的自我理解,具体涉及到建设中的中国后宗派基督教的民族性身份和教会性身份问题。首先来看中国基督教的民族性身份问题。  相似文献   

5.
抗战时期教会合一运动继续发展,其中尤以宗派间合作所取得的成就最为显著。抗战爆发后民族主义的空前高涨促使中国基督教界更加关心社会新秩序的建构问题,而宗派间合作则被视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提。教会外民族主义对于中国基督教之于抗战救国的有用性诘问促使中国教会推动合一运动;中国基督教民族主义推动教会合一以使基督教有助于抗战建国。教会内外这两种民族主义共同推动了抗战时期的教会合一运动,尤其是宗派间事工性合作。  相似文献   

6.
中国基督教是目前世界基督教会中普世化——多宗派联合最为超前的教会,因为曾经有着七十几个宗派的教会放弃了原有宗派的界限与宗派结构间的差异,联合成为今天"后宗派"的中国基督教。可以说中国教会"后宗派"模式相对于现今普世教会合作运动致力于"求同存异"模式更加超前,因为在这一模式之中,宗派之间的差异和宗派的结构或隐或显仍然存在,却并非分开的;在上帝的道与圣礼中的崇拜中使得信仰的合一成为外在、可见的。在20世纪50年代,在中国大陆的教会由于政治的压力而放弃了宗派。因为当时时局的变化是非常迅速又强烈的,故而来不及发展与形成中国基督教会后宗派身份的神学基础。就这一点而言中国基督教的教会结构也是复杂而脆弱的。即便中国教会后宗派的模式对世界基督教是一重要的贡献,也迫切需要神学的强化,从而拥有更加成熟的教会论,因为中国教会是正在走向合一的教会。本文认为正在呈现出来的后宗派主义如果与圣餐团契教会论——目前最具活力、占主导位置的普世基督教合一模式结合起来,将有利于中国教会的巩固与发展。有一基本的共识,即教会的标志就是上帝纯正的道被宣讲、圣礼(洗礼与圣餐礼)得以正确施行。基督教会最基本的信仰生活,那就是在一起崇拜,上帝的道的宣讲和圣餐中领受耶稣基督的宝血与身体,如此才使得团契成为现实。只要基督教在这一点能够达至共识,信仰的多样性处境化表述可以有很大的自由。在联合崇拜中,中国基督徒可以在研究圣经、早期教会一些教会论上分歧观点的基础之上,借此形成某些共同的神学表述。也许编写一本后宗派的教义问答,可以作为最基本阐述和教导共同信仰的依据。希望合宜的圣餐礼的认识能够在中国教会中不断得到提升,这也将强化中国教会作为真正普世教会一部分的身份。结合圣餐团契教会论的实现,后宗派的理念具有巨大的普世合作潜力。这两种可以相互获益:圣餐团契的教会论为后宗派主义提供更大的神学支持,而后宗派主义挑战了传统的教会,寻求勇敢的进步,促动宗派放弃那些导致教会分裂的传统和教政体制,以求基督的教会能够获得可见的合一。新教教会正形成不断增长的趋势,那就是致力于除去宗派之间的分歧。在这样的背景中,中国基督教的后宗派经验将对全世界基督教普世合作的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自立"与"合一"是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基督教会中最为重要的两股潮流。在自立运动日趋发展的同时,中国基督教会的合一运动也日渐发达。自1860年全面开教以来,在华传教士意识到加强合作的益处,开始在圣经翻译、出版、教育、医疗等方面展开合作。受1910年爱丁堡世界传教大会的影响,中国各区域内及全国性的教会联合运动有了进一步拓展。而1922年基督教全国大会的召开及中华全国基督教协进会的建立,即是二十世纪前二十年各宗派教会合一运动的结果,更是之后二十余年各教会联合协作的起点。尽管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基督教会的合一运动淡化了之前的宗派分割,各教会之间的合作与联系也逐渐加强;但教会合一运动自身具有一定限度,而且同样存在着争端与困境。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介绍了团契教会论在普世教会运动中的神学地位、以及对它的基本定义和神学理解。团契教会论既是一种新的教会论的理论尝试,又是一个教会在探索自身本性和使命过程中的具体实践,更是一个推动教会向前发展的远象。本文的目的在于指出团契教会论也能给联合中的中国后宗派教会带来一些建设性的思考。在推进基督教中国化的过程中,团契教会论不仅可以建立对教会的本性和共同信仰生活的一种共识性理解,也能为中国教会担当社会责任、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9.
在基督教中,因信仰特点和传统观念的不同,导致教会中出现许多不同的称谓:这些称谓令教外人士不能理解,也使初入教者和一些基督徒时感困惑,本文对基督教中的一些基本称谓作些简要的介绍,以供参考。在基督教会中,称谓一般可分两种:其一,个人圣职称谓。此称谓有别于社会上的职称级别,仅限于基督教界,有圣职和灵性意义上的区别,但无明显的特别的行政地位上的级别区分。这种称谓一般有:主教:基督教实行主教制的教会中品位最高的神职人员的称呼。《圣经新约》中指对一定区域教会进行管理的人。有些宗派背景不同的教会也称此职为“监…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以来,基督教在华发展路向发生了重要变化:"社会福音"神学思潮在欧美广泛传播并开始对中国教会产生影响;中国国内民族主义兴起,"本色教会"建设步伐加快,超越宗派的全国性教会组织开始建立;加之教会改变以往福音传播区域局限之认知日渐明确,这一切,促成了中国基督教会全国总会边疆服务运动的兴起.  相似文献   

11.
路平 《天风》1995,(6):48-48
香港基督教联合会以赞美感恩庆80周年 香港华人基督教联会于4月8日隆重举行80周年纪念感恩礼拜,与会者有香港各宗派领袖、教会机构代表及神学院院长等。主席廖志勤牧师指出:联会通过举办各项联合事工,促进了不同宗派教会的相互了解和合作,间接加强了信徒之间的互助互爱精神。  相似文献   

12.
<正>对中国教会牧者来说,教会合一的最大障碍就是跨越宗派的藩篱。他们在积极推进教会合一的过程中,意识到西方的宗派主义不符合中国国情,不符合中国文化传统。尽管他们能够理解西方宗派产生及存在的合理性,但是宗派一旦脱离西方固有的背景便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和意义,中国教会完全可以抛弃宗派分歧和成见,探索一条适合中国教会的合一之路。  相似文献   

13.
岳清华 《天风》2007,(13):34-35
在历史上,中国基督教是从西方传来的,这样教派问题也一同被带到我国来。据不完全统计,截至1949年,西方各国传教士先后把70多种的教派留给了中国教会,有的教派还在中国成立了教派组织。旧中国的历史背景以及教会当时作为“洋教”的存在,宗派林立、分门别户、互相攻击,成为旧中国基督教会的时代特征,这些特征直接危害、阻碍中国教会健康发展。虽然过去也有不少基督徒教会领袖意识到了这一问题,但由于历史原因,这一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无法解决。新中国成立后,基督教界爱国人士在三自爱国基础上实行联合礼拜,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联合礼拜以来,遵循求同存异,彼此尊重的原则,中国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初,新兴基督教宗派五旬宗的传教士进入中国,他们没有顺应基督教跨宗派合作的潮流。其中,香港五旬节会在其他主流宗派的排斥与批评下建立与成长,特别涉及"偷羊"问题。河北正定县的使徒信心会将五旬节信息吸收、表达,呈现出拯救上的排他性,即否定其他宗派的传教成果。在甘肃创办了福音园的传教士新普送,因为坚持说方言恩赐作为灵洗证据被迫离开基督教宣教会,与其他宗派形成竞争关系。从这三大基地出发,展现五旬宗传教士与新教主流宗派之间的互动,发现这种不合作出于双方的作用,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五旬宗在中国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正>很高兴在这次中西部神学毕业生教牧培训班上给大家介绍《中国基督教教会规章》(以下简称《教会规章》)。《中国基督教教会规章》是中国教会走上联合道路后作为后宗派时期教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规章性文件,它虽然还很初步、很简要,却包含和体现着中国基督新教教会最基本最核心的教义教规内容,对中国教会的建立与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以下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享。一、《教会规章》的重要性二、《教会规章》制订过程三、《教会规章》内容简介  相似文献   

16.
《天风》1996,(10):16-18
7月23日至8月5日,正值炎炎夏日,酷暑难当的季节。中国基督教全国两会接待了来自美国基督教教会联合会的访华代表团。代表团在该联合会总干事琼·坎布尔博士的率领下,一行13人访问了我上海、杭州、宜兴、南京、西安、北京等地教会。该代表团代表了美国基督教33个不同宗派的5000多万基督徒,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7.
严锡禹 《天风》2009,(11):51-53
基督教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说是非常曲折的。如果从635年景教传人中国算起,基督教在中国迄今已有1374年了。然而,今天的中国基督教的背景,与亚洲所有国家基督教的背景一样,都是在西方传教运动的大背景下建立起来的。根据我个人对包括亚洲在内的第三世界国家基督教会历史的理解,这些国家的教会,大约都经历了传入、反思和独立三个阶段,只不过每个国家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而已。  相似文献   

18.
一 教会 传统概念认为耶稣是教会的建立者,这可能会引起一些误导。该概念也会产生认识上的模糊。其原因在于,如今世界上有许多不同的教会,他们都声称自己是基督徒。这些教会在生活上和服务精神上是基督徒。然而,这些基督教会不统一,因为他们对传自宗徒的耶稣的教导有不同理解,所以,人们可能会问;究竟哪一个教会是耶稣所建立的呢?  相似文献   

19.
<正>应当在传统中创新,既不失掉教会传统的礼仪精神,又有中国化、地域化和民族化的特点自改革开放以来,基督教恢复聚会己有近40年的时间。在这40年里,教会信徒不断增加,为满足信徒的敬拜需求,教堂数量也随之增加,整体呈现健康有序的发展态势。随着时代的进步,许多新元素为崇拜提供了便利,教会的崇拜形式变得多样化。因不同宗派背景,在推进联合礼拜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保留了原宗派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中国宗教》1995,(2):15-16
“三自”──一个常新的话题──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副主席罗冠宗访谈录本刊记者记者:1950年7月28日,在吴耀宗先生的倡议下,基督教各宗派40位领袖联名发出题为《中国基督教在新中国建设中努力的途径》的宣言。9月23日,有1527位教会负责人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