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采用跨通道启动范式,探讨言语与面孔情绪加工的相互影响效应,以及语言差异(母语:汉语;非母语:英语)在其中的影响作用。实验1以言语情绪词为启动刺激,面孔情绪为目标刺激,结果发现,相比于英语启动刺激条件,在汉语启动刺激条件下的面孔情绪判断具有更好的表现;在积极情绪启动条件下,言语情绪刺激能够启动面孔情绪刺激。实验2以面孔情绪为启动刺激,言语情绪词为目标刺激,结果发现,相比于英语目标刺激条件,在汉语目标刺激条件下的言语情绪判断具有更好的表现;在积极情绪启动条件下,面孔情绪刺激能够启动言语情绪刺激。研究结果表明,言语情绪与面孔情绪的加工能够相互影响,但这种相互关系仅表现在积极情绪启动条件下。此外,母语和非母语在情绪功能上具有差异性。  相似文献   

2.
通过3个实验探讨红色和蓝色对中国汉族大学生的情绪意义。实验1采用限制联想法考察红色和蓝色的情绪意义。实验2、实验3采用启动范式, 分别考察在知觉水平和概念水平上红色和蓝色对情绪的启动效应。结果发现:(1)知觉水平:在唤醒度和优势度上, 红色知觉引发了高唤醒、高优势情绪, 蓝色知觉引发了低唤醒、低优势情绪, 这与国外研究基本一致; 但在愉悦度上, 红色知觉既能引发高愉悦情绪, 也能引发低愉悦情绪, 而蓝色知觉只引发了高愉悦情绪, 这体现出本土化特点。(2)概念水平:在唤醒度和愉悦度上, 红色概念引发了高唤醒、高优势情绪, 蓝色概念引发了低唤醒、低优势情绪, 这与知觉水平基本一致; 但在愉悦度上, 红色概念只启动了高愉悦情绪, 而蓝色概念同时启动了高愉悦和低愉悦的情绪, 这与知觉水平不一致。本研究表明:(1)红色和蓝色对中国汉族大学生情绪引发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愉悦度上; (2)颜色知觉和颜色概念对情绪的引发机制可能具有如下特点:颜色知觉对情绪的三维度具有直接的引发作用; 而颜色概念对情绪唤醒度和优势度的引发是以颜色知觉为中介, 对愉悦度的引发则是以社会文化为原因。本研究探讨了红色和蓝色对中国汉族大学生情绪的作用, 对红色和蓝色在中国社会环境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实际价值; 同时, 直接比较并剖析了颜色知觉与概念对情绪的引发特点, 对于揭示二者对情绪引发的内部机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3.
面孔知觉中, 面孔性别与表情的加工有不同的机制。Bruce和Young (1986)及Haxby, Hoffman和Gobbini (2000)的面孔知觉理论虽然对表情加工也较为关注, 但对面孔性别加工机制的解释却较少, 也未能明确面孔性别与表情的相互关系。当前关于两者是否独立加工尚无明确结论, 但更多证据支持它们相互影响。我们认为, Garner范式下面孔性别与表情加工的研究可能忽略了面孔熟悉性因素。同时, 面孔适应范式为该研究领域提供了新的思路。此外, 文章对于两者相互作用的机制也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不同愉悦度面孔阈下情绪启动效应:来自ERP的证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勇  张伟娜  沈德立 《心理学报》2010,42(9):929-938
采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研究阈下情绪启动效应。实验中的因素是阈下呈现的情绪启动面孔的愉悦度,分为高、低两个水平。被试的任务是对中性靶刺激面孔进行情绪判断。结果发现:被试在对靶刺激进行情绪判断时出现与启动刺激愉悦度趋于一致的启动效应;低愉悦度面孔作启动刺激条件下N1和P2的波幅显著大于高愉悦度面孔作为启动刺激的条件;不同愉悦度情绪面孔的阈下启动效应是由于启动刺激影响了对靶刺激的知觉加工所致。  相似文献   

5.
叶榕  余凤琼  蒋玉宝  汪凯 《心理学报》2011,43(5):483-493
情绪性刺激的加工是否受注意影响目前尚存争论。基于许多操纵空间注意焦点的研究未能在注意资源的分配上进行精确的调节, 本实验将时间维度的注意瞬脱范式与负载理论相结合, 通过调节注意瞬脱中T1刺激物知觉负载水平的高低(箭头朝向相同与否), 观察被试在四种时间延迟条件下(延迟2, 延迟3, 延迟5, 延迟8)T2目标侦测任务恐惧和中性面孔的反应正确率, 从而对情绪性刺激的加工特征进行研究。实验发现:对恐惧面孔侦测的正确率在高知觉负载条件下显著降低, 而中性面孔则不受知觉负载水平影响, 并且这种高知觉负载对恐惧面孔加工的抑制作用仅发生在注意瞬脱中的短延迟条件下。说明在知觉加工资源和注意调节作用同时受限的情况下恐惧面孔的优势加工受到限制, 提示情绪性刺激的加工与中性刺激相比消耗的加工资源较少, 并依赖于注意的调控。  相似文献   

6.
情绪面孔搜索不对称性是指当负性情绪面孔作为目标, 正性情绪面孔作为分心物时, 其搜索速度比正性情绪面孔作为目标时(负性情绪面孔作为分心物)更快。对于这一现象的解释存在争议, 研究者主要从不同情绪面孔在情绪因素和知觉因素两个方面的差异进行解释。来自行为研究和认知神经科学的证据对情绪面孔搜索不对称性效应的解释主要有威胁性刺激捕获假设和情绪摆脱假设的情绪观, 以及嘴部差异说、闭合结构说、知觉组群说以及其他面部特征假设的知觉观。经过对比评价两类观点的理论异同和实验证据认为未来的研究可以整合情绪因素和知觉因素来解释该效应。  相似文献   

7.
王汉林  鲁中义 《心理科学》2014,37(4):829-833
本研究通过三个实验,从具身认知的角度来探讨阅读特殊体裁的幽默——冷笑话所产生的情绪体验及其与低温知觉的关系。实验1通过眼动记录法,探讨被试阅读不同形式幽默后对高低温图片注意偏向的影响,实验2使用句-图匹配范式探讨不同幽默题材与不同情绪效价之间的关系,实验3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探讨高温/低温概念与正性/中性情绪之间的内隐联想强度。实验结果表明对冷笑话的阅读理解能启动低温知觉,并且能够产生一种类中性平静的情绪,同时这种特殊的情绪体验与低温概念之间存在较强的内隐联系。  相似文献   

8.
概念加工深度影响道德概念水平方位隐喻联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6个实验探究了不同概念加工深度下道德概念与水平方位的隐喻联结。实验1采用迫选任务范式, 实验2、实验3和实验4均采用空间Stroop范式, 实验5和实验6均采用启动范式。结果发现:(1)在思维迫选中存在道德与左、不道德与右的隐喻联结; (2)在较深、中等概念加工深度下发现了隐喻一致性效应, 在较浅概念加工深度下未发现这种效应; (3)在较浅概念加工深度下始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映射均不存在, 即未在启动范式中发现隐喻联结。结果表明:道德概念与水平方位存在隐喻联结, 这种隐喻联结中左表征道德、右表征不道德, 并同时受到始源域和目标域加工深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沈曼琼  谢久书  张昆  李莹  曾楚轩  王瑞明 《心理学报》2014,46(11):1671-1681
采用空间启动范式考察二语情绪概念理解中是否激活空间信息, 即是否存在空间隐喻。实验1探讨单通道二语情绪概念理解中的空间隐喻, 实验2则探讨跨通道二语情绪概念理解中的空间隐喻。实验1中让32名母语为汉语的汉-英双语者先看一个英文情绪词, 接着进行视觉空间位置判断, 最后再让被试判断之前呈现的情绪词是积极词还是消极词。实验2中40名母语为汉语的汉-英双语者完成跟实验1类似的任务, 不同之处为英文情绪词以听觉形式呈现。两个实验的结果表明, 跨语言和跨通道的情绪词的空间隐喻受到空间位置方向的影响。垂直位置方向上, 二语情绪词在单通道和跨通道中都表现出了空间隐喻; 水平位置方向上, 二语情绪词没有表现出空间隐喻。该结果说明了情绪概念的空间隐喻会受到个体经验的影响, 进一步支持了知觉符号理论。  相似文献   

10.
通过3个实验探讨了阈下情绪启动对人际判断的影响作用.实验1的结果显示,在阈下呈现快乐面孔的条件下,被试对随后中性面孔的喜好判断显著高于阈下呈现中性面孔和阈下呈现恐惧面孔的条件.实验2的结果显示,在阈下呈现快乐面孔的条件下,被试对随后中性面孔的趋向反应显著高于阈下呈现恐惧面孔的条件.实验3的结果显示,阈下呈现的情绪人物面孔引发的正负情绪效价,不管对新异性的中性人物面孔图片,还是熟悉性的中性人物面孔图片的喜好态度都产生了影响.总之,在情绪的正负效价水平上,阈下情绪启动会影响被试随后的人际判断.  相似文献   

11.
具体概念加工中的感知运动仿真是概念表征的核心加工过程。本研究系统探讨了语言因素(语言类型: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和情境因素(知觉情境:空间知觉情境和语义知觉情境)对具体概念加工中感知运动仿真的影响。实验1采用语义相关判断范式探讨了第二语言加工过程中是否存在感知运动仿真, 以及第二语言中的仿真和第一语言中的仿真是否存在差异。研究发现, 第二语言加工中依然存在感知运动仿真, 但是第一语言的感知运动仿真具有一定的优势。实验2采用语义相关判断范式及其变式, 通过2个分实验分别探讨了个体加工概念时空间知觉信息和语义知觉信息对于概念表征过程中感知运动仿真的影响。研究发现, 无论是在较弱的空间信息知觉条件下还是在较浅的语义信息知觉条件下, 具体概念加工过程中都产生了感知运动仿真。本研究的发现弥补了知觉符号理论未对第二语言中的感知运动仿真提出针对性预测的不足, 表明感知运动仿真具有一定的跨语言稳定性。同时, 具体概念加工中的感知运动仿真不受空间信息和语义信息的调节, 这表明感知运动仿真能在一定程度上自动化产生。  相似文献   

12.
研究概念的表征问题对理解概念的本质非常重要,传统认知和具身认知视角下的概念表征理论争议的焦点在于感觉运动信息在表征中的作用。传统认知视角下的离身认知认为感知觉运动信息会转化成抽象的符号,概念表征不包含感知觉运动信息。概念表征的具身观点认为感知觉运动信息是概念表征的基础。对感知运动信息在概念表征中起作用这一命题已经达成共识。未来研究应该关注感知运动信息起作用的机制,以及抽象概念表征等问题,进一步完善发展概念表征理论。  相似文献   

13.
具身认知强调认知在本质上是具身的, 身体在认知的实现中发挥着关键作用。传统的符号加工理论认为, 概念表征独立于主体的知觉运动系统并以抽象符号的形式储存于语言记忆中。概念表征的具身理论则认为, 概念表征与知觉运动系统具有共同的神经基础, 概念在本质上是主体经验客体时知觉与运动体验的神经记录, 而概念加工的基本形式则是身体经验的模拟与还原。关于该理论的实证研究主要集中于概念加工引发的知觉动作变化、身体动作对概念加工的影响、抽象概念加工的具身特征等领域。今后的研究应关注符号加工理论与具身理论的整合等。  相似文献   

14.
姚昭 《心理科学》2016,39(1):69-76
概念如何被表征是认知科学的热点问题,其中抽象概念如何表征是当前具身认知最具争议性的话题之一。与前期概念隐喻理论(强调意象图式)和知觉符号理论(强调情境内省信息)的观点不同,语义表征具身理论强调情绪经验信息在抽象概念表征和加工中的作用。具体而言,具体概念的表征主要来自感觉运动信息,而抽象概念的表征主要来自情绪经验信息和语言信息。研究证明,抽象概念的高情绪经验信息能够促进词汇的加工,且这一促进作用受词汇情绪效价的调节。未来研究应进一步考虑影响情绪经验信息发挥作用的因素,比如语言信息的丰富性、情绪唤醒或个体的情绪状态等。  相似文献   

15.
殷融  叶浩生 《心理科学》2014,37(2):483-489
传统的认知主义认为概念表征是与主体的感知系统无关的抽象符号。而具身理论则认为,概念表征以主体的感觉、知觉运动系统为基础的,感知系统在概念表征中具有中心作用。然而,具身性假设无法恰当的解释抽象概念表征这一问题。这种局限性说明主体的概念系统可能具有多元表征机制:既包括感知表征以加工与身体经验相关的具体知识,也包括抽象符号表征以加工与身体经验无关的抽象知识。来自病理学、认知神经科学和行为实验的实证研究证明了不同类型的概念会涉及不同的表征机制,证实了多元表征存在的合理性。今后的研究应探讨各种表征机制之间的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According to perceptual symbol systems, sensorimotor simulations underlie the representation of concepts. It follows that sensorimotor phenomena should arise in conceptual processing. Previou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switching from one modality to another during perceptual processing incurs a processing cost. If perceptual simulation underlies conceptual processing, then verifying the properties of concepts should exhibit a switching cost as well. For example, verifying a property in the auditory modality (e.g., BLENDER-loud) should be slower after verifying a property in a different modality (e.g., CRANBERRIES-tart) than after verifying a property in the same modality (e.g., LEAVES-rustling). Only words were presented to subjects, and there were no instructions to use imagery. Nevertheless, switching modalities incurred a cost, analogous to the cost of switching modalities in perception. A second experiment showed that this effect was not due to associative priming between properties in the same modality. These results support the hypothesis that perceptual simulation underlies conceptual processing.  相似文献   

17.
抽象概念表征的具身认知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抽象概念是否通过感知经验来表征以及如何被感知经验表征是具身认知面临的一大问题.在抽象概念表征是否具有感知经验基础的问题上,具身认知理论认为抽象概念通过情境模拟或隐喻与感知经验发生联系.在抽象概念如何与感知经验表征发生联系的问题上,概念模拟理论强调情景或运动模拟在抽象概念表征中的直接作用;概念隐喻理论则侧重具体经验或具体经验与抽象概念之间的共同结构关系在抽象概念表征中的间接作用.未来研究应改变概念表征的稳定的心理实体观,从语言和抽象表征的关系、正常儿童和特殊群体的抽象概念表征差异入手,整合不同的具身认知观点.  相似文献   

18.
罗文波  齐正阳 《心理学报》2022,54(2):111-121
具体性和抽象性是词汇同一特性的两极, 是直接影响词汇加工过程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采用快速序列视觉呈现范式, 结合脑电技术探讨在有限注意资源内, 词汇具体性对情绪名词加工过程的影响。结果发现:名词加工早期和晚期阶段的ERP成分受到情绪效价的调节, 情绪词比中性词诱发了更大的N170和LPC波幅; 名词加工早期和晚期阶段的ERP成分也受到词汇具体性的调节, 具体词比抽象词诱发了更大的N170和LPC波幅; 词汇具体性影响情绪名词加工的晚期阶段, LPC波幅能够分辨出不同情绪效价的抽象词, 对于具体词仅能区分出情绪与非情绪, 这说明抽象词可能比具体词负载了更多的情绪信息, 反映出对情绪信息的精细加工过程。  相似文献   

19.
以30名大学生为被试,探讨了熟悉和陌生的正倒立面孔对重复启动效应的影响,以此考察知觉结构和语义表征对面孔重复启动的贡献.结果表明:(1)熟悉面孔的重复启动既存在知觉启动也存在语义启动,而不熟悉面孔仅仅存在知觉启动.(2)知觉结构和语义表征对启动效应的贡献是联合的,而不是分离的;在熟悉面孔中,语义表征对重复启动的贡献大于知觉结构的贡献.(3)知觉结构和语义表征对重复启动的贡献与加工阶段有关.知觉结构在初始阶段起作用,随后作用逐渐减弱;而语义表征存在于信息加工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20.
Biological plausibility is an essential constraint for any viable model of semantic memory. Yet, we have only the most rudimentary understanding of how the human brain conducts abstract symbolic transformations that underlie word and object meaning. Neuroscience has evolved a sophisticated arsenal of techniques for elucidating the architecture of conceptual representation. Nevertheless, theoretical convergence remains elusive. Here we describe several contrastive approaches to the organization of semantic knowledge, and in turn we offer our own perspective on two recurring questions in semantic memory research: (1) to what extent are conceptual representations mediated by sensorimotor knowledge (i.e., to what degree is semantic memory embodied)? (2) How might an embodied semantic system represent abstract concepts such as modularity, symbol, or proposition? To address these questions, we review the merits of sensorimotor (i.e., embodied) and amodal (i.e., disembodied) semantic theories and address the neurobiological constraints underlying each. We conclude that the shortcomings of both perspectives in their extreme forms necessitate a hybrid middle ground. We accordingly propose the Dynamic Multilevel Reactivation Framework—an integrative model predicated upon flexible interplay between sensorimotor and amodal symbolic representations mediated by multiple cortical hubs. We discuss applications of the dynamic multilevel reactivation framework to abstract and concrete concept representation and describe how a multidimensional conceptual topography based on emotion, sensation, and magnitude can successfully frame a semantic space containing meanings for both abstract and concrete words. The consideration of ‘abstract conceptual features’ does not diminish the role of logical and/or executive processing in activating, manipulating and using information stored in conceptual representations. Rather, it proposes that the materials upon which these processes operate necessarily combine pure sensorimotor information and higher-order cognitive dimensions involved in symbolic represent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