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0 毫秒
1.
现代新儒家的思维模式或路向,基本上承袭宋明新儒家对于传统形上学本体论(存有论)追根究底的思考。理、心、气作为形上学存有,是存在者的存有,而非实在的存有。依据我们对于宋明新儒学的道德形上学的批判,笔者试图从道德形上学和形上学本体预设中超越出来,即从宋明新儒学对于根、底的追根究底的理论思考,而转向对根、底自身的理论思考和为什么追、究以及如何追、究的探讨。这对于弄清现代新儒家的思维路向或许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2.
本体与境界——论宋明新儒学的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儒学对原始儒学精神的弘扬,主要是通过对宇宙本体的探索和对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来进行的。在新儒学那里,本体呈现的是一个本然的世界,与西方哲学中所说的具有实体意义的本体不尽相同。但是,它的本体仍具有宇宙的终极根据及人生价值源头的意义。对于新儒学来说,本体总是和人的在世密切相联的,所以,才有性即是诚、性即道也、性即理也、心即理也的本体论命题。基于此则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境界则是这一本体(本然世界)的人生在世的展开。境界就是对本体的自觉和了解。对本体的探索和人生境界的提升是统一的。为学与做人是合一的。本文在对新儒学本体理论的逻辑发展作出探索的基础上,去展开对其人生境界的论述。  相似文献   

3.
现代新儒家的思维模式或路向,基本上承袭来明新儒家对于传统形上学本体论(存有论)追根究底的思考。理、心、气作为形上学存有,是存在者的存有,而非实在的存有。依据我们对于宋明新儒学的道德形上学的批判,笔者试图从道德形上学和形上学本体预设中超越出来,即从宋明新儒学对于根、底的追根究底的理论思考,而转向对根、底自身的理论思考和为什么追、究以及如何追、究的探讨。这对于弄清现代新儒家的思维路向或许是有益的。作为根、底自身的理、心、气成式、良知、物是什么,如何存在?在新儒家哪里,道德形上学的本质,即其所是,应该…  相似文献   

4.
天人统一于一心——论邵雍儒道兼综的境界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北宋五子中 ,邵雍较为独特 ,他儒道兼综 ,学际天人 ,建构易学思想体系 ,利用易之体用关系将儒道两家思想涵摄其中 ,在人性问题上也力图融合儒道两家 ,并提出观物思想将儒家的人学与道家的天学融为一体。在天人关系问题上 ,他找到一个联结天与人的可靠纽带 :心。天人统一于一心 ,从而成功地把儒家的性命之学与道家的天道问题贯通起来 ,完成儒家的人学本体论与道家宇宙本体论的统一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境界哲学。即通过个体之心的自我超越 ,实现宇宙本体与道德本体的统一 ,进入形而上的本体境界 ,又通过推“诚”落实于现实人生层面 ,体现为身心和谐的“安乐境界  相似文献   

5.
不论是对于传统形而上学,还是对于当代西方哲学来说,在对传统形而上学进行改造的过程中,本体论和知识论都是形而上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柏拉图黑格尔主义的传统形而上学的根基是本体论,其从自明的本体论出发联系知识论。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尔通过批判传统形而上学来重视存在本身,他以知识论世界为确然的存在,并脱离这个世界,从而返回到存在本身;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牟宗三结合康德学说,借助良知的坎陷来重建中国当代道德形而上学,以完成本体论和知识论的联系。最后我们回到中国传统儒家,发现在这里本体论和知识论的关系相对于西方传统是颠倒的,知识论被收摄到本体论之中。  相似文献   

6.
儒家传统的诠释与转化——访郑家栋副研究员本刊记者郑家栋,1956年生,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于儒家哲学与儒家思想史特别是当代儒学的研究。主要著作有:《现代新儒学概论》、《本体与方法——从熊十力到牟宗三》、《当代新儒学论衡...  相似文献   

7.
现代新儒学以遥承先秦儒学、宋明理学,在现时代谋求儒学之“第三期发展”而自任。由于西方文化构成了20世纪世界文化的主流,因而,如何在继承传统儒家之“真精神’的基础上,通过援西学入儒学以推进儒学的现代化,构成了现代新儒学的时代课题。现代新儒学历经几代薪火相传,其间存在境遇虽有不同,学理义涵也一直是见仁见智,但其思想的脉胳可以说是始终围绕这一中心展开的。在这方面,成中英、杜维明、刘述先等第三代现代新儒家比之前辈不仅更具理论的自觉性,而且其入乎西方文化之内而又出乎西方文化之外的学思历程与知识基础也为他们…  相似文献   

8.
现代新儒家是产生于本世纪20年代,以接续儒家“道统”、复兴儒学为己任,以服膺宋明理学(特别是儒家心性之学)为主要特征,力图以儒家学说为主体为本位,来吸收、融合、会通西学,以寻求中国现代化道路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作为承继宋明儒家内圣之学发展而来的新儒家之“新”,首先在于吸收西方哲学的某些内容和方法,从形而上学的高度,给予儒家的道德理想和人生境界以新  相似文献   

9.
当今学界出现了一股走出现代新儒家囿于心性之偏颇、旨在弘扬荀学外王路线、进而迈向务实理性的新法家的理论思潮。李泽厚在历史本体论基础上提出的儒学四期说、成中英在本体诠释学基础上形成的新新儒家说以及韩东育在徂徕学派经世思想基础上构建的  相似文献   

10.
冯友兰于本世纪三、四十年代所创建的新理学体系,是现代新儒学思潮重建哲学本体论的一个重要逻輯环节。新理学对本体论的重建,就其思想来源说,一方面是对儒家哲学、特别是对宋明理学形而上学传统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是对西方科学主义思潮、特别是对维也纳学派拒斥形而上学的回应。用冯友兰的话说,新理学“是接着中国哲学的各方面的最好底传统,而又经过现代的新逻辑学对于形上学的批评,以成立底形上学”。对于冯  相似文献   

11.
仁是孔子儒学的核心观念,汉唐时期的儒家学者基本上是从情感之爱的层面理解仁。北宋诸儒借鉴佛、道二教超越的思维方式,通过对仁与爱、仁与道德关系的探讨,把仁提升为宇宙、人生的本体,同时又继承儒学传统的一贯之道,强调仁之体与爱之用的统一,并且从体用两个层面肯定仁的差异一体特征,建构起体用一源的仁学本体论,从而与佛、道二教的空无本体论划清了界限。  相似文献   

12.
韩强 《哲学动态》2002,(9):34-36
现代新儒学主要是从直觉与理智的关系探讨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主义与现代科学民主的关系.他们认为道德是直觉的,科学是理智的,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主义高于西方的科学民主,因此提出了直觉为体、理智为用的本体论,由此进一步展开了内圣开出科学民主新外王的社会哲学.也就是说,现代新儒家哲学的理论基础是以直觉和理智为逻辑起点,宣扬儒家的心性论,然后由道德、科学、民主三个基本范畴展开了他们的社会哲学思想.从第一代新儒家梁漱溟、熊十力、贺麟到第二代新儒家唐君毅、牟宗三基本上是沿着这个思路进行的.第三代新儒家进一步提出了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关系,试图对传统与现代化、现代化与后现代化(新经济时代)的社会问题提出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13.
为化解儒学与科学之冲突,唐君毅重建了"道德的形而上学",并从两维度予以阐释:以主体"性能"扩充"良知"本体,将科学理性纳入"新内圣",为科学提供"本体论承诺";以"道德真理"范导"科学真理",进而以"道德文明"主宰"科学文明",将科学知识、科学实践纳入"新外王"。在晚年,他进一步创建"本体境界论"以整合两维度之论域,完成对科学之终极统摄。此种儒家的科学解释学范式亦为思考科学时代之儒学价值提供了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14.
徐复观提出的消解形而上学思想,以及由此而对熊十力诸师友重建中国哲学本体论的批评,力图改变重建形上儒学所导致的现代新儒学与生活世界越来越远的疏离,开辟现代新儒学由抽象的形而上学走向现实的生活世界之路,体现了现代新儒学开展的另一种方向。这一思想的合理性与局限性,对儒学在21世纪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要求儒学在未来开展中处理好形上儒学与生活世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李维武 《孔子研究》2013,(2):87-103
徐复观提出的消解形而上学思想,以及由此而对熊十力诸师友重建中国哲学本体论的批评,力图改变重建形上儒学所导致的现代新儒学与生活世界越来越远的疏离,开辟现代新儒学由抽象的形而上学走向现实的生活世界之路,体现了现代新儒学开展的另一种方向。这一思想的合理性与局限性,对儒学在21世纪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要求儒学在未来开展中处理好形上儒学与生活世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现代新儒学是当代港台及海外学术界深有影响的重要思潮,随着海峡两岸学者的接触和对外学术交流的扩展,已经引起人们浓厚的兴趣。本文收集了大陆学者对现代新儒学的分析和评价。一、新儒学的分期问题所谓“新儒学”是指宋明理学,英文辞典一般译为New Confucianism。目前有人将当代儒家思潮称为“现代新儒学”或“儒学第三期的发  相似文献   

17.
儒家道德哲学的建构是以人性论的建构为基础的。先秦儒家思孟学派以人的内在德性为人性,并且希望建立人性的超越源头。但人性的超越性依据如何建立?此超越性依据与人的道德主体性有何内在关联?以朱熹为代表的宋儒对此作了出色的回答。朱熹的"性即理"从宇宙本体论推演出人性论,肯定人的道德本性源于宇宙本体;"心统性情"把人的理性和情感纳入心的统御之下,凸显了超越性依据与人的道德主体性的内在关联。  相似文献   

18.
赵静 《中国哲学史》2023,(2):99-105
在儒家的本体论建构中,“春”具有重要地位:四时之春与乾之元德、五常之仁德具有深层一致性,生春气象同样贯通着生意仁心,显现出宇宙的仁本体。从古代儒学史中可以窥见一个“以春见仁”的理论进路。董仲舒的“春系于元”,通过“天之端”显现“无穷极之仁”,其对天地分理的论说可视作理学的先声。程颢以“生春气象”显现本体为生生之仁体,由象见体的过程中体现了理学的统分与显隐。朱熹极富条理地解说四象之春对宇宙本体的显现,“春气流行”即是仁体流行、天理流行。径此理论进路来看,由生春气象显现的仁体兼有“时”、“德”、“气”三个维度,可说是时间之始、道德之源、万物之本。与之相关的春意功夫论在于观天地生意与体一己之仁心,由此上达仁本体。  相似文献   

19.
儒学将伦理学与哲学相结合 ,探讨道德的本体、本原问题 ,试图为伦理道德提供一个本体论或形而上学的基础。如何评价儒学的这一探讨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作为现代新儒家早期思想的代表人物,马一浮先生提出了以儒家"六艺之学"统摄天下诸学的主张.这是马先生的一个创举,体现着他对传统儒学有意识地改造和发扬.作为"六艺之学"的一个分支,易学研究在马一浮先生的学术研究中无疑具有着"本体论"地位和作用,它所体现的"心之本体",不仅是"六艺"所自出的本原,也是"六艺之学"共同的目的和归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