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青少年的人格特征与互联网娱乐服务使用偏好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互联网进行娱乐已经成为了一种全新的时尚,如何使成长中的青少年不在这个虚拟的娱乐世界中“玩物丧志”,需要我们充分地了解使用互联网娱乐服务过程中的基本现象,有的放矢地对青少年的网上行为进行疏导.该研究通过对339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青少年的人格特征、社会支持与互联网娱乐服务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客观社会支持、主观社会支持对互联网娱乐服务的使用偏好有着直接的正向作用;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对互联网娱乐服务的使用偏好有着直接的负向作用;(2)宜人性、外向性均可以通过客观社会支持、主观社会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间接地影响互联网娱乐服务的使用偏好;(3)客观社会支持会影响主观社会支持,主观社会支持对社会支持的利用水平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的人格特征与互联网社交服务使用偏好的关系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雷雳  柳铭心 《心理学报》2005,37(6):797-802
“互联网社交”快速兴起,网络社交已经成为一种人际交往方式,相当多的互联网用户在使用互联网社交服务,青少年也是这种服务的热心使用者。澄清青少年使用互联网社交服务过程中的一些基本现象,有益于教育者有重点地引导青少年的网上社交行为,对互联网社交服务的使用能够趋其利,避其害。该研究使用问卷法调查了339名青少年的外向性、神经质、社会支持和社交焦虑与互联网社交服务的使用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青少年在互联网社交服务使用偏好上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和年级差异;(2)外向性、神经质对互联网社交服务的使用偏好有直接而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3)外向性通过社会支持间接地预测互联网社交服务的使用偏好;(4)外向性对社交焦虑有负向预测作用,并通过社交焦虑预测互联网社交服务的使用偏好;(5)神经质通过社交焦虑间接地预测互联网社交服务的使用偏好。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的同伴依恋与其互联网使用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青少年期同伴群体的支持逐渐超过了父母的影响.青少年期同伴依恋在青少年认知、情感、人格以及行为的健康发展和社会适应中起着重要作用,拥有亲密的同伴关系的青少年出现情感问题和行为问题的可能性更小,并拥有更健康的青少年期适应能力.该研究采用同伴依恋量表、互联网服务使用状况量表以及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对405名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旨在探讨青少年同伴依恋与其互联网使用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 (1)同伴信任与社交和娱乐服务的使用偏好呈负相关,尽管都没有达到统计显著性; (2)同伴沟通可以正向预测青少年对信息、娱乐和社交服务的使用偏好,且都达到显著性水平;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娱乐服务使用偏好间接预测PIU; (3)青少年与同伴的疏离程度可以正向预测青少年对社交服务的使用偏好,也可以直接正向预测PIU.  相似文献   

4.
该研究采用问卷法,以481名中学生为被试,通过无约束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探讨了外向性、宜人性人格特征与互联网服务偏好的交互作用对网络成瘾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对网络成瘾的影响上,青少年宜人性人格特征与互联网社交服务偏好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但与互联网娱乐、信息和交易服务偏好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外向性人格特征与互联服务偏好不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1)从平均影响来看,外向性、宜人性、互联网社交、娱乐和交易使用偏好能够正向预测网络成瘾,互联网信息使用偏好对网络成瘾没有显著的预测效果;(2)在宜人性高分组中,互联网社交服务偏好与PIU的正向关系要强于宜人性低分组。斜率检验表明对于低宜人性人格的青少年来说,互联网社交服务偏好不易导致其成瘾,而对高宜人性人格的青少年而言,互联网社交服务偏好反而容易导致其成瘾。  相似文献   

5.
该研究采用问卷法,以481名中学生为被试,通过无约束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探讨了外向性、宜人性人格特征与互联网服务偏好的交互作用对网络成瘾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对网络成瘾的影响上,青少年宜人性人格特征与互联网社交服务偏好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但与互联网娱乐、信息和交易服务偏好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外向性人格特征与互联服务偏好不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1)从平均影响来看,外向性、宜人性、互联网社交、娱乐和交易使用偏好能够正向预测网络成瘾,互联网信息使用偏好对网络成瘾没有显著的预测效果;(2)在宜人性高分组中,互联网社交服务偏好与PIU的正向关系要强于宜人性低分组。斜率检验表明对于低宜人性人格的青少年来说,互联网社交服务偏好不易导致其成瘾,而对高宜人性人格的青少年而言,互联网社交服务偏好反而容易导致其成瘾。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神经质人格、互联网服务偏好与网络成瘾的关系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雷雳  杨洋  柳铭心 《心理学报》2006,38(3):375-381
采用问卷法,以339名中学生为被试,通过无拘束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探讨了神经质人格特征与互联网服务偏好的交互作用对网络成瘾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对网络成瘾的影响上,神经质人格与互联网社交、娱乐和信息使用偏好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但与互联网交易服务不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1)从平均影响来看,互联网社交、娱乐和交易使用偏好以及神经质人格对网络成瘾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互联网信息使用偏好对网络成瘾没有显著影响;(2)在神经质高分组中,互联网社交、娱乐和信息服务偏好与PIU的正向关系都是最强的;在神经质低分组中,互联网社交服务偏好与PIU的正向关系最弱,而互联网娱乐和信息服务偏好与PIU甚至呈现出微弱的反向关系;(3)即便是高神经质人格类型的青少年,对信息服务的偏好也不容易使其卷入PIU;而对于低神经质人格类型的青少年来说,即便是偏好社交和娱乐服务,也不容易卷入PIU  相似文献   

7.
运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102名农村校外青少年进行了测查,结果发现:(1)农村校外青少年中女生多于男生,年龄集中在15~22岁之间,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2)校外青少年在社会支持的总分、客观支持因子、主观支持因子、对支持的利用度因子上均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3)社会支持总分、主观支持因子、客观支持因子在文化程度上均存在显著的差异,初中文化程度的高于小学文化程度的,对支持的利用度在文化程度上没有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该研究采用青少年社会支持问卷、青少年自我概念问卷及青少年网络使用偏好问卷对全国13个省份的3911名小学五、六年级及初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探讨青少年社会支持与网络社交偏好的关系以及自我概念的中介作用。结果显示,社会支持、自我概念与网络社交偏好两两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当自我概念纳入回归方程时,社会支持对网络社交偏好的预测效应不再显著。自我概念在社会支持和网络社交偏好之间起着完全中介作用,社会支持通过自我概念的中介间接影响网络社交偏好。  相似文献   

9.
青少年责任心人格、互联网服务偏好与"网络成瘾"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洋  雷雳  柳铭心 《心理科学》2006,29(4):947-950
研究发现在对PIU的影响上,责任心人格与互联网社交使用偏好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但与互联网娱乐、信息和交易服务不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1)从平均影响来看,互联网社交、娱乐和交易使用偏好能够正向预测网络成瘾,责任心人格对网络成瘾有显著的反向预测效果,而互联网信息使用偏好对网络成瘾没有显著的预测效果;(2)在责任心高分组中,互联网社交服务偏好与PIU卷入程度是一种正向的关系,而在责任心低分组中则相反。  相似文献   

10.
初中生生活事件、即时通讯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个体使用互联网对其心理与行为的影响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同时互联网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不同的互联网服务对使用者的影响是不同的。该研究采用问卷法抽取北京市两所中学初一、初二年级学生进行调查,目的是考察初中生生活事件、即时通讯服务使用偏好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生活事件带来的主观压力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孤独感;即时通讯能够显著负向预测孤独感;客观压力不能够预测孤独感,但是它可以通过即时通讯间接地影响个体的孤独感水平。从结果中可以看到互联网的使用对个体的发展不全是消极的,即时通讯服务的使用能够缓解生活事件对个体产生的消极影响,对个体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从北京、重庆和石家庄选取三所初中学校1038名初一到初三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以探讨青少年感知的父母冲突对其网络成瘾的影响,以及青少年对父母冲突的认知评价和情绪管理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总体来看,父母冲突和青少年对父母冲突的认知评价与青少年的网络成瘾呈显著正相关,而青少年的情绪管理与其网络成瘾呈显著负相关;(2)父母冲突不仅直接影响青少年的网络成瘾,而且还通过青少年的冲突评价和情绪管理间接影响青少年的网络成瘾,但直接作用更为明显。(3)相比青少年的冲突评价,青少年的情绪管理起着更为重要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2.
The present study used data from the SAFT (Safety, Awareness, Facts and Tools) Singapore survey, a national survey of 1,124 youths aged 12-17, to explore the issue of risk on the Internet. We investigated factors that influence adolescents' engagement in risky Internet behavior, in particular, meeting face-to-face someone they first encountered online. The adolescents ranged from ages 12 to 17, with a mean of 14.32 (SD = 1.37); 49.6% of the adolescents were girls. The study utilized a 93-item survey that was part of the SAFT Project. Results indicated that 16% of adolescent Internet users in Singapore have had a face-to-face meeting with someone first encountered online. The following factors were found to be predictors of adolescents engagement in such face-to-face meetings: age, frequency of Internet use, frequency of chatting and gaming behavior, parental rules, type of personal information given out, amount of inappropriate messages received, whether inappropriate websites have been visited, and type of internet advice heard. Implications of the result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3.
徐夫真  张文新 《心理学报》2011,43(4):410-419
通过对549名初一至高二年级城市青少年的问卷调查, 考察了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特点及其与疏离感之间的关系, 并对家庭功能和同伴接纳是否可以调节疏离感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1)在所有使用互联网的青少年被试中, 网络成瘾群体的检出率为8.93%; (2)女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突显性水平高于男青少年。在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消极后果上, 初一青少年高于高一、初三和高二青少年。但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总体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和年级差异; (3)疏离感较高的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水平也较高, 健康的家庭功能可以保护疏离感高的青少年减少病理性互联网使用, 但同伴接纳对高疏离感青少年减少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不具有保护性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从网络环境的视角来看, 同一性实验是指青少年以互联网为媒介, 通过自我表征和自我探索来构建同一性的一系列行为。网上交际的优越性、青少年的人格特征、同一性状态和动机等因素促使青少年进行同一性实验。青少年在参与同步聊天、社交网站和网络游戏的过程中实现同一性实验, 并对其同一性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未来的研究应关注网络环境差异和社会比较对青少年同一性实验影响的同时, 还应通过追踪研究和跨文化研究等, 探索同一性实验的深层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