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处理可知性悖论时,学者们似乎口径一致地将可知的理解为一个模态词可能加上知识(为讨论方便,在此省略认知主体与时间),并且以类似的方式处理模态词可能。不同于大部分的学者,M.法拉(M.Fara)使用能力的概念来理解可能,并发展自己的理论。本文延续法拉的想法,但不同于法拉,采取虚拟条件句来理解可知的,亦即p是可知的会被分析成若如此这般成立,p会被知道这样的条件句。在这样的分析下,我们可以更清楚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间的争论究竟在哪,并且理解为什么反实在论会受到可知性悖论的威胁。 相似文献
2.
条件句系统通常用择类语义来刻画,此语义对条件句逻辑来说是标准的。一个择类模型可以用一个三元组(W,f,V)来表示,其中W≠Φ,f是从P(W)×W到P(W)中的择类函数,且V是从一命题变元集PV到P(W)中的赋值函数。本文我们提出一个更新语义,它保留择类框架,但V被从PV到P(W)^P(W)中的一个更新函数代替,因为更新函数能表示动态命题而赋值函数则不能。最后我们证明一个条件句系统相对这样的语义有框架可靠性。 相似文献
3.
各种真理不动点理论的一个主要问题在于:它们通常缺乏像样的条件句。本文旨在提出两种新的想法去处理这个问题。在介绍克里普克的真理不动点理论之后,本文的作者探讨了对真理不动点理论的种种反对意见,并回答了其中的一部分。然后,作者说明了菲尔德的真理理论,并说明该理论如何在克里普克的真理不动点理论至上增加了条件句。不过,本文的作者争论说,菲尔德的条件句仍有许多不尽理想之处。为了弥补这些缺点,作者提出了两个想法:一个是在不动点理论至上增加亚当斯条件句,另一个则是在其上增加史多内克条件句。 相似文献
4.
AGM信念修正理论是一种刻画主体信念状态及其变动的理论。通过适当的修正和扩充,它也可以用来描述主体进行枚举归纳活动时的信念。绿蓝悖论这一问题中的归纳主体的信念变动情况也可以通过这种修改后的AGM方法进行刻画。尽管这种刻画实际上并没有消除绿蓝悖论,却也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解析问题,并清晰明了地呈现出了绿蓝悖论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5.
本文使用语义网分析悖论与自指性和循环性。主要结论是证明了有穷悖论都是自指的,同时其矛盾性必定基于循环性。我们还证明存在非自指但基于循环性的(无穷)悖论,比如亚布鲁悖论及其一般变形;又证明了存在自指但不基于循环性的(无穷)悖论,比如超穷赫兹伯格悖论和麦基悖论。这表明自指性与循环性对悖论而言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相似文献
6.
中国近三十年逻辑悖论研究的主要特点与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逻辑悖论研究有三个不同层面:一是特定领域某个或某组悖论的建构及其具体解悖方案研究;二是各种悖论及解悖方案的哲学研究;三是关于悖论的发现、解决及其功能的一般方法论研究。文革前,中国学界的逻辑悖论研究主要体现在莫绍揆、沈有鼎等学者在第一层面的研究上。中国学界关于逻 相似文献
7.
实验用大学生被试考察了充分条件句语义关系表达形式(逻辑形式和概念形式)和条件句类型(五种条件句)对充分条件句语义关系理解的影响。实验结果发现,语义关系表达形式影响被试对条件句中必要性的语义关系理解,而不影响被试对条件句中充分性的语义关系理解,在对条件句前后件之间语义关系的逻辑理解成绩和概念理解成绩之间既有相关又有分离:对是否充分的语义关系的两种理解成绩之间存在相关一致,而对是否必要的语义关系的两种理解成绩之间存在分离;五种条件句在对后件对前件的必要性的知觉难易程度受条件句意义内容的影响而存在明显差异,这种差异导致被试对许可句和定义句的后件必要性理解成绩高于对偶然句、义务句和因果句的后件必要性理解成绩。 相似文献
8.
民主与现代社会的经验:勒弗的特殊民主理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克劳德·勒弗(Claude Lefort)是当代法国著名政治思想家,其民主理论在当代西方政治哲学领域有着巨大的影响,但在国内却鲜有介绍。本文通过分析勒弗思想中民主与现代社会的经验之间的关系,指出在勒弗那里,与民主相对的是极权主义,而非我们一般意义上的"专制"。在他看来,只有在现代性展开之后才出现我们今天所面临的民主问题,但现代社会可能会导向极权主义社会,也可能会导向民主社会。勒弗的民主理论既带有明显的左派色彩,但又在根本上不同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它既在表面上属于多元民主论的范畴,又与传统的自由主义民主理论有着很大的区别。勒弗对政治参与和政治共同体内部良性冲突的强调使他的民主理论带有许多"激进"的色彩。 相似文献
9.
组织行为的完全归因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阐述了对组织行为进行归因认知的必要性,分析了组织行为的认知基础,在此基础上提出"完全归因"的概念并分析其要素与过程.为推进归因理论的社会应用,本文进一步给出了完全归因的初步模型.该模型充分考虑时空环境和心智环境的复杂性,并将归因推断与归因效果分析统一起来,对组织行为的归因认知过程进行了完整的描述. 相似文献
10.
老年人在注意和记忆活动中存在着“积极效应”现象,即对积极材料的加工维持得较好,表现出对积极信息的偏向。社会情绪选择理论从时间的认知评估影响情绪目标的选择来解释这一现象。同时,研究发现信息的加工方式与“积极效应”有密切关联,当控制加工时,“积极效应”出现;而自动加工时,“积极效应”消失。“积极效应”受到时间认知的控制,也受到认知资源和认知能力的限制。目前,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利用先进设备与仪器研究老年人认知活动中的“积极效应”有着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1.
12.
回顾西方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可以看到,卢卡奇的总体性理论是以社会历史辩证法的反思方式,质疑和批判了庸俗“经济唯物主义”,从而引领了一大批蔑视第二国际教条主义传统的西方左派知识分子,走向反思的马克思主义。而卢卡奇的总体性理论通过社会历史分析方法出具了革命方案,其反思方式是社会历史辩证法的,其解决方式是社会历史分析方法的;前者是人本主义倾向的,后者是科学化的。因此,卢卡奇的总体性理论存在着根本的理论困境,即对问题的反思方式和解决方式之间的矛盾。这一困境也大体奠定了卢卡奇本人理论发展以及继后的整个西方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3.
14.
Laurie Calhoun 《Ethical Theory and Moral Practice》2001,4(1):41-58
The traditional requirements upon the waging of a just war are ostensibly independent, but in actual practice each tenet is subject ultimately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a legitimate authority, whose declaration becomes the necessary and sufficient condition. While just war theory presupposes that some acts are absolutely wrong, it also implies that the killing of innocents can be rendered permissible through human decree. Nations are conventionally delimited, and leaders are conventionally appointed. Any group of people could band together to form a nation, and any person could, in principle, be appointed the leader of any nation. Because the just war approach assumes absolutism while implying relativism, the stance is paradoxical and hence rationally untenable. 相似文献
15.
16.
Dana Scott 《Synthese》1970,21(3-4):399-407
A somewhat fictionalized account of several interpretations of implication is presented together with comparisons between classical, modal, tense, and intuitionistic logics. 相似文献
17.
18.
Hiroakira Ono 《Studia Logica》1985,44(2):187-196
In this paper, a semantics for predicate logics without the contraction rule will be investigated and the completeness theorem will be proved. Moreover, it will be found out that our semantics has a close connection with Beth-type semantics. 相似文献
19.
《Ecological Psychology》2013,25(3):127-139
This article first summarizes how the definition of perception as the detection of information follows from the assumption of realism (e.g., Shaw, Turvey, & Mace, 1982). The realist position appears to be inconsistent with the empirical finding that novice perceivers often use nonspecifying variables and converge on the use of information only after practice with feedback (e.g., Michaels & de Vries, 1998). We argue that the appearance of inconsistency is due to the application and evaluation of realist principles beyond the scale of phenomena to which they apply. If the relevant principles are considered at the appropriate scales, convergence on information and realism imply each other. We also argue that the possibility of convergence and the associated use of nonspecifying variables should always be considered in the analyses of experimental results, especially if the information-granting constraints prevailing in the experiment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prevailing in natural ecologies. 相似文献
20.
Graham Priest 《Journal of Philosophical Logic》1997,26(1):45-56
The paper is a discussion of a result of Hilbert and Bernays in their Grundlagen der Mathematik. Their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sult is similar to the standard intepretation of Tarskis Theorem. This and other interpretations are discussed and shown to be inadequate. Instead, it is argued, the result refutes certain versions of Meinongianism. In addition, it poses new problems for classical logic that are solved by dialetheism.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