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我:佛教中自我观的心理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彦琴  江波  杨宪敏 《心理学报》2011,43(2):213-220
“无我”不仅是佛教心理学的核心, 也是佛教心理学关于自我本质的独特见解:微细难知的末那识是自我产生的根源; 东方式禅定是自我研究的方法; 自我是五蕴和合的幻相, 无我是假我与真我的统一。佛教心理学以“无我”揭示了自我的真谛, 是对西方心理学自我研究范式的一种补充与超越。  相似文献   

2.
西方心理学对禅定的功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禅定是一种精神训练的方法。近年来,禅定越来越成为西方心理学中的热点课题,尤其是对禅定的功效研究。本文总结了近十年西方心理学对于禅定功效的研究成果。认为西方心理学对于禅定的功效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其心理功效、生理功效,以及临床功效的检验。大量的研究表明,禅定是一种有意义的科学现象,而不仅是一种简单的宗教现象。禅定在西方心理学的未来发展中将会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并成为心理治疗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惟我与无我:中西方自我观比较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从自我意识发展的轨迹来诠释中西方自我观的差异。认为从自我意识发展的动态过程来看。中西方自我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西方心理学将自我视为精神发展的核心,是“惟我”的;中国人文主义心理学则认为执着于自我将阻碍个体发展,心理发展的最高境界是对自我的超越.因而是“无我”的。自我研究方法的差异,表现为寻找自我实体的西方实证方法与可以深入自我背后本源的东方式禅定。  相似文献   

4.
禅定:为内心制造的疾病找出药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修习禅定是一种关注内心的途径,为自己所制造出来的疾病找出药物。佛教禅定是佛教徒宗教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佛教徒修行的过程中,通过禅定,可以得到精神的安宁,体悟佛教高深的智慧。  相似文献   

5.
略论佛教“气功”(二)◇陈星桥(二)佛教“气功”的基本理论如前所述,佛教修行可以用戒定慧三学来概括,若就与气功关系比较密切的当属定学。定即禅定。禅是梵语之略,义译静虑、思惟修,包括止与观两个方面,故止观常被作为禅定的别称。《大乘义章》解释说:“止者,...  相似文献   

6.
禅与心理健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几年来,一些学者逐渐关注佛教与当今心理学的种种联系,试图从心理学角度用更科学的方式解读佛教思想。在国外,对佛教禅定体验的科学研究更是方兴未艾,成果丰富。更多的人则关注佛教对人心灵的医治和提升,希望把佛教从宗教大背景中释放出来作为当代人类心理保健的新途径。正如  相似文献   

7.
禅定之种类     
如吉 《法音》1997,(12)
禅定之种类如吉佛教修行的方式方法尽管种类繁多,千差万别,但其基本内容,不外乎戒定慧三者。关于戒学和慧学的研究与弘扬,佛教界较为普遍。定学的研究方面,近年来有吴立民先生的《禅定漫谈》(1994、1995年《佛教文化》连载),介绍了世出世间、显教密法的各...  相似文献   

8.
陈星桥 《法音》2006,(6):3-25
四、关于“禅”与禅宗的反思“禅”,全称禅那,是古印度语,中国翻为思惟修,亦名静虑,习惯上常梵汉并举,称作“禅定”。它为佛教的一类重要修行方法,是戒定慧根本三学之一和菩萨所行六种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之一。禅定修法的种类很多,可有上千种(参看拙著  相似文献   

9.
魏道儒研究员主编的《世界佛教通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12月版)以14卷、800多万字的规模,对佛教自古印度创始到20世纪在全世界传播而形成的长时段传播历史,以协同创新的科研模式,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从科际整合的方法论角度,以历史学和哲学方法为主导方法,整合宗教学(包括社会学、宗教人类学、宗教心理学、比较学宗教、宗教伦理学)、文献学、考古学、文化传播学等方法,对佛教的思潮、派系、典籍、人物、事件、制度、典故、圣地、建筑、文学、艺术、礼俗等等,作出了贯通性的、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在这佛教研究的世界性学术范围内,都是一个必须关注的重大的学术成果。  相似文献   

10.
陈星桥 《法音》2003,(7):34-38
五、佛教禅定与养生佛教禅定或瑜伽,是佛教最核心、最重要的修行方法。因为通过修习禅定,一是可以祛病强身、怡情养性、延年却老,防范和治疗人的许多“身病”;二是可以克服外界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的诱惑和内心七情五欲的困扰,精神得以专注、安祥,并因禅定能产生智慧,解除人们内心存在的种种烦恼与颠倒妄想,彻底根除人的“心病”。正因如此,我国气功界将佛教禅定或瑜伽称为“佛家功”,并视之为“气功”的最高功法。坐禅看起来简单,两腿一盘,什么都不想就行了。其实这看似最简单的事恰恰最复杂,不仅修法多,目的不同,结果也大异,弄不…  相似文献   

11.
试论现象学的特征及其对心理学中人文主义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现象学对于心理学家来说,它的意义是明显的:支持了意识的研究、内省方法的使用,并且为表象等内在心理现象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现象学的科学观是一种非实证主义的观点,为人文主义心理学家以非自然科学模式塑造心理学奠定了哲学基础;作为一种方法论,它与实证主义的方法论截然对立,它在心理学方法论上的特色是整体描述、问题中心、非还原论等原则。  相似文献   

12.
禅学与道教     
中国佛教禅学(包括禅定之学与禅宗之学)长期浸润中土传统文化,与道教仙学关系尤深,本文将禅学与道教的互动关系划分为三个大的阶段,论析了三大阶段中二者的交涉关系  相似文献   

13.
止观与气功     
《法音》1989,(3)
早在本世纪初,蒋维乔居士在其《因是子静坐法》及《续编》中,把佛教六妙门、天台止观等作为一种身心锻炼之道,介绍给社会人士,开佛教禅法进入医疗气功园地之端。近几年来的气功热中,佛教禅定从气功、人体科学的角度,被重新认识,气功界把佛教禅定从客观上看做气功,尊佛家禅功为中国传统气功六大家(道、佛、儒、医、  相似文献   

14.
南传上座部佛教很重视禅定修养,缅甸、泰国等的教徒设有许多禅定中心的组织,专门从事研究和修习。向我国佛教徒介绍一点南传佛教修定的方法,也许不是没有益处的吧。先谈初步的修心法。第一是调身。选择一个比较安静的地方,敷设一个柔软舒适的座位,然后坐下。坐的方法,一般是“结  相似文献   

15.
文化心理学的方法论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田浩 《心理学探新》2005,25(4):7-10,30
对于文化心理学存在着多种层面的理解。可以视其为心理学研究领域的拓展,心理学理论思维的转化,也可以视其为心理学方法论上的一种变革。从历史的角度看,文化心理学具有文化补偿的性质;从现实的角度看,文化心理学又面临着文化并置的局面。文化心理学方法论的建立,关键是如何处理与主流心理学方法论的关系。这是文化心理学发展的前提。也是其方法论困境的根源,同时也是摆脱这种困境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任何一种成功的理论,其本身就是一种可启迪后人的方法,它可以为人们提供一种新的视角。一种新的观点,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就此而论,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等均具有方法论的意义,然而,这种意义在勒温的心理学中却更为突出,因为他从一开始就自觉地致力于心理学中方法论的改造。勒温曾把他的场论明确地定义为“一种方法,一种分析因果关系和进行科学建构的方法”。许多研究勒温的学者也因此把勒温看作是“元理论家”(metatheorist),把勒温的场论看作是“元理论”,借以强调勒温心理学的方法论的意义。我们也认为,勒温对当代心理学影响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他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7.
定与慧     
<正> 佛教修学体系中,定与慧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所谓"戒、定、慧"三学,由"戒"生"定",由"定"发"慧"。通过戒律来摄心,可以生起禅定,依于禅定起观,可以得到智慧。对于"定"而言,"戒"是一种方法,是一种生起定的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戒"是广义的戒,是对于心理和行为的一种约束和规戒,而不特指  相似文献   

18.
库恩的后达尔文式康德主义中的心理学方法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炳全 《心理学探新》2003,23(3):11-14,43
库恩的后达尔文式康德主义主要是一种方法论,对当今的心理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为文化人类学方法在心理学中的运用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为重新审视心理学知识和学科发展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促进了多元文化等心理学取向形成与发展和解释学方法的扶正,加强了普遍联系观和整体化或系统化方法在心理学中的地位,有助于心理学哲学研究的兴起,为理论心理学的复兴打开了方便之门。  相似文献   

19.
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有意无意都关注佛教。无论是对佛教信奉而膺服的,还是对她持客观研究甚至持批判立场的,都不能不对佛教的思想传统,对佛教文化给予中国文化的全面影响加以估价。同他那个时代的多数学者相似,胡适先生对印度学的兴趣,也是从佛学开始的。早在1925年时,胡适发表了<从译本里研究佛教的禅法>。他从汉文翻译的印度佛经理,摘出有关禅定的资料,写成此文,把印度佛家禅定的特点与发展,作了系统的分析与介绍。这篇文字直到今天,仍然是一篇有科学水准的成果,依然值得参考;在发表的当年,它无疑地是一篇非常有价值的学术论著。1925年,胡适又发表了一篇英文论文,题  相似文献   

20.
初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自我意识是人的个性特征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完成社会化进程的基础。由于自我意识涉及的范围极广,其结构要素间又呈现着多层次、多侧面的交互影响,因而自我意识的研究与心理学其他方面的课题相比,还极为薄弱。在我国,过去基本是一个空白,自八十年代才相继开始了研究。但就宏观来说,纵向研究发展趋势的较多,横向研究发展特点的较少;研究自我意识表现形式的较多,研究自我意识表现内容的较少。本研究试图从自我意识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入手,对初中学生进行横断研究,目的在于探明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基本特点,为改进教学、促进初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提供心理学的依据,也为我国儿童心理学的建立,提供一点定量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