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研究主要运用问卷调查的量化(Quantitativeinvestigation)方法,从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认知、攻击性情绪三个方面对广州青少年的攻击性状况及相关因素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①当前广州市高中生在攻击性行为表现上,青少年的身体攻击相对较高;在攻击性认知上,报复心理较为强烈;而在攻击性情绪表现上,青少年的冲动性较为突出。②住宿生与走读生的攻击性没有显著差异,在攻击性情绪上,走读生显著高于住宿生,尤其在冲动方面差异显著。③网络游戏类型与身体攻击行为、易怒情绪存在相关。  相似文献   

2.
采用攻击性问卷、关系攻击行为量表、结果预期量表、移情量表和自我控制能力问卷对72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考察了结果预期与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关系,以及自我控制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和移情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结果预期与青少年的攻击性行为(外部攻击和关系攻击)存在显著负相关;(2)自我控制在结果预期与青少年攻击性行为之间起着完全中介作用;(3)在结果预期对青少年外部攻击行为的预测中,移情发挥了调节作用。在高移情个体中,结果预期并不预测外部攻击行为,而在低移情个体中,结果预期显著地反向预测外部攻击行为;(4)自我控制在结果预期与青少年外部攻击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受到移情的调节,高水平的移情能力可以有效地缓解青少年因低自我控制而导致的高攻击性。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攻击性问卷的编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青少年攻击性理论与当代青少年攻击性表现的基础上,结合国外的研究成果以及专家评定,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编制了一个适合青少年攻击性评估的问卷。结果发现:(1)自编的“青少年攻击性问卷”由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认知和攻击性情绪3个分量表构成。攻击性行为分量表由口头攻击、身体攻击、自我发泄3个维度构成;攻击性认知分量表由敌对、恶意、报复心理3个维度构成;攻击性情绪分量表由易怒性、冲动、缺乏自我控制能力3个维度构成;(2)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和维度与分量表、总分以及分量表与总分的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水平,量表的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实证效度较高。  相似文献   

4.
张丽华  苗丽 《心理科学进展》2019,27(12):2097-2108
敌意解释偏向是一种认知加工偏向, 指个体将模棱两可信息以敌意的方式进行解释的倾向, 它会对个体的攻击行为产生影响。攻击也会影响个体的敌意解释偏向:作为一种人格特质, 高攻击性使个体更容易产生敌意解释偏向; 作为一种行为反应, 攻击对敌意解释偏向具有发展和强化作用。敌意解释偏向和攻击之间可能存在循环关系。两者关系会受到性别、年龄以及人格特点等因素影响。未来研究需要改进敌意解释偏向与攻击的测量工具, 使测量更为直接、客观; 拓展两者不同亚类之间的交互研究, 以全面系统地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深入探究情绪在敌意解释偏向与攻击行为关系中的作用; 整合信息加工过程, 探究它们的交互作用对攻击行为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5.
为考察睾酮素与反社会倾向未成年犯攻击行为的关系,在整合攻击行为生物激素视角和社会认知视角的基础上,探究敌意注意偏向的中介作用与皮质醇的调节作用。对84名未成年犯的激素水平、敌意注意偏向以及攻击行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1)敌意注意偏向(注意不稳定性、注意回避)在睾酮素对攻击行为的影响中起完全中介作用;(2)皮质醇调节睾酮素与敌意注意偏向的关系,仅在高皮质醇水平下,敌意注意偏向的中介效应显著。基于生物激素影响攻击行为的中介机制和调节机制,可尝试从增加对敌意刺激的注意回避和提高皮质醇水平两个方面对反社会倾向未成年犯的攻击暴力行为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以823名中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考察了7种类型攻击性的发展特点。结果发现:(1)自行编制的《中学生攻击性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2)在攻击性的各个维度上,攻击性水平均呈现出随年级升高而逐渐增强的发展趋势。(3)在违反制度、言语攻击、身体攻击、恶意和疑心等维度上,男生的攻击性水平显著高于女生。(4)在违反制度和疑心两个维度上,重点校学生的攻击性水平显著高于普通校学生。  相似文献   

7.
以75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3×2×2被试间设计,探讨电脑游戏暴力对个体的攻击性行为、攻击性情绪和攻击性认知的影响。结果表明:(1)暴力电脑游戏导致个体的攻击性行为增加。游戏与性别和攻击性特质的两重和三重交互作用不显著;(2)暴力电脑游戏对个体的攻击性情绪无显著影响;(3)暴力电脑游戏启动了攻击性认知。游戏、性别和攻击特质这三个变量在攻击性认知上交互作用显著,对于男性,暴力电脑游戏在高攻击性个体身上比低攻击性个体启动了更多的攻击性认知;对于女性,暴力电脑游戏对高低攻击性个体攻击性认知的启动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拖延行为与大五人格因素相关关系及其对不同人格评价词、拖延词的注意偏向.研究1对352名大学生的拖延行为与大五人格特征进行问卷测量;研究2和3采用情绪Stroop范式对高低拖延行为个体对人格特征词、拖延词的注意偏向进行实验研究.结果发现(1)拖延程度与神经质、开放性呈显著正相关;与其他三种人格特质呈显著负相关.(2)拖延行为高低分组在神经质、严谨性词和拖延词上的Stroop效应差异显著.高拖延行为个体对神经质评价词和拖延词存在注意偏向;低拖延行为个体对严谨性评价词存在注意偏向.  相似文献   

9.
李静华  郑勇 《心理科学》2014,37(1):40-47
通过行为实验(点探测)和ERP实验(情绪Stroop)两个实验任务,考察了内隐/外显不同水平攻击者的注意偏向及其脑机制。结果表明:高外显攻击者对愤怒面孔存在注意偏向;高外显攻击者在愤怒面孔上的N100波幅显著低于中性面孔,表明其注意分配和调节能力较弱;高外显攻击者较之低外显攻击者的P300波幅更小表明其存在注意等方面的认知加工缺陷,N400波幅更小表明其对愤怒面孔进行语义编码时加工更为流畅;外显攻击组与内隐攻击组在FCz和Cz电极点上不同。这为内隐/外显攻击二者有着独立结构提供了行为与认知神经科学的证据。  相似文献   

10.
摘 要 为考查防御性自尊大学生注意偏向对记忆偏向的影响,本研究将被试分为训练组和控制组,训练组接受注意偏向训练,之后完成记忆任务。记忆任务中呈现中性和攻击性词汇,要求被试对词汇进行自由回忆。结果发现,控制组对攻击性信息存在着记忆偏向,而训练组对攻击性信息的记忆偏向消失。注意偏向训练可以即时性地改变防御性自尊大学生对攻击性信息的注意偏向,注意偏向可能是特质一致性记忆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在一般攻击模型(GAM)和个体-环境交互作用模型的视角下,采用儿童心理虐待与忽视量表、青少年道德推脱问卷和攻击行为问卷对696名青少年进行调查,以探讨心理虐待与忽视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以及道德推脱在其中的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心理虐待与忽视与青少年攻击行为和道德推脱均呈显著正相关,道德推脱与青少年攻击行为也呈显著正相关;(2)道德推脱在心理虐待与忽视和青少年攻击行为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道德推脱的中介作用不存在性别差异,但存在显著的年龄差异,在初中组中,道德推脱在心理虐待与忽视和青少年攻击行为间的中介作用为部分中介,而在高中组中为完全中介;(3)道德推脱在心理虐待与忽视和青少年攻击行为之间的调节作用不显著,道德推脱的调节作用不存在年龄差异,但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在男生组中,道德推脱在心理虐待与忽视和青少年攻击行为间的调节作用不显著,而在女生组中显著。  相似文献   

12.
Ratings of aggressive behavior were related to Rorschach signs of aggression for sixty-three boys at a residential treatment school for children. The total list of 26 Rorschach signs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ratings, but much of this relationship was contributed by only a few individual signs. Indices of aggressive impulses, such as aggressive content, were not significant, while the more structural indices, considered as measures of impulse control, (presence of CF and absence of human movement responses), we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the behavior ratings. Presence or absence of human responses alone differentiated between low aggression and high aggression groups about as well as did a combination of indices.  相似文献   

13.
This study reports on aggressive outcomes from a cluster randomized trial of the Promoting Alternative Thinking Strategies (PATHS) curriculum. Fourteen elementary schools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intervention or control condition and third grade students were followed through the fifth grade. Teacher and self-reports of student aggression, conduct problems, delinquency, acting out problems, and soc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IP) variables were collected. Linear change for each of the SIP variables was noted with control students demonstrating increased normative beliefs about aggression, increased aggressive social problem solving, increased hostile attribution bias, and increased aggressive interpersonal negotiation strategies over time while PATHS students remained relatively stable. Teachers reported significant curvilinear change in student aggression, conduct problems, and acting out behavior problems; all favoring PATHS students.  相似文献   

14.
友伴关系与中学生吸烟行为有非常直接的关系,然而,对此进行的研究却很少.社会网络结构分析技术的提出使研究者可以同时从友伴相互接纳和友伴地位两个角度对这一问题展开研究.从北京市1所普通中学和1所重点中学选取1091名初一至高三的学生为被试,运用NEGOPY软件包对中学生的友伴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友伴相互接纳和友伴地位与中学生的吸烟行为都有显著的关系,为今后对中学生的吸烟行为进行预防和干预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问卷的编制及其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红姣  卢家楣 《心理科学》2004,27(6):1477-1482
本研究的目的是编制一套“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问卷”,并运用问卷调查了上海地区的885名预初至高二的学生,对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特点进行了探索。研究结果表明:(1)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问港山情绪自控、行为白控和思维自控三个维度组成;(2)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问卷具有较高的信效度;(3)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成正态分市;(4)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在年级及性别上的差异非常显着;(5)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还不稳定,处于波动之中。  相似文献   

16.
中学生移情与攻击行为:攻击情绪与认知的中介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问卷法调查了305名中学生,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技术考察了移情与攻击行为的关系及攻击情绪与认知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中学生的主要攻击方式为言语攻击,性别和年级对攻击性存在影响;(2)攻击情绪与认知是移情影响攻击行为的中介变量;(3)"他人移情"完全经由中介变量抑制攻击行为,"自我敏感"则部分经由中介变量正向影响攻击行为,部分直接抑制攻击行为。  相似文献   

17.
初中生情绪反应、表达及其与攻击行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自编的《中学生情绪评定问卷》和修订的Spielberger《状态——特质愤怒表达问卷》对833名普通中学初中生进行了测试,并用同伴提名的方法把学生分为普通组、身体攻击组和关系攻击组,探讨了初中生情绪反应、表达的特点和攻击行为学生情绪反应、表达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1)初中女生报告的恐惧感、悲伤感高于男生,女生报告的愤怒表达也显著高于男生;但在特质愤怒方面,男生报告的特质愤怒水平显著高于女生。在情绪表达与反应的大多数方面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只在负性情绪表达方面初二女生报告了比初一、初三女生更高的负性情绪表达。(2)被同伴提名为身体攻击学生在状态愤怒、特质愤怒、愤怒表达方面显著高于普通学生,被同伴提名为关系攻击的学生在特质愤怒、愤怒表达方面也显著高于普通学生。攻击行为学生的愤怒情绪系统存在一定的缺陷。  相似文献   

18.
This study analyzed a sample representing six middle schools that included 206 pure bullies, 514 pure victims, and 206 aggressive victims. Aggressive or provocative victims are students who have been bullied but also bully other students. This research assessed whether aggressive victims engaged in different patterns of behavior and had dissimilar socialization experiences than pure bullies and pure victims. Factors that were considered include measures of parental socialization, family conflict, reactive and proactive aggression, low self‐control, social bonds, and other relevant factors, including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es indicated that aggressive victims engaged in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atterns of behavior than pure victims and pure bullies. The analyses also indicated that the socialization experiences of middle school aggressive victims more closely resembled the socialization experiences of pure bullies than pure victims. Aggr. Behav. 00:00–00, 2005. © 2005 Wiley‐Liss, Inc.  相似文献   

19.
为考察初中生学习中是否存在情感预测偏差及学习能动性信念对情感预测偏差的影响,实验一首先考察初中生学习行为中是否存在情感预测偏差,实验二和实验三分别在实验室和真实情景中考察学习能动性信念对初中生学习行为情感预测偏差的影响。结果表明:(1)初中生学习行为中存在影响偏差,高估了积极和消极学习结果对情绪的影响。(2)学习能动性信念强的学生比学习能动性信念弱的学生对积极学习结果的情感预测偏差更小,对消极学习结果的情感预测偏差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