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升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全球经济进入品牌时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将使我国医疗机构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参与竞争,医院"品牌建设"势在必行.从品牌的价值、医疗市场的竞争以及我国医院"品牌建设"的现状入手,重点讨论品牌经营战略.  相似文献   

2.
道教思想源远流长,经久不衰,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道教思想深深的扎根于中华民族文化古老而不断更新的土壤之中,既保留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又能随时代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道教发展到今天已有两千余年,始终同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息息相关。现在,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开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道教必须与时俱进,也就是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这已经是人们普遍的共识和一个不争的事实。当前人们关心的问题是:道教要“与时俱进”,进什么,怎么进?说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什么需要去“适应”,怎样才算“适应”?就此问题,谈谈个人的…  相似文献   

3.
陈确是我国古代一位具有进步倾向的思想家。他所处的明清之际正是封建专制主义急剧衰败的历史时期,科技发展停滞不前,社会被浓重的迷信色彩所笼罩,民间流行形形色色的迷信观念。同时,明末清初也是启蒙思潮风起云涌的时代,社会大震荡催生了一批先进思想家。对于当时的迷信观念和活动,他们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发扬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唯物论、无神论思想,推动社会向前发展。陈确就是其中的一员。  相似文献   

4.
卢彪 《学海》2002,1(3):18-21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人类将进入全球化的时代。现代科技并非“科学人”纯粹“理性”自恋的产物 ,也并非是为了达到实用目的的工具 ,经验科学抹杀了人与非人事物的区别 ,现代科技导致了人性的客观化 ,出现现代社会中“科学技术与人性”的对立。因此 ,“科学人”应从“为科学而科学”、“为实力而科学”的价值观中走出来 ,确立“为人类而科学”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5.
今年初胡锦涛同志发表了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荣辱观是社会主义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学术理论界尤其是伦理学界对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我刊特开辟“社会主义荣辱观”专栏,对此问题展开研究。本期约请了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中心、天津社会科学院部分专家从不同角度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时代内涵、作用机制、现实意义及如何在实践中贯彻落实等问题进行了阐述,以期推动社会主义荣辱观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  相似文献   

6.
由市场经济所直接推动的“世界交往”历史形态的生成,标志着人类逐渐进入了一个全球化时代———世界范围内普遍的、自主自觉的类群公共生活时代,或曰“世界公民社会”时代。作为一个内蕴丰富的意义符码,“世界公民社会”最显著、最突出的人文特征在于,它是对交往的普遍化所要求的“公共理性”的表达,是对与之相应的以模塑现代“公民社会”民众之普遍的“公共理性”精神为根本追求的新“公民文化”及其价值观的彰显。就学理性意义而言,在文化多元与一元并存、价值的差异与共识同在等已成为显在现实的当代中国社会,新“公民文化”及其价值观…  相似文献   

7.
宗教乃人类社会生活及社会组织的重要构成部分。它的发展与变迁,深受政治、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1978年之后,中国社会进入改革开放的时代,当代中国宗教也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8.
"组织起来"像一条金线贯穿于建国后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中,也渗透在毛泽东的农业合作思想中.作为毛泽东农业合作思想有力的通俗表达方式,"组织起来"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也有着背后的政治逻辑."组织起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田水利建设,发展了农业生产,支援了工业化建设,但是,基于那个时代的局限,经验的有限与实践的复杂,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在实践过程中凸显出理论、利益及制度方面的困窘,从而不可避免地在农业合作实践中遭受挫折和失败.今天,面对亿万分散的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毛泽东"组织起来"的农业合作思想再次呈现其广阔的前景和张力.  相似文献   

9.
余日昌 《学海》2007,(6):78-80
人的心灵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佛家慈善直指心性而旨在净化心灵以获得轻安,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提供了重要的道德资源.也就是说,在佛家"行善积德、普度众生"的菩萨行中,慈善并非仅仅表示一种社会救济事业,其深刻内涵还体现出了它那深刻的道德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画为适应时代发展,在发展中不断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进入现代,文化环境更加包容、开放,中国画也势必融入适应当今时代发展的元素,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刻上时代印记。为此,从中国画的发展历程出发,围绕中国画的当代性特点及发展创新途径进行论述,以期通过不断追寻探索,推动当代中国画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