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传统义利观在近代的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近代,传统义利观的理论偏颇受到几代人的质疑、批判.新学家们充分肯定了求利的正当性,但又反对人们以不正当的方式、手段谋利,而是主张在道义许可的范围内求正当之利.他们所主张的是一种重利而不废义,义利统一的义利观.经过他们的批判,传统义利观的偏颇所造成的消极影响得到扼制.但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他们对复杂义利关系所作的探讨、阐释尚不深入,所提倡的新义利观在理论上也欠完备.  相似文献   

2.
孔、孟、荀义利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义和利的关系问题是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中国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不同的思想家从各自的立场出发,提出了不同的义利观,并且相互争论,形成所谓“义利之辩”。人们对义利观的讨论始于先秦时期,两千多年来,儒家的义利观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巨大的影响,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孟子和苟子是其后的两位大儒,是孔子思想的最具代表性的继承人。孔子、孟子和苟子的义利观基本代表了儒家的义利观,因而,研究他们的义利现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我们在研究孔、孟、苟三子的义利观时,首先要厘清孔孟苟思想的内在联系,并把它…  相似文献   

3.
传统义利观的基本精神及其价值屈培恒义与利,是中国传统哲学、代理学中最基本的价值范畴,义利之辩贯穿于中国古代哲学、伦理学发展的整个过程。在中国传统哲学和伦理学中,义利问题作为价值观念,主要是指伦理价值或人生价值观。它所回答的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首先应...  相似文献   

4.
重义轻利是传统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国人的义利观经历了一个从长期的“羞于言利”到逐渐面对市场逐利,再到一部分人重利轻义、见利忘义的历史转化过程;今天,应改变传统义利观中义与利相互对立的状态,倡导一种义利并重、道义与功利协调发展的新型义利观。诚实信用既是我国传统道德的基本规范,又是市场经济、法制经济的必然要求,从而具有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的二重性;法律原则要以其本身所包含的道德合理性为价值基础,而良法的实施又离不开相应的社会道德环境的配合。在市场化和法制化背景下,应该既依托传统,又立足现实,实现传统义利观和诚信观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义利观的诠释学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义利”问题是关乎人类社会伦理生活的基本问题.从诠释学的角度对“义”与“利”的原义考察、“义利关系”的深意挖掘、“义利观”的时代意蕴找寻是一种新的诠释重建.这种新的诠释重建有利于中国传统义利观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6.
义利关系问题,历来是道德论争的基本问题。中国古代伦理学史上的思想家们在这个问题上有过长期激烈的争论,在争论中形成了绵延数千年的两种义利观,即儒家主流派的重义轻利说和非主流派的义利并重的进步义利观。认真总结和清理这笔思想遗产,认清其至今犹存的正面或负面...  相似文献   

7.
论孔子的义利观及其现代转换高庆年文章认为,孔子义利观是一种积极的社会本位的仁学义利观。一方面,义与利并非相互对立,而是互相统一的。仁、义、利三者的统一则是这种仁学义利观的最高境界。另一方面,孔子赞赏在为国家和百姓作出贡献的条件下为自己谋得正当利益并认...  相似文献   

8.
先秦时期,儒、墨虽分属于不同的派别,但其思想观念方面却有许多相通之处,尤其是关于人的道德修养方面理论性的论述。就如何进行修养这个问题,儒、墨两派都提出要立志、学习、自省、端正义利观、经得起困境的磨练等。这些对于现代社会的道德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9.
传统义利观的评述及其改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义利观的评述及其改造蒋建民作为中国伦理思想史基本范畴的义利观,古往今来一直成为人们所探讨的重大问题。而围绕义(道义)与利(功利)的关系所展开的争论即“义利之辩”,从先秦起,便开始了它的发展轨迹,延续至今,未能有果。然而,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又...  相似文献   

10.
义利问题是伦理价值观的核心问题,一定社会的道德风情或道德状貌总是首先借助并通过人们对义利问题的认识及其对待表现出来的.社会主义义利观批判继承了人类历史上一切义利观的合理因素,本质上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义利学说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春秋战国时期的"义利之辩"成为"百家争鸣"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这个时期内形成的各派义利思想为汉代各种义利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汉人的义利观主要包括重义轻利或先义后利、重利轻义或见利忘义两种义利观。从两汉四百多年的历史来看,重义轻利的义利观对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汉代人们处理各种社会关系尤其是家庭内部关系的主流思想。本文即是对汉人的义利观与家庭关系进行初步的分析,以期对社会主义新型义利观的建立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死亡往往给人们带来心理的恐惧,与死亡相伴随的就是丧葬。传统的丧葬礼俗是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备特殊的社会功能。文章通过对中国传统丧葬礼俗心理层面的考察,揭示其如何从注意的转移、利用情绪的感染性和情境性、精神依托以及满足人们归属感的需要这四个方面来帮助人们克服死亡所带来的恐惧,以实现其自身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3.
义利关系不仅是纵贯墨学的核心问题,也是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重要方面。本文旨在通过对墨子义利观的基本内容的全面考察,从而揭示出它所固有的区别于儒法诸家义利观的规则功利主义特征;在此基础上,对之加以必要的阶级分析和理论分析。全文分三节:  相似文献   

14.
略论孟子的义利之辨与德福一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义利观是孟子思想体系的一个重要侧面,它由义利之辨与德福一致两个逻辑层次构成.义利之辨层次最能引起人们注意,因为孟子正确审视义与利之间的选择性张力,既能鲜明地坚持道义论的基本立场,又能够对经济生活进行独具特色的伦理辩护.与这一“显层次”相比,德福一致是孟子义利观的“隐层次”,但它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对德福一致的强调,目的在于从根本上消解现实生活中的义利之争和思想意识中的义利之辨,是立足于主体素质的建设本身来实现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正是在此意义上,重新梳理孟子义利观的逻辑结构,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历史上居于主导地位的道义论传统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5.
儒家义利观的历史认同田书立一、义利问题的提出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精神相一致的意识和观点如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等给人们的经济生活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但是与此同时,也导致了重...  相似文献   

16.
论孔子、墨子义利观及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孔子重义罕言利和墨子尚利贵义的两种义利观的分析比较,指出孔子的义利观统一在义上,义为核心;墨子的义利观是以利为本,义利并举;同时指出两种义利观在中国人观念上的影响。对如何处理现实生活中的义和利的关系,提出几点建议:1.义和利都要兼顾;2.把义和利有机地结合起来;3.重视和发展义的内在价值的功能。  相似文献   

17.
正统儒家的义利观可以“义以生利”和“何必日利”八个字为代表。孔盂、程朱学派和王夫之都这样主张。儒家的义利观反映了贵义贱利思想,不能因为孔盂重视人民的经济利益而否定这一点。传统思想中的精华和糟粕具有相对性,要进行具体分析。“义以生利”和“何必日利”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仍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儒家义利观解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儒家的义利观 ,不应仅仅做重义轻利的判断 ,而应将之放到整个儒学体系中去考察。儒家的义利观是在其对天人关系的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产生的 ,是为了从根本上回答人生的目的和理想问题。儒家对义利关系的处理有自己的特色 ,其中有些因素仍然可以为我们今天所用。  相似文献   

19.
孔子的"义"内含"仁"与"礼"两大因素,在外延上展开为"义德"、"义政"、"义利"三个方面。从幸福观一般原则的意义上看,孔子的义利观规定着幸福观的德性基调和现实品格,表现为重公利轻私利、重精神轻物欲的整体倾向,同时也客观地确认了功利的正当性。这种规定和确认是孔子在对现实生活的辩证分析中完成的。孔子的义利观探讨的不仅是道德与利益的关系问题,而且关乎理想人格的成就,"成人"意义上的义利观在内在和深层意义上确立了孔子德性幸福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叶适思想中的义利观、四民观(本末观)、理财观等方面的具体分析,阐述了叶适的重商思想及其渊源.虽然叶适对"贵义贱利"、"重农抑商"的传统观念提出了尖锐的批判,并在理财、货币、土地乃至兵制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富于商品经济意识的深刻见解和主张,然而,从其基本立场及思想渊源来看,叶适的重商思想仍是基于儒家传统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