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9 毫秒
1.
“长生不死,羽化登仙”是道教追求的终极目标,由此形成了长生不死神仙信仰为核心的道教教义体系。其中以贵生恶死为显著特征的道教生死观是其教义体系中的一块重要理论  相似文献   

2.
长生崇拜     
按照现代国际惯例,人活到80岁可称长寿。仙人彭祖,常食桂芝,善于导引行气,活了800岁,他将长寿的秘诀传给了采女,自己还是死了。后羿从西王母那里得到了长生不死之丹,自己还来不及服用就被他的妻子嫦娥偷吃,嫦娥飞奔上了月宫。药是灵的,嫦娥成了仙,从此夫妻分离。这个神话故事家喻户晓。千百年来有人相信不死之药的存在,道教一直宣传长生不死。  相似文献   

3.
郭武 《中国道教》1994,(4):41-41
道教正式创立于东汉末年,但其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先民们渴求长生不死及轻松自由的愿望之中。古籍中多有记载古代先民们关于长生不死、身轻逍遥的“神仙”的传说者,如《山海经》之《海外南经》  相似文献   

4.
李裴 《宗教学研究》2023,(6):144-149
在由道家哲学思想向道教神仙信仰的转化过程中,“化”这一概念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从本体论意义上的“造化”之美,到道术层面的“变化”之妙,再到实现成仙目标的“解化”之奇,“化”的思想将道的精神性、物质性特点发挥到了极致,将先秦道家哲学中的虚无、抽象之道落实到具象化的神仙之上,尤其“尸解成仙”作为修道人对于成仙理想的宗教化的朴素阐释和表达,体现了道教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强调和道教神仙集“真”“善”“美”于一身的特质。由“道”而“化”,作为两千年道教史和道教美学的逻辑起点,开启并造就了以神仙形象、神仙品格、神仙追求为审美判断标准、美学趣味和人格理想的中国宗教美学体系。  相似文献   

5.
"长生不死,羽化登仙"是道教追求的终极目标,由此形成了长生不死神仙信仰为核心的道教教义体系.其中以贵生恶死为显著特征的道教生死观是其教义体系中的一块重要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6.
再论道教成仙信仰的形成——兼与韩国学者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韩国学者提出的道教核心思想“神仙思想”系从“韩国传到中国”的论据,展开了道教成仙信仰形成的再讨论。首先论证了韩国“太白山”不是“三神山”,燕齐方士仅是中国古代神仙思想中的一支代表。其次用大量篇幅阐述了道教成仙信仰的形成,虽与古代中国神仙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它还曾受到古代中国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发达的宗教观念及人们孜孜不倦追求的养生实践等之深刻影响,这几方面的因素,缺一都不足以导致道教成仙信仰的建立。由此可知,韩国学者所说的神仙思想“首先传到同韩族疆域相近的大陆山东省、河北省,接着传到全中国”,是站不住脚的。结论是,道教乃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  相似文献   

7.
庄子思想与道教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是古代巫术、方术依托道家在汉代形成的、以追寻长生不死成为“神仙”为主要目标的、人为的世俗宗教。正如晋代的道教理论家葛洪所说,“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过长生之方也”(《抱朴子内篇·勤求》),“夫神仙之法,所以与俗人不同者,正以不老不死为贵耳。”(《抱  相似文献   

8.
修仙诗赏析     
大概从春秋战国时开始,就有一些方士吹嘘说他们能炼制不死之药,鼓吹吃丹药可成为不死的神仙。自此以后,追求神仙长生术就成为许多皇帝的重要课题。其实,所谓神仙和长生药都是没有的,只不过是方士们骗取名利的一种手段而已。唐代诗人李贺就写过一首讽刺当时皇帝追求神仙长生术的诗:武帝爱神仙,烧金得紫烟。厩中皆肉马,不解上青天。针对炼丹成仙,明代人王廷相指出,清心寡欲,保证饮食卫生的营养,是养生的大道理。炼铝丹,变金石,吃了不死,与道理不相符合。服食金丹,非但无益于人寿,“反以戕生矣”。他曾写了一首从生死的辩证角度证明成仙虚妄性…  相似文献   

9.
道教是乐生恶死的宗教,其长生不死思想,渗透在国人的思想意识、民俗心理和社会习俗诸方面,影响深远。岭南人的生死观就带有浓厚的道教意味,体现道教在岭南的地位及其与岭南文化的融合。一、饮食的讲究,体现道教“重生养生”思想乐生恶死是道教的核心。道教重生乐生,视生如同天地之大,如作为五斗米道的重要秘典《老子想尔注》就把《老子》第十六章中的“公乃王,王乃大”和第二十五章中的“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的“王”字统统改为“生”字,并加注云:“生,道之别体也。”①强调生与道合一。太平道的经典《太平…  相似文献   

10.
仙境     
道教称神仙所居的胜境。《桓真人升仙记》描绘为:“有长年之光景,日月不夜之山川。宝盖层台,四时明媚。金壶盛不死之酒,琉璃藏延寿之丹,桃李花芳,千年一谢,云英珍结,万载圆成。”道教认为无限美妙的神仙世界,或在天上,或在海中,或在幽远之名山洞府。仙境之说源于我国远古神话。其一,以昆仑为中心。《山海经》的《西次三经》、《海内西经》和《大荒西经》皆谓  相似文献   

11.
略论外丹术的世俗动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略论外丹术的世俗动机张钦外丹术是指用炉鼎烧炼丹砂等矿物质以获取“长生不死”之仙药的方术,又称为炼丹术、金丹术等。它源起得很早,据陈国符先生考证,“我国之金丹术与黄白术,可溯源至战国时代燕齐方士之神仙传说与求神仙仙药,盖战国时代先有神仙传说与求神仙奇药...  相似文献   

12.
论葛洪的修道思想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葛洪通过论证“神仙存在,仙可学致”,阐述“形神相卫,内修外攘”和 宣扬“立玄为本,思神守一”,将早期道教的神仙信仰理论化、系统化,创立了道教史上第一个比较完整的神哲学形态。通过葛洪,道教的基本教义完成了从“致太平”到“求成仙”的过度,道教追求肉体飞升、不死成仙的基本特征得以完全形成。葛洪的修道思想和方法高扬生命的主体性原则,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传统,在具体论述过程中涉及不少重要的认识论问题和在医学、药学、养生学、化学等方面很有价值的东西。  相似文献   

13.
苟波 《中国道教》2005,(3):41-44
道教创立后,在汲取古代神话传说及民间信仰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神仙境界系统,并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仙境”的观念早在道教之前就存在。虽然道教产生后在汲取“仙境”传说基础上形成了宗教色彩更浓的神仙境界理论,但“仙境”本身并非是一个纯宗教范畴。从最早的乐园神话开始,“仙境”就是中国先民集体意识中和谐富裕、平和安乐生活的象征,是中国人理想生活的一个缩影以及隐蔽在他们心灵深处的一个美好梦想。道教在先民原有的“仙境”思想的基础,又构造了自己的神仙谱系。道教认为,神仙有不同等级,居于不同的仙境,《太平经》分神仙为…  相似文献   

14.
在传统文化中,儒佛二家有自己的哲学思想,世所共认,提起道教,人们多以为道教“杂而多端”,并无多少哲学思辩。道教到底有无自己的哲学思想?本文试图通过对唐末五代时期著名道教理论家杜光庭思想内容的分析,来展示道教的思辨水平。 马端临《文献通考》云:“理致之见于经典者释氏为优,道家强欲效之,……祈祷之具于科教者道家为优,释氏强欲效之……。”此语正道破道佛二教相互涵摄的秘要,道佛二教除了在民间争夺信徒、抢占地势外,更在朝廷唇枪舌战,辩难教理,“不依国主,法事难立”是两教所共晓的道理。对于道教而言,要在对立氛围的诘难中占取上风,  相似文献   

15.
神仙信仰是道教信仰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神仙信仰而期望得道成仙、长生不死,不仅是古代修道者终生不渝的追求目标,也为当时社会中许多不同身份的人所企盼和津津乐道。这种久远漫长的历史现象,既说明道教作为我国本土出现并承传至今的宗教,与世世代代生息繁衍于华夏大地上的中华民族仰慕和崇奉神仙的传统有密切的关系,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自古以来人们对人生多方面的美好向往与追求。因此,对道教的神仙信仰应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加以研究,本文拟就这方面的内容进行一些简要探讨。神仙信仰是指人们对神仙的相信、崇敬和追求…  相似文献   

16.
神仙信仰作为道教产生的重要源头之一,应出现于战国中后期.它的兴起,固然与此时医药学水平之提高、地理认知之拓展等物质方面的因素有密切的联系,但"肉体不死"思想的出现,则是其更重要的一个原因.而这一因素,又常常为人们所忽视.因此,在本文中,笔者着力探讨了道教信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神仙信仰在战国时兴起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道教伦理学说从其产生即存在价值观的内在矛盾。这种内部矛盾的不断运动和发展,以及佛教伦理的强烈冲击,导致道教在竭力排斥佛教伦理的同时,逐渐接受了佛教伦理的影响,通过缓慢的自我更新而达到自我强化。于是由前期的调和人道与仙道,渐向出世思想倾斜,终至后期的弃世出家、径取仙道;道教神仙思想则由前期的外丹信仰、肉体成仙逐渐向内丹信仰和心性超越、精神不死信仰转化。道教伦理的这个发展历程,恰与佛教逐渐接受中国传统伦理影响的汉化过程相并行,致使“三教合一”思想形成。至此,中国伦理学说的社会控制力达到了空前强度。  相似文献   

18.
中国道教继承中华民族远古民俗信仰,形成它天神、地祗多种神团信仰特色,由之演出符箓斋醮等宗教义理。这些科教,对阐扬道教起了一定作用,在民间有一定信仰。这只是道教宗教形式的一面。道教的另一面则是一直贯穿于教内的对“长生久视”的追求和探讨。当然,道教学术涉及面很广,本文就只“仙道贵生”谈一点浅见。道教认为,人通过方术修炼,可以却病延年,可以长生不死。为此,道教在继承道家哲学思  相似文献   

19.
中国道教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而在东汉中期形成之前,其早期道教思想诸如神仙信仰、鬼神崇拜、自然崇拜、方术巫术等都已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发展过程。这些思想在堪称为汉文化“百科全书”的汉代画像石砖中,以其具体生动的长生不死、羽化升天、避鬼驱邪等画面形式,有着充分、形象的反映,成为诸多学者探讨早期道教思想形成发展的珍贵实物资料。故此,本文亦想试以早期道教思想在汉画中的反映为题略作浅挥,由于我们在道教方面的知识有限,用词不妥或存误之处,敬请道家斧正:一、神仙信仰以神仙信仰为主题的汉代画像石、砖,题材十分丰富,…  相似文献   

20.
神仙传记     
记述神仙事迹的著作。神仙的传说,其源甚古,早期记载,多为片言只语,散见于百家之中。迨至秦汉,方士辈出,宣扬神仙之说,秦皇汉武,深信寻求。于是神仙传说,遂累见于史传之中。随道教之兴起,记述神仙人物事迹的专著——《列仙传》,也随之问世。企求长生不死,成为神仙,是道教的理想,而《列仙传》宣传神仙之存在而可学,体现了道教的要求。《列仙传》启其端,《神仙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