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田飞龙 《学海》2014,(1):120-133
阿克曼的二元民主理论构成了一种关于宪法的政治正当程序理论,其对美国宪政史关键时期的结构性解释及其概念/话语体系对中国宪法学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冲击。国内的政治宪法学以不同的形式接受着阿克曼政治宪法理论的影响,在阿克曼的启发下试图对中国自身的宪政史提供一种"整全主义"解释,从而在学术品格上与所谓的宪法教义学颇有差异。阿克曼政治宪法理论中关于宪法政治的程序理性、人民的政治价值、宪定机构的制度效用、司法审查的功能定位对我们更为"整全"地理解美国宪法及其运作体系提供了更接近"历史"因而更接近"真相"的宏观图景,回应了其自身建构美国特色宪法理论的总体学术意图。阿克曼的理论激励我们进一步思考拓展宪法时间观与政治类型,重构政治宪法学的规范基础。  相似文献   

2.
陈伟 《学海》2014,(3):88-94
共和主义在西方具有悠久的历史,它在本质上是一种世俗救赎之道。共和主义对爱国主义有特定的理解,它所包含的爱国主义与公民参与密切相连。共和主义与现代性有着颇为复杂的关系。不能简单地视共和主义为古代传统,共和主义作为一种政治理论在现代世界基本秩序奠定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实际上,共和主义是一种政治理论。在具有深厚传统主义情结及全能主义历史的国家发生转型的时期,共和主义比自由主义更具重要性。它是抵御现代世界极权化的积极力量,更是过渡时代、转型国家的人们清理全能主义社会政治残余、推动制度创新、构建现代政治秩序的主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3.
共和主义在西方具有悠久的历史,它在本质上是一种世俗救赎之道。共和主义对爱国主义有特定的理解,它所包含的爱国主义与公民参与密切相连。共和主义与现代性有着颇为复杂的关系。不能简单地视共和主义为古代传统,共和主义作为一种政治理论在现代世界基本秩序奠定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实际上,共和主义是一种政治理论。在具有深厚传统主义情结及全能主义历史的国家发生转型的时期,共和主义比自由主义更具重要性。它是抵御现代世界极权化的积极力量,更是过渡时代、转型国家的人们清理全能主义社会政治残余、推动制度创新、构建现代政治秩序的主要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4.
《学海》2015,(3):207-216
日本于1889年颁布明治宪法,成为亚洲第一个实行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明治立宪和行宪过程中,日本宪法学产生并出现两种对立价值的分化——神权学派与立宪学派。神权学派的实质是神权国体和皇国史观的政治神学,立宪学派有政治宪政主义与法律宪政主义两种方法。日本二战战败后,在盟军最高统帅部的主导下制定了1947年日本国宪法。在从明治宪法向日本国宪法的剧烈转换中,神权学派被最终淘汰,战后日本宪法学在一系列辩论中建构起政治宪政主义与法律宪政主义两种范式,并且二者的差距在当今不断缩小。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桑德尔政治哲学思想的梳理和分析得出,桑德尔的政治哲学立场并非像国内学者普遍所界定的"共同体主义",而是共和主义.在做此界定之后,本文着力于分析共同体主义的理论缺陷以及桑德尔排斥"共同体主义"标签而发展共和主义的理由所在;最后本文指出,桑德尔所坚持的现代共和主义本身亦有着诸多尴尬之处.  相似文献   

6.
民主的宪政观是毛泽东宪政思想的一个鲜明特点.毛泽东将宪政视为民主的产物、立宪的原则和目的,在国家宪政制度架构中贯彻民主精神,在宪法中保障人民权利和自由.毛泽东的宪政观对我国宪政建设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将宪政视同民主政治,导致宪政的重要内容--限政、法治受到忽视,宪政工具主义导致当民主与宪政发生冲突时为了民主而抛弃宪政.影响毛泽东民主的宪政观的因素主要有人民主体论、工具主义宪政观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冷战格局下两大阵营意识形态对立.  相似文献   

7.
徐志国 《学海》2012,(1):131-136
古典共和主义认为,“共和”的必要前提是积极的公民美德,而商业是腐化公民美德的重要力量,从而使公民自由变得不可能.因此,摆在近代政治思想家面前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在商业社会背景下,共和政治是如何可能的?从某种角度来说,休谟的政治思想可以被看成是对这一问题的解答.他对商业社会的道德辩护以及对“派系”与“联邦大共和国”思想等理念的阐发,使他成为共和主义思想传统中不可忽视的思想家.  相似文献   

8.
超越自由主义和共和主义:哈贝马斯的程序民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钢 《现代哲学》2004,(3):46-53
哈贝马斯在《事实与有效性》一书中重新对民主进行了反思。他既不满意自由主义建立在立宪民主政体的政治正义观念之上的民主理论,也不满意以伦理的价值同一性原则为依据的共和主义的民主理论。在他看来,这两种民主理论都是片面的,前者在政治实践中赋予民主的规范意义太弱,后者赋予民主的规范意义则太强。为了对民主在政治实践中的作用做出恰当的解释,他提出了一种程序民主的思想。该思想的宗旨是,通过对自由主义和共和主义的民主思想进行调和,制定出一种既能顾及保护个人自由的人权原则,叉能够使公民在伦理和政治上的自由权利得到切实维护的民主实践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学海》2015,(3):33-40
"法治中国"是中国整体国家建构与政治现代化的重要构成。评估这一历史进程的前提是"后发国家"之规定性:法治制度的西方移植性、法治理念与价值形态的传统继承与变革的二元性以及法治变革中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难题。"分享普遍性的特殊性"之新通三统论以及"自由共和主义"哲学传统应成为评价和指导中国法治发展的规范性基础。法治评估应立足演进主义文明论、程序主义制度论和自由共和主义哲学论三个宏观层面进行指标设计与科学评估,保证法治中国宏观走向的规范正确性与实践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李勇 《现代哲学》2022,(1):147-153
政治平等被认为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以贝淡宁和白彤东为代表的贤能政治学者反对政治平等,提倡政治不平等。他们的论证依靠的是对政治共同体的目的论的特定解读,同时他们的论证可以重构为工具主义和非工具主义两种版本。本文通过对这两个版本的重构,指出政治不平等的工具主义论证面临政治权利作为基本福祉反驳和滑坡论证反驳,而政治不平等的非工具主义论证面临专家-老板谬误反驳和非目的论反驳。  相似文献   

11.
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自由主义、社群主义与共和主义,实际上都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为了挽救或缓和资本主义现代性和政治的危机而提供的理论"修正和护航"。马克思的政治哲学作为对资本主义现代性和政治危机的理论反省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则主张彻底变革和超越资本主义制度,以共产主义取而代之。在如何对待财产权的问题上,自由主义主张的是保持私有制的"财产的平等化",而马克思主张的是废除私有制的"财产的社会化";在如何对待社会共同体的问题上,社群主义建构的"完善论国家"是"虚假的共同体",而马克思建构的"自由人的联合体"是"真实的共同体";在如何对待民主的问题上,共和主义追求的是形式化的"程序的民主",而马克思追求的是实质性的"革命的民主"。  相似文献   

12.
李石 《哲学动态》2012,(3):83-88
一自由一直是西方现代社会的核心价值之一,不论是自由主义还是共和主义,都将自由作为其政治理论的核心理念。学者们也越来越倾向于对不同时期、不同意识形态的社会中人们所拥有的自由进行比较。自由主义的经典作家以赛亚.伯林(Isaiah Berlin)就曾断言,"瑞士国王的自由肯定比阿尔巴尼亚公民的平均自由多得多"[1]。而罗杰.斯克拉顿(Roger Scruton)则认为,在英国人们能获得"比世界  相似文献   

13.
正迈克尔·桑德尔(Michael J.Sandel)是美国著名政治哲学家、哈佛大学政府系教授、公民共和主义理论在当代的复兴者之一。2019年5月,笔者在哈佛大学访学期间,与桑德尔教授就当代世界政治的重大变化以及公民共和主义的理论方案展开深入交流,涉及贤能、公共善、分配正义、民粹主义等前沿话题。一民粹主义与贤能主义朱慧玲(以下简称"朱"):谢谢您接受我的访谈。十年前,我们曾就公民共和主义的核心观念,以及共和主义与自由主义、共和  相似文献   

14.
论第三种自由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由是政治哲学的核心概念。西方政治哲学过去三十余年的发展基本上是在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二分法(Berlin)的理论框架之中展开的。社群主义的崛起不但没有走出反而强化了这种二元对峙的概念樊篱。晚近以来公民共和主义的重新发现和阐释则另辟蹊径,提出了第三种自由概念(Pettit;Skinner,pp.237-268),试图运用全新的理论架构全面整合自由主义与共和主义的政治遗产。准确地把握第三种自由概念的内涵,不但影响到政治哲学史的谱系构成,关系到对自由主义、社群主义之争的恰当理解,而且有助于在既多元分化又全球一体的复杂社会中对自由理想的坚持与捍卫。  相似文献   

15.
仁学思想是《论语》及其引发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值得重视的具有永恒性和普遍意义的内容。笔者近年致力于以四大主义阐述仁学理论,弘扬仁学精神。这四大主义就是人权主义、宽容主义、抵抗主义和新宪政主义,其共同精神可以概括为“仁学原则”。四大主义既内在于仁学之中,又兼容外来文化的合理成分,其基本精神是以人为本,唯仁是务。它源于传统仁学,又不囿于传统仁学。笔者以四大主义阐释仁学,旨在将仁学与外来科学思想相结合。  相似文献   

16.
一从宪政的视角看,“以人为本”不是一个纯粹的关于人本主义的哲学命题,而是社会主义宪政的制度理念。它不仅要求对“以人为本”的内涵进行“科学解释”,更重要的是要为“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宪政理念和价值观提供现实的制度条件。“以人为本”在马克思主义的学说里的准确含义就是“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宪政理念要求国家创造充分的制度条件来保证“每个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中国社会主义宪政建设的内在本质要求。宪政理论并不能被片面地理解为限制“政府”或“个人权利”。作为落实和实施宪法权利的施政…  相似文献   

17.
郭台辉 《现代哲学》2007,(5):105-110
共同体主义是以批判自由主义而著称的一个政治哲学流派,而鲍曼却从经验层面质疑共同体主义本身的意义。共同体是安全和谐的象征,但被现代民族国家摧毁和置换之后,成为一种人们想象出来的安全感。当代社会对共同体的强烈向往是人们对自由与安全失衡的心理反应,是由于人们在民族国家衰微之后拥有更多的自由但却又陷入社会的不稳定状态中。共同体主义并不能解决自由主义面临的危机,二者都无法解除当今全球化进程中人们遭遇的困境。  相似文献   

18.
刘训练 《学海》2006,1(5):39-46
本文旨在从思想史的角度,对共和主义与自由主义这两大西方政治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做一个初步的考查。本文首先概括了古典共和主义的基本理念,然后探讨了自由主义对它的继承与超越,最后试图从中获得两点启示。  相似文献   

19.
包利民 《学海》2001,(6):5-10
希腊罗马的政治哲学与基督教的政治哲学是两种不同的范式。如今这两种思想范式已经大多被看作共时性的并列“资源” ,供当代研究或倡导宪政主义或公民共和主义、自由主义或共同体主义等不同倾向的人考察或选择。然而在历史上 ,它们曾经前后交替。由于它们既共享一个基本价值框架———“大序意识” ,又有很大的差异 ,所以在交替中呈现出复杂的交汇、冲撞、张力与互渗。本文将以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这两位一身而兼熟悉、并企图综合两种范式的重要思想家为典例分析这一交替。一、古典大序以希腊罗马为代表的西方“古典”传统 ,其实有两种…  相似文献   

20.
Citizemhip在1990年代之后复兴为西方学术界的关键概念,在新世纪之后逐渐进入汉语语境,但中国学者对该概念的译介存在严重混乱.Citizensllip是指一套涉及到个体与共同体关系的价值体系及其制度规范,在西方政治文化传统中大致分为共和主义与自由主义两大范畴,而当代英语世界中的内涵界定主要有现代国家、观念史和多元主义这三种范畴.本文主张从个体-公民-共同体的关系框架来理解,并主要以"公民身份"和"公民资格"两个汉语词汇来对应,但在具体语境中要考虑二者在汉语言中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