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虽然团队建言被普遍认为会为团队带来积极结果(如高的团队绩效和团队创新), 但实证研究结果却并不一致。从群体信息加工的视角, 在团队层次区分建言质量与数量两个维度, 进而构建了建言起作用的正向和负向双路径模型, 探讨团队建言的有效性及其作用机制。主要内容包括:(1)开发团队建言质量与数量量表并检验其信效度, (2)检验团队建言的双路径模型, (3)开发针对团队领导的建言管理培训项目以切实提高团队建言的有效性。这不仅可以从理论上丰富和加深现有建言研究, 也将为团队管理实践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2.
该文从个体层面和群体层面对员工建言行为结果的研究进行综述。个体层面建言结果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方面:员工绩效、工作态度、人际关系、建言采纳和后续建言行为; 群体层面的结果主要包括群体绩效、群体创新和群体离职。无论是在个体层面还是在群体层面, 建言对其结果的影响研究结论都不尽一致。个体层面研究结论的不一致可能是受建言特点(类型和策略)、建言者身份、建言对象反应、建言情境等调节因素的影响; 群体层面结论的不一致可能归因于建言对象和管理者可用资源等的调节作用。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索管理者对建言不同类型反应的原因, 探究群体建言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3.
员工高质量的建议是企业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然而, 以往研究主要聚焦在员工的“建言参与”和“建言数量”上, 忽略了一个最本质的问题——员工的建言质量如何?为解决这一关键问题, 分别从员工建言质量的内涵、测量、前因机制的角度构建一个关于员工建言质量的系统研究。研究一基于扎根理论, 探讨员工建言质量的内涵与结构, 开发员工建言质量的测量工具; 研究二是基于内隐建言理论, 从个体和团队两个层面探讨员工与领导的批判性思维对员工建言质量的影响机制。理论贡献在于推动员工建言质量的理论构建, 拓展批判性思维理论、内隐建言理论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以来自36个组织的223名员工为被试,通过上级、同事和员工自评三方配对的问卷数据,研究探讨了高承诺组织与员工建言行为之间的关系。采用多层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发现:(1)高承诺组织对员工建言行为(包括上行建言和平行建言)有显著的促进作用;(2)员工知觉到组织内的职业机会在高承诺组织和上行建言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工作满意度在高承诺组织和平行建言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工作绩效在知觉到职业机会和上行建言之间起正向调节作用;人际关系在工作满意度和平行建言之间起正向调节作用;(4)不光如此,工作绩效还调节着"高承诺组织-知觉职业机会-上行建言"这一中介路径;人际关系还调节着"高承诺组织-工作满意感-平行建言"这一中介路径。文章最后对所得结果、理论和实践意义及未来研究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卢红旭  周帆  吴挺  严进  邵闫  刘艳彬 《心理学报》2019,51(12):1375-1385
以往研究普遍从建言行为的建设性意图特征出发, 探讨其关键前因、产生机制和情境因素, 但却较少关注建言行为的工具性目的。基于资源保存理论, 本研究构建了有调节的中介模型以探讨工作压力影响员工建设型建言和防御型建言的作用机制和边界条件。通过对某建筑企业386名员工进行两阶段调查, 结果表明:工作压力与防御型建言存在正向相关关系, 与建设型建言存在负向相关关系, 自我损耗在其中起中介作用; 另外, 领导开明性正向调节自我损耗和建设型建言的负向相关关系, 并正向调节工作压力通过自我损耗影响建设型建言的间接效应。  相似文献   

6.
中国背景下建言行为研究:结构、形成机制及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建言行为研究伴随角色外行为研究而兴起, 对其研究顺应了知识管理等管理新理念的要求, 也与弘扬自主创新的时代主题一致。相比国外的盛行, 国内对该主题的本土化实证研究尚待加强。经对以往研究的总结分析, 结合本土化研究取向, 本研究拟采用半结构化访谈、配对成组问卷的现场研究和实验室模拟研究等方法, 以特质激活理论、社会认同理论和经济理性观为基础, 探索中国背景下企业员工建言行为的构思、形成机制及其对组织创新的影响。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中国背景下建言行为结构研究; (2)建言行为多层次动态形成机制研究, 包括基于特质激活的个体特征对建言行为的影响研究, 基于个人认同的领导行为对建言行为的影响研究, 基于社会认同的组织因素对建言行为的影响研究, 及基于经济理性的个体与情境因素对建言行为交互影响的实验模拟研究; (3)建言行为对组织创新的影响研究。  相似文献   

7.
容琰  隋杨  江静 《心理学报》2022,54(5):549-565
通过实验研究(研究1、2)和多来源、多时点的实地问卷调查(研究3), 本文发现: 领导权力对下属建言有消极作用, 领导地位对下属建言有积极作用; 领导地位调节领导权力对下属建言的影响, 当领导地位较低时, 领导权力对下属建言的负面作用增强, 反之则不显著; 领导地位对权力的调节作用通过下属心理安全感传递至下属建言行为。这一研究结果有助于阐明组织层级差异(如权力、地位)是如何影响下属建言行为的。  相似文献   

8.
基于归因理论,从领导对建言行为动机的认知视角,解释领导对建言差异反应的原因。当领导认为员工建言基于组织关心动机、亲社会动机时,会给予表扬/认可、奖赏、执行等积极反应;当领导认为员工建言是基于挑战动机、疏离动机、印象管理动机或自我保护动机时,会给予批评/惩罚、忽视、报复等消极反应。此外,权力距离能够调节领导对建言动机的感知,即低权力距离领导,对建言行为更为接纳、支持,会增强专业性、建言氛围与积极动机感知的关系,减弱挑战性建言与消极动机感知的关系;而高权力距离领导,倾向于绝对优势的权力和对下属的控制,会减弱专业性、可信性及建言氛围与积极动机感知的关系,增强挑战性建言与消极动机感知的关系。最后,建议未来的研究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将建言作为一个过程来探讨,研究领导对建言的反应如何影响员工后续的态度和行为;(2)研究建言氛围形成的原因及其作用;(3)关注情绪在建言行为中的功能机制等。  相似文献   

9.
章凯  时金京  罗文豪 《心理学报》2020,52(2):229-239
文章探讨了领导者建言采纳促进员工建言的理论基础、作用机制及其对发展建言研究的意义。通过引入个体心理的自组织目标系统理论, 整合了员工建言研究的动机视角和认知视角, 构建了建言的目标自组织观点。在此基础上, 分析和检验了工作意义感和建言效能感在领导者建言采纳促进员工建言的关系中所起的中介作用。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了来自73位领导者与236位员工的纵向数据, 结果显示:(1)领导者的建言采纳对员工的促进性/抑制性建言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2)工作意义感和建言效能感在领导者建言采纳与员工建言行为的关系中起到完全中介作用。研究结果发展了对建言行为形成机制的认识, 促进了建言研究的理论发展, 并对管理实践有着积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学海》2017,(6)
本研究依据社会认知理论"个体—环境—行为"交互作用的逻辑,考察了外向性人格特质对员工建言行为的影响,并构建多层模型探讨了威权领导对建言行为的跨层次效应。通过两个时间点两种数据源的研究设计,共收集到58个团队435名员工和领导的配对样本。采用多层线性模型进行假设检验后,研究结果显示:外向性人格特质对建言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威权领导虽然对员工建言行为没有直接的影响作用,但在外向性人格特质与建言行为的关系中有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建言行为发生链中, 管理者扮演着征求者和反应者的不同角色。在管理实践中, 管理者却罕于从员工处征求建言, 或未能对员工建言做出有效反应。在学术界, 目前有关管理者征求建言、纳谏和建言/建言者评估的研究日益丰富, 但不成系统。为解决这些实践和理论上的不足, 提出并整合建言行为链框架; 并基于输入-过程-输出模型, 从管理者角色入手, 系统分析和归纳管理者征求建言、采纳建言、评估建言(者)的前提和结果, 以诠释管理者在员工建言行为链中发挥的作用及其机制, 并为管理者更好履行建言管理职能提供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2.
基于积极心理资本理论和情感事件理论相结合的理论视角,研究采用两阶段追踪问卷调查方法收集数据,探讨了心理资本与员工建言行为的关系以及变革开放性和组织支持感在这个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员工心理资本显著正向影响建言行为,变革开放性在心理资本与建言行为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组织支持感显著调节心理资本通过变革开放性影响建言行为的间接效应,在高组织支持感的条件下,变革开放性在心理资本影响建言行为过程中的中介作用显著,但是在低组织支持感的条件下,变革开放性的中介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张炳涛  卿涛  杨付  张友欣 《心理科学》2019,(5):1180-1185
抑制性建言(Prohibitive Voice)是近年来建言行为领域的一个新兴话题,其强调的是对防危问题的关注而不是工作创新改进,是组织健康的一种重要保障。研究者主要从抑制性建言的概念、测量及实证研究等方面,对国内外研究进行系统性的评述及梳理。未来研究应注意从个体情境互动视角探究抑制性建言的诱因、双刃剑效应视角识别抑制性建言的实施效果和对抑制性建言的中国本土化权变作用等方面继续努力完善。  相似文献   

14.
抑制性建言(Prohibitive Voice)是近年来建言行为领域的一个新兴话题,其强调的是对防危问题的关注而不是工作创新改进,是组织健康的一种重要保障。研究者主要从抑制性建言的概念、测量及实证研究等方面,对国内外研究进行系统性的评述及梳理。未来研究应注意从个体情境互动视角探究抑制性建言的诱因、双刃剑效应视角识别抑制性建言的实施效果和对抑制性建言的中国本土化权变作用等方面继续努力完善。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

In this research, we hypothesized that employees’ belief in a just world (BJW) would be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ir voice behavior, i.e., the expression of ideas or opinions with the intention of engendering organizational improvement or change, and that this relation would be mediated by perceived voice efficacy and perceived voice risk. To test these hypotheses, we collected self-reported data from employees in two different countries: China (N?=?313) and Germany (N?=?190). The results revealed a positive association between BJW and employee voice behavior in both samples. The two-mediator model was confirmed in the Chinese sample, while only perceived voice efficacy played a mediating role in the German sample. Possible reasons for these differences may be related to differences in cultural dimensions and education levels between the samples. The findings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bolstering employees’ belief in justice and the organizational climate, which influence perceived voice efficacy and risk, as means to increase organizational voice behavior.  相似文献   

16.
王尧  罗文豪  候亮 《心理科学进展》2022,30(11):2395-2404
在动态复杂的商业环境中, 员工建言对于组织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往的建言研究普遍认为, 当环境不支持建言时员工会减少建言行为。然而, 并非所有员工都会在逆境中放弃建言, 有的员工甚至会在逆境中表现出更多的建言行为。为了回答员工何以在逆境中持续建言这一基本问题, 探索员工在逆境中持续建言的形成机制和作用效果, 本文将首先探讨建言韧性的概念内涵, 并开发建言韧性的测量工具。然后, 以成就目标理论为基础, 对三种目标定向促进或者抑制员工建言韧性的路径和条件做出分析。最后, 探讨建言韧性对员工后续建言行为和领导者建言采纳的影响。本文回应并拓展了建言研究的前沿问题, 也为组织了解和培养员工的建言韧性提供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7.
已有研究考察了建言行为的诸多影响因素, 然而探讨情绪影响建言的研究则是新崛起的一个方向。文章一方面从情绪影响认知信息加工最终影响建言决策的微观角度来分析情绪与建言的关系, 另一方面从组织行为研究的宏观层面探讨情绪与建言关系, 并以情绪事件理论、情绪循环理论和情绪反馈理论为基础, 结合情绪研究的相关文献, 对员工情绪产生的几大来源, 员工情绪对建言决策的影响, 建言者的情绪对被建言者(建言对象)的情绪影响, 员工建言被采纳与否等几个涉及情绪的过程进行分析和阐述, 并构造了建言行为情绪机制模型; 系统地揭示了整个建言行为链上伴随的情绪机制, 并对恐惧、希望、心理安全、后悔等情绪对建言的影响作了示例分析。文章最后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18.
自Van Dyne和LePine把建言行为引入到组织行为学(OB)领域之后,这一概念便成为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经过系统梳理,本文提出了建言行为以往研究三种范式的整合框架,即人际风险观、责任义务观和价值信念观。并且,基于控制论(Control Theory)的视角,本文从个体建言内容产生、建言行为目的、个体建言是否被采纳、建言实施四个环节进行系统展望,提出了未来建言行为相关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