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量子论与实在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量子理论的发展引发了众多物理学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和观念的变革,其中最根本的或许就是实在观的变化。经典物理学的实在观可称之为所谓“实体观”,这种实体的客观性体现于它的独立性,它独立于我们的观察和认识,是自在的;  相似文献   

2.
一、指称实在论及其基本原则科学实在论(scientificrealism)与反实在论(antirealism)的争论是当前科学哲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课题。此课题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知识与实在的关系。简要地说,科学实在论主张,科学理论依据其所陈述的事实必定有真假可言,而正确的理论词项必定指称真实存在的实体。反实在论则主张,科学理论是解释和预测经验现象的有用工具,但未必有真假可言,而理论词项未必指称真实存在的实体。按牛顿一史密斯(W.H.Newton-Smith)的分析,科学实在论实际上涉及科学理性中的三种成分:()本体成分(ontologicalingred…  相似文献   

3.
“关系实在论研究及其进展”报告会侧记本刊记者实体是西方哲学的核心范畴,而物质实体及其性质乃是自近代洛克之后争论得最为激烈的哲学范畴,它不仅是哲学,而且也是现代物理学及其它各学科极为关注的对象。罗嘉昌同志所著的《从物质实体到关系实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相似文献   

4.
实在论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一种哲学理论。它断言实体的存在不依赖我们的心灵对它们的经验或感知,而我们关于实体的知识却必须依赖实体的存在。以语言哲学形式表现出来的现代实在论与传统的实在论不同,它并不断言实体的存在,而是把实在理解为非实体的事件描述和关系描述,或者说通过分析语言的结构才得以展现实在的结构。这就要求语言与实在之间必定存在确定的真值关系,即语词和语句的真值取决于它们与实在的关系。用达米特的话说,“实在论是这样一种信念:对任何一个陈述都必定存在某种东西,该陈述或者它的否定由于这种东西而为真”以真…  相似文献   

5.
以“客观性=在我们之外”为标志的古典物理学实在论,日益受到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冲击,而为现代物理学实在观所取代。后者的认识论模式是:“客体——认识条件——主体”,这一模式表明,物理实在必然与认识条件相联系,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现代物理学启示我们,真正的客观性在于保  相似文献   

6.
当代西方科学哲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的交锋集中在这样一些基本问题上:如何划清可观察物与不可观察物之间的界限,如何看待它们之间的关系,换言之,如何论证从可观察物经由仪器、工具、理论和推理方法而推导出不可观察实体这一整个过程的合理性?范弗拉森等狭隘经验论者认为这个过程是不合理的,因而对这后者实体的存在持怀疑态度。普特南、萨尔门和刘普林等各种形式的实在论者(趋同实在论、理论实在论和方法实在论)则坚持这整个过程的合理性和这些实体性、理论术语的有所指称和自然界的普遍因果联系。争论的另一个主要方面是如何看待科学理论的发展和替代,这集中反映在理论的成功与实在论解释的关系问题上。劳丹等反实在论者把理论的成功与实在  相似文献   

7.
关于自然种类实在论的辩护涉及哲学语义学、本质主义及必然性问题的探讨,需要一种认识论的补充。但是,对于相关认识论问题的反思,不仅促成关于自然种类的弱实在论和多元实在论,也催生出关于自然种类的"消去主义"。自然种类实在论和"消去主义"都诉诸性质"揭示"解释自然种类作为类的同一性,二者都关注属于同一个自然种类的对象所具有的性质及其关系,但是对这些性质与其他性质之间的组合关系重视不够,在一定程度上远离了人们应用自然种类的实际。从分析的形而上学对于性质的研究来看,从性质"揭示"的角度解释自然种类,需要区分性质的"揭示"与"显现"。着眼于性质的"显现"解释自然种类,需要一种综合自然、科学与社会的本体论视角,在本体论实践的舞台上深化关于自然种类的形而上学研究。  相似文献   

8.
吴国林 《哲学研究》2012,(7):113-120,126,129
波函数是量子力学的核心概念。波函数的实在性问题一直是科学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争论的焦点之一。20世纪上半叶量子力学研究主要是检验量子力学的理论是否正确或完备,仅有少量量子技术产品问世。1935年爱因斯坦、波多尔斯基和罗森(EPR)发表的《能认为量子力学对物理实在的描述是完备的吗?》一文,提出了EPR关联——量子纠缠,直接引发了对量子力学基本问题的论争。(Einstein,Podolsky and Rosen,pp.777-780)基于EPR量子纠缠,1993年本内特(Bennett)等6位科学家在《物理评论快报》发表题为《经由经典和EPR通道传送未知量子态》的重要论文,引发了一系列有关量子信息与量子技术的研究,形成了量子信息理论、量子控制论、量子技术等新的量子科技理论。量子纠缠  相似文献   

9.
量子干涉、纠缠以及消相干是量子信息理论的三大重要概念,同时也是哲学所要关注的重要物理学前沿概念.不管是从历史的发展脉络、还是从概念之精细分析,这三大概念皆保持了一种关联性.基于这三大概念的意义和关联性分析,本文概括了由它们所触发的典型哲学问题,笔者认为,这些典型问题包括:宏观量子态的制备、非相互作用与相互作用、还原与突现、理论的客观性与主观性、实在论与反实在论.  相似文献   

10.
国内“实在论”研究近况张锡海(安徽阜阳师范学院)近年来,国内科学哲学界对量子力学中的哲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并在这个基础之上对实在论展开了热烈讨论。这里仅就其中的两个主要问题的讨论作一综述。国内学者的实在观国内学者大都自觉地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基...  相似文献   

11.
评《量子力学的“性质观”和“实在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甲:近来,我们读到了王玉北同志新撰写的《量子力学的“性质观”和“实在观”》(载《哲学研究》1989年第11期。以下简称“王文”)的论文,这一文章的要点是把量子力学所研究的量子世界,划分为第一性质和第二性质:“(1)微观客体的第一性质是指微观客体自身具有的性质,如质量、电荷、自旋等;微观客体的第二性质是指微观客体同观测仪器相互作用的性质,如  相似文献   

12.
本文假定有些对象(例如福尔摩斯)是不存在的。关于这些对象,人们是应该采取实在论的立场,还是反实在论的立场呢?根据实在论,一个包含非存在对象的可能世界的域与该可能世界上的存在对象具有什么性质、做出什么行为无关;根据非实在论,一个包含非存在对象的可能世界的域依赖于该可能世界上的存在对象具有什么性质、做出什么行为。这里的分歧在于,非存在对象出现在(一个世界的)量化/指称域中是否依赖于(在该世界中)存在对象具有哪些性质,特别地,比如是否依赖于能够讲述故事的情感生物的行为?在《走向非存在》(牛津人学出版社,2005)一书中,我给出了一种内涵语言的语义学,以实在论的方式来处理非存在对象。本文旨在提供一种非实在论的语义学,以非实在论的方式来处理非存在对象。实在论解释是定域的,与此不同,非实在论解释是变域的。在非实在论语义下,关于非存在对象的非实在论直觉可被尊重,这主要体现在对非存在对象和存在对象之间的“依存”关系的分析。关于非存在对象,本文和《走向非存在》分别以非实在论和实在论的方式来处理,这使进一步的比较和选择工作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3.
关于迪昂的哲学思想是否是实在论,言其是者大有人在,曰其非者也为数不少──不少人认为它是非实在论乃至反实在论(诸如唯心论、实证论等)。尽管迪昂的哲学思想显得包罗万象,错综复杂,但是把它放在本体论背景上考察,则不难看清它的实在论画面──迪昂不仅是自发的朴素实在论者,也是自觉的秩序实在论者。(一)作为一个普通人和科学家,迪昂的实在论似乎是天生的、自然而然的。1892年,他在关于物理学理论反思的第一篇科学哲学文章中,就表现出一个本能的实在论者的自然性,他感到需要估量他与生俱来的权利。他说:“身处外部世界之中…  相似文献   

14.
佟秀丽  莫雷  Zhe Chen 《心理学报》2005,37(4):458-468
采用移动窗口阅读技术深入探讨实体和初级关系(FOR)匹配的分离与结合对故事类比通达的影响,对表面特征和结构特征在类比通达中的作用进行检验。实验1探讨系统变化目标故事和线索故事之间实体匹配数目与实体和初级关系(FOR)匹配的分离与结合是否影响读线索故事时对目标故事的回想。实验2探讨系统变化目标故事和线索故事之间初级关系(FOR)匹配的数目与实体和初级关系(FOR)匹配的分离与结合是否影响读线索故事时对目标故事的回想。实验3探讨实体和初级关系(FOR)匹配的分离与结合对目标故事的通达是否与高级关系(HOR)的匹配有关。结果表明,实体匹配独立影响通达,实体和初级关系(FOR)分离与结合影响故事类比通达,高级的结构关系(HOR)是实体和初级关系(FOR)影响故事类比通达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5.
论存在者与本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首先从逻辑学与本体论的区分入手,强调了本质概念和存在概念的本体论或实存论性质,提出了一条区别于传统思辨哲学的从经验的存在者到先验的存在者的致思路线;尔后依次从质料与形式、本质与存在、主体与偶性三个层面阐述了阿奎那的本质特殊学说和实体(单纯实体和复合实体)学说;最后则强调了作为“第一存在”的“绝对单纯性”的上帝的本体论地位和形而上学意义。  相似文献   

16.
按照列奥.施特劳斯的考证,在马克思之前出现了古典正义观和自由主义正义观两种大的类型的正义观。古典正义理论和自由主义正义理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别,比如,古典正义观强调共同体高于个体,预设了一个神圣实体的存在,强调义务优先于权利,强调基于伦理的必然性的自由,强调一种普遍性的公共善和强调公正是城邦立法的第一美德;自由主义正义观则强调个体优先于共同体,强调权利  相似文献   

17.
第七个论题:真主不在特定的方向中我们说:世界的创造者不在六个方向的任何一个特定的方向中。凡是知道"方向"()和"特有"()(1)两个词语含义的人,无疑会肯定,方向对于实体和偶性以外的他者是不可能的。因为,方位()是一种被理解的观念,实体特有它。但是,方位只有与另一个占位的事物发生相对关系时,(2)才能形成方向。  相似文献   

18.
下向因果问题和感受性问题是当代物理主义所面临的两个挑战,它们迫使金在权不得不从物理主义的立场上有所让步.本文分析了金在权在这两个问题上失败的因为,并提出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案.笔者的立足点不是物理主义,而是二元论的功能实在论.功能实在论把功能实现的整体看作第一实在,其中的两个要素即功能意义和功能结构是具有因果力的,因而也是实在的.一方面,由于功能意义和功能结构是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参与下向因果作用的,因而不存在金在权所面临的因果解释的排他性问题;另一方面,由于作者并不崇尚物理主义,因而因果物理闭合原则对于笔者归于无效.下向因果问题就此得以解决.感受性是一种内在的功能意义,既是非物理的义是实在的.感受性问题就此得以解决.  相似文献   

19.
从线性到非线性的哲学思考何曼杰非线性最初是作为一个数学名词出现的,它是指两个变量之间没有象正比那样的"直线"关系。这种非线性数学模型能够说明或解决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中的许多实际问题,比如,采用了非线性模型以后,可以说明为什么同一前提会导致几种不同的后果,可以说明什么时候两种效应不能"叠加",这两种现象会怎样彼此影响,发生"耦合"作用。近年来,人of又将非线性数学模型和非线性理论推广到生物和社会领域,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于是,非线性成了各门科学普遍使用的概念。非线性是工程系统、生物系统、社会系统等一切实际系统所固有的动态属性,也是一切物质运动的普遍规律。因而,非线性是各门科学和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线性相互作用的特点是(1)独立性;(2)均匀性;(3)对称性。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特点是(1)非独立的相干性;(2)在时空中的非均匀性;(3)多体间的不对称性。现代科学对系统非线性本质属性及其运动规律的认识研究所形成的一些新的科学概念和范畴,必然要发生方法论的作用,促进科学和人类思维方式,认识图景的变革,能够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1)从简单到复杂;(2)从机械决定论到辩证决定论;(3)从封闭、被动到开放、能动。(  相似文献   

20.
第六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讨论会述要王君甫由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等11个单位联合主办的第六届全国科学哲学学术讨论会1993年7月10日至12日在新乡召开。会议收到论文(摘要)80多篇,70余名专家,学者和研究生出席了会议。本届会议的主旨在全面展示我国科学哲学界自1987年第五届全国会议以来的研究成果,从论文和发言看,讨论主要围绕如下几个方面展开。1.关于科学实在论问题这是近年来国内外科学哲学界关注的热点,中国学者这方面的工作已引起国外同行的注意。洪定国在提交的论文中分析了三种实在观念,认为实体实在性的观念产生于日常经验中的直觉判断,物理科学承认它的本体论意义并以此作为探究的起点,运用理性直觉和实验“干预”把实体形而上学观念向日常经验不能直接感知的领域拓展。物理实在的本体论观念冲破了不同理论范式的不可比屏障,其理论描述的演化体现着物理学进化的轨迹。罗嘉昌在报告中对那种将个体及其性质分开以维护实在论的观点表示怀疑,指出即使经过克里普克的工作,传统的名词逻辑亦难于摆脱困境,因而需要转向关系逻辑的观点,探讨如何从动词、关系谓词中衍生出名词的规律。更多的讨论围绕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