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戴震改变了清代汉学家重考据、轻义理的研究学风,他以考据为手段,发掘儒学经典中圣贤立言之意,体贴出一整套有别于宋明理学的重视情欲的伦理学。在戴震由实而虚的伦理学研究理路的引领下,乾嘉时期涌现出大量的义理学专著,显示了清儒建立新义理学的努力。戴震循着"人道本于性,而性源于天道"的哲学思路,认为"理"指事物的条理,而社会中的"理"存在于礼仪制度之中。戴震"理存于礼"的思想直接启迪凌廷堪"以礼代理"思想的提出。戴震以"血气心知"言性,坚持人性一元论,并认为人之情欲是人性的基本内容,可以节,不可灭。戴震重视人之情欲的观点得到程瑶田、焦循、凌廷堪、阮元等人的认同和发挥,最终形成了一个有别于宋明理学的乾嘉新义理学派。  相似文献   

2.
傅斯年是被忽视的近代中国心理学人, 他与心理学渊源极深, 不仅是近代科学心理学思想的学习者、传播者, 也是科学心理学思想的践行者。傅斯年学习心理学前后共12年, 写有《心理分析导引》专著一部, 最早翻译麦独孤的《群体心理学》, 另有《性命古训辩证》等哲学著作和多篇文章阐述其心理学观点。傅斯年认为中国近代学术包括心理学研究必然走向科学化, 做出“科学化的东方学之正统在中国”的基本判断, 将“有群众无社会的无秩序取向” “心中无主义的心气薄弱性” “万恶之源的家庭教育”作为当时民众心理发展的三大障碍, 并倡导民众确定一个健康的、即物穷理的、积极努力和纪律约束并存的人性观。傅斯年参与了“中研院”心理研究所、中山大学和台湾大学心理系的创建, 与蔡元培、汪敬熙、唐钺、苏芗雨等心理学人关系密切, 共同推动了科学心理学在中国的传播和早期中国心理学学科建设, 其一生中存在一条选择心理学, 学习心理学, 离开心理学又助推心理学和运用心理学的心灵探索之路。  相似文献   

3.
杨鑫辉 《心理学报》1984,17(2):24-31
王廷相是我国明代杰出的唯物主义心理学思想家。他比较广泛而系统地论述到心理学问题。主要是:在形神、心物关系上,坚持“神籍形气”和“在外之资”的唯物心理观;在禀赋与习染对人性的影响方面,继承和发扬了“习与性成”的观点;在认识过程问题上,提出“内外相须”的认知论;在发展才能方面,主张“患其无学”的才智说;在情欲方面,既承认它的合理性,又提出要“各中其节”予以节制。以上见解都是宝贵的。  相似文献   

4.
一 关于心理的阶级性问题,是心理学界长期爭论未决的问题。在最近心理学问题的讨论中,不少看法都直接与这个问题有关。有人认为研究人的心理不能离开人的阶级性,有人认为心理的阶级性问题不是心理学研究的问题。 最近曹日昌同志在“关于心理学的基本观点”一文中,对此问题提出一些有启发性的看法。我认为明确这个问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张积家 《心理科学》2000,23(2):246-247
谭嗣同 ( 1 865— 1 898) ,字复生 ,号壮飞 ,戊戌变法时期激进的理论家。他思想深刻 ,在许多领域都颇多建树 ,其中也包括心理学。本文是对谭嗣同心理学思想的探讨。1 纷繁复杂的认知心理思想谭嗣同在大量吸收自然科学知识的基础上 ,对人类认知的思考有更多的科学成分 ,其认识论具有反映论色彩。例如 ,他认为 ,脑是心理的器官。脑有复杂的结构。脑活动的本质是电活动 ,脑气筋象电线遍布全体。一旦物与人体相切 ,电线即传信息于脑 ,脑产生感觉。脑还是思维的器官。人的意识是“大脑之用”。谭嗣同的这些观点已经接近现代心理学的概念。他还认…  相似文献   

6.
研究证实,现代心理中存在着“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之间的分裂与冲突。科学主义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受到了批评,首先,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抹杀了“人”的存在,割裂了人性;其次,他忽视心理现象与人的存在的社会历史性;另外,科学主义的研究方法所提倡的“价值中立”说,既在操作上不可行,同时也压制与扼杀了弱势群体的观点、愿望和呼声。人文主义的研究方法也因片面夸大情绪、需要与非理性体验的作用,具有神秘主义色彩而受到批评。总的说来,片面强调科学或片面强调人文的研究方法,对心理学的发展都会产生消极作用。基于这种认识,当代心理学研究方法的发展,有三个主要趋向:①整合两种文化,实现心理学中两种文化的统一,②将人文与社会科学的一些研究方法引入心理学研究领域,重视文化、历史与社会环境因素在心理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③心理学的本土化。  相似文献   

7.
戴震的人性学说是其义理之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构在其坚实的“血气心知”基础之上的。戴震论“性“,已不单纯局限于“性”之自身,而是具有超越“性”自身的人类学或伦理学的含义。本文将从人性的生成阶段、人性的自然结构和社会结构等方面对戴震的人性结构模式学说做一番梳理。  相似文献   

8.
在心理学教材里和课堂讲授中,“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已经成了一条金科玉律。似乎这个命题就是列宁的反映论观点在科学心理学中的具体体现,是贯穿于心理学始终的一根红线。但是这个命题的科学性如何,我们认为是值得商讨的。在马列主义论著中,有许多关于心理的论述。如“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  相似文献   

9.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六十年代兴起的一个心理学新学派。这一学派强调,心理学应着重研究人的本性或价值,反对贬低人性的生物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在美国,由于他们的观点同近代心理学两大传统流派——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有分歧,现已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种力量”。美国人本心理学的兴盛和发展正值我国“文化大革命”时期,国内对于这一学派的情况及理论观点尚无系统介绍,这里是一个初步的概述。  相似文献   

10.
和平心理学把提升人的幸福与尊严、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实现世界和平作为终极研究目标。但在研究领域内部,不同流派存在的观点并不一致,也难以统一到同一个理论框架中。关于和平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大致可以归结为三类模型:积极和平心理理论模型、和平文化心理理论模型、和平进化心理理论模型。以上三种研究模式都认同回归心理学的和平价值,挖掘个体和平潜能,建立星球公民责任感。未来的和平心理学需要克服现有人性观的片面性,树立全面的人性观; 克服过分强调积极和平的倾向,建立全面的和平心理学研究观; 超越零和思维,深入学习“人类命运共同体”深刻内涵,推动我国和平心理学研究发展。  相似文献   

11.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希尔加德(E·R·Hilgard)1980年在《心理学年鉴》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现代心理学中的意识问题》的重要文章。①他在这篇文章中指出,“六十年代初,意识问题才重新进入美国心理学界”,“意识经由机器而回到心理学中”。我们知道,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出现在美国的现代认知心理学是一种用计算机的信息加工原则说明人的认知活动的心理学。医此,希尔加德的上述观点实际上就是:由于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出现,才使得意识问题重又受到研究。现代认知心理学是如何看待意  相似文献   

12.
自卑(inferiority)心理学上自卑指一个的自我评价偏低一按照个体心理学派阿德勒(A.Adler)的理论,自卑感在一个人心理发展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先天的生理或心理缺欠,这就决定了人们的潜意识中都有自卑感存在。每个人解决其自卑感的方式影响他的行为模式。许多精神病理现象的发生与对自卑感处理不当有关。按照精神动力学派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6~11岁是决定一个人的心理倾向是勤奋向上还是自卑、自暴自弃的关键阶段:自卑感也是阿德勒的《个人心理学》中一个基本概念。他认为人对“优越性”的渴望是起源于人的“自卑感”,而人的自卑感是肇端于在.幼年时的无能。儿童对自卑感的对抗叫“补偿作用”。补偿作用是推动一个人去追求卓越目标的基本动力。  相似文献   

13.
确立心理学的学科属性是审查该学科发展状况的基础。心理学作为一门人性科学,却没有按照人的本质属性来发展适合自身独特对象的研究方法而直接照搬探究物的自然科学的客观实验方法。因此,人作为心理学的主题和对象逐渐迷失在大量的经验研究中,以至于当人们读完心理学的著作之后,根本不能回答"人是什么"这个促使近代心理学诞生的古老哲学问题,甚至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问题。要使心理学健康发展,就必须认识到本学科旨在探究人性的历史使命,必须意识到心理学作为人性科学这个基本前提。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可能建立起符合人性本身的方法论、学科观、价值观,进而发展出具有独特学科价值的心理学。  相似文献   

14.
"人性",是指人所普遍具有的属性;"人性论",是指关于人性的理论、观点。心理学中研究人性论存在两种基本视角:一是从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特征论人性;二是从生命初始便具有的本来能力或欲望论人性。人性论对于心理学的作用在于:一方面作为心理学的前提假设,决定着心理学理论的方向;另一方面,由于人性论的差异,导致心理学理论之间的差异、不同,甚至分裂。  相似文献   

15.
论戴震复兴儒学的努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震是清代中叶县具个性的儒学大师,他在学术上、思想上的卓越建树,对他生活的时代和后世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如梁启超说:“苟无戴震,则清学能否卓然自树立,盖未可知也。”又说:“其志愿确欲为中国文化转一新方向,其哲学之立足点,真可称二千年一大翻案。”梁氏甚至认为,戴学“与欧洲文艺复兴时代之本质绝相类”以清代学术概论》)。胡适也认为,“戴震的哲学,从历史上看来,可说是宋明理学的根本革命。”(《戴东原的哲学》)梁、胡二人都强调戴震在思想史上的创新,是很有见地的。侯外庐等学者则强调戴震哲学的启蒙意义。随着戴…  相似文献   

16.
戴震的认识论中有两个颇有意义的范畴 :“意见”和“理义”。他认为 ,人的认识目的是为了获取理义 ,但得到的却往往是意见。宋明时期的哲学家 ,如朱熹等人 ,由于分不清理义和意见 ,以致把意见当成了理义 ,把理义当成了意见。这不仅贬损了理义的至上性 ,而且在实践中造成了莫大的危害。因此 ,他认为 ,正确分别理义和意见 ,分析意见得以形成的原因 ,不仅对于获取理义、辨别理义十分必要 ,而且对于批判程朱“以理吓人”、“以理害人”也是很有意义的。一那么 ,什么是“理义” ,什么是“意见”呢 ?戴震说 :“心之所同然 ,始谓之理 ,谓之义 :则未…  相似文献   

17.
“道论”为戴震哲学核心。前期 ,他所说的“道”更多的偏重于伦理学 ,中后期 ,他所说的“道”遍赅天人 ,具有指示“实体实事”和人伦的“仁义礼”等价值内容在其中。成熟时期的戴震哲学 ,以“道”为核心概念 ,以气、理 (分理 )、性、诚、才、仁义礼、善、权、自然与必然等概念、范畴为具体内容 ,构筑了一个自然法则与人伦规则为一体 ,同时又十分重视人类有别于自然特性一面的新哲学体系。因此 ,日本学者村濑浴也将戴震哲学后期“道论”看作是纯粹论述实体实事 ,而与价值无关的观点 ,是缺乏文本根据的。  相似文献   

18.
《论衡》是东汉时的王充留给我们的唯一的著作。其中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从人的自然实体的产生、肉体与心理的关系的探讨,到有无“生而知之的圣人”,人的认识过程、求知目的、感知和思维的关系、人的智力才能、人性及社会心理学的种种问题,都有所论述。他对这些问题的论述,既继承了前人的宝贵遗产,又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不仅有卓越的贡献,也具有深刻的教训。因此,认真探讨和总结王充的心理学思  相似文献   

19.
心理学中的文化意识在跨文化心理学、文化心理学、文化建构主义心理学中经历了3次重大衍变。跨文化心理学视文化为心理规律的干扰因素,认为理论研究应力求“去文化”;文化心理学认为心理是文化的“投射”,寻求理论的“文化敏感”;文化建构主义心理学则认为心理与文化是相互灌注、相互建构的关系,因而更加关注“心理”、“意义”与“现实”的双向建构过程。本文详细分析了上述几种不同的文化意识形态的主要特点,并结合历史背景,对其各自的意义、问题做了简要讨论。  相似文献   

20.
《心理学报》1959,3(1):62-63
近一个多月来,西南师范学院教育系师生对心理学是一門什么性貭的科学的問題展开了热烈的討論。 在討論中,有的教师說,心理学是一門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而又偏向于社会科学的“中間科学。”他們认为,客观世界是心理的源泉,而客观世界中就有自然和社会的因素;心理学不仅研究心理內容,而且研究心理过程,在人的心理現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