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以1042名初一至高三学生为被试,考察了最要好同伴、父母对青少年吸烟认识和吸烟行为的相对影响力,以及同伴和父母对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影响方式和影响途径。结果发现:(1)与父母作用相比,最要好同伴吸烟行为和态度对青少年吸烟认识的作用力要更大。但在不同的群体上,父母的影响力加强了;(2)与青少年吸烟认识相比,父母对青少年吸烟行为的作用力加大了,这种影响力同样表现在不同的群体上;(3)青少年的吸烟认识可以显著地预测其吸烟行为;(4)最要好同伴吸烟行为和态度、父母吸烟行为、青少年对吸烟的认识可以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吸烟行为,而且最要好同伴吸烟行为和态度又通过青少年的吸烟认识对其吸烟行为产生间接的作用;(5)最要好同伴吸烟行为对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影响力要大于父母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旨在探讨最要好同伴吸烟、青少年个性特征与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关系.对北京市一所普通中学和一所重点中学的1042名初一至高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让被试自我报告他们和最要好同伴的吸烟行为,以及他们的个性特点.结果表明:(1)吸烟和不吸烟的青少年在遵从动机、自我效能感上存在着显著的差异.与不吸烟青少年相比,吸烟的青少年表现出更高的遵从动机和更低的自我效能感;(2)青少年的遵从动机、自我效能感与最要好同伴吸烟行为间存在显著关系.遵从动机高、自我效能感低的青少年,其最要好同伴吸烟率要显著地高于遵从动机低、自我效能感高的青少年;(3)最要好同伴吸烟行为与青少年吸烟行为间存在极其显著的相关;(4)最要好同伴吸烟行为既对青少年吸烟行为产生直接作用,又通过自我效能感、遵从动机对青少年吸烟行为产生间接影响.但最要好同伴吸烟行为对青少年吸烟行为的直接作用要大于间接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总结了我们自1991年以来有关青少年吸烟行为现状、危害、影响因素以及预防干预研究的部分成果.文章揭示,我国青少年吸烟是一个非常严重的现象,青少年自身、同伴、家庭和社会等很多因素都对青少年的吸烟行为产生影响.在研究基础上,自行开发的"远离香烟"青少年吸烟行为预防干预方案具有一定的即时和长期的干预效果.文章最后,还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一定的展望.  相似文献   

4.
社会榜样与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对北京市1042名初一至高三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考察最要好同伴、父母、学校和大众媒体对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各种社会因素与青少年吸烟行为有显著的关系;女生更多地受到最要好同伴吸烟行为、母亲吸烟行为和态度以及户外广告的影响;最要好同伴吸烟、学校对吸烟的态度对初中生的影响更大,而高中生更多地受到父亲吸烟行为和户外广告的影响;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大小依次为:最要好同伴吸烟、父亲吸烟行为、学校周围广告、母亲和学校对吸烟的态度。  相似文献   

5.
环境和个体因素与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追踪调查中前测从不吸烟的659个初一、初二、高一和高二学生为本研究的有效被试,考察环境和个体因素与青少年吸烟行为发生的关系.结果表明:(1)在半年期间,约9%的青少年开始出现吸烟行为,男生、成绩较差的学生开始吸烟的人数显著地多于女生和成绩较好的学生;(2)同伴吸烟行为和吸烟态度、同伴直接和常规压力、母亲吸烟行为、父母吸烟态度以及青少年自我肯定、反叛性和抵制技能的变化与其吸烟行为的发生显著相关;(3)逻辑回归表明,前测中同伴直接压力、父亲吸烟态度和反叛性可以显著地预测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青少年吸烟行为研究中同伴团体界定方法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对青少年吸烟行为研究中同伴团体界定方法的发展进行了回顾,总结了四种方法:以被试选定的人群作为界定同伴团体的方法,以共同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征为标准确定同伴团体的方法、运用社会测量法确定国伴团体的方法,运用社会网络技术确定同伴团体的方法的应用情况和优缺点,并对社会网络技术进行了着重介绍。  相似文献   

7.
文章对青少年吸烟行为研究中同伴团体界定方法的发展进行了回顾,总结了四种方法以被试选定的人群作为界定同伴团体的方法,以共同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征为标准确定同伴团体的方法、运用社会测量法确定同伴团体的方法,运用社会网络技术确定同伴团体的方法的应用情况和优缺点,并对社会网络技术进行了着重介绍。  相似文献   

8.
青少年吸烟行为的预防与干预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方晓义  林丹华 《心理学报》2003,35(3):379-386
以两所普通中学的573名初一、初二、高一和高二的学生为被试,随机将每个年级的两个斑分成干预组和控制组,干预组接受名为“远离香烟”(SAFT)的预防和干预方案,方案包括四个成分:即健康教育、识别并抵制同伴压力、大众媒体影响以及吸烟认知,以达到延缓或减少青少年吸烟行为的目的。方案共包括7次活动,每次45分钟,每周开展一次活动,共持续7周。结果发现:(1)干预组后测中的上个月吸烟行为比前测降低了5.2%,而控制组后测吸烟行为则上升了2.3%。同样的趋势表现在不同性别、不同年级的青少年身上;(2)预防和干预方案对减少干预组偶尔吸烟者的吸烟行为尤其有效;(3)在吸烟认知的转变上,干预组后测比前测更显著或接近显著地反对吸烟会带来友谊和形象等方面的好处,更赞同吸烟的危害性。而控制组则正相反;(4)方案可以有效地提高干预组的抵制技能;(5)在所有的干预成分中,只有后测吸烟与友谊的认识以及吸烟危害认识可以显著地预测干预组青少年的后测吸烟行为,而没有一个变量可预测控制组后测吸烟行为;(6)预防和干预条件通过后测吸烟好处、吸烟危害认识间接地对青少年后测吸烟行为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9.
选取北京市一所普通中学和一所重点中学初一至高三的学生为被试,采取自由参与研究和被试自我报告、被试报告友伴、友伴自我报告吸烟行为的方式,从认知发展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感知的与实际的友伴吸烟行为对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影响。结果验证了认知发展理论,即感知的友伴吸烟行为对青少年吸烟行为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而实际的友伴吸烟行为没有明显的影响作用。研究还发现,性别和友伴关系类型对感知的与实际的友伴吸烟行为之间的差异存在明显的主效应;友伴自我报告的吸烟行为超过被试自我报告的吸烟行为。讨论揭示了研究结果对预防和干预青少年吸烟行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青少年的吸烟饮酒行为与人格特征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以北京地区普通中小学1040名学生为被试,探讨人格特征与青少年吸烟和饮酒行为的关系。结果发现,吸烟与不吸烟、饮酒与不饮酒青少年之间在反抗性、感觉寻求、冲动性、内外控,以及道德感等5项人格特征方面存在显着差异,这种差异因性别、年级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在5项人格特征中,感觉寻求对青少年吸烟及饮酒行为的影响作用最大。结果说明人格特征在青少年吸烟及饮酒行为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