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荀子的"后王",既非周之文王、武王,更非成王、康王等西周贤王。在《荀子》中,"后王"不宜作具体而统一的理解。"后"在时间上既然是"与先、前相对,表时间较晚"或"未来、将来"的意思,那么,"后王"就不外乎是指:"在历史上较晚出现而离思想主体自己所处时代较近的王者",如"近时之王"、"当今之王";或"在未来、将来某时期将出现的王者",如"周后之王"、"后之王者"。如果采取历史主义的做法,把"后王"很局限地看作历史上具体的某王者,那荀子特别提出"法后王"来反对一意慕古地"法先王",其思想意义就不免被埋没了。  相似文献   

2.
《原道》2015,(1)
荀子关于"王霸之辨"的理解,至少有三方面的推进:其一,扬弃了孟子"王""霸"对峙的二元模式,代之以"王""霸""权谋"的三分格局,为化"霸"入"王"提供了价值可能。其二,打破了只从"君""民"两维论说"王""霸"之别的固有思维,充分重视"能臣贤相"的政治作用与历史意义,为化"霸"入"王"提供了主体担保。其三,建构了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统一的儒"术"新范式,既视"术"为德性的外在显现,又将其与灵活应变的政治能力相联系,为化"霸"入"王"提供了行动指南。荀子"王霸"观既与孔孟一脉相承,又有不同历史境遇下的新开展;后者在丰富理论的同时,也埋下异化的隐患。  相似文献   

3.
清史学家、经学家王鸣盛说:"凡读书最切要者,目录之学.目录明,方可读书;不明,终是乱读."可见目录之重要.王鸣盛更强调:"目录之学,学中第一要紧事.必从此问途,方能得其门而入.  相似文献   

4.
韩非子的人性论是由"圣人"之聪明睿智之性、虚静无为之心与"众人"之好利之性、欲利之心共同构成的二元结构。人性与人心,是一个好利与向善的综合体。人性好利决定人情好利,但聪明睿智之性、虚静无为之心却能节制自身欲望,向"道"靠拢,并最终"体道"。人性虽不蕴含善性,但却能萌生向善的能力。人能体道,成为"圣人"。人世之善,源自"圣人",而最终源自"道"。韩非子亦有"内圣外王"思想。"内圣"必然要求"外王",欲实现"外王",必须借助君主。王必霸、霸必王,是韩非子王霸观念的显著特征。  相似文献   

5.
《管子》《荀子》"王霸之辨"理论不同于《孟子》,管、荀学派肯定了"由霸入王"的可能。"修礼"既是对"霸"的完善,也是实现由"霸"入"王"的途径。曹操的政治生涯受管、荀"王霸之辨"理论影响至深,存在着"由霸入王""王霸兼容"的特征。曹操的王道政治理想,因为没有取得"政治一统"和"天下归心"而破灭,这也是曹操没有实施皇权嬗替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吴晗在1941年发表《明教与大明帝国》,认为明朝国号来自于明教(摩尼教)。最近二三十年,不少学者对此提出异议,认为元末农民起义是白莲教作为主导,与明教无涉。然而,明代已有人指出明朝国号出自韩山童、韩林儿的"明王"之号。元末农民起义中"明王出世"的观念,并非单纯来自西方阿弥陀佛信仰的白莲教,而是弥勒教等各种民间教派信仰混合的产物。朱元璋原本以小明王韩林儿的大宋为正朔,但由于徐寿辉称帝建国号为大宋远早于韩林儿,故为示区别,朱元璋所尊小明王韩林儿政权被视为明宋("明王"之宋)。朱元璋大明国号,即源于"明王"。  相似文献   

7.
正《无量义经》中云:"船师、大船师,运载群生,渡生死河,置涅槃岸;医王、大医王,分别病相,晓了药性,随病授药,令众乐服。"佛陀,犹如大医王、大船师,化解众生种种忧悲病苦,渡登生死彼岸。学佛者,亦应如是,当学习佛陀慈悲无我的精神,以大医王之心发愿,并行愿于拔除天下人之苦,抚慰天下人之身与心。"四大"之不调,是世间执迷未悟之人心的化现,并相互感召。天灾一到,不分国家、不分地域;无常所至,亦不分种族、宗派。佛弟子,应以救济众生为己任。将刹那间的善念恒以持之,将此一念心,安住  相似文献   

8.
种种迹象显示,所谓"高王观世音经",并非今日约定俗成的"高王观世音"之"经",至少在唐代以前,其含义乃是"高王"之"观世音经",也就是以"高王"冠称的"佛说观音经"。根据孙敬德的灵验谈推测,"高王经"的来历,是高欢接受了卢景裕等出身河北地区的幕僚们的建议,动用官方的力量资助和推动民间流传的观音系统经典("佛说观音经")的弘通,并将官方指定的流通版本定名为"高王观世音经",目的在于通过观音信仰的传播来渗透和扩散高王=高欢在社会上的知名度和权威性。  相似文献   

9.
<正>近代中国的一个突出特性,便是古今中外多种思想互渗交织。回族知识分子在新与旧的抉择中亦面临如是境况。光绪三十二年北平王宽阿訇鉴于"各地礼拜寺附设之经学,教学方法陈旧迂拙,事繁效鲜"~①提倡经堂教育改革,"自是厥后,各地回民莫不闻风兴起。至今流风所被,全国各地凡有回民之地,几乎莫不有回教小学之设"~②,顾颉刚先生将其称之为"近代回教徒第一次自觉发动的文化运动。"~③  相似文献   

10.
明初,王守仁时的思想界较少关注杨简,随着嘉靖以后王学的兴起,杨简成为了王学后学讨论的重点。王畿从本体论的角度,将杨简的"不起意"与"四无论"结合起来,论证了"无意"就是"无善无恶意之动"。季本等人则从功夫实践的角度批评王畿对"不起意"的诠释。泰州学派将"心之精神"诠释为"百姓日用之心",使"心之精神谓之圣"成为泰州学派倡导的"满街都是圣人"的注脚。到刘宗周时,王学后学由以往的本体派和功夫派的两极对立,走向了本体与功夫的融合,刘宗周对杨简思想的评价也是这一做法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1.
"内圣外王"的本义是指无所不备、无所不在的"古之道术",其后起义是指"内足以资修养而外足以经世"的学问。若"接着讲",韩非之学亦是"内圣外王"。道体沿着两条途径向下落实为"内圣"与"外王":一是道体内化为人的精神,精神积聚而成"德",而"德"的最高层次是心中主道而虚静,是为"内圣";二是道体落实为事物的内在法则,形成了"理","理"又落实为君主的统治手段"法"和"术",是为"外王"。"内圣"与"外王"是并列统一关系。在理想政治中,圣人兼备"内圣"与"外王";而在现实政治中,韩非所论偏重于"外王"。道家、儒家、法家均有"内圣外王"思想,故"内圣外王"应是先秦学术的共性,而非某家之专利。  相似文献   

12.
<正>2009年12月5-6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和韩国高等教育财团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和亚洲研究中心承办的"国际儒学论坛·2009: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隆重举行。来自国内外的150余位专家、学者与会,就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展开讨论。1.内圣与外王以"内圣外王"阐释儒家思想,可以更直观地反映儒家的安身立命之道,因为安身立命最终的实现就是内圣与外王的贯通。林存光教授指出,"内圣外王"体现了儒家的一般政治理想诉求,  相似文献   

13.
王锟 《中国哲学史》2013,(4):99-105
吕祖谦大唱经史实学,然又重视心性之学。他在"万物一体"宇宙观的基础上,主张世界"皆吾心之发见"从而挺立"心本论",并强调"天机"和"良知良能"的能动性而高扬主体意识,进而"求心性于经史之间",建立了心学史观之雏形,形成了大致前后一贯、又颇有特色的心学体系。吕祖谦心学虽没有陆王那样高明精粹,却避免了陆王极度唯心论之弊,对浙东学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陈建《学蔀通辨》设专编批驳陆九渊及其后学以至王阳明之学为一部部禅学,认为"作弄精神"、"识心见性"是诸学为禅学抑或近禅之共性。在陈建问题视域之意义上,陆、王隐然成为一共"禅"性之"心学"学派。"精神"一词的意蕴成为陈建批驳陆、王诸学之一大关节,然事实上亦成为衡定陈建立论得失的一重要关节。仅就"精神"意蕴之于陈建、朱子,较之陆学以至王学则皆似同而异趣,甚而涉及儒释道之异旨。  相似文献   

15.
《大学》《中庸》与《易经》有十分紧密的内在联系。《大学》讲的"至善"是超越于善恶之上的道之本体,故"止至善"及"格致诚正"为"内圣"之功夫;其所讲"明明德"及"修齐治平"则为道之发用,是"外王"之行。《中庸》所讲的"中和"之"中"为道之体,与"至善"之境相对应,"和"为道之用,与"明明德"相对应;"诚"既是体,又是用,"成性"即是"成诚"。"成性"由"成己""成物"两部分组成,"成己"为"内圣"之功,"成物"为外王之行。《易经证释》所讲的哲理可以为我们理解"继善成性"说提供本体论根据,其中的先天"太极"之境(○)与"至善"之境相对应。两仪图中的阳仪与"乾元"及后天世界中的"善"相对应;阴仪则与"坤元"及后天世界中的"恶"相对应。阳仪独接先天太极,而阴仪则无此性能,亦即人们只有通过行善才能上达"至善"之境即道之本体。由此可推,"继善"意为"继道者善";"成性"意为"成道者性",亦即道无可成,成性即是成道。  相似文献   

16.
<正>中华第一大居士、五台山华严思想奠基人、佛教"华严三圣"创立者、唐代山西寿阳方山寺长者李通玄(635—730),山西太原人,倾毕生之智,以《易》会通佛典"经中王"《大方广  相似文献   

17.
"王肃后序"是个伪标题,内容既非"后序",更非王肃所作。孔子第十三代后裔(或称十二世孙)孔安国作《孔氏家语叙录》,十五代孔衍作《上汉成帝书》,清人范家相却说这两篇全是"王肃之伪作",目之为"王肃后序"。范氏挑剔十余处,竭力"证伪"。其实,孔安国、孔衍的文章都有所本,相关史实在《史记·高祖本纪》、《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皆有记录。范氏利用《孔子世家》尾段载录世系之阙讹,对孔安国叙录、孔衍奏言展开批判,弃本逐末,以假乱真,不能成立。本文题曰"辨误",意在辨范氏《证伪》之误,证《王肃后序》标题之伪。  相似文献   

18.
杨苡 《学海》2003,12(5):157-160
东汉末年的建安年间 (公元 1 96- 2 2 0年 ) ,即汉献帝自建安至延康之间 ,史称“建安时期” ,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作家以三曹父子及建安七子为主 ,形成了邺下文人集团 ,这一时期的文学 ,被后世称为建安文学。汉末建安时期的文学充分继承了《诗经》、《离骚》、汉乐府民歌尤其是文人五言诗的优秀传统 ,发展了东汉文学 ,形成了历史上我国文学成就的一个高峰。中国文学在东汉末年献帝建安时期由“建安七子”等兴起的文学作品风格 ,即“建安风骨” ,在其产生的当时及其后的一千七百年中 ,一直倍受推崇 ,这一现象反映了我国文…  相似文献   

19.
正古代的帝王,通常把得力的将相视为左膀右臂,称为股肱之臣,高爵厚禄,信任有加。但由于其中有不少人得宠后自负其功,骄横跋扈,有失检点,造成极为有害的负面影响。关羽是蜀国乃至整个三国范围内拔尖的将才,但就秉性而言,关羽的性格缺陷也很明显,特别是恃勇轻敌、居功自傲等致命弱点。对于关羽的"软肋",刘备与诸葛亮早有察觉,也深以为忧,但却碍于情分,很少警诫,至多是安抚一番了事。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自立为王,拟拜关羽为前将军,黄忠为后将军。关羽狂妄自大,不屑与黄忠  相似文献   

20.
正"慈孝兼完"牌坊,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所建,其位于山东省济宁市市中区翰林街,2008年曾在原址上进行过加固维修,并更换过部分受损的构件,其部分都保持原样。石坊是由清朝乾隆皇帝钦赐,为旌表奉直大夫王怀远之继妻孙氏敕建的节孝坊,因石坊中间横额上有工部郎中史大伦所题"慈孝兼完"四字而得名。"乾隆版《州志·列女上卷二十九》中记载,孙氏,王怀远妻,康熙三十年(1691年)夫亡,守志奉抚三子成立。雍正十三年(1735年)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