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坛荟萃     
陈志尚:对主体问题的几点认识 一、主体性是人性在对象性活动和关系(即主客体关系)中的体现。人的活动和关系是多层次,多方面的,主体性也是多层次、多方面的。有三点特别重要,即自觉能动性、社会性、对自由的追求。 二、要全面地理解主体的自觉能动性。自觉能动性中最根本的是实践性。现在值得注意的一种倾向是:极端夸大实践的作用(所谓“实践本休是存在的本质”,“离开了人的实践活动,一切存在对人来说都无从谈起”……甚至公然说是人的实践创造了自然界,等等),夸大非理性、无意识甚至本能的作用,贬低或忽视理性在人的主体性中的地位。必须重视研究情感、意志、直觉、  相似文献   

2.
一、期刊编辑的主体性特点 按照马克思的论述,主体性主要指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对客体作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在期刊编辑实践中,为了使期刊的宗旨与传播效果能够更好地实现,也为了表达编辑的重要思想,期刊编辑主体就需要发挥自主性,并将自主性和自为性有效地结合起来.因此,期刊编辑的主体性就体现为一种鲜明的目的性、自觉性、选择性和自主性.这种主体性的特点和马克思关于主体性的论断是完全一致的.  相似文献   

3.
主体性问题主要涉及主体、主体性和主体性实现(即自由问题)这三个密切相关的问题,这里着重就主体性与自由的关系问题谈些看法。 何谓主体性?笔者认为,所谓主体性是指人在实践中对客体所处的主体地位以及人作为主体的质的规定性。人在实践中对客体所处的主体地位是指人在实践中对客体处于主动、积极的支配地位,而客体广般处于被动,消极的被支配地位。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改造和被改造、认识和被认识,利用和被利用关系。当然,主体也有受客体制约的一面。  相似文献   

4.
我们在讨论主体问题时,往往容易把主体、主体性和主观这三个密切相关而又有区别的概念混淆起来,为了更好地探讨主体理论,我们有必要弄清这三个概念的联系和区别。主体是指有目的、有意识地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主体是一个实体范畴,是一种物质性的感性存在物。作为主体的人,他具有自然性,他要依赖于身外的自然和身内的自然才能得以自身的生命存在,主体不仅具有自然性,更重要的在于具有社会性和能动创造性。主  相似文献   

5.
萨特尔的社会关系的现象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性的人时时处处都具有发明创造性;社会性的人又时时处处都为其成就所制约。 H. 勒裴伏尔如果说,萨特尔的《存在和虚无》一书试图提供一种自在与自为、意识与物质实体的模式的现象学的话,那么,他的《辩证理性批判》则是试图提出一种个人实践和集团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集团的形成过程的现象学。在他对社会关系的辩证法所作的分析中,他依然或多或少地信奉着现象学的方法——试图描绘、解释和揭示表现在现象中的本质结构、试图按照事物  相似文献   

6.
试论人格袁贵仁我国学术界现在主要在三个不同领域和意义上理解和运用人格概念。(一)道德人格。在哲学伦理学范围内,人格被理解为道德人格,指人的道德品质,相当于“人的品格”。(二)心理人格。心理学、教育学的人格接近于“人的性格”。(三)法律人格。在法学中,人格是一种权利,类似于“人的资格”。在哲学看来,真正的人是在生理因素基础上由心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构成的完整的人,是在历史中行动的人,是作为活动主体的人。在哲学意义上,人的规格,就是具备基本素质、能够从事现实的活动。人格,也就是人作为活动主体的资格。所谓道德人格、心理人格、法律人格,实际上不过是对活动主体资格的伦理学、心理学或法学的表征或评价。把人格理解为人的主体资格.是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规定联系在一起的。人的主体资格是人的主体性的集中表现、凝结和升华。人有了主体性,符合了主体规格,才具有主体资格和人格。在哲学中.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在客体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来的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人格总是能动的,人格主体必然是能动的活动主体;人格的基本特征也包括自主性。“自主”离不开“独立”,所以人们常把自主的人格又称为独立人格。人格的基本特征还  相似文献   

7.
先验主体性与客体性尽管在概念上相互对峙,但作为人类经验与实践的出发点,它们在运作上却从一开始就是浑然一体的。构成主体性是让在时空中对象化了的客体呈现在主体面前并获得意义的意向结构,意动主体性却是让主体获得目的性并将目的在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对象化的意向结构。在构成主体性和意动主体性之间的互动中协辩理性的介入,是使规范伦理学有可能在交互主体性的平台上展开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8.
悟性:主体性研究的视角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对客体、人对世界的认知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突出逻辑推演的理性分析方式;另一种是凸显主体投入机制的悟性整合方式.尽管没有进行意义的严格界定,但我们通常的主体性研究所阐释的多是主体“感知一理性”认知模式中的主体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然而,根据现代科学认识范式建构者(如爱因斯坦等)的观点,真正的主体性、主体内在创造力的真正展现不是在人对世界把握的理性分析活动中,而是在那种包括直悟(直觉)、顿悟(灵感)和体悟(意会)在内的、作为人以其内在认知图式去整合经验材料和外部信息,从而直接地、有机地把握对象并生成性地形成关于客体世界知识的悟性整合机制中.因此,我们的主体性研究的视角就应该在以下两个方面发生转换:  相似文献   

9.
西方哲学体现了一定的科学与民主精神。在西方传统哲学中,科学精神是指从认识论角度强调知识、理性和逻辑思维的作用和意义,以普遍性为真理,注意规律性认识,反对蒙昧主义和宗教神学。民主精神是指重视发挥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反对专制主义和权威主义。古希腊哲学就是从原始宗教、神话的束缚下与科学同时诞生的。从文艺复兴开始的近代哲学,开创了理性时代、主体性时代。康德的哲学最完整地体现了科学与民主、自由的思想。他详细论证了科学知识成立的形式条件,最后提出知性的最高原理,构成自然科学的普遍规…  相似文献   

10.
冯玉珍:理性、非理性与理性主义、非理性主义人类精神是理性非理性的矛盾统一体。理性表现为人类超越自我有限生命,追求必然性、普遍性及永恒无限的能力,是生命的灵性之光辉。非理性体现着生命的自然欲望和冲动,表现为追求感性、具体、有限性的特性。理性和非理性是互...  相似文献   

11.
一在认识活动的系统结构中,人作为主体的存在是一种对象性存在,人站在主体地位所从事的活动是一种对象性活动。因此,人作为活动的主体总是同客体相关联的。同客体相关联,表明人作为主体在活动中有被动、受动的一面,但又总是具有某种主体势,表现出某种主体性。所谓主体势是主体相对于客体所具有的一种主动的、能动的、自觉自为的态势、状态;所谓主体性是主体在同客体发生关系的活动过程中的一种功能表现(亦即主体势作用)。很明  相似文献   

12.
1 什么是主体性?笔者认为,主体性是与主体紧密联系的一个概念。研究主体性不能同主体这个概念相分开。这是首先必须明确的一个问题。 关于主体性概念,目前有多种不同的规定。有一点则是相通的,都从活动的主体出发来定义,这是共同的合理性。但似乎均存在一定的缺陷。比如,认为主体性就是主体人的特性或属性,除指明主体是人之外,别的什么也没说;又比如,把主体性理解为实践的特性,实际上就把主体性与实践的特性混作一谈了;第三种观点则突出了主体性的观念性,忽视了主体性的物质性,认为主观性是主体性的集中体现,类似于某些文学评论家所说的“内宇宙”,“内心世界”,这也令人难于同意;夏甄陶教授比较准确地道出了主体性的本质。他认为,主体性就是主体在同客体发生关系的活动过程中的一种功能表现,即主体势作用(所谓主体势,是指主体相对于客体所具有的一种主动的,能动的、自觉自为的态势、状态)。但这个界定似乎着重于活动过程,未曾涉及活动结果,似应补充回答,主体性能否对象化在客体上,以对象化的形式标示在作为产品的存在物中?因此,主体性的内涵规定还有进一步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13.
关于主体、主体结构和主体功能的一些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性是主体的本质规定性,即主体所具有的特殊本质及其外部表现。因此,要正确理解主体性,首先就要正确把握主体这个范畴。主体,作为与客体相互依存、相互规定的范畴,其内涵是指对象性活动的发动者秘作用者。在哲学史上,从与客体相互依存、相互规定的意义来理解主体是自康德开始的。自康德到黑格尔,所有唯心主义的德国古典哲学大师都把人理解为有理性的理论活动和有道德的实践活动的主体,强调作为主体的人的主体性。但是,由于他们不懂得感性活  相似文献   

14.
在理性思维笼罩和技术落后的时代,人的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陷入被动性和压制性的困境。随着技术文明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的主体性在一定程度上被解放出来,但也带来了工具理性超越审美理性的问题,以感观体验为主要形式的电影和广告则成为了当下大众文化消费的主体。面对技术文明的扩张和商业文明被迷信的现状,需要在技术支撑下寻求理性反思,坚守大众文化的发展底线,在"诗意化"和"技术化"中寻求人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5.
情感的洞穴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情感作为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因素,是人的精神世界中的非理性非智力方面。情感与理性和意志等相结合,构成了人的完整的心理结构和内心世界,成为人类从事主体性活动所必不可少的内在根据和主体性条件。马克思说:“人作为对象性的、感性的存在物,是一个受动的存在物;因为它感受到自己是受动的,所以是一个有激情的存在物”。人的情感之区别于高级动物的心理,在于它总是与人类的理性和智慧相关联。作为人对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随着认识主体性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哲学界已展开了对认识的非理性因素的研究。现将讨论情况作一概述。一、非理性因素的内涵哲学界多数人肯定:人的认识既不同于一般动物对环境刺激的简单反射,也有别于计算机对输入信息的程序加工,而且有主体能动性,这在很大程度上与非理性因素有关。但对非理性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人性?有人认为人性即人的自然性;有人认为人性即人的社会性;还有人则认为人性即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二者的统一。我认为这些提法都是值得商榷的。人的自然性并不是说人性等于自然性,而是说人的各种属性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人以及他的各种属性(如意志等)是怎样产生的  相似文献   

18.
主体、客体和主体性的规定如果单就历史过程的主客体关系来说,那么主体客体及其相互关系的规定性都离不开实践。实践作为社会的人改造客观事物的现实的、感性的物质活动、本身就以主体(社会的人)和客体(外部客观事物)为前提。在这里,社会的人之所以成为主体,因为他是活动施加者,他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当作一种现实的物质力量运动起来,借助于一定的中介手段,作用于客体。反之,客体事物(包括人自身的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及其结果)之所以成为客体,因为它(他)在实践活动中是活动的指向者、承受者。如此,离开了主体,我们无从规定客体;离开了客体,我们也无从规定主体。主体和客体都是在它们实际相作用中,即在实践过程中获得自己的规定性的。  相似文献   

19.
中国文化与人文精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从另一个视角对中国文化进行了透视,着重阐明其人文主义精神及其现代意义。文中提出原型与变型。理性与非理性、内在与外在。消解与重建等问题并进行了多层分析。强调指出,中国文化承认人的内在潜力及其创造性,主张实现自我超越的心灵境界,这在现代社会是极有价值的精神资源。它重视人的价值与尊严,主张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对于克服理性与非理性的二元对立有积极作用。该文还提出“人文主义宗教”的问题,认为中国文化既不是西方式的宗教文化,也不是西方近代意义上的人本主义,而是以人为中心而又追求终极意义和价值的文化形态,兼有人本主义与宗教精神。中国文化也有自我封闭和完美主义的局限,只有在开放的心态下,经过自我消解,才能重建。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哲学思维方式,其实质就是建立在实践观点基础上的主体性思维方式.这是由实践的本性:目的性、自为性、能动创造性——即主体性所决定的.这种新的思维方式,把人从虚幻、抽象的天国拉回到了具体感性的现实世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