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周易》与《黄帝内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中国古代哲学有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周易》的自然哲学对中医学理论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影响巨大,自古即有医易同源之说。《周易》对《内经》之影响是多方面的,本文仅选择阴阳、变易、时位中、象数,来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阴阳导源于《周易》,《内经》在医学方面作了发展;《内经》对变易运动、时位中概念的吸收,使中医学呈现出有别于西医学的民族特色;象数是中医学建立理论体系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明代医学家张介宾在《类经图翼·医易义》中说:"宾尝闻之孙真人曰:‘不知易,不足以为太医。’……虽阴阳备于《内经》,而变化莫大乎《周易》。故曰:天人一理者,一此阴阳也。岂非医易相通,理无二致?可以医而不知《易》乎?"  相似文献   

3.
医易溯源     
医易相通,源远流长。上溯至《左传》所载春秋时泰国医和,已将《易》理用于医学之中。而最早博取《易》理以形成医学理论体系者,当推战国至秦汉时期之《黄帝内经》(简称《内经》)与《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易·说卦传》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  相似文献   

4.
《周易》是一部內容博大精深、穷尽了天道、地道人道的专著。其理论渗透到中国古代一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被誉为古代群经之首。医易相通,中医学是吸取易学象数理论而形成一套完整的祖国医学理论体系。《易·说卦传》有“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  相似文献   

5.
成书予殷周之际的《易经》是中国文化的始祖,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很大。谚云:“医易相通”。《易经》“托物以明义,用小以喻大”的直觉思维模式以及由此发生的理论模式,直接影响着中医学的理论思维。《易经》理深意宏,是自然科学的胚基,宇宙观的萌芽,多种学科的渊该。中医学是自然科学的一部分,与《易经》亦必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内经》中的重要基础理论,如阴阳学说,藏气学说,气化学说,即递植于《易经》。与《易经卜样,中医学也可看作是中国古代文化积淀而仍然生机勃勃的活化石,因此中医学在文化人类学家眼中,即是一种古…  相似文献   

6.
中医学与《周易》的关系,历代有“医《易》同源”、“医源于《易》”、“医先于《易》”诸论。本文对此进行了系统辨析,认为中医学的实践起源与理论滥觞远早于《周易》,并为《周易》哲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医学基础;中医学与《周易》哲学思想同源于华夏先民对于自然、社会、人类生活的感悟及由此产生的原始思维与认知方法,如天人相应、阴阳、常变等观念,并且均可上溯于巫史文化;《黄帝内经》是古代阴阳哲理最完整、系统的体现;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学理论体系,受到《周易》理论的深刻影响与规范,汉以后尤甚。中医学既应用古代哲学概念说明医学问题,又在医学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古代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7.
萧汉明著,中国书店2 0 0 3年6月出版。全书17万字,313页。本书是朱伯主编“易学智慧丛书”之一。作者将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经典《周易》的学说相结合,以专题形式阐述了易学与中医学的典型相关课题。全书共分六章。首章前有任继愈先生和朱伯先生为该丛书所撰写的总序和作者的引论。第一章“医《易》会通源流概要”,作者从萌芽期、定型期、发展期和衰落期四个阶段,对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鸦片战争以后医《易》会通的历史进程做了系统回顾。第二章“《易》与中医人体生理学”,详细探讨了《易》对传统医学生理学的影响,指出深入发掘医《易》会…  相似文献   

8.
《易》乃我国古代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结晶。为我中华民族哲学、科学之祖,对各门科学的发展起指导作用。从《易》与《医》之关系来说,则医理本于易理。《易》对《医》能起指导作用,而《易》不可以代替《医》。然通达《易经》之理而从事于医,可以不固执,  相似文献   

9.
《性理与岐黄》是一部跨学科的研究专著,所跨学科是哲学与医学。书名中“性理”二字代表了理学的整个思想体系,从南宋程端象的《性理字训》到明代胡广的《理性大全》,均以“性理”包含了理学的宇宙观与人性论的诸哲学问题;“歧黄”指歧伯、黄帝,中医奠基之作《黄帝内经》即是岐伯与黄帝的对话录,因而歧黄被视为中医之祖,歧黄既指《内经》,也泛指整个传统医学。然而本书并不是探讨具体的医学问题,也不是探讨纯粹的理学问题,而是探讨医学的哲学问题和理学与医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儒学与中医学的关系从来就是密不可分的。用医家的话说…  相似文献   

10.
《易经》《内经》阴阳说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经》《内经》阴阳说之比较陈利国《易经》作为哲学典籍,其思想内容集中到一点,就是以阴阳两种属性的对立统一说明事物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内经》作为中医学的经典著作。吸取了大量的哲学思想,建立起了以阴阳五行为论理工具,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脏象经络为理论核...  相似文献   

11.
《内经》藏象理论体系的建构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文献发生学研究方法,分析<内经>藏象理论体系的建构过程.认为:观察方法、系统方法、数学方法、逻辑方法、医疗实践方法等是形成<内经>藏象理论的主要方法.揭示了<内经>藏象理论体系的整体性、功能性、辨证性等内在特征和本质规律.  相似文献   

12.
<黄帝内经>中有丰富的<易>学象数学内容.<内经>吸纳<易>学的"三才"之道,作为其理论建构的基础,蕴含着天人同构、天人之气相通的"天人合一"理念.天人相应是通过动态的阴阳的消息、四时的更替、五行的运转、八风的常正转换、及五运六气的运行来具体展现的.医、<易>皆注重"时"的作用,但<内经>更注重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而<易>则更重阴阳之间的对待与流行.<内经>理论与八卦"卦气"说有内在的联系.医、<易>皆注重天人合一,但前者更注重人与天的自然的合一,注重天地自然对人的生理病理的影响,而后者注重本天道以立人道,开天文以立人文,充满着浓郁的人文关怀.两种"天人合一"的思维理路非但没有根本的矛盾,而且具有内在的联系.人类可以同时追求人与天的自然的与人文的合一.  相似文献   

13.
从文本表达看易、老、孔、医的同源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论语》和《内经》等经典的文本表达呈现出共性:篇与篇、段与段甚至句与句之间看似缺乏逻辑衔接但却是一个有机整体。这种表达方式受到《易经》卦与卦、爻与爻排列方式的直接影响。其文本特征为:指点、叙述(呈现)和互文见义。共同的文本表达方式是易、老、孔、医同源性的又一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14.
水本思想对《黄帝内经》理论构建之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水崇拜与太一生水入手,探讨了水生万物与肾藏精、主生殖的关系,太一藏于水、行于时与《内经》八风九针的关系,盖天说与《内经》之海的关系,水为道与精气学说理论的关系,阐述了水本思想对《黄帝内经》理论构建的重大影响,以及对中医继承发展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的发现被视为现代消化疾病研究领域的一个里程碑,其发现者澳大利亚科学家马歇尔(Barry J.Marshall)和沃伦(J.Robin Warren)被授予2005年度诺贝尔医学奖.通过对幽门螺杆菌研究历程的反思,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对疾病的认识是一个曲折的探索过程;实践与理论的互动促进科学发展;科学发现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统一;科学研究需要耐得住寂寞,持之以恒;科学需要创新,循规蹈矩不可能创造任何奇迹;科学是一种社会活动,需要良好的合作和互助.  相似文献   

16.
知行观是中国哲学重要研究范畴,从知识来源、求知方法与途径、真理标准等知识共性问题对中医知行先后、知行难易、知行轻重等中医源流进行探讨,从而寻求中医发展之道。在目前环境下,"知行并举,以行为重"的中医发展策略具有现实性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西医结合若干问题的比较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中西医结合对西医临床思维的影响。对于慢性病中医注意病人的主观症状,与病人就医的缘由一致;西医重视客观的功能和结构异常,其判断结果有时未必能被病人接受。近年来西医开始重视病人的生活质量,其实中医的辨证指标有很多就是针对病人的生活质量。中医的整体观念同样体现在急性感染的治疗中,现代研究显示,清热解毒法除祛邪外也兼顾扶正。中西医结合促进了中西药合用,但须注意合理应用,避免合用的不良效果。  相似文献   

18.
熟读经典,培养中医思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师古为效今,熟读历代著名医家的经典医籍,亦是为当今之新中医培养中医思维观而用。通过阐述了熟读典籍的重要意义,以及从典籍中吸取何种精华为我所用,探讨了当今之新中医如何发展创新,试图探索一条复兴中医之路。  相似文献   

19.
中医的科学属性近年来备受争论,从辩证哲学、科学观念、中医的人文哲学特色等角度剖析中医的哲学内涵和科学隶属,澄清观念,得出结论,中医本身就是一门人文与科学交融的古代科学,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互融互动,合而不同,新世纪发展中医的认识观需要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20.
中西医结合临床思路浅谈——论辨证与辨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辨证与辨病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西医辨病又辨证,中医辨证又辨病,辨病与辨证是中医与西医都遵循的诊治过程,在临床中辩证运用中医与西医有利于中西医结合临床思路的建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