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回顾性分析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的临床病理特征.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乳腺中心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女性原发性乳腺癌共3 383例,筛选出符合IMPC为实验组,同期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为对照组.结果显示,本组IMPC 167例,占同期乳腺癌4.94%,年龄29岁~80岁,中位年龄54岁.淋巴结转移者共135例,占80.8%,淋巴结转移数目≥4个共105例,占62.9%,HER2阳性率58.7%,与IDC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MPC为一种少见类型的浸润性乳腺癌,具有淋巴管侵袭性强、淋巴结转移率高的生物学行为.应与其他类型肿瘤进行鉴别,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回顾性分析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的临床病理特征.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乳腺中心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女性原发性乳腺癌共3 383例,筛选出符合IMPC为实验组,同期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为对照组.结果显示,本组IMPC 167例,占同期乳腺癌4.94%,年龄29岁~80岁,中位年龄54岁.淋巴结转移者共135例,占80.8%,淋巴结转移数目≥4个共105例,占62.9%,HER2阳性率58.7%,与IDC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MPC为一种少见类型的浸润性乳腺癌,具有淋巴管侵袭性强、淋巴结转移率高的生物学行为.应与其他类型肿瘤进行鉴别,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探讨乳腺导管内癌(DCIS)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并比较不同手术方式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2012年6月于笔者所在医院进行手术治疗且符合纳入标准的DCIS患者253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DCIS患者手术方式选择的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手术方式对患者预后的影响。253例患者中接受全乳切除术175例(69.17%),接受保乳术78例(30.83%),其中56例(22.13%)患者保乳术后接受了放疗;年龄≥55岁(OR=0.029,95%CI:0.009~0.091,P=0.000)、首发症状为乳头湿疹(OR=8.319,95%CI:2.229~31.045,P=0.002)、活检方式为切除活检(OR=3.155,95%CI:1.496~6.776,P=0.003)、病理类型为粉刺型(OR=11.287,95%CI:4.015~31.734,P=0.000)、瘤体最大径3cm(OR=8.362,95%CI:2.741~25.514,P=0.000)为影响DCIS患者手术方式独立因素;全乳切除术、保乳术联合放疗、单纯保留乳房术三组之间的5年无病生存率、5年总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首发症状、活检方式、病理类型、瘤体最大径是影响DCIS患者手术方式选择的主要因素,且不同手术方式患者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4.
比较两种示踪剂(美兰、纳米炭)在早期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收集早期乳腺癌患者110例,随机分为纳米炭组、美兰组,术前10分钟~20分钟将两种示踪剂经乳晕周围及肿瘤周围皮下注射,美兰0.5ml~1.0ml、纳米炭0.2ml~0.5ml,首先行SLNB,然后常规行腋窝淋巴结清扫。以病理检查为标准,分别对SLNB的灵敏度、准确率、假阴性率等进行评价。结果,110例患者均找到了蓝染(美兰47例)或黑染(纳米炭63例)淋巴结,其检出率相同,均为100.00%。纳米炭组与美兰组的灵敏度分别为92.86%、100.00%,准确率为85.71%、85.1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纳米炭组假阴性率为7.14%,美兰组假阴性率为0.00%,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纳米炭及美兰在早期乳腺癌患者中行SLNB是可靠的,两种示踪剂在SLNB中的灵敏度、准确率及假阴性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探讨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手术、病理及预后情况。患者年龄52岁~65岁,男女比例为4∶1,均因体检发现肾占位就诊,无化疗史,尿液脱落细胞学及CT无特异性,3例行根治性肾切除术,2例行保留肾单位肿瘤切除术,Ⅰ期4例,Ⅳ期1例,随诊6个月~60个月,均未复发。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发病率低,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确诊需病理免疫组化检测,首选手术治疗,对于期别较晚者,术后可追加靶向治疗。  相似文献   

6.
探讨全结肠切除加回肠造口术治疗特发型巨结肠性便秘的疗效。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13年12月在笔者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35例特发型巨结肠性便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结肠次全切除加回肠-乙状结肠侧侧吻合/升结肠-直肠端端吻合术患者13例和全结肠切除加回肠造口术患者22例,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及随访资料。在术后并发症指标观察中,发现全结肠切除术组的术后腹腔内感染率和术后炎性肠梗阻发生率明显少于结肠次全切除术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随访指标观察中,发现全结肠切除术组术后再手术干预率显著低于结肠次全切除术组,并全结肠切除术组无一例术后复发而再次手术的患者(P0.05)。特发型巨结肠性便秘更加适合行全结肠切除加回肠造口术。  相似文献   

7.
探讨整形外科技术在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中的临床应用。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应用整形外科技术施行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的29例患者,其临床资料通过回顾性分析得出,针对术后患者的乳房整形效果进行剖析,同时对肿瘤复发率进行随访。29例患者均成功应用整形外科技术完成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术后乳房整形效果优良满意度为75.9%(22/29)。术后乳房整形效果满意度与年龄、肿瘤大小、肿瘤位置与乳头距离有相关性,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跟踪随访结果无一例复发或再次手术。早期乳腺癌患者可联合应用整形外科技术实施保乳手术治疗,其术后乳房整形效果满意度较高,此术式安全有效,在限定条件下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探索手术治疗单一局部复发或唯一远处转移病灶乳腺癌的临床价值。收集2006年6月至2013年6月湖南省人民医院乳甲外科收治的64例局部复发或术后远处转移乳腺癌患者,其中28例为单发病灶病例。根据是否采取了包含手术的综合治疗,将其分为手术组与非手术组。回顾性分析两组的临床资料和随访数据,分析手术治疗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乳腺癌有无临床意义。结果28例都采取了含化疗的综合治疗,8例局部单发病灶与9例远处单一脏器转移病例进行了手术治疗。手术组的局部缓解率与控制率明显优于非手术组,均为100%。两组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和总生存时间(()S)比较,手术组明显长于非手术组;但在单一远处脏器转移手术组中0S没有优势。2年生存率方面手术组与非手术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对于术后单一局部复发病灶或唯一远处脏器转移的乳腺癌患者,采取含手术的综合治疗方案能带来明显的PFS优势,若有手术机会和条件成熟,手术仍是不应放弃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研究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经肛肿瘤切除术后pT1b直肠癌患者再行补救性根治术后的临床病理特点、合理的治疗方案及手术指征。经乙状结肠镜或结肠镜活检诊断为41例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随后Park经肛直肠肿物切除术或经肛内镜显微手术后确诊为34例≥pT1b直肠癌,再行补救性根治术后最终诊断为29例pT1b直肠癌。pT1b直肠癌按浸润深度分为SM1-2组和SM3组,观察两组临床病理特点。Multivariate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淋巴脉管浸润是肿瘤浸润深度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直肠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需积极行经肛肿瘤切除术确诊;当其术后浸润深度为SM3的pT1b直肠癌合并淋巴脉管浸润时,建议行积极的补救性根治术等再手术干预。  相似文献   

10.
探讨进展期胃体癌浸润周围脏器的联合脏器切除的适应证、手术入路、手术方法及意义.回顾性分析2009年2月至2011年10月我院15例胃癌直接浸润胰腺、脾脏和横结肠而施行全胃切除及胰体尾脾脏切除并扩大右半结肠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出现1例腹腔感染,1例切口感染,经通畅引流、局部冲洗及切口换药后均痊愈出院,无再手术及死亡病例.术后均进行随访,1例在术后14个月时出现局部复发,1年生存率100%,2年生存率38%.以右下腹肾前间隙开始的全胃切除及胰体尾脾脏切除并扩大右半结肠切除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符合肿瘤的切除原则,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探讨颅内间变性脑膜瘤的治疗及预后分析。对笔者所在医院2010年1月~2014年1月接受颅内间变性脑膜瘤治疗的患者5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分析预后相关因素。50例患者均为颅内间变性(恶性)脑膜瘤。所有患者按照Simpson分级法评估术后肿瘤切除的程度,其中26例患者接受SimpsonⅠ级切除;24例患者接受SimpsonⅡ级、Ⅲ级切除。50例患者分为四组,其中SimpsonⅠ级切除合并放疗组13例,SimpsonⅠ级切除无放疗组13例,SimpsonⅡ级、Ⅲ级切除合并放疗组12例,SimpsonⅡ级、Ⅲ级切除无放疗组12例。SimpsonⅠ级切除合并放疗组的无进展生存期(PFS)为68个月,复发率为48%。SimpsonⅠ级切除无放疗组PFS为22个月,复发率为90%。SimpsonⅡ级、Ⅲ级切除合并放疗组PFS为23个月,复发率为87%。SimpsonⅡ级、Ⅲ级切除无放疗组PFS为12个月,复发率为92%。SimpsonⅠ级切除合并术后放疗是有效治疗颅内间变性脑膜瘤并延长生存率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探讨单乳管溢液患者的临床特征与疾病良、恶性的关系。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6年7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63例单乳管溢液患者临床资料。163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证实导管内乳头状瘤89例,乳腺导管扩张症27例,导管扩张症合并导管内乳头状瘤6例,导管扩张症伴慢性炎症3例,腺病及导管上皮增生14例,乳腺癌24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年龄、月经状态、是否伴微钙化等因素与溢液良、恶性的关系。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45岁、乳腺伴微钙化是乳腺癌的高危因素(P0.05)。乳头溢液病因复杂,年龄45岁、乳腺伴微钙化是乳腺癌独立危险因素,手术治疗是早期发现乳腺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探讨胶质瘤患者术后复发的相关影响因素及预后分析。回顾性纳入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0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64例复发胶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行胶质瘤切除术后复发,收集患者首次手术及复发后的相关资料,包括患者的首次手术情况、临床症状、影像学变化、病理资料及再次复发的相关信息。对影响患者胶质瘤术后再复发时间的临床因素进行研究分析。结果,64例患者病理诊断均为胶质瘤,其中男34例,女30例;WHOⅡ级31例,WHOⅢ级20例,WHOⅣ级13例;患者术后复发时间为2个月~123个月,平均复发时间为(39.5±9.9)个月。患者1年复发率为36%,3年复发率为67%,5年复发率为81%。患者年龄因素[P=0.002,RR(95%CI)=1.886(1.175~3.026)]、WHO分级[P=0.001,RR(95%CI)=1.531(1.140~2.055)]和ki-67指标[P=0.001,RR(95%CI)=1.472(1.177~1.841)]是影响胶质瘤患者术后再复发时间的主要临床因素,也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胶质瘤患者年龄,病理WHO分级和ki-67指标是评估胶质瘤患者术后再复发时间和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为了比较分析保乳术和根治术的治疗成本和对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从2002年1月~2005年6月湘雅医院乳腺科的乳腺癌资料库中,随机抽取64例I~II期乳腺癌分为保乳治疗组(A组,32例)和根治术组(B组,32例),并随访。结果显示,A、B两组全部药品费用分别平均为32474.11±16126.00元、35107.30±19352.71元,总费用平均为53959.64±22033.28元、53382.10±24042.87元。两组药品费和总费用均无统计学差异(P=0.556、0.921)。中位随访时间30个月,两组病例均无局部复发。A、B组远处转移率分别为6.25%、9.38%,两组无明显差异(P=0.641);Kaplan-Meier生存分析表明A、B组生存率分别为96.88%、93.75%,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4566)。保乳术患者对残乳的满意率为90.61%,认为保留了乳房后其对家庭和社会生活仍充满自信的分别占75%和87.5%;相反,根治术者仅占28.13%和40.63%;A、B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00、0.000)。由此得出结论,保乳术和根治/改良根治术两种治疗方法对I~II期乳腺癌患者的预后无差异,成本亦无明显区别,而保乳术明显提高了患者的家庭、社会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前乳腺癌的标准治疗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在保证肿瘤学安全性的前提下,保留乳房的乳腺癌切除术不断突破原有的桎梏,在最初的标准保乳手术基础上发展出肿瘤整形保乳手术;保乳性乳房全切手术则进一步拓展了原有保乳术的外延。即便不具备保乳手术条件或对保乳手术存有顾虑而需行乳房全切术的患者,乳房重建手术为其点燃了新的希望。现代医学模式的形成完善了医学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有机结合,按照这种思维方式,医疗目的要与患者需求相契合,治疗疾病要与生命质量相结合。乳腺癌手术方式的递嬗正是体现了现代医学模式影响下患者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和医者为满足病患治疗疾病和追求生命质量双重需求谋福祉的良苦用心。  相似文献   

16.
食管癌术后心律失常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讨影响食管癌术后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观察了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与患者年龄(≥65岁)、性别、吸烟、术前合并症、肺功能、心电图(EKG)改变、低血钾、术后24小时失血量及手术方式的关系。结果显示,318例食管癌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为47.48%。年龄(≥65岁)、FEV1/FVC≤70%和/或MVV%≤60%、术前ECG异常、术前血钾≤4.0mmol/L、术后24小时失血≥500ml及手术方式与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相关。提示术前改善低心肺功能、纠正低血钾、减少术中出血,高龄患者和多切口手术方式者术后加强监护,可预防和减少术后心律失常发生。  相似文献   

17.
随着乳腺癌死亡率的降低,患者对身体外形和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乳房的重建和修复的意愿更加强烈。乳房切除术后可以通过植入物和自体组织皮瓣进行重建。植入物乳房重建是当前最常用的乳房重建方式,主要包括即刻置入永久假体的一步法和传统的扩张器-假体的二步法。进行乳房重建的自体组织皮瓣可分为带蒂和游离组织瓣两类,其供区主要来源于背部和腹部。为获得较好的患者满意度,在重建方法和重建时机的选择时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乳房重建可以帮助乳腺癌患者避免形体的毁损,有助于减轻乳腺癌手术后的心理创伤;乳房重建后的修整手术可以纠正乳房局部畸形,使双侧乳房更加自然、对称,增进美学效果,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8.
针对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对老年患者早期结直肠癌治疗的安全性、疗效及术后整体生活质量加以评价。68例病例组(老年组)和同时期52例对照组(非老年组)纳入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性别比例、体质量指数、病变部位、内镜分型、病理类型、病变大小、手术操作时间、住院天数、完整切除和整块切除率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术中出血"、"迟发性术后出血"、"穿孔"这三项并发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生活质量指数量表(QL-Index)评分上,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欧洲肿瘤研究和治疗联盟关于癌症患者生活质量调查评分30(QLQ-C30)评分上,除去"失眠"项目老年组患者得分显著高于非老年组患者(P=0.028),其他各项目上两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老年早期结直肠癌患者ESD手术治疗是相对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为了比较经鼻内镜下鼻甲黏膜下切除术与传统行下鼻甲部分切除术治疗下鼻甲肥大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对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的230例慢性鼻炎的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125例行下鼻甲黏膜下部分切除术,对照组105例行传统切除术,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及并发症,发现两种手术的近期疗效无差异(P>0.05),下鼻甲黏膜下切除术远期疗效和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传统手术(P<0.05).因此,下鼻甲黏膜下切除术疗效显著,并发症少,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原发性阑尾肿瘤的临床特点,提高阑尾肿瘤的诊治水平,本文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1月~2016年7月经手术治疗的原发性阑尾肿瘤30例患者临床资料。本组30例患者临床表现主要为阑尾炎和腹部包块,均经手术和病理确诊,包括黏液性肿瘤19例,阑尾腺癌8例,阑尾类癌2例,恶性淋巴瘤1例。行右半结肠切除术3例,行回盲部切除术8例,15例行单纯阑尾切除,其他手术方式4例。随访25例,2例腺癌术后死于其他疾病,1例粘液性肿瘤死于白血病,1例腺癌于术后10个月复发,余均无复发和转移。阑尾肿瘤临床少见,缺乏特异临床表现,术前诊断困难,主要依靠术中快速冰冻切片和术后病理确诊。手术为主要的治疗方法,术式选择是影响预后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