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物体识别的两大理论一直存在争议。以物体为中心理论认为不管物体出现在什么位置,识别均与空间位置无关,而以观察者为中心理论认为识别与空间位置有关。研究参照物体识别的“小几何体”思想自制实验材料,采用启动范式下的分类任务,通过操纵物体自身的结构信息和相对的结构信息,考察了三维物体识别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1)物体自身组成部分之间的分离水平和物体之间的相对空间位置对物体识别的影响均呈层级式。支持以观察者为中心理论的整体表征观;(2)不分离水平和相同位置上,整体启动快于部分启动;全分离水平和远距离位置上,部分启动快于整体启动。支持以物体为中心理论的小几何体优先加工观。实现两大理论的融合需要进一步厘清“What + Where”两通路联合表征的二级子层级。 相似文献
2.
3.
采用虚拟的旋转不同角度左、右手模型,构建“左右手判断(Left and right hand judgment: LR)”任务和“相同-不同判断(same and different judgment: SD)”任务,考察这两种实验任务是否都存在内旋效应和角度效应,以此推论被试采用何种旋转策略。结果发现:(1) 两种实验任务结果均表现出显著的角度效应。(2)在LR任务条件下,存在显著的内旋效应,而在SD任务中不存在内旋效应。从而表明当人手图片作为心理旋转材料时,它具有双重角色。被试心理旋转加工时究竟选用何种参照系的旋转策略,与实验材料和实验任务两者都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4.
以三维场景图片为实验材料,采用眼动追踪技术,通过两个实验考察了对称场景中物体相似性对空间表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无相似物体条件下,场景本身的内在结构对空间表征有重要影响,对称轴方向可以作为空间表征参照方向;(2)存在部分相似物体条件下,物体的相似性会影响空间表征参照方向的选择,并且相似物体方向也是空间表征的参照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5.
将以个体为中心的研究路径引入正念研究领域。基于量化研究,主要以五因素正念问卷为测量工具,以潜在剖面分析为研究方法,将研究对象区分为不同的子群体,并分析各个子群体形成的影响因素及在结果变量上的不同表现等,很好地弥补了变量中心研究路径的不足。基于质性研究,关于正念安全性/不良反应的问题,采用以个体为中心的研究路径,尊重个体差异性与自主性,以确保个体在安全练习的基础上获益。以个体为中心的研究路径对于准确把握个体正念方式并以此为依据有针对性地对个体开展正念干预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党理论的重要支撑,发挥着科学理论指导、政党形象价值呈现以及政党文化价值传承的功能。“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结合的具体历史产物,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理论标识。从政党形象而言,“以人民为中心”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核心政治理念,直接呈现了中国共产党团结人民、带领人民的政党形象与坚定的革命斗争的政党形象,保持政治宣传的阐释力,成为政党与公众之间产生价值共鸣的桥梁。“以人民为中心”也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价值传承的重要载体,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的形成提供了精神动力、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7.
记叙文阅读中时间心理表征的建构:动态观还是静态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读者在文本阅读中如何通过一系列展开事件的描述建构心理表征。实验一探讨在中间事件持续时间长/短条件下对首尾呼应句阅读时间和对探测词反应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读者对第一事件信息的获得受中间事件的持续时间长短的影响。实验二探讨当信息储存在长时工作记忆中时能否得出与实验一相一致的结果。结果发现,读者对第一事件信息的获得不受中间事件的持续时间长短的影响。实验三考察当用明确的时间副词来表明持续时间的长短时,连续性的事件是否还存在着时间距离效应。实验结果与实验二的相一致。整个研究结果表明,时间心理表征的建构是动态观还是静态观,主要取决于是否存在时间距离效应。 相似文献
8.
基于“以用户为中心设计”理念的用户体验(UX)领域正在迈向智能时代,但是现有的UX范式主要针对非智能系统,缺乏针对智能系统UX的系统化方法。纵观UX的发展历程,UX范式呈现出跨技术时代的演进特征。当前,智能时代对UX范式提出了新要求。为此,本文从UX范式出发,提出智能时代的“UX 3.0”范式框架以及相应的方法体系。“UX 3.0”范式框架包括五大类UX方法:生态化体验、创新赋能体验、AI赋能体验、人智交互体验、人智协同合作体验方法,其中每一类方法都包括相应的UX范式取向。“UX 3.0”范式的提出有助于提升现有UX方法,为智能系统UX研究和应用提供方法论支持。最后,本文展望“UX 3.0”范式今后的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9.
“大五”人格剖面是“大五”人格特质在个体上的高低组合, 充分考虑了人格特质之间的交互作用, 能够反映不同子群体在“大五”人格特质上的数量与质量差异, 是解释以往以变量为中心矛盾性结论的重要途径, 也更契合组织管理实践需要, 对实践有更强的指导意义。“大五”人格剖面数量受到研究情境、样本特征、研究方法等因素的影响, 基于自我适应-自我管理模型可以获取4剖面模型, 且常见的剖面包括灵活适应剖面、普通剖面与执拗剖面。“大五”人格剖面在研究中更多地扮演自变量角色, 探讨其在关键结果变量上是否存在差异。未来可以关注强化“大五”人格剖面研究的理论基础; 加强重复性研究, 识别普适性“大五”人格剖面; 识别“大五”人格剖面的影响因素; 纳入更多人格变量, 更完整刻画人格剖面。 相似文献
10.
研究通过最后通牒任务,考查孤独症儿童在公平任务中的决策,以及心理理论和识别自我/他人情绪对决策的影响。29名孤独症儿童和三组对照组儿童参加实验结果发现,孤独症儿童在任务中面对不同分配比例的接受率(2:8、3:7)与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心理理论能力和自我情绪识别都与决策存在相关:当处于不公平的情况下(1:9、2:8、3:7),通过心理理论任务的孤独症儿童才会拒绝接受不公平分配,儿童也会感觉到不高兴并且做出拒绝的决定。 相似文献
11.
12.
Håkansson Eklund J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6,47(5):399-409
Empathy and viewing another person as a subject rather than an object are often associated in theoretical contexts, but empirical research of the relation is scarce. 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research was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bject/object view and empathy. In Study 1, participants watched film clips and indicated their empathy for specific characters in the clips, as well as the extent to which they saw these persons as subjects and objects. The subject/object view explained some, but not all, of the differences in empathy, which raised the question of what else accounts for differences in empathy. A second study was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whether the difficulty of the other's situation also contributes. In Study 2, another group watched the film clips and rated the difficulty of the film character's situations in addition to empathy and subject/object view. The results of Study 2 revealed that subject view/object and perceived difficulty together explain a substantial part of differences in empathy. It was concluded that empathy is evoked primarily when a person in difficulty is viewed as a subject. 相似文献
13.
6~9岁儿童特质观与其人格特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考察特质观与稳定的行为方式之间的关系,采用情境故事法和问卷法分别对180名6~9岁儿童进行了特质稳定性理解的个别测查和人格特质的教师评定。结果发现,持三种不同特质观(实体论、中间论、渐变论)的6~9岁儿童开始在认真有恒、自制稳重、聪慧性、开朗活泼和同情利他五种人格特质行为上表现出显著差异;6~9岁儿童的特质观能够预测以上五种人格特质,丽儿童“开朗插泼”和“聪慧性”特质行为的线性组合是预测儿童特质观的最佳指标。这些研究结论有助于说明关于特质的认知在调解和制约个体稳定的行为理解和反应中的重要作用,验证了人格认知流派的观点;支持了认知与人格之间交互作用的理论假设;对于解释年幼儿童发展中的不适应问题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中是统一的。历史唯物主义明确反对从“抽象的人”、“人的当下存在”出发理解人生的有关问题,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坚持历史唯物论就要排斥从个体生命的视角研究人生的问题。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作,应重视对马克思主义人生观理论的发掘和整理,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Tiina Koivikko 《Scandinavian Psychoanalytic Review》2017,40(1):19-28
Freud’s drive theory has been questioned since the 1940s when Fairbairn created a metaphor of the mind that is not based on the tripartite model and drive theory. His work inspired others to elaborate on the significance of internal object relationships. According to the object relation theory, internal object relations are dynamic structures capable of generating meanings and action. Consequently, two distinct metapsychologies were created.The aim of this article is to show how the interaction of theories has initiated revisions of classic drive theory. Freud’s concept of drive and three synthesizing viewpoints between the two perspectives are discussed. Otto Kernberg addresses affects as a primary motivational system; the mother–infant relationship organizes affects to drives. Joseph Sandler adheres to classic drive theory but proposes that the ego’s attempt to protect the mind against psychic pain is as important as drive derivatives in motivating the mind. Laplanche proposes that the unconscious of the care-giving adult is the crucial factor for the constitution of an infant’s unconscious and drives. For Freud and Klein, drive is inherent. Contemporary writers, like Loewald and Laplanche, conceive drive as a function of the mind that is born out of the same matrix of interaction with the other elements of the mind. 相似文献
16.
17.
18.
张鹏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4,35(6A):34-36
为了解决临终关怀发展的尴尬处境, 诸如临终关怀机构困境、“供给-需求”冲突、意义世界的冲突等问题, 以及传统生死观和孝道观影响下的老年临终关怀问题和生死孝道教育问题, 必须深入反思传统生死观和孝道观。因此, 试图通过生命教育、伦理环境改善、养老模式变革等方式, 树立新的生死观和孝道观, 以推进老年临终关怀发展, 从而提高老年患者生活质量、生命质量和生命尊严;并结合比较方法、价值分析方法对传统生死观、孝道观与老年临终关怀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关于人是对象性的存在物,人是同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自然界的真正复活等思想,蕴涵着一种生态人性意蕴。深入挖掘马克思这一生态人性思想,对完善人类自我、深入研究生态伦理、应对生态危机的挑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