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当前社会上出现一股思潮,认为道德的约束使人性中很多自然、正常的东西得不到应有的释放与满足,道德压抑了人性,导致了人性的扭曲,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身心健康。认为应当将人们从道德的种种束缚中解放出来,打倒一切违背人性、压抑人性、摧残人性的东西。本文通过对人性本质的揭示认为:道德本然的定位并不是要压抑人性,恰恰相反,道德自始至终都是立足于提升和完善人性。在人类历史上,道德的确有走向人性的反面的情况,而这不过是由于我们将道德绝对化、制度化和虚无化后所致。 相似文献
2.
内在主义和外在主义之间的争论是当前道德心理学讨论中的热点问题.这一争论的核心是如何理解在某个行动中理性、意志和欲望所起的作用,以及这三种心理状态与行动者之间的关系.康德式内在主义理论需要给出一种论证来弥合理性和动机之间的裂痕.康德实践哲学实际上是围绕欲求能力(Begehrungsverm(o)gon)的两种规定根据而展开的.在康德的动机体系中,理性或道德性与欲求能力之间的裂痕实际上已经通过敬畏(Achtung)这种先天情感得到了合理的安置. 相似文献
3.
4.
康德从抽象的个人建立道德规律,与他所谓的人类的道德史相矛盾。解决的办法:是团体、社会性与集体思想作为个人先在的规定性与责任与道德的源泉。 相似文献
5.
揭示人性有哲学、心理学、生理学、伦理学等多重维度,但从道德上考究人性即关于人性善恶问题的讨论是主流;道德与人性的关系集中表现为人性决定道德还是道德决定人性的问题,决定道德的利益不过是人性的体现,而人性的善恶又以利益的取舍为标准,如果我们认同由伦理入道德的分析进路,那么人性就构成道德的\"第二土壤\";但人性又是欲望与情感的总和,利益只不过是人的欲望的现实化,就此而言,人性又构成道德的\"第一土壤\";因此,基于真实人性的道德学应该破除人性要素的二元对立思维,从人性的完整性、客观性出发,为正当与善提供坚实的人性基础,为\"完整的人\"和\"自由的人\"的实现提供道义支撑,真正使道德成为人的道德,而不是道德异化。 相似文献
6.
7.
“内在主义”(internalism)是技术伦理学新兴起的一种研究进路,它不同于传统“外在主义”(exter?nalism)进路的地方在于,它主要关注技术的积极伦理后果,主张把伦理要素“嵌入”对象之中,利用技术手段解决伦理问题。“道德增强”的基本理念符合“内在主义”进路的特征,它通过对人的“基因”和“神经”进行技术干预,调节人的道德情感,增强人的道德动机,改善人的道德品质,塑造人的道德行为。尽管“道德增强”的初衷是助人向善,却引发了诸多伦理争议,需要从学理上权衡其利弊。 相似文献
8.
罗钦顺对自然界"理"、"气"范畴和理气关系的探讨及其对程朱理学的批评形成其"气本论"的理气观,所提出的哲学命题作为其整个哲学体系的立论根据构建了其哲学逻辑结构的理论基础.罗钦顺对人生界"心"、"性"范畴和心性关系的探讨及其对程朱理学的继承与发扬、对陆王心学和禅宗佛学的批判与排斥形成其"性本论"的心性观,所提出的哲学命题作为其整个哲学体系的论证主题构建了其哲学逻辑结构的思维重心.罗钦顺用人之"心"、"性"即自然之"气"、"理"作为统一其自然界之理气观与人生界之心性观的逻辑前提,但其哲学逻辑结构中阐发其论证主题的人生界之"性本论"的心性观与提供其立论根据的自然界之"气本论"的理气观存在着无法统一的内在矛盾. 相似文献
9.
10.
人性观,即认为人性究竟是本善的还是本恶的,不仅是哲学思辨的焦点,也是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一种常人理论(lay theory)。对于东西方文化传统的检视表明,西方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是性恶论人性观,东方文化占主导地位的则是性善论人性观。研究通过实证数据支持了这一结论,发现中国被试相对于美国被试,对于人性的主观评定更倾向于性善的一端(研究1)。这种人性观差异导致中国被试在道德方面,尤其是规范性道德(行善)方面,对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研究1),并且这种因果关系得到了启动实验的支持(研究2)。这些研究结果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文化如何塑造了人们对于人性和道德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医德形成:外在强制与内在自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职业道德,医德的形成需要有一个过程。首先要以普通人或一般人的本质特性,即人是一个自由的有意识的存在者为前提条件。根据现代人的道德状况,将医德的形成分为两种路径,即医德形成的一般途径:靠制度约束的外在强制;医德形成的根本途径:对医生美德的内在自觉。 相似文献
12.
当今医学缺少的是什么--论医学中的人文 总被引:15,自引:13,他引:15
医学首先是一项社会事业,而后才是一门学科。医学的内在道德原则要求医学具备人文精神和人文内容。人文和科学技术是医学的两个必要的基本的组成部分。医学人文的缺少和流失使当今医学成了“半吊子”医学。为了纠正这种偏差,医学教育应该是人文精神和人文内容的教育优于技术的教育,而医学决策者和研究者在其中的责任最大。 相似文献
13.
14.
兰竞丽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8,29(12):54-55
通过对目前地市级及以下医院病理诊断工作处于艰难处境,严重制约临床各科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四个方面突出的矛盾,临床技术飞速发展与病理工作条件滞后的矛盾;病理、临床医师间信息不对称的矛盾;日益升温的冰冻切片需求与其固有局限性的矛盾;临床对诊断高准确性要求与病理诊断高复杂性现实的矛盾。探讨了相应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5.
原始道德的自制力,主要表现为原始人对其生物本能的克制和调整。它来源于原始先民的精神心理与其群体社会生活的互动机制。具体包括两种生产活动的社会制约,神灵信仰的敬畏心理,自我观念的发生与发展,原始理解的能力与机制等因素。 相似文献
16.
Morality is a critical factor in leadership that its absence could turn an otherwise powerful leadership model (i.e.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into a disastrous outcome. The importance of morality for leaders is self-evident in light of the far-reaching effects of leaders' actions or inaction on other people. Such proposition necessitates the discourse in the objectivity of universal moral principles as the legitimate basis of a sound understanding of moral leadership. Examining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from a moral-laden perspective, this paper argues that morality is a necessary component of leadership and that deontological moral reasoning provides a sufficient ground for morally attractive leadership theories. 相似文献
17.
本文指出西方人格理论实际上是研究者建构的对人性的图解或模式,并对莱波曼的“人性的基本宗旨”加以改造,从五个维度对西方的四大主要人格理论的人性观作了剖析,指出:建立一个更加合乎现实的人格理论必须具有一种综合性的人性观。 相似文献
18.
关于医学人文教学几个问题的认识 总被引:30,自引:7,他引:23
杜治政 《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6,27(5):5-9
文化素质教育与人文教育有联系,但也有区别;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存在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在的差异;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人是一切的根本,人的生命、思想、理想应当受到关爱和尊重;人文精神或人文主义包括理念层次和实践层次;人文精神是一种普世价值而主要不是意识形态;人文知识不等于人文素养,医学人文教育的目标是提升学生对生命的尊重与关爱;医学人文教育应当渗透到医学专业教育之中。 相似文献
19.
新生儿疾病诊治中的几个认识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现代化的辅助检查仪器和生化检测手段的引入给新生儿科医生带来很大的帮助,但我们不能过分的依赖,这就要求新生儿科医生有一个十分清晰、十分正确的临床思维,而这种临床思维的培养除需要丰富的医学知识作基础,还需要哲学的辩证思维来指导. 相似文献
20.
现代医学教育中应注重自然科学与人文学的统一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现代高等医学教育中缺乏人文精神的养成,对人文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缺乏正确理解。自然科学在崇尚客观与理性的同时可能忽视物质世界以外的精神世界,而单纯的人文学也可能走向狭隘和极端化,自然科学与人文学应在互制互利下统一。医学生教育阶段加强人文精神的培养十分有利于帮助他们在未来工作中明确科学研究的正确价值取向,正确处理好人与科技的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