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藏传佛教或称西藏佛教,俗称喇嘛教,但藏族自己则不这样称呼,而是称作“桑结登巴”、“却”或“登巴”,意为佛教、佛法。西藏佛教是在公元7世纪中分别由印度和汉地传人西藏的。7世纪至9世纪中叶是佛教在西藏发展的第一个阶段,藏传佛教称其为“前弘期”;10世纪后半期,也即从公  相似文献   

2.
1984年第一期《西藏研究》刊登了中国佛教协会理事、著名藏族学者才旦夏茸教授撰写的《藏传佛教各宗派名称辨析》一文。文章就汉语中有关藏传佛教宗派名称的习惯叫法作了辨析。关于不能同意称藏蒙传佛教为“喇嘛教”之见作者指出:“正如汉族地区自古盛行的佛教即称佛教才合乎本意而无争端一样,藏传佛教,汉语也应称佛教;或冠以地名,称西藏佛教;蒙传佛教则称蒙古佛教。我认为这样命名根本无错。”作者还指出:由于喇嘛教这一错误的名词,使现在一些西方学者认为藏族喇嘛们对佛法进行了许多改革和掺混,把藏蒙传佛教看成不同于佛教的“喇嘛教”,“是佛教的异类”。作者说:“这是绝不能同意的。”关于不同意称佛教宁玛派为“红教”之见文章说,藏传佛教宁玛派的称呼是西藏佛教后弘期开始的。那时班智达牟迪及大译师仁钦桑  相似文献   

3.
藏传佛教密宗神像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密宗神像(也称“秘密佛像”)是藏传佛教佛像大家庭中的一个重要成员。它种类众多,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和丰富的宗教文化内涵。一、藏传佛教密宗的主要神像藏传佛教密宗神像的种类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神像:  相似文献   

4.
雍和宫的密宗金刚神舞□黄崇文吴应泉●在北京众多的宗教活动中,雍和宫每年举行的密宗金刚神舞是独具特色的。届时,人们纷至沓来,竞相争睹这一奇特的宗教活动。密宗金刚神舞,又名“跳布扎”,是汉语“跳”和蒙古语“布扎”的音译结合而成。藏语称“羌姆”,系指以表达...  相似文献   

5.
土族“观经”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族的“观经”活动在民间也被称为“跳欠”、“跳神”等,寺院僧人称为“金刚舞”,是一种在寺院中由戴面具的僧人表演以表达宗教奥义的神舞,它也是土族地区藏传佛教祈愿法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土族地区各大寺院中大都有这一活动,但以佑宁寺的观经规模最大,并且在每年的正月十四和六月初八分别举行一次,其中又以正月十四的“观经”最为隆重,这里以正月十四的观经为例,按其举行各项活动的时间顺序,对其基本内容和意义作一简要介绍和分析。 佑宁寺,藏语称“郭隆弥勒洲”,始建于1604年(明万历三十三年),是嘉赛活佛主持修建的。…  相似文献   

6.
藏传佛教的判教是判别佛教显密教法次第和高下的理论.多罗那他大师作为明代藏地藏传佛教觉囊派的中兴大师,他通过宗义阐释和密宗经典梳理的方式,对佛教显密教法进行了判释,立“大中观”为自派的“了义”见.这既是多罗那他大师修证体悟的结果,也是当时时代背景下回击藏传佛教其它教派诋毁、维护觉囊派独立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7.
藏传佛教法舞呈现出兼具佛教文化内涵与藏蒙民族特色的审美表达:借助音乐、服饰、动作艺术化再现宗教奥义;具有明确的宗教情感指向,是内在意识与外在动作的极致融合;传承佛教文化和民族文化美学思想,追求平衡与稳定的艺术美感。  相似文献   

8.
大威德金刚大威德金刚,是藏传佛教寺院中常见的护法神像,也是格鲁派寺院中修习的重要本尊之一。大威德金刚,梵文你“yamantka”,雅曼达噶。藏语称“吉杰多吉”(vjigsbyedrdorje)。汉译“敌治死王”、“大威德忿怒明王”、“圣阎曼德迦威怒王”、“大威德  相似文献   

9.
藏传佛教宁玛派(部分寺庙)现状调查崔森施东颍崔森,哲学硕士,现就职于四川省公安厅。施东颍,哲学硕士,现在北京公安大学工作。藏传佛教宁玛派起源于唐时入藏传法的印度密教大师莲花生,后因郎达玛的“灭法”,以及格鲁、噶举、萨迦等派的兴起,宁玛派在藏区的势力就...  相似文献   

10.
班班多杰  周拉 《法音》2007,(2):31-32,33-36
众所周知,有人将藏传佛教称为喇嘛教,另有一些学者对喇嘛教的称谓不以为然,认为这样的称呼不科学,甚至认为这有贬低藏传佛教的嫌疑。藏传佛教称喇嘛教孰是孰非、是对是错,姑且不作评论。本文仅以藏传佛教各宗派关于上师善知识的论述为依据,对上师善知识在藏传佛教中的地位、作用等问题做一些客观的诠释、解读,以便使人们对这个问题有符合事实真相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桑吉扎西 《法音》2006,(11):29-30
本刊讯10月12至21日,北京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西黄寺和雍和宫又一次迎来了藏传佛教高级学衔“拓然巴”辩经、讲经和论文答辩考试。来自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等藏区的11名第二届高级学衔班僧人,经过由高僧大德组成的考评委员会的严格辩经考评和高级学衔评审委员会的严格评审,荣获藏传佛教第二届“拓然巴”高级学衔称号。20日上午,第二届藏传佛教高级学衔授予仪式在北京西黄寺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隆重举行。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藏传佛教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院长嘉木样活佛,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学诚法师,中国…  相似文献   

12.
在五台山佛教圣地的寺院里,保存着两尊精细别致的欢喜佛。因他奇形怪状,人们少见多怪,不解其义,往往造成一些误解和非议。所以,本文就这一问题作些探讨,以便就教于方家学者。 “欢喜佛”一词创始于日本的台密。在我国藏传佛教的西密中,一般称为“欢喜天”;在印度佛教的梵密中,本称“毗那夜迦”。相传,毗那夜迦是印度摩醯首罗大自  相似文献   

13.
《法音》2023,(5):7-8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做好西藏工作,必须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依法管理宗教事务”;“要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要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  相似文献   

14.
《法音》2012,(12):24-26
(2012年11月25日中国佛教协会第八届理事会第二次常务理事会议通过2012年12月3日公布)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藏传佛教寺庙经师资格评定和聘任管理,维护藏传佛教正常秩序,依据《宗教事务条例》、《藏传佛教寺庙管理办法》、《宗教活动场所主要教职任职备案办法》及《中国佛教协会章程》、《藏传佛教寺庙主要教职任职办法》等有关规定和藏传佛教教义教规及传统,制定本办法。第二条本办法所称藏传佛教寺庙经师(以下简称经师),是指在依法登记的藏传佛教活动场所(本办法称寺庙)中专门从事传授佛教教义教规、经典和文化知识的藏传佛教教职人员。  相似文献   

15.
唐卡或“唐嘎”,是藏语的音译,原意为“平坦、广宽”,现在专指藏传佛教艺术领域里特有的一种工艺美术品种。唐卡是一种以布、绸为底,用矿物色和自制的毛笔勾勒作画,或剪贴、刺绣等成画并用彩缎装裱而成的卷轴画,也称为“卷轴佛画”、“藏布画”等。唐卡在信仰藏传佛教的藏族、蒙古族社会中广泛流传,应用极为普遍。社会名流大多珍藏有数量不等的唐卡,一般百姓也要请画师绘制,挂于屋内,用以供奉。在藏传佛教的寺院里,唐卡更是必备的挂图,每个殿堂,甚至僧舍,都悬挂、供奉着唐卡。唐卡这种藏传佛教独有的艺术品历来被信教群众和僧侣们视为像雪莲…  相似文献   

16.
《法音》1986,(4)
本刊讯拉卜楞寺位于甘肃省夏河县,系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之一,原为“安多”藏区政教中心,素有“藏外小哲蚌”之称。现在该寺有喇嘛僧众一千余人.原大经堂于1985年4月7日不幸焚毁。中央十分关心和重视拉卜楞寺大经堂的重建工作,政府决定在省、州、县三级集资和教民布施相结合的基础上拨款1200万元修复大经堂,修复委员  相似文献   

17.
“佛教”的“佛”是正遍知之义,“教”是教育教化之义。以诸佛所证之究竟真理教育和启发众生,使一切众生获得正智,摆脱愚暗,达到人格精神圆满的佛菩萨境界———这就是佛教的根本宗旨。藏传佛教忠实地继承了印度大乘佛教的显密学修传统,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独具特色的佛教教育制度。一千多年来,以寺院为中心、僧人为主体的藏传佛教教育,在藏区和信仰藏传佛教的各少数民族地区,扮演着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继承发扬佛教文化和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角色,在培养造就宗教和社会各类人才,缔造藏传佛教文化,提高本民族思想道德素质,为人…  相似文献   

18.
藏传佛教寺院"羌姆"神舞面具艺术探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对藏传佛教寺院"羌姆"神舞面具的缘起、发展源流、种类型制、表现的内容与象征内涵、审美寄托、艺术风格特色、制作的形式美等作了较全面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金刚舞,又名“跳鬼”、“斩鬼”、“跳布扎”、“做道场”,是五台山黄庙喇嘛“道场”打轮法会上所跳的一种古朴、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舞蹈。黄教即藏传佛教格鲁派,它脱胎于红教,由宗喀巴大师创建。由于宗喀巴仿照以前郎达玛灭佛后复兴佛法的大律师贡巴饶塞所戴的黄色帽子,要求自己的弟子都戴黄帽子,因而人们便称格鲁派为黄帽派。黄教之名也由此而来。明成祖永乐年间,黄教开始在五台山传播。这是因为明成祖特别尊崇西藏佛教,又欲借助黄教柔服西藏之缘故。  相似文献   

20.
目前在汉传佛教界内部,仍有一些人对藏传佛教持一种错误的认识,即认为藏传佛教(很多人俗称之为“喇嘛教”)就是密宗,而密宗,不是神秘莫测,就是异端邪说。因为对藏传佛教的实际情况不了解,再加上接触到非正规途径的宣传,不少人对藏传佛教的正统性抱有怀疑态度。这些错误认识和怀疑态度,也导致了在对待藏传佛教,包括汉族人学习藏传佛教及汉族地区藏传佛教道场的一些问题上,出现偏颇和排斥。为了说明事实,端正对藏传佛教的态度,以利于今后汉、藏佛教与文化之间的进一步交流,并在更远的前景中,顺应世界佛教不同语系各教派之间互为补充、共同促进的潮流,本文拟从佛教自身的角度和立场出发,通过如下几个问题对藏传佛教的实际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