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8-13岁儿童空间表象发展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文馥 《心理学报》1987,20(1):12-19
本文是通过儿童对空间相对位置关系的辨别和预测实验,进一步地揭示我国儿童空间表象发展的规律性。被试者是8岁至13岁小学生,共240名,分为6个年龄组,每组40名。有4个实验项目,各项目之间难易程度不同。实验结果表明:儿童对空间刺激物的知觉经验是促进他们认识空间能力发展的重要条件;儿童对其左侧方位的空间的预测成绩低于右侧和对面;实验还进一步地验证了在儿童的空间认识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快速发展的阶段,在两个快速发展的年龄阶段之间有一个变化不明显的量变过程。这个现象和我们过去的研究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近年来,皮亚杰的理论受到挑战,人们批评皮亚杰虽然强调社会因素对于认识发展的作用,但在实验中并未真正加以研究。具体到三山课题上,已有的研究多是在儿童单独作业条件下分析儿童关于三山课题认识发展的过程、自我中心现象的变化趋势以及知觉经验在儿童掌握空间表象中的作用。而儿童间的相互作用对儿童掌握空间表象是否存在影响,至今尚未见到过实验研究报告。本实验试图通过对儿童在单独作业和相互作用两种条件下进行训练,然后对比两组儿童对空间表象的掌握情况,分析两组间是否存在差异,为进一步完善皮亚杰的儿童空间认知发展理论提供实验上的依据。研究方法被试随机抽取一至四年级学生200名,其中一年级40名,二年级50名,三年级50名,四年级60名,按所在年级分成四个年级组。初试后,将各年级回答错误的儿童,按等组法的原则分成单独作业组与相互作用组两组。两组儿童的初试成绩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3.
5—11岁儿童两种空间关系认知发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文馥  刘范 《心理学报》1982,15(2):50-59
本实验是研究5—11岁儿童对面积和垂直这两种空间关系认知的发展。判断相等面积是探讨儿童掌握“等量减等量所余相等”原理的发展过程。结果表明:课题中不同变化因素对儿童认知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儿童判断相等面积的认知过程主要可分为直觉判断和推理判断,似乎存在一种由前者发展到后者的过渡形态。儿童处理垂直关系时,除了垂直于斜面和垂直于水平面的形式之外,还有处于这两者之间的一种中间形式存在,这是从垂直于斜面向垂直于水平面逐渐变化的发展过程。两个实验结果都表现随年龄而发展的趋势,其中有两个突出的阶段性特点,即六至七岁发展最快,各项指标差别显著,七至九岁组成绩上未显露增长,在这一阶段中儿童认知易受课题条件变化的影响,各个指标较其它年龄组变化大,这可能是发展中的过渡阶段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设计了四组试验项目,每组3或5个难度不同的项目,在掩盖操作和不掩盖操作条件下分别检查儿童数、长度、面积、体积等概念的稳定性。全国13个地区每地区以“临床法”个别试验4—6岁儿童每年龄组30人,或7—11岁儿童每年龄组20—30人。总的结果初步表明:儿童数学概念的稳定性随年龄而发展,表现于解答课题的成绩和解答过程的认知水平两个方面。数学概念稳定性的发展因课题的类型和难易而异其先后。数学稳定性在不掩盖操作条件下表现高于在掩盖操作条件下。在不掩盖操作演示的启发下,掩盖操作条件下的成绩有提高。这两者都是在相应数学概念正处于发展中的阶段比较明显。在文化条件相等的情况下未发现儿童数学概念稳定性的民族差异和性别差异。儿童数学概念稳定性发展的顺序似乎是数、长度、面积、体积。作者认为,数学概念从不稳定到稳定有一个发展过程;稳定性本身不是绝对的,而是有条件的,并非出现于特定的年龄。  相似文献   

5.
5—13岁儿童空间认知发展的研究——判别相等面积的再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文馥  刘范 《心理学报》1983,16(1):90-99
本实验是《5—11岁儿童两种空间关系认知发展的实验研究》的继续,但将内部被占面积改为圆形。结果表明:儿童判别面积从直觉判断发展到推理判断之间经历一种过渡形态。表现为,在同一判别中直觉和推理活动交错;能将被占面积各部分整合成整体,但对剩余面积部分的判别受直觉因素束缚;理解等量减等量所余相等原理,但不能用来解决面临的课题等四种形式。完成这种过渡需要解决三个相互联系的问题。也再次证明儿童判别面积这种空间认知发展,在一定年龄范围存在着阶段性特点,同时儿童这种认知能力的显露程度又以课题条件难易为转移。  相似文献   

6.
2~4岁儿童对"大""小"空间形容词词义掌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赖小林 《心理科学》2005,28(4):981-984
本研究以2~4儿童为研究对象。在自然实验条件下,通过精心设计的四项实验,得出结论:2岁儿童还未了解大小词义;2.5岁儿童能判别当前两同类物体的大小;3岁儿童能对两同类物体的大小相对性比较;4岁儿童能掌握不同类物体间大小的搭配;4岁儿童9成能掌握人与物间相对大小的匹配,但仅一半儿童掌握三个同类物体同时比较时大小相对关系,即4岁儿童还未对“大”“小”词义完全掌握。实验表明儿童掌握“大”“小”空间形容词是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由绝对禁止到相对灵活,由以自我为中心到以外界为中心。  相似文献   

7.
陈莹  黄希庭 《心理科学》2004,27(6):1381-1385
依据时间认知的分段综合模型,两个实验结合空间、参照点、事件和年龄因素,分别考察5至8岁儿童对未来一周和未来一年时间的认知特点。结果表明在这2种时域内:(1)5至7岁儿童有使用直线性空间标尺和固定时间参照点进行判断的特性;(2)5至8岁儿童表现出”两极化”的认知趋势.其判断受事件性质的影响;(3)5至8岁儿童表现出跨时域的认知差异,认知能力随年龄递增,7岁可能是发展的转折阶段。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设计了长度比较的实验,检查了5—11岁青海高原藏汉儿童长度概念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1)5—11岁藏汉儿童长度概念稳定性是随年龄增长而发展的。藏汉儿童的成绩,10岁以前各年龄组均无显著差异,唯有11岁组差异显著,而其中了,9,10岁是几个值得注意的转折年龄。(2)儿童长度概念稳定性的发展大致有四个思惟水平,据此可以划分成几个年龄阶段,但各个阶段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儿童长度概念稳定性的发展,是各种认知成分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结果。(3)概念“守恒”是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直接认识与间接认识的矛盾关系是儿童认知结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4)不同文化背景和教育条件对藏汉儿童长度概念稳定性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9.
3—6岁超常与常态儿童类比推理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查子秀 《心理学报》1984,17(4):27-36
本研究为探讨3—6岁儿童类比推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和水平,并在此基础上,比较超常和常态儿童的差异。研究是以图形和实物图片为实验材料,受试采取四择一的选择反应,在每项反应完成后,都要了解他们选择的依据。受试为650人。 研究结果表明,3—6岁儿童已具有一定水平的类比推理能力,这种能力随年龄增长而发展提高;绝大多数超常儿童类比推理的成绩既超过同年龄常态儿童均值两个标准差以上,又高于比他们大两岁以上的常态儿童的平均成绩;他们类比推理发展的水平也高于常态儿童1—2级水平;而且他们还表现有优于同年龄常态儿童的一些思惟特点。  相似文献   

10.
5—13岁儿童利他观念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条件选择、意向性、遵从、延迟满足、互换、相互对等、观点采择、利他行为等8类助人行为的认知因素,分别编拟8对对偶故事,测试5—13岁儿童129人(男女大致各半),取得了我国儿童利他行为认知判断的年龄差异和发展阶段特点。  相似文献   

11.
7~9岁儿童二级错误信念和失言理解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二级错误信念任务、失言理解任务分别考察了90名7-9岁学龄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结果表明,7岁组儿童在二级错误信念和失言理解任务上的成绩与8岁组、9岁组存在显著差异,但8岁组和9岁组儿童之间没有显著差异,提示8岁可能是个体心理理论发展的又一个转折点。三组被试在二级错误信念理解上的成绩显著高于失言理解任务上的成绩,在控制年龄后,他们在两种心理理论任务上的成绩显著相关。另外,失言任务中三种心理状态理解的得分两两相关。综合以上结果,在学龄期,心理理论仍有质的发展,且心理理论的信念、情绪和意图等核心概念仍然相互关联。  相似文献   

12.
人们对时间的认知一般是通过各种周期性的参照物,如人体生理节律活动,自然界周期性变化与日常生活的周期更替,钟表,日历等;或通过物体运动速度、时间、空间的相互关系;或两者兼而有之间接地进行推断的。对儿童来说,认知时间比空间要困难得多,这和儿童的整个认知发展水平紧密相关。皮亚杰曾以物体运动速度、时间、距离的相互关系所组成的作业研究过儿童的时间认知的特点。其实验安排是让儿童比较两个运动物体所经历的时间(起点相同,终点不同;终点相同,起点不同;速度不同)。结果发现7、8岁以前的儿童在判断运动物体所花时间时,常常把时间和距离混淆起来,即以物体运动的距离为参照来判断运动物体所经历的时间。他们没有考虑到速度、距离、时间三者的度量关系(速度=距离/时间,即V=S/T),直到十、十一岁儿童才能达到度量形式的时间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13.
方格  刘范 《心理学报》1981,14(3):27-33
本文是前一同名报告的继续,补充介绍本研究的结果。 本研究的全部实验结果表明:1)儿童对速度的认知是从局部到整体的发展。2)物体运动相对位置对速度认知的影响早于并大于物体运动距离的影响。3)物体运动时间的先后(开始或停止)对速度认知的影响大于物体运动时间长短的影响。4)在儿童速度认知发展中,7、8岁是一个快速发展阶段。5)速度观念的发展是在直观与概念的矛盾运动中进行的。6)10岁左右,儿童形成速度概念的内部条件似已基本具备。  相似文献   

14.
3~6岁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   总被引:45,自引:8,他引:3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心理理论”是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热点,在儿童获得心理理论的年龄和发展阶段问题上仍存在争议。该研究以3所城市幼儿园中的233名3-6岁儿童为被试,采用“意外转移”和“欺骗外表”两个错误信念测验任务考察儿童“心理理论”的获得年龄和发展阶段。研究得出如下结论:3岁之前儿童已理解外表与真实的区别,但还不能理解错误信念。 4岁儿童理解了欺骗外表任务中自己和他人的错误信念,5岁儿童理解了意外转移任务中的错误信念。4-5岁是儿童获得“心理理论”的关键年龄,但这会因测验任务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儿童的错误信念理解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5.
方格  刘范 《心理学报》1983,16(1):61-71
本研究的目的是继续探讨不同年龄儿童对运动速度认知发展的水平和特点。被试为5—11岁儿童共205人,每组28—30人。采用个别实验。主试改用仪器显示在三种不同条件下的两个光点的等速匀速运动。令儿童比较它们的运动速度。每做完一个项目后不管儿童回答是否正确都要求他们说明理由。 实验结果表明:1)本实验条件下儿童对光点运动速度的认知同对玩具小汽车速度的认知有大体相同的发展趋势和年龄阶段的特点。2)本实验中儿童对光点速度的认知在以下几方面有别于对玩具小汽车运动速度的认知:a.从8岁起儿童依据两个光点之间的距离判断速度的人次随年龄增加。b.当儿童不能整合时、空因素时,空间因素的优势作用有减弱的趋势。3)较大儿童能采取各种策略主动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6.
小学儿童空间物体位置编码(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找物范式研究小学7、9、11岁儿童利用点与点之间的关系对目标物位置进行编码的认知发展。结果表明:两点距离编码和三点共线编码认知成绩的年龄效应显著,9岁组和11岁组儿童的认知成绩显著好于7岁组儿童的认知成绩。两个不同实验任务对儿童认知成绩的影响不同,7岁组儿童两点距离编码认知成绩显著好于三点共线编码认知成绩,9岁组和11岁组两个任务的认知成绩差异不显著。提供编码线索后,认知成绩有了较大的改善。  相似文献   

17.
小学儿童空间物体位置编码(I)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找物范式研究小学 7、9、11岁儿童利用点与点之间的关系对目标物位置进行编码的认知发展。结果表明 :两点距离编码和三点共线编码认知成绩的年龄效应显著 ,9岁组和 11岁组儿童的认知成绩显著好于 7岁组儿童的认知成绩。两个不同实验任务对儿童认知成绩的影响不同 ,7岁组儿童两点距离编码认知成绩显著好于三点共线编码认知成绩 ,9岁组和 11岁组两个任务的认知成绩差异不显著。提供编码线索后 ,认知成绩有了较大的改善。  相似文献   

18.
7—11岁汉族、傣族、景颇族儿童概念形成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左梦兰  魏鋹 《心理学报》1988,21(3):38-45
本实验是对7—11岁昆明汉族、瑞丽汉族、傣族和景颇族共190名儿童所作的概念形成的比较研究。实验结果指出:1.儿童概念形成随年龄增长而不断提高。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所形成的概念水平提高;(二)概念形成中被试所采取的假设—检验策略水平的提高。2.文化环境对儿童概念形成的影响是明显的。在不同性质的五个项目实验中,所有年龄阶段,昆明儿童成绩均高于瑞丽三种民族儿童,差异在某些项目的某些年龄阶段是显著或者非常显著,在瑞丽地区由于三种民族环境条件也有差异,在五个实验项目中,数列和词义关系两项实验出现了显著性的差异。文章分析了产生差异的原因:(一)学校教育;(二)家庭教育;(三)社会意识等方面。  相似文献   

19.
旋转任务中3~5岁儿童空间物体位置编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实验探讨3~5岁儿童在对空间物体位置进行编码时,能否有效采用心理旋转策略或根据物体"位置关系"来判断物体方位。实验采用3×4混合设计,在旋转条件下研究上述问题。结果表明:(1)在策略方面,儿童对心理旋转的使用要显著优于利用位置关系进行判断;(2)随着年龄增长,心理旋转的能力不断提高,5岁时进步尤其明显;(3)3~5岁儿童均不能自动利用位置关系对物体位置进行编码,但5岁儿童经提示后可采用此策略。  相似文献   

20.
特定句法提示对3-4岁儿童错误信念理解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在错误信念任务中,为儿童提供关于错误信念表征的特定句法,考察这种句法理解对儿童的错误信念理解成绩是否有促进作用。124名3-4岁幼儿参加实验,每个年龄组幼儿随机分配到零级提示,一级提示和二级提示等三个句法提示条件组,并完成4个错误信念任务。结果发现,一级提示条件和二级提示条件下的错误信念理解成绩显著高于零级提示条件下的错误信念理解成绩,而一级和二级两种提示条件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句法提示对不同的错误信念任务的影响是相同的,对错误信念的预测问题和解释问题的影响模式是一致的。表明对错误信念表征的特定句法提示,有效促进了儿童的错误信念成绩,提示这种句法结构可能有助于儿童的错误信念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