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生命道教"与"生活道教"两种说法的来历进行了梳理,认为"生命"概念多与传统道教之"治身""度己""仙道""出世"等说法相关,而"生活"问题则属"治国""度人""人道""入世"诸论范围,且道教之"度己"(仙道)乃与"度人"(人道)紧密相联、难以分割,实为其成仙学说之一体两面,如果仅强调其中某一方面,将令另一方面受到削弱。  相似文献   

2.
对人体生命的终极关怀是道家、道教共同的基本取向,阐述生命之理、探究延生之道乃是道人乐此不倦的事业。一代“隐仙”、武当道祖张三丰,一生仙游四方,留下许多道迹道论,清代道仙李西月曾整理《张三丰先生全集》八卷,以示后人,内容极为丰富。其中“重人贵生”的生命意识是其思想中最具影响力和社会价值的成就,也是道教“生命学”园地的一朵奇葩。一、道化性命的生命生成论何谓“生命”?生命如何产生?生命的本质是什么?与儒学的天命说、佛学的空幻说不同,道家、道教均坚持道生合一论。认为,道是万物的本原,是万物之母,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  相似文献   

3.
道教是关注生命的宗教。道教经典《度人经》把这一思想概括为:“仙道贵生,无量度人。”通过对“道”的认识和体悟,遵循“道”的原则来完善人的生命,“生道合一”,达到生命无限自由的境界,这就是道教的“成仙得道”。  相似文献   

4.
老庄道家是道教的理论来源之一,道教学者葛洪总体上对老庄持维护态度,但也在生命观和政治观上对老庄提出了批评。通过认真辨析《抱朴子》中"道家"和"黄老"的内涵,以及葛洪对老庄道家的态度,可以看到葛洪的道教仙学既批判地继承了黄老之学,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黄老之学,这是葛洪道教仙学的独特性所在。  相似文献   

5.
<正>一道教是非常重视现世生命存在的宗一教,"以生为乐",追求生命的健康长存。道教"长生久视"的目标,充分表现了道教对生命的热爱。各种道教经典都说明了这个宗旨。比如,道教的早期经典《太平经》中说:"天地之性,万二千物,人命最重。"被《正统道藏》列为开篇经书的《度人经》中说:"仙道贵生,无量度人。"在道教中,修真得道之人被称为"真人"。《老子河上公章句》中解释说:"修  相似文献   

6.
道教作为本土宗教,深深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对于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深远而广泛。尤其是道教生命哲学,在引导世人安身立命过程中,充满人文关怀。随着时代的发展,道教生命哲学从追问生命终极关怀,日益走向重生、乐活、养气等生存实践,不断调适处世方式,倡导包容、平等、和谐、自然以及不妄为的处世态度,凸显"以人为本"的光彩。而道教生命哲学所体现的人文关怀,表现在道教文化的各个方面,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7.
关于生活道教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继禹道长提出“生活道教”的理念,我非常赞赏。我以为这是继民国年间陈撄宁大师“新仙学”之后,道教理论上又一新的进展,虽然处在初创阶段,但它的前途是远大的,因为它能够发扬道教的优良传统,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需要,从而使道教焕发出新的生命。 我的理解,“生活道教”的内涵和特征至少可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开展和说明。 (一)从生命宗教的角度阐扬。道教是重生的宗教,它教导人们热爱生命,尊重生命,炼养生命,以证成大道。而所谓“大道”,其本质就是宇宙生生不息的生机,是永恒的生命能量。所谓“修道”就是使个体生命与大道…  相似文献   

8.
正道教界将以合理放生为契机,引导信众正信正行,发挥道教优秀文化的正能量,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积极的贡献。道教是重生贵生的宗教。《道藏》首经《度人经》就言:"仙道贵生,无量度人。"道生万物,万物有灵。道教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由道的本体化生而来,都含有道性,也具有一种生命特征;各种生命虽然形式并不相同,但对生命本  相似文献   

9.
《道枢》集南宋前道教修炼方术之大成,内容以生命为核心,有相当完备的生命观体系。基于《道枢》在道教文献中的重要地位,梳理其中蕴含的生命智慧,对把握道教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窥探南宋前道教生命观之概况,相当有价值。本文着重从生命局限性之体认、生命超越可能性之把握、生命智慧的现代意义三个层面,对《道枢》的生命观进行探讨。 逢礼文,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相似文献   

10.
道教对世界的理解有其独特的神学视角。在世界的来源问题上,强调的是道生气化。对于世界中的存在者,一般认为有天、地、人、神(仙)、鬼等。从世界演化进程上看,道教主张复古之论,认为社会的进程是不断背离"道治之世"的,因而,道教所追求的理想世界就是回到原初的"上古之世",以此应对现实的"无道"。  相似文献   

11.
出世与入世之间——论道教伦理之要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伦理思想和道德学说既是宗教神学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宗教修行实践的指导,是宗教信徒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规范和原则。因此宗教伦理思想比起宗教的其他神学理论,在教徒中有着更广泛和深入的影响,对教徒的精神和社会生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道教伦理是以道教信仰为基础的人伦准则和社会行为规范。道教以其“仙道贵生”的生命伦理、“尊道贵德”的社会伦理、“敬神感通”的神学伦理以及“道法自然”与“知和曰常”的生态伦理,涵盖了人与个体(自我)生命、人与人、人与神、人与自然等多重道德关系,以其特有的方式,传递着社会系统的思…  相似文献   

12.
正道教是华夏民族的传统宗教,以贵生、养生为鲜明特色。道教重要经典《度人经》强调:"仙道贵生,无量度人。"生命的神圣、生命的珍贵,已成为道教徒的信仰与人生追求。全生作为道教另一个贵重生命的概念,早在《南华经》中就已有论述。南华真人在《养生主》篇中说:"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吕氏春秋·贵生》中也说:"全生为上",并说:"所谓尊生,全生之谓。"全生就是要体现生命的贵重与神圣,要保全生命的自然本  相似文献   

13.
"道——生——美"是道教美学思想最根本、最重要的民族文化特征,以此为基础,道教美学又形成了"道——心——美"的"心——道"论或心性论;"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大无畏精神;"真善美"的仙格美以及"忠"、"孝"的伦理化色彩;天人同构、身国一理的生命政治学;"琴以载道"的艺术哲学。以上六点共同组成了道教美学思想的民族文化特征,也是道教明显区别于其他宗教的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14.
道教的理想人格与神和仙范恩君在人格主义哲学中,人格是指具有自我意识与自我控制能力,即具有感觉、情感、意志等机能的主体。它是唯一真实的存在,是一切其他存在的基础。“神仙”是道教生命价值的理想,是道教理想的人格。(一)道教信奉的神和仙神仙信仰是道教最基本...  相似文献   

15.
正道教经文和仙传中关于"试"的记载从来没有间断,可以说是一条贯穿始终的脉。络道教将修道人生与炼丹过程类比的思想中蕴含着神正论的色。彩试与免试的对、立仙真品阶与免试资格的关,联又使得道教的试炼思的担负起一定想判教功能。道教的试炼道教的试炼观念与魏晋时期道教的兴起几乎是同时发生的。我们在刘向的《列仙传》中尚  相似文献   

16.
世界各国的宗教都崇神,唯独中国道教才拜仙。仙——《庄子·天地篇》中说:“千岁厌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于帝乡”,许慎的《说文解字》则释为“长生仙去”。可见,仙是中国古人运用浪漫的幻想手法所塑造出的一种肉身长存和精神自由的形象,它特别表达了有限之人对生命永恒的向往。与许多宗教歧视妇女不同,道教从阴阳和合出发,倡导男女在修道上具有平等权利,对妇女抱有一种宽容甚至尊重的态度,从而吸引了众多的女性。与此相应,在宗教信仰上形成了特有的女仙崇拜。中国道教史上现存的最早的一部女仙传记,就是唐末道士杜光庭的《…  相似文献   

17.
道教界应继承好"道医同源"的传统,把道教界学医、重医的传统恢复起来,使之成为道教徒学道、修道的必要内容。一道教作为一个高度重视生命的宗教,历来就有重视医药卫生之道的传统,涌现出诸多深谙医药之学的高道,他们不仅是道门的宗师,也是中国医药学史上的大医家。他们在道教仙道贵生、养生修真、济  相似文献   

18.
道教生命伦理与现代社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道教生命伦理的形成与生存环境的危机认识是密切相关的。在道教看来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生命关系。保持自身形体的完整与健康 ,这不仅是孝敬父母的基本要求 ,而且是天道流转人间的必然体现。道教生命伦理有自己的思想特点 :“劝善成仙”精神奠定了道教生命伦理的主调 ;神明监督是道教生命伦理的强化手段 ;在道教劝善成仙与神明监督的生命伦理中还有配套的符号示范。道教生命伦理把道德修养与身心健康联系起来 ,强调行善去恶对于延年益寿的重要作用 ,同时也注重药物治疗 ,这种内心道德治疗与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思想为现代生命伦理建设提供有益的思想资源。道教生命伦理建立了修道的整体性原则 ,把个人的身心健康置于宏观环境之中来加以考察 ,这为当今人类的整体健康提供了有益的参照系。道教生命伦理 ,强调阴阳协调 ,和合美善 ,这对于维持社会人口生态的良性发展而言具有发人深省的现实功效。道教生命伦理以“自然无为”作为道德实践的基本理路 ,这对于维护全球的自然生态平衡而言具有深刻的道德方法论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在1918年8月20日(致许寿裳)的一封信中曾说:“前曾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以迎刃而解。”鲁迅先生的这一论断,深刻揭示了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血肉关系。中医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与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道德的关系十分密切。仙道贵生,道门中人普遍肯定现世人生之生命价值,高扬“生为第一”的“道理”。  相似文献   

20.
李友广 《现代哲学》2016,(3):134-138
道家倡自然,道教重益生。在生死立场与生命态度上,道家和道教之间发生重大转向与变化。它既与"道"在先秦诸子文化当中地位的下降有关,也与道教产生的思想资源之驳杂性密切相关;既是政治社会历史发展的现实要求,也是人们应对和解决人与宇宙及社会关系的理论需要与精神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