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池田大作是日本日莲正宗法华讲总首席讲师、日本创价学会名誉会长、国际创价学会会长。《论生命》是他众多佛学著作中讨论生命现象的专著。在该书中,他用佛教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对人类最奇妙、最精微的生命现象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当代西方著名学者 J·汤因比对该书的评价是:“池田大作先生对生命动力的佛学分析,比我所知的现代任何西方的分析都精美  相似文献   

2.
池田大作的宗教对话具有更深刻的思想底蕴,这就是以大乘佛教传统为根基的东方佛学智慧。因此,本文在查阅相关日文原版文献的基础上进行解析,旨在阐释池田大作宗教对话实践的出发点、思想特色及其"世界宗教精神",以期展现世界文明对话与东方佛学智慧交相辉映的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3.
池田大作的宗教对话具有更深刻的思想底蕴,这就是以大乘佛教传统为根基的东方佛学智慧。因此,本文在查阅相关日文原版文献的基础上进行解析,旨在阐释池田大作宗教对话实践的出发点、思想特色及其"世界宗教精神",以期展现世界文明对话与东方佛学智慧交相辉映的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4.
20世纪70年代末创价学会开始对教义理念和实践方式进行一系列改革,1991年与传统佛教日莲正宗分离之后确立起不依赖僧侣主持的丧葬仪式"友人葬"。友人葬是创价学会宗教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具体实践体现了日莲教义的现世主义倾向和日本新宗教普遍具有的"生命主义救济观",反映了佛教系新宗教对日本"葬式佛教"的反思与突破。实践过程中,追思逝者、尊重文化多样性、不收取帛金等做法满足了少子高龄化的日本社会对葬礼简单化、家庭化、多元化的时代需求。友人葬的实践强化了信仰共同体的社会结合,维系了教团稳定。同时,创价学会的墓地设施在自然环保、防灾建设方面与地方民众形成良性互动,发挥了宗教团体在现代社会中的正功能。  相似文献   

5.
在日本,与其他宗派思想不同,日莲(1222-1282)的佛教思想中体现出重视现实社会的态度。日莲一方面严厉批判死后往生净土的思想,一方面重视在此娑婆世界救度众生。虽没有必要说日莲这样的思想一定是从《法华经》中受到了启发,①但日莲以"法华经的修行者"自居,强调继承常不轻菩萨的实践。②而且到了晚年,他也有了地涌菩萨中上行菩萨的觉悟。③。日莲重视现实的思想主要与他从年轻时就作为法华修行者的觉悟有很大关系,对地涌菩萨的觉悟或许可以理解为其法华修行的延续。  相似文献   

6.
何劲松先生是我国佛教研究领域的一位青年学者,他学通英语、日语、越语,先后应邀赴日本、韩国有关大学进修,其治学方向为中日韩越等汉文化圈内各国佛教的比较研究。近年来接连出版了《日莲论》、《创价学会的理念与实践》、《韩国佛教史》(上册)等专著,此外还发表了...  相似文献   

7.
高永旺 《学海》2012,(1):165-170
作为大乘佛教兴起的标帜性经典,《维摩诘经》蕴含了丰富的人间佛教思想,主要表现为:一是唯心净土,心净则佛土净,二是世间出世间不二,三是"不住无为,不尽有为"的大乘菩萨行。这对禅宗的"即心即佛"的心性论、"不离世间觉"的出世即入世的解脱论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是禅宗变革的经典依据。同样,《维摩诘经》对注重人本、提倡入世的近现代人间佛教也产出了重要影响,是其重要的思想之源、经典依据。从历史与逻辑的角度看,《维摩诘经》、禅宗、近现代人间佛教是一脉相承的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8.
日莲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佛教僧人,是日莲宗、创价学会等许多传统佛教宗派和当今在家宗教团体的教祖。本文以日本镰仓时期的政治、历史为背景,着重讨论了日莲在流放佐渡和归隐身延期间发明的内外相对、大小相对、权实相对、本迹相对、种脱相对等所谓的“五重相对论”判教方法以及本门的本尊、本门的题目、本门的戒坛等“三大秘法”思想,基本上弄清了他试图超越中国天台宗和历史上释迦牟尼的佛法从而独立创宗的思想发展线索。  相似文献   

9.
这里所评述的中道思想是日本最大的宗教团体——创价学会的领导人池田大作的核心思想之一。它以传统佛教的“三缔论”为基础 ,并揉合其他思想家的思想 ,展开为“色心不二”、“依正不二”、“生死不二”、“善恶不二”和“资社不二”等五个命题 ,分别从哲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等层面对当代社会所存各种问题作了分析 ,试图以“不二法门”来为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即和平与发展问题寻求解决途径 ,提供理论性指导。其中不乏许多有价值的思想  相似文献   

10.
1999年5月11日-1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和日本东洋哲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法华经》的历史意义及其在二十一世纪中的作用”学术会议在日本创价大学(位于东京都八王子市)隆重举行。出席会议的日方代表为东洋哲学研究所所长川田洋一教授、创价大学菅野博史教授、宫田幸一教授,他们的论文分别题为《东洋哲学研究所的历史与作用》、《在日本的〈法华经〉思想和文化》、《牧口常三郎、户田城圣与〈法华经〉》。中方代表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吴云贵教授、佛教研究室主任杨曾文教授、佛教文化艺术研究室副主…  相似文献   

11.
《法华经》在日本是非常受欢迎的一部经典。厩户皇子(圣德太子)讲经的事情未必是事实,但他所著的《法华义疏》是在日本完成的可能性很高,①可以说最晚在奈良时代初期,《法华经》已被日本人所关注了。奈良时代,《法华经》作为护国经典及忏悔灭罪的经典被信仰,同时也成为法相宗、三论宗等各学派研究的对象。到了平安时代,天台宗更是将《法华经》奉为"皆成佛道"的经典,也可以说确立了《法华经》在日本佛教中的地位。此后,镰仓时代的日莲  相似文献   

12.
程恭让教授的新著《星云大师人间佛教思想研究》(台湾高雄市佛光文化,2014年12月出版)分为四卷。卷一题"星云大师与20世纪人间佛教",包含三篇长文,分别讨论星云大师在现代人间佛教近百年发展历史以及元明六百年来汉传佛教革新、转型历史中的地位与作用。前者题为"从太虚大师到星云大师:现代人间佛教的倡导与创立——二十世纪人间佛教理论与实践展开历程的一种解释模式",从人间佛教理论构建及实践运作两方面考量,探论了太虚、星云大师与20世纪人间佛教理论、实践开展的关系。作者认为太虚大师在20世纪上半期提出了人间佛教的方向性理念以及人间佛教建设的  相似文献   

13.
自民国以来,不少基督徒学者曾主张通过同中国大乘佛教的对话来加强基督教的文化适应性,并由此淡化其"洋教"色彩。随着对佛教态度的转变,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开始进一步融会或吸纳大乘佛学的思想资源来诠释自身的经典教义,甚至尝试建立一种有别西方基督教传统的"大乘神学"。虽然这一高度开放性的佛耶对话研究迄今仍处于摸索阶段,但透过他们的理论尝试,可以看到大乘佛学的智慧对于促进当代基督教中国化的理论建构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自民国以来,不少基督徒学者曾主张通过同中国大乘佛教的对话来加强基督教的文化适应性,并由此淡化其"洋教"色彩。随着对佛教态度的转变,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开始进一步融会或吸纳大乘佛学的思想资源来诠释自身的经典教义,甚至尝试建立一种有别西方基督教传统的"大乘神学"。虽然这一高度开放性的佛耶对话研究迄今仍处于摸索阶段,但透过他们的理论尝试,可以看到大乘佛学的智慧对于促进当代基督教中国化的理论建构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人间佛教是佛教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特别是现代社会中坚——市民阶层的宗教需求而进行自身改革,以期提升人的精神品格,净化社会的20世纪中国佛教智慧的结晶。她继承着汉传大乘佛教的优良传统,其影响至少已扩展到全球华人社会。人间佛教的源头在佛陀时代的原始佛教,而进一步强调了佛教本有的  相似文献   

16.
巨赞是中国现当代最重要的佛教改革家之一。其佛教改革思想继承了太虚佛教革命思想的精神、主旨,及其“人间佛教”思想的内核——大乘菩萨行,并注入了更多现实性因素,可谓太虚佛教革命和“人间佛教”思想的实践。它在根本上推动着佛教与人生、时代、社会的融合。  相似文献   

17.
作为近代东西文明对话中反映在东亚佛教领域的知识重构,"大乘佛教"概念的形成及其演变,能够给我们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东方佛教学者、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教授木村泰贤的"大乘佛教"观,带有强烈的日本佛教意识,其强调在家主义、批判出家主义,目的在于为日本佛教的在家主义倾向寻找"合法性"依据。西方哲学家、世界轴心文明论者雅斯贝尔斯积极吸收当时欧洲和日本的佛教研究成果,关注佛教的哲学智慧,主张"大乘佛教"是佛教的一部分,其在亚洲的传播,印证了佛教是一个宽容的宗教。雅斯贝尔斯的目的,在于建构一种试图超越西方中心主义和基督教中心主义的全新的"历史哲学"。二人的文化背景和学问取向尽管不尽相同,但透过他们的言说,可以从一个侧面对比了解佛教知识在近代东西方是如何被重构、如何回应现代性的。  相似文献   

18.
《楞伽经》般若、唯识、真常三系统摄,实为一部小型的“佛教百科全书”。探讨《楞伽经》的人间佛教义趣,事实上是分析整个大乘佛教人间佛教思想的一个绝好的范本。本文从佛凡不二的心体论、转识成智的禅悟论、宗说俱通的传释论、不舍众生的解脱论四个层面窥视《楞伽经》人间佛教的义趣。  相似文献   

19.
<正>“人间佛教”提出一百年来,其以大乘佛教“舍己利人”“饶益有情”的菩萨精神改善人心、人生、人间的义理已臻完备。人间佛教对佛法的传播采取了一条适合现代众生、行教重于言教的入世化、人间化、现代化路线。  相似文献   

20.
《法音》2015,(3)
<正>鸠摩罗什入关是中国佛教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汉地的短短十余年里,鸠摩罗什重译了大小品《般若》、《法华》等大乘经典,并系统地翻译了"以为心要"的大乘中观论书。借由他传承的般若三论之学,修正了两晋以来中国僧人对于"空"的理解;重译的《法华》、《维摩》等重要大乘经典,成为了中国大乘佛教研究和发展的奠基作品;其所翻译的《成实论》,在南朝掀起了研究的热潮……然而,根据僧传记载,这样一位载誉当时,又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