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宾逊在最近哲学季刊上的一篇文章中认为,在休漠《人性论》一书中关于因果关系的两种定义并不是定义,而是一种根据经验的心理学论述即已经被确定的内容的定义。他的这个命题我不能接受,尽管他的那些次要的论题即(a)详细阐明了休漠所谓的“哲学关系”和“自然关系”,()与史密斯相反,休漠支持因果关系的“统一性”观点确实是合理的。因此我希望(I)能够解释为什么鲁宾逊的主要命题不能真正说明休漠的两个因果关系定义,(巨)并证明他的结论并不是来自他自己的论述(巨)试图解释体漠关于“因果关系”的两个定义,这可以较真实地…  相似文献   

2.
自从N.康蒲·史密斯1905年写的关于《休漠的自然主义》一文发表后,对休漠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意义有两个对立的理论。一个理论康蒲.史密斯认为是许多英格兰和苏格兰哲学家,包括他在文中所攻击的目标托马斯·希尔·格林在内的人所采取的。这个理论是;“休漠没有任何一套确切的信念,他仅仅是将他从洛克和贝克莱继承来的诸原则发展出怀疑主义的结论。”这个结论用这许多哲学家中的第~位托马斯·黎德的话说就是:“在宇宙中既没有物质也没有心灵;除了印象和观念之外什么也没有。我们所说的物体只是一束感觉;我们所说的心灵只是一束思想、…  相似文献   

3.
在当今流行的任何一本哲学词典中,“作漠问题”都被解释为“归纳问题”。可是,历史事实是:休漠本人大谈持谈的是因果必然性问题,他甚至没有提到“归纳”一词。不仅如此,首次提到“休漠问题”的康德大谈特谈的主要也是因果必然性问题。把“休模问题”重述为“归纳问题”,这是波普尔的功劳。但是,故意砍掉“因果问题”却是波普尔的罪过。本文着力于重新发现几乎已被遗忘的“休漠因果问题”,并提出一种尝试性的重解方案。一、休漠问题一因果问题十归纳问题有一个历史事实值得注意:休漠在为其代表作《人性论》写的概要中,把此书对“因…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认为,就针对怀疑论的反驳来看,理性派(笛卡尔)的反驳是虚假的;经验派(摩尔)的反驳带有任意性。唯有康德跟维特根斯坦的反驳具有特别的意义。维特根斯坦通过语言游戏理论对怀疑论的反驳在实质上跟康德极为类似,两人观点的不一致之处以及康德理论所忽略的东西,都可以通过维特根斯坦对康德理论的修正得到理解。  相似文献   

5.
休谟的怀疑主义和自然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方哲学史上,休漠是近代怀疑主义的主要代表。当人们在讨论体漠的怀疑主义时,可以不厌其烦地大谈他的作为怀疑主义的一种形式的不可知论,但却很少谈到,或完全没有注意到在休漠的论述中所表现出的一种自然主义。这种自然主义实际上是同他的怀疑主义并生并长,不可分割的。如果我们对休漠的这种自然主义不了解、不重视,就很难真正理解他的全部的怀疑主义。一、概述从哲学理论的历史演进看,休漠的怀疑主义是英国经验论发展的逻辑结果,是经验论原则中怀疑主义因素的最完全的理论表现。在洛克为英国经验论奠定的基本原则中有两个要点,…  相似文献   

6.
休谟问题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价值论这个古老而年轻的领域,先行者为我们留下了一个基本而重大的问题,这就是事实与价值的关系问题,也即哲学史上所谓休漠问题。一、休漠问题的提出及其实质事实与价值的关系问题,是休溪在论述道德并非理性的对象时提出来的。休漠以前或同时代的不少哲学家认为,道德可以如几何学或代数学那样论证其确实性。然而,休漠却有一个惊人的发现:“在我所遇到的每一个道德学体系中,我一向注意到,作者在一个时期中是照平常的推理方式进行的,确定了上帝的存在,或是对人事作了一番议论;可是突然之间,我却大吃一惊地发现,我所遇到的不再…  相似文献   

7.
在其著作《维特根斯坦论规则与私有语言》中,克里普克基于他对维特根斯坦的解读,提出了一个关于意义怀疑论悖论。本文首先展示克里普克怀疑论论证的基本想法,尝试给出对怀疑论论证的正式严格表达。然后分析其怀疑论论证的特点,即范围的无限定与论证的构成性。进而,本文集中检验怀疑论论证对倾向主义的反对思路。由于克里普克本人的论述较为简短,文中详细地提出反驳与再反驳,为怀疑论论证提供支持,揭示怀疑论论证的思路。在第二部分,本文尝试提出一个建议性的论证,引入意义规范性论题进而增强怀疑论论证的力量。本文最后一部分提出一种新的对维特根斯坦的解读,强调维特根斯坦"个别情况"概念,并以此对克里普克怀疑论论证进行挫败。  相似文献   

8.
黄敏 《现代哲学》2017,(1):111-117
弗雷格的概念文字是他旨在为算术提供基础而设计的一种逻辑系统,就他的逻辑主义数学哲学计划而言,这种逻辑系统应当表现了具备最高程度确实性的知识。因此,我们可以利用笛卡尔式的怀疑论方法来考察这个系统,看为了达到这种确实性,概念文字应当具备何种特性。这可以从语义和句法两个方面论证,从其构造的基本原则来看,概念文字确实有能力通过怀疑论方法的测试。通过这样的论证我们可以看出,一种在知识论上有足够抱负的逻辑系统应该是怎样的。  相似文献   

9.
这篇短文的目的是就休谟可能怎样批判康德认识论的某些基本观点提出一些假设。随着这个主题的自然展开,我也要对K. 鲍波尔的归纳观点以及他对经验主义意义标准的批判提出几个问题。无疑,康德知识论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要克服休谟的怀疑论,为一些实际知识的基本原则确立绝对的确实性。人们说,虽然康德承认休谟把他从“独断论的睡梦”中唤醒,但是他由于温和地接受了先  相似文献   

10.
康德既没有在他的道德哲学中,也没有在他的《人本学》中,“提出过一种详细的理性的行为哲学”,这是近现代有关康德的文献一向感到遗憾的事情。放在我们面前的F.考尔巴赫的这本全面解释康德的书的标题,却一下子就使我们感到不胜惊讶,因为它谈的竟完全是康德哲学中的“行为原则”问题。多年来他发表了一大批论康德哲学的书籍和文章,这些著作不但证明了他是最杰出的康德解释者之一,也证明了他是一个最坚持己见的人。当然他也知道,康德本人“并没有很明显地使行动的概念成为他的哲学的论题”。然而康德哲学的“论述”却贯穿着“能交织出一种行为理论的线索”;他甚至认为  相似文献   

11.
知识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论其实是两个理论:一个理论说明知识是什么,另一个理论则回答我们是否有任何知识的问题。第一个理论旨在定义或分析事实知识的概念,即不同于对人或对地点的知识或不同于实际技能知识之知识的概念。在这个分析或定义过程中,也说明知识概念和信念、真理及证明概念之间的联系。第二个理论是对哲学怀疑论的回答,哲学怀疑论是对合理的信念、知识和科学的可能性的抽象地建立  相似文献   

12.
对于从康德到雅斯贝尔斯的哲学发展的考察,使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雅斯贝尔斯是以康德作为他的出发点。雅斯贝尔斯的“存在主义在概念上和作法上都是康德式的”,——如果我们回想一下那些保证我们作出这样论断的根据时,那末,上述结论就更为清楚了。但是,这里发生一个困难。雅斯贝尔斯是以康德作为他的出发点,这样说是有一个前提的,而这个前提是需要进一步论证的。对这个前提很自然地提出的解答就是:当康德说休谟曾把他从武断的迷梦中唤醒。“我坦白承认,正是大卫,休谟的提示这件事,在许多年以前第一次打断了我的武断的迷梦,并  相似文献   

13.
心灵哲学(1950—1990):回顾与展望(三)徐向东三、意识和主观经验意向性质和感觉性质,构成了精神状态的本质特征。因为一个精神状态至少必须具有其中的一个性质,有的精神状态同时具有这两个性质。这些性质对于理解精神现象和非精神现象之间的区别以及各种类型的精神现象之间的差异都是关键的。可是,与对思维(Think-ing)的研究相比,精神现象的感觉方面(Seeing)是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感觉性质的问题只是作为对同一性理论(包括功能主义)的异议才得到重视。总的来说,这里有两个根本问题:首先是主观经验的本质问题,然后是经验的感性方面能否在物理主义的框架内得到说明。对感觉性质的本质的分析首先涉及感觉经验的对象问题。在对感觉状态进行描述时,我们使用了那些同样应用于物理对象的词汇,如按照形状和色彩来描述视觉。齐硕姆(R.Chis-nolm)论证说,当我们把这些色彩词应用于物理对象和它们的现象(appearance)时,这些词在这两个情形中是意味着不同的东西。在他看来,一个白色的对象在合适的条件下的确呈现出我们称作“白”的现象。可是,为了避免无穷后退,我们不能认为这个白色现象也是由另一个中间的“对象”呈现出来的。而且,由  相似文献   

14.
费希特在勾画他的知识学时,特别是在考虑法学和道德学时,碰到一个事实,那就是在康德的批判哲学中“法概念和道德概念的实在性缺乏推演,所有的说明都把我们已具有这种概念假定为事实。”不仅如此,康德的经验概念甚至根本不允许有个人的经验。康德认为,我是通过道德规律与其他理性存在物发生关联的。“但理性存在物的界限  相似文献   

15.
方旭东在其论文《道德情感是能力吗?──论牟宗三对康德"道德情感"概念的误读》中批评牟宗三对康德"道德情感"概念的误读。经我仔细检查方旭东的论点,发现牟宗三受限于英文译本或疏忽,的确有若干误译康德文本之处,但情节并不严重,基本上无碍于他对康德思想的正确把握。反倒是方旭东,由于他自己对康德哲学的隔阂,严重误读了康德的"道德情感"概念。  相似文献   

16.
康德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一劳永逸地证明了外部世界是作为感觉被人们认识的。自由与必然共存的学说和先验感性论“构成了康德的荣誉花冠上两颗巨大明珠, 永在人间闪烁”。 (叔本华, 第 200页 )但是叔本华在阅读康德著作的第一眼时就产生了背离他的念头。这是由于他看出康德哲学陷入了困境。“康德认为, 道德学原则似乎是根本不依经验及其教训为转移的某种东西; 它是先验的, 或形而上学的。他承认, 人类行为具有超经验的一切可能性的重要意义, 所以实际上是引向他称之为悟知的世界, 纯智所思的世界, 自在之物的世界。” (同上, 第 140页) 在此, …  相似文献   

17.
E·卡西尔(Ernst Cassirer,1874—1945),德国人,早年受业于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领袖柯亨门下,从事认识论、科学哲学和逻辑学研究,是柯亨最优秀的学生,他的著作有“马堡学派的学术总结”之称。但在严格的意义上,他不是真正的新康德主义者,在他的第一本独创性著作《实体概念和功能概念》中,已经严重地背叛了马堡学派立场,遭到柯亨的严厉指责。不过,在否认康德的物自体、取消感性认识的客观来源上,则是一致的。他作为康德先验原则的体现者,从两方面发展了康德理论。一是把康德的先天形式从静态的发展为动态的。他认为康德的天才在于看到经验的逻辑结构是先验的,不是经验的。但康德把这些先验结构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东西,这就错了。在卡西尔看来,先天结构在人的意识中有个“观念  相似文献   

18.
现代科学的心理学诞生于1850年的德国。历史学家公认,心理学的产生具有双重来源:哲学的经验学派和感觉生理学的实验研究。还有一种传统的看法,根据不同理由,把康德和赫巴特作为科学心理学的前辈。而康德以后的德国唯心主义对于心理学的方法,对象和概念发展的影响,在文献中却几乎完全没有涉及。这真有些令人惊奇,因为在19世纪上半期,德国唯心主义是占优势的哲学潮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对怀疑论的研究出现了复兴。确定怀疑论的根源,确定是哪些哲学上的承诺产生了怀疑论,仍然是重要的。许多哲学家,包括威廉姆斯(M.Williams)、斯特劳德(B.Stroud)和戴维森(D.Davidson)都认为,关于外部世界的怀疑论来自基础主义的假定(foundationalistassumption),即感觉经验乃是我们关于外部世界的种种信念的来源。这个论题可区分为逻辑  相似文献   

20.
先验论证论题是60年代以来的英美分析哲学界的一大热点和争论点。斯特劳森的先验论证出现在其描述的形而上学建构的最根本的方面诸如对概念图式、物质物体和他心等的论证当中,这突出地表明了先验论证作为一种形而上学的论证方法的性质。先验论证的目的在于确立经验的先天要素,试图通过建立概念之间的某种必然的联结而为形而上学奠基,同时它还具有一定的驳斥怀疑论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