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本案例中的求助者是一名因犯罪和预谋脱逃的服刑人员,由于出现不合理信念导致出现心理冲突而求助。心理咨询人员通过资料收集、症状鉴别,确定其心理问题的关键所在,就其由于现实原因导致焦虑等心理问题与求助者协商制定咨询方案,运用合理情绪疗法改变其错误认知,建立积极认知系统,成功地解决了该服刑人员的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关于一例一般心理问题的咨询案例报告,属于焦虑情绪问题。根据其心理问题的特征,采用针对此类问题最有效果认知行为疗法,埃利斯合理情绪疗法,通过五次咨询,循序渐进地矫正不良认知,消除了错误的认知模式,建立新的合理的认知模式。来访者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取得了良好的咨询效果。  相似文献   

3.
本文是一例人际交往方面的一般心理问题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求助者存在着错误的认知和观念,导致其无法与朋友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出现了情绪低落的情况。咨询师根据求助者的情况主要采用了认知行为疗法,经过4次咨询,求助者情绪问题基本解决,并明确了自己的错误认知,形成了理性的人际交往模式,取得了较好的咨询效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为一例一般心理问题的咨询案例报告。来访者在看到他人由于紧张出现口误、肢体颤抖时,脑中突然浮现自己昔日相似经历,且挥之不去,进而感受痛苦,影响生活学习。本文通过对来访者的症状评估、鉴别诊断、病因分析,制定了咨询方案,并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帮助来访者消除焦虑情绪,改变错误认知,较好地实现了具体目标和近期目标,并致力于促使来访者的人格健全和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5.
社会拒绝会使个体在认知、情绪、行为三方面都发生改变。在认知方面,社会拒绝一方面会导致个体智力下降,尤其是在复杂的认知任务上,另一方面会使个体陷入以恍惚、缺乏生气为标志的认知解构中;在行为上,社会拒绝会导致个体产生自暴自弃行为和攻击行为,但在是增加还是减少亲社会行为上存在争议;在情绪方面,社会拒绝是否会引起消极情绪反应也尚没有定论,这些问题可以成为后续研究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6.
本案例是一名高中生因强迫症状而无法正常上课听讲的心理咨询报告。求助者一个月前因为期中考试不理想,出现严重的焦虑情绪,脑海里经常出现奇怪的想法,总是在想书包究竟发在椅子的靠背上,还是书桌的侧面,并不断调整以致上课无法集中精力听课,伴有身体紧张,肌肉酸疼等症状而进行的咨询。咨询师在和求助者商议后,根据其个性特征和问题的特点采用了认知行为疗法对其进行干预,经过6次咨询,求助者的焦虑情绪和强迫行为基本缓解,学习状态良好,取得了比较好的咨询效果。  相似文献   

7.
酸汤与鱼结婚多年,始终都被局限在一个鲜美的小圈子里,过着得意洋洋的生活。酸汤纵容着鱼的肥腴,鱼则安抚着酸汤的不安,就这样过了多年。酸汤却在某一天想着,他要结束这段婚姻。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一例偏执型人格障碍来访者的整个咨询过程。在9次的中短期认知行为咨询中,咨询师通过对建立咨询关系、确定咨询问题及目标、问题解决、咨询结束四个阶段进行设置,不同阶段的咨询重点,咨询技术与对话的展示,接受督导,效果评估等方面进行了案例示范,并对认知行为疗法的局限性及发展现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一例焦虑情绪的来访者咨询案例研究,经过讨论分析,作出诊断,确定来访者为因自身认识而导致的焦虑情绪。咨询师恰当运用合理情绪疗法,成功帮助来访者走出心理困境,改变其错误认知,消除其焦虑情绪,取得了较好的咨询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一例强迫症患者的心理动力学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慧平 《社会心理科学》2007,22(1):224-228,235
本文以主要症状为强迫性并以具有典型强迫性人格特征的一名大学生为例,主要运用心理动力学的方法分析症状的成因,促成其情感的领悟和行为的改变。咨询目标不仅在于缓解或消除症状,也试图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发展。另外,本案例也注意了认知改变、行为训练、与家庭辅导等方法的综合运用。运用各种方法尽快减少症状的影响,及时恢复其社会功能,并最大可能促进其人格的健康发展对于人生发展关键期的大学生有特别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这是一例使用焦点解决疗法和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帮助一个高一学生走出抑郁状态,重拾生活信心的案例报告。通过收集求助者个人资料以及进行原因分析,发现认知因素是求助者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于是与求助者协商制定了改变认知,树立自信心等的咨询目标。经过九次咨询,求助者的抑郁症状基本消失,能够通过改变认知来积极应对自己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现代认知心理学关于表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乐国安   《心理科学进展》1984,2(1):24-31
现代认知心理学对于表象的研究具有独到之处。在此之前,行为主义心理学拒绝研究表象,有些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如B.F.Skinner,虽然承认存在表象,但也只是简单地把产生表象的过程等同于一般的外部行为。Skinner说过:“当人在想象中看到一个人或一个地方时,他仅仅就是在做那个人或那个地方出现时做过的事情”。(Skinner,1974,pp.82)现代认知心理学扬弃了行为主义的反心理主义的做法,对表象进行了许多具体研究,取得了一些值得重视的成果。  相似文献   

13.
本案例求助者是一名幼时缺乏父母爱,在青春期叛逆走上犯罪道路的服刑人员,入监以后出现了焦虑、情绪低落,与同犯关系紧张,劳动效率下降等症状,求助者在听了心理健康教育大课后,主动前来咨询,迫切希望得到我们的帮助,改变目前的状况。咨询师根据求助者的情况采用合理情绪疗法,经过四次咨询,求助者的情绪问题和人际关系基本上得到解决,求助者认识到了自身存在的不合理认知,积极建立合理的认知方式,人格进一步得到了完善。  相似文献   

14.
人际交往障碍是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本文详细介绍了一例大学生人际交往敏感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求助者表现出了情绪低落、心情压抑、失眠等问题,内心痛苦前来咨询,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采用合理情绪疗法改变求助者的错误认知,经过4次咨询,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能正常轻松地生活和学习。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马某某与暗恋的少数民族女同学之间因某些原因而朋友关系出现裂痕,导致其自责不已,情绪低落,睡眠不好,不能够安心学习。咨询师根据求助者的情况采用了合理情绪疗法,经过5次咨询,求助者改变了对自我的错误认知观念,情绪和行为逐渐恢复从前,取得了良好的咨询效果。  相似文献   

16.
本案例求助人员为一名大学生士兵,入伍不满一年,由于新兵集训时被强迫吃猪肉,继而产生呕吐、腹痛等症状,严重影响了正常生活。咨询师通过采用合理情绪疗法、心理分析并配合放松训练,共计进行了6次咨询,实现了改变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缓解并消除疼痛症状的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7.
小概率事件对因果关系认知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邵志芳  张璐璐 《心理科学》2003,26(5):914-914,911
1 引言  心理学对因果关系的认知和迷信行为有过不少研究。人类的天性之一 ,就是当一件事情发生以后 ,都会有意无意的去寻找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 ,即归因。心理学一般将归因看成是一种决策过程 ;而对一种结果 ,往往有多种可能的候选因素存在 ,到底哪一种因素是造成该结果的原因 ,这就需要通过比较、推断 ,最后做出决策。归因出错就是产生了错误的因果关系认知。迷信就是因果关系的错误认知的一个典型例证 ,它在结果与原因之间建立了错误的关联 ,形成了错误的因果认知。在心理学历史上对于错误的因果认知以及迷信的一个经典的研究就是行为…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从分配接受者的角度考察当面对不公平分配时,关系对象的性质是否及怎样影响与公平相关的认知、情绪、行为倾向与行为。结果表明:(1)关系性质影响了公平感受和情绪。(2)关系通过公平认知影响不公平拒绝的行为倾向和拒绝行为,通过情绪影响拒绝行为而不影响拒绝倾向。(3)在引发了高不公平感和高消极情绪的情况下,对高等级关系对象的拒绝倾向和行为都远低于其他两种关系对象。  相似文献   

19.
促进被拒绝和被忽视幼儿的同伴交往的三种训练法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在测查了4-6岁幼儿在幼儿园的社交地位的基础上,对筛选出的被拒绝和被忽视幼儿进行干预训练,探讨行为训练、认知训练和情感训练对不同类型的同伴交往不良幼儿干预的有效性,并对被拒绝型和被忽视型幼儿同伴交往不良的可能成因做了分析。结果表明:行为训练法、认知训练法、情感训练法都可以促进同伴交往水平,三种方法之间的效果无显著差异。对被拒绝儿童采用认知训练法效果较好,对被忽视儿童采用行为训练法更好。从4岁到6岁,行为训练法的效果逐渐减弱、而认知和情感训练法的效果则逐渐提高。  相似文献   

20.
适应不良是大学新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求助者因升入大学不久出现了情绪低落、兴趣减退、人际交往不适、失眠等问题,内心痛苦前来咨询,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采用认知疗法改变求助者的错误认知,经过6次咨询,求助者的焦虑情况基本消失,能愉快地生活和学习。咨询结束后半年回访,显示咨询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