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情绪易感性辨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蒋重清  杨丽珠 《心理科学》2006,29(3):668-670
从个性视角看情绪-认知关系从而提出情绪易感性概念,专指人们在执行认知活动时受其情绪影响的程度特征,而区分于情绪敏感性、情绪性、情绪风格、情绪调节等概念。对涉及情绪易感性的情绪启动研究、情绪STROOP研究和神经心理学研究等进行了简要回顾。指出需要整合行为和生理水平,研究情绪易感性的发生发展机制及与其他心理现象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中学生学习倦怠结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胡俏  戴春林 《心理科学》2007,30(1):162-164,195
依据倦怠理论文献、访谈和问卷调查,提出我国中学生学习倦怠的概念结构。通过对400名中学生学习倦怠问卷的探索性因素分析和367名中学生学习倦怠问卷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中学生学习倦怠是由情绪耗竭、学习的低效能感、师生疏离和生理耗竭四个因素构成。  相似文献   

3.
通过3个实验探讨红色和蓝色对中国汉族大学生的情绪意义。实验1采用限制联想法考察红色和蓝色的情绪意义。实验2、实验3采用启动范式, 分别考察在知觉水平和概念水平上红色和蓝色对情绪的启动效应。结果发现:(1)知觉水平:在唤醒度和优势度上, 红色知觉引发了高唤醒、高优势情绪, 蓝色知觉引发了低唤醒、低优势情绪, 这与国外研究基本一致; 但在愉悦度上, 红色知觉既能引发高愉悦情绪, 也能引发低愉悦情绪, 而蓝色知觉只引发了高愉悦情绪, 这体现出本土化特点。(2)概念水平:在唤醒度和愉悦度上, 红色概念引发了高唤醒、高优势情绪, 蓝色概念引发了低唤醒、低优势情绪, 这与知觉水平基本一致; 但在愉悦度上, 红色概念只启动了高愉悦情绪, 而蓝色概念同时启动了高愉悦和低愉悦的情绪, 这与知觉水平不一致。本研究表明:(1)红色和蓝色对中国汉族大学生情绪引发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愉悦度上; (2)颜色知觉和颜色概念对情绪的引发机制可能具有如下特点:颜色知觉对情绪的三维度具有直接的引发作用; 而颜色概念对情绪唤醒度和优势度的引发是以颜色知觉为中介, 对愉悦度的引发则是以社会文化为原因。本研究探讨了红色和蓝色对中国汉族大学生情绪的作用, 对红色和蓝色在中国社会环境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实际价值; 同时, 直接比较并剖析了颜色知觉与概念对情绪的引发特点, 对于揭示二者对情绪引发的内部机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张奇勇  卢家楣  闫志英  陈成辉 《心理学报》2016,48(11):1423-1433
原始性情绪感染理论认为, 情绪感染是一个“情绪觉察-无意识模仿-生理反馈-情绪体验”的过程, 情绪感染是一个由生理诱发情绪的过程。早在1884年, 詹姆士和兰格就提出了情绪外周学说, 同样描述了从身体变化到情绪变化的关系路径, 但没有描述从刺激事件到外周身体变化的发生机制。对情绪感染的发生机制的研究能揭示这一“自下而上”的情绪产生机制。研究选取有效大学生被试62名, 参与下列研究:(1) 在眼动实验中使用情绪图片作为感官情绪信息, 以考察觉察者的情绪觉察水平。(2) 在生物反馈实验中, 使用仿真课堂教学视频作为感官情绪信息, 以考察觉察者的无意识模仿水平和生理反馈水平。使用路径分析证实了情绪感染的路径机制, 在真实情境的诱发下, 这种通过生理唤醒而诱发情绪的机制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5.
彭坚  刘毅  路红  刘映杰  吴伟炯 《心理科学进展》2014,22(11):1757-1769
情绪领导力是指领导者基于自身情绪能力, 通过情绪传染和策略运用来有效管理组织成员的正性和负性情绪, 充分发挥不同情绪的有利效价, 营造应景的组织情绪氛围, 带领组织成员为实现组织共同目标而奋斗。目前, 情绪领导力的测量主要是借用情绪智力量表, 缺乏标准化工具。情绪领导力的研究发展经历3个阶段:以领导情绪能力为中心、以领导情绪传染为中心和以情绪领导力为中心。基于各阶段研究梳理, 建构整合模型:遗传基因、人格和情绪特质对情绪领导力起预测作用, 大脑活动(右侧额叶)与情绪领导力互为因果关系。情绪领导力通过直接和间接两条路径对个体和组织层面的领导效能产生显著影响。未来研究应加强对概念、测量、调节机制、生物基础、组织层面议题和跨文化对比等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动机与情绪在很多情况下是密切联系的,情绪具有特殊的动机功能,它能以一种与生理动机相同的方式激发和指导行为,也能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背景影响行为的动机状态。从情绪情感和动机的概念、情绪情感的动机作用的相关理论以及动机过程出发,力图阐述情绪情感的动机作用。并具体阐述了期待这一情绪的动机作用过程以及有效引导与利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人类的非理性被经济学家Keynes视为是造成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 而情绪是非理性行为的背后推动力之一。那么情绪是否与股票市场波动有关, 甚至预测股市波动?首先, 笔者从心理和神经生理角度出发, 尝试解释决策主体情绪、社会情绪是如何影响个体金融决策的。其次, 笔者将情绪与股市关系研究大致划分为投资者情绪与社会情绪研究。投资者情绪研究主要通过主观调查和客观市场指标构建情绪指标; 而近年来的社会情绪研究, 尤其是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社会情绪研究, 为情绪与股市关系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关于情绪与股市的关系问题远未定论, 情绪影响股市的内在机制也有待未来研究继续深化。而互联网大数据资源和信息技术在情绪与股市关系这一研究领域中, 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8.
高一学生学校压力与教师领导行为模式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廉串德  郑日昌 《心理科学》2003,26(3):549-550
1 前言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开展,学生的心理压力受到很多学者的关注。压力的概念也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变化,现代研究认为,压力实质上是个体对付那些自认为很难应付的情况时,所产生的情绪和身体上的异常反应,是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它是机体的内部状态,是一种强烈的情绪和生理上的唤醒。  相似文献   

9.
能力健康概念认为健康是个体在面对社会、生理和心理挑战时的自我管理和适应能力,判断一个人是否健康,要看他是否具备相应的生理、心理和社会能力以履行他所属的社会共同体赋予他的社会义务,并从中确立和实现自身的价值。这个概念既克服了生物医学健康概念把人等同于一般生物的简单性,也克服了世界卫生组织健康概念的理想化、难以操作化的不足。在老年病、慢性病以及其他不可治愈的疾病占据疾病谱主要位置的今天,能力健康概念启示我国健康服务业需要把帮助患者重建生存和发展能力纳入发展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当代的情绪研究主要分为认知主义和非认知主义(生理主义)两个阵营。认知主义认为,某种形式的认知(如判断或信念)就是情绪本身,或者是情绪的本质性要素。而生理主义认为,情绪是特定的生理活动或行为本身,或对这些活动与行为的感觉;情绪可以独立于甚至先于认知发生。当代理论家普遍认识到詹姆斯是生理主义的理论先驱,而当代认知主义正是在对詹姆斯理论的批评中不断成长。鲜有研究者看到,尽管斯通普夫通常被归于现象学一脉,但他与詹姆斯有着密切交往,而且早就直接回应过詹姆斯,并发展出认知主义情绪理论。斯通普夫认为,情绪是意向性地朝向被判断的事态的被动感觉状态。我们可以在当代认知主义和生理主义的框架内考量斯通普夫与詹姆斯的争论,这将对我们有深刻启发。从方法论上,情绪研究应该重视概念分析与经验研究的反思平衡;从实质上,根据对情绪中的认知和其他成分的关系的不同理解,可以有不同的认知主义和反认知主义,而斯通普夫提供了一种新的框架。  相似文献   

11.
情绪是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心理活动,也是心理学家研究地较多的心理领域。情绪的生理取向探讨了个体生理机制与情绪活动变化的关系;认知取向强调了认知在情绪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行为取向通过研究情绪的外显行为反应以确定情绪。本文从情绪的这三个取向来介绍了其相关的理论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原因调节与反应调节的情绪变化过程   总被引:40,自引:6,他引:34  
采用生理心理实验法研究忽视、抑制、重视、宣泄等方式调节负情绪的情绪变化过程,发现忽视有效减弱了主观感受和表情行为,并引起R-R问期更大的增加;抑制不能减弱主观感受,并引起手指脉搏血容振幅更大的增幅;重视增强了主观感受;宣泄增强了主观感受,并相对地减弱了生理激活水平。研究表明原因调节可以更有效地调整负情绪主观感受,反应调节使负情绪成分变化出现“水压模型”式循环动力特点;情绪调节过程实现着情绪在心理适应中的促进(或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13.
通过3个实验探讨情绪概念加工与情绪面孔知觉是否存在相互影响, 以及加工深度对两者关系的影响。实验1采用情绪面孔启动范式, 探讨较深的情绪概念加工层面对情绪概念与情绪面孔的关系的影响。实验2更改概念任务, 探讨较浅的概念加工层面对两者关系的影响。实验3缩短启动面孔呈现时间, 探讨较浅的面孔知觉层面对两者关系的影响。通过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情绪概念加工与情绪面孔知觉确实存在相互影响; (2)概念加工深度影响两者关系的方向性, 在较深的概念加工层面, 两者的关系是双向的, 在较浅的概念加工层面, 两者的关系是单向的; (3)知觉加工深度也影响两者关系的方向性, 在较深的知觉加工层面, 两者的关系是双向的, 在较浅的知觉加工层面, 没有发现两者的相互影响。本研究为抽象概念的具身表征提供了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14.
一、生理节律的由来及特点生理节律又称生物钟,它是人体内部活动的一种基本特征。人有时体力充沛,精神饱满,思维活跃,而有时则相反。这种有规律性的周期变化,就是生理节律的反应。生理节律是十分复杂的,从五十年前瑞典学者首先发现人体昼夜性节律起,目前,已有上百种之多。我们今天着重论述的是多,日性节律——体力、情绪和智力节律。多日性的体力和情绪节律,是本世纪初德国名医费里斯和维也纳心理学家斯沃博特通过长期的临床观察发现的。他们常常看到一些病人,如头痛、精神倦怠、食饮不良、  相似文献   

15.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情绪模式;情绪是生理激活的一定模式(水平和形式)和认知评估的一定模式(水平和形式)按生物适应原则相互匹配,和按对立统一规律运动的过程的体验。文中深入讨论了情绪的生理激活模式、情绪的评估因素量化模式、认如评估模式与生理激活模式的匹配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通过考察99名中学生反馈后情绪体验、生理变化和完成假词情绪判断任务的情况,探索了反馈与情绪的关系及自我调节在其间的作用.结果表明:1)高自我调节学生在消极反馈后、低自我调节学生在积极反馈后情绪体验显著,反之不显著;2)反馈可诱发显著的情绪生理变化,高自我调节学生呼吸率和心率始终低于低自我调节学生;3)高自我调节学生反馈后假词情绪判断时间短于无反馈情况,而低自我调节学生二者判断时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个体之间实现情绪聚合的过程称为情绪感染。其中通过自动同步模仿他人表情、言语、姿势和行为并实现情绪聚合的无意识倾向称为简单情绪感染。近年来简单情绪感染的发生机制得到了大量行为实验和脑科学研究的支持。然而由于其“无意识”、“同步”、“自动”发生的特点, 以及研究者长久的争论与界定不清, 使得该领域研究面临不少困境。为了厘清这些困境, 在梳理有关研究的基础上, 总结了简单情绪感染的社会影响因素, 分析了简单情绪感染在概念界定、测量方式、依赖线索等方面的问题, 并尝试给出可行性建议。今后研究应当采用更先进的技术手段及范式展开, 并结合新近研究成果对简单情绪感染的机制理论进行更新。  相似文献   

18.
婴幼儿自我调节的概念结构与发展机制至今无统一定论。本文作者在回顾关于婴幼儿自我调节的文献时发现该领域出现过两次不同研究取向的整合:第一次整合是包含气质-行为领域的整合以及纳入生理调节与情绪调节的整合, 第二次整合是行为-气质研究与认知领域研究的整合。本文总结两次研究取向的整合后提出了以生理-情绪-注意调节为基础、认知-气质-行为调节为核心的新的婴幼儿自我调节发展模型, 为该领域的研究方向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本文是用纵向法,对一个儿童(三周岁至四周岁)掌握数概念的过程,进行追踪研究提出的报告。 研究结果表明:三周岁至四周岁儿童有可能、有必要掌握最初的数概念。数概念广度的发展,是有一定程序的;数概念水平的深化,是通过对计数、取物、比较、运算和读写诸环节的训练而实现的,是从计数活动开始的。掌握数概念,不是自发的、生理成熟的表现,是后天训练、学习的结果。认读数字表,在突破难点时,起相当大的作用。掌握数概念就是掌握有关数的知识,是认识过程,其中动作和记忆具有特别突出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人的生存和人的存在具有本质的区别,人的生命的存在包含着人的个性的体现、人的内在能力及本质力量的展现和人的价值的实现。健康是人在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一种存在状态,它不仅仅是一个医学概念,而在更大程度上是一个社会概念,是一个包含着价值因素的整体性概念。健康状态是人的价值实现的基本条件。保障人的健康状态,一是加强健康教育,二是改善人的存在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