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1993年8月16日,《人民日报》用整版篇幅刊登署名文章,题为《国学,在燕园悄然兴起》,以北京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编辑出版的《国学研究》第一卷为基础,报道了北京大学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现状和成果。时隔一天,《人民日报》又在头版“今日说”栏目发表了署名文章《久违了,“国学”》。此后,由于新闻媒体的积极参与,“国学”成了传统文化研究中使用较多的一个概念,似乎有一股“国学热”。近年来对于“国学”开展了一些讨论,提出了一些不同的意见,现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管子》的《心术上、下》、《白心》、《内业》四篇,代表着《管子》的哲学思想。其中对“精”这个概念,有所论述。对此,学者们进行了探讨并提出意见,有的说“精”的实质是“气”,从而形成精气说,因就有人说它是万物的本原。但也有人认为“精”是一种细微之物,由它产生有?..  相似文献   

3.
老叨 《天风》2016,(9):40-41
有人用“星期”,而有人则用“礼拜”,这两个称谓经常被交叉混用。作为度量时间的单位,“星期”和“礼拜”同为指代一周七天的概念。那么,它们之间究竟有何区别?为何教会中有人说“星期”是迷信,而“礼拜”才是真意?让我和大家一同来查考一番吧!“星期”与创造有关既然是“星期”,当然就与星辰有关。《创世记》1章记载:“上帝说:‘天上要有光体,  相似文献   

4.
国学研究、意识形态和百家争鸣——向汤一介先生请教罗卜在关于传统文化的研讨中,汤一介先生的《古今中西之争与中国现代文化的发展》(《江淮论坛》1994年第6期,以下简称《古》文)和《“文化热”与“国学热”》(香港《二十一世纪》创刊五周年论丛,以下简称《文》文)值得一读。这两篇文章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典型的中国现代文化批判大纲,而且对文化批判提出了耐人寻味的忠告。在论及“国学热”的前景时,汤先生忧心忡忡地写道:“从历史的经验和目前某种发展趋势看,也有另一种可能,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离开了学术的轨道…  相似文献   

5.
"国学热"的兴起反映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重温与重构,以及民族文化保护意识的觉醒,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大的价值意义。但是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国学在复兴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要趋利避害,以真正弘扬传统,振兴国学,发挥其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 关于《论语·公冶长》中的“宰予昼寝”一语,历来的注家们多释为“宰予白天睡觉”,但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解释。笔者对二千多年来有关“宰予昼寝”的注释粗粗作了一番梳理,到目前为止,共搜集到八种不同的意见: (一)昼寝说,白天睡觉。历来的注家们多持此说,如三国魏何晏等《论语集解》、南宋朱熹《论语集注》等,一直到王力的《古代汉语》教材,这里就不一一赘举了。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常说:“吃亏是福,”这一句话的反面是“占便宜,”中间便是即不吃亏也不占便宜。为此,有人说,吃亏是福;有人说,什么都能吃,就是不能吃亏;还有人说,是我的拿,不是我的,白给不要。到底谁说的有理,实际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秤。 《道德经》说,“天地所以能长久就是因为它不为自己而活着。”《圣经》也说,“在  相似文献   

8.
“有意见”、“没水平”、“是时候”、“不是地方”等等,这些动宾短语在日常的言语交际里其语义内容人们多不会照字面去理解。这里的“有意见”并不等于“有+意见”,而等于“有+(不赞同的或不满意的)意见”,“不是地方”说的是“不是好地方”或“不是合适的地方”。有人认为这是名词的语义偏移,说这里的名词“意见”、“地方”等在这种特定环境下不再表示一般意义上的“看法或想法”和“空间”,即它们的语义偏移到了指特定的“意见”和“地方”了。(见《名词在特定环境中的语义偏移现象》《中国语文》  相似文献   

9.
拜读了两本颇为畅销的著作:《中国可以说不》,《中国何以说不》,很有些异议,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曰简单模仿。提起“说不”,很容易使人想起几年前的日本。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石原慎太郎为代表的日本政界鹰派人物纷纷著书立说,先后写出了《日本可以说“不“》、《日本还是要说“不”)、《日本坚决说“不”》三本在美国及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的书,向美国及全世界发出“不”、“不”、“不”的警告性呼声。日本要说“不”,是因为日本人觉得战后40多年里,日本一直受制于美国,没有独立的外交,现在日本经济强大了,腰杆硬了,可以不听美国的“训示”了。它体现了日本人要对过去几十年的所忍所受“翻案”的心态。  相似文献   

10.
八十年代“文化热”,九十年代“国学热”。在国学之中,热门的热门是儒学。孔府家酒。孔府地毯。孔府糕点。孔府圣烛。孔府菜谱。三孔啤酒。驱车游曲阜,但闻萧韶袅袅,金声玉振。举目四顾,可见《论语》碑苑,鲁国斗鸡,古代婚俗……好不热闹。如果运气好,眼前还可重现两千多年前“八情舞于庭”的盛况。“儒学热”又在去年金秋达到了高潮。先后在北京和岳阳举行的“国际学术讨论会”,不仅对已故两千五百年的“至圣先师”表示了真诚的忆念,而且瞻望了本世纪末乃至二十一世纪儒学的灿烂前景:原有的社会信仰体系动摇了吗?可以用儒家学说…  相似文献   

11.
一、问题的提出本文的题目,来自郭沫若的一段话。他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说:“我们要跳出了‘国学’的范围,然后才能认清所谓国学的真相。”这段话写于1929年,距现在已半个多世纪了。之所以重新把它提出来,是考虑到这句话不仅击中了那时的国学家们的要害,就是对于我们今天研究国学仍然大有启迪:只有跳出“国学”的范围,才能研究好“国学”。在某些人看来,“我们的国情不同”,值得自豪之点,就在于:世界四大“文明”,于今只剩下华夏文明了。这是因为——在国学家看来——是孔子的思想、古代经典即所谓国粹在起作用的结果;国…  相似文献   

12.
近读贵刊98年第二期《且慢说“不”》一文,对作者“深深体会了书中(指《中国可以说不》、《中国何以说不》二书)表露出的一种狭隘的情绪后”所表露出的戈尔巴乔夫式的博爱宏大胸怀,不免有所忧。  相似文献   

13.
“道情”考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道情”的源起与体制“道情”作为一种道教声腔说唱艺术,起源于何时,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道情”原为“道歌”,相传为东汉张道陵所创,用来宣传因果报应,劝善惩恶等宗教思想,南宋时,开始用渔鼓和简板伴奏,亦称渔鼓;有人认为道家的《步虚词》是“道情的先声”,《步虚词》由道家之徒所吟唱,未几便产生出了正式的“道情”;陈汝衡先生在其《说书史话》中引用《新唐书·礼乐志》“高宗调露二年命乐工作道调”的记载,欲从中寻绎出道情的起源①;郑振铎先生在其《中国俗文学史》中说:“道情之唱,由来甚久。元曲有仙佛科;元人散曲里复多闲适…  相似文献   

14.
<正> 对于《周易》的“易”字,各家解说不一:《易纬·乾凿度》说:“易,一名而含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系辞传》说:“易者象也”;“生生之谓易”,韩注:“阴阳转易,以成化生”;《礼记·祭义》以为“昔者圣人建阴阳天地之情,立以为易”,《疏》谓“立此阴阳以作易”;《说文》引“秘书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所以,《庄子·天下篇》说:“易以道阴阳。”这些解说,都说出了“易”含阴阳转变化生的哲理。至于分歧之处,一是说“易”是“不易也”,即变易之道和贞正的原则是始终不变的。另一是秘书说:“日月为易”。  相似文献   

15.
从现实层面来分析“国学热”现象出现的原因,可归结为国内和国际形势所趋、政治与社会的客观需要.从精神层面来追索“国学”的渊源,则可见文化能够在现代化进程之外,构成一个衡量该进程的评判标准;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民族利益出发抛弃了传统,这个貌似主动的行为实际上有着受强迫的历史背景和一个强有力的理论支撑,该理论即是近代普世价值思潮——社会达尔文主义;新传统思想是在新文化运动的锻打下才日渐发展起来.五四新文化运动应该被完整地看待,国学应该被更广义地看待.  相似文献   

16.
在上海桃浦化工厂礼堂,有位副科长听了《振兴中华报告团》的演讲,连声称赞“讲得好,讲得好”,并把录音带借回家里,说要让孩子们也“受受教育”。在上海石化总厂后台,一个青年敲门进来,对演讲员说:“我溜到剧场是来看热闹的,我被你们的演讲吸引牢了,一直听了一个半钟头。你们讲得真好,讲到我心里去了!”从一九七九年以来,由共青团上海市委宣传部组织的《跟上新长征步伐》、《祖国  相似文献   

17.
“作”是一个很古老的词,在商至西周时代即已广泛使用。在甲骨文、金文里写为“乍”,有建立(如“乍邦”)、兴建(如“乍邑”)、制造(如“乍钟”)等意思。后来加了“人”旁,在先秦典籍里有多种意思和用法,如兴起(《周易·乾卦文言》:“圣人作而万物睹”)、创作(《尚书·益稷》:“帝庸作歌”)、振作(《左传·庄公十年》)等。相传产生于帝尧时代的《击壤歌》,有“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句。根据后句,有人把前句的“作”解释为“起”,也有人解释为劳动、工作;均与兴起义有关。  相似文献   

18.
<正>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港台及海外华人地区出现的新儒家现象,"国学"这个本来已经被人遗忘了几十年的概念又从港台返回到了大陆,而且近十年来被炒得越来越热,形成了所谓"国学热"。但是,何谓国学,国学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国学与外来文化是什么关系,我们为什么要在今天提  相似文献   

19.
“中庸”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最高范畴。他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下引(《论语》只注篇名)就是说,中庸作为一种德道,该是最高的了。孔子在其晚年的自我总结中,也把中庸作为最高境界:“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力(《为政》)“不逾矩”就是“允执其中”;“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孔子的“时中”思想。由此看来,说中庸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最高范畴,当为不谬。  相似文献   

20.
台湾师范大学教授曾仕强先生,在央视《百家讲坛》主讲《胡雪岩的启示》时,曾讲到这样一个细节:有一天,胡雪岩问他的好友王有龄,呼与吸哪个更重要?王有龄回答说,人不吸气就会死去,自然是吸比呼更重要。胡雪岩说:错!应该是呼比吸更重要。他说,你尽管去呼,鼻子自然就会吸。胡雪岩用一个商人的眼光,通过呼与吸的形象比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