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探讨高中生的人际信任、疏离感、公民责任意识三者之间的关系。以《高中生人际信任量表》、《青少年学生疏离感量表》和《公民责任意识问卷》为测试工具,在天津市中学随机抽取316名在校学生为被试,进行调查研究。统计结果表明:高中学生人际信任、疏离感和公民责任意识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对这三个变量进行中介效应分析,结果发现,疏离感分别部分中介了人际信任的三个维度人品信任、能力信任、行为一致性与公民责任意识之间的关系。人际信任的三个维度既可以直接地影响公共责任意识,也可以通过疏离感来间接地影响高中生的公民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2.
采用中学生父亲在位量表、罗森伯格自尊量表、高中生人际信任量表,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量表对390名高中生进行调查,考察了自尊在高中生父亲在位与社会适应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该过程是否受人际信任的调节。结果表明:(1)高中生父亲在位可以显著正向预测社会适应行为。(2)自尊在高中生父亲在位与社会适应行为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3)自尊的中介作用受人际信任的调节,具有高水平人际信任的中学生对社会适应行为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3.
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疏离感的影响: 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徐夫真  张文新  张玲玲 《心理学报》2009,41(12):1165-1174
采用问卷法调查了608名初一至高二城市青少年, 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青少年疏离感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庭功能和同伴接纳的关系。结果发现: (1) 青少年疏离感年龄段差异显著, 高中生的疏离感显著高于初中生; (2) 青少年疏离感的三个维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环境疏离感最高, 其次是社会疏离感, 人际疏离感最低; (3) 家庭功能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青少年疏离感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这一中介作用的实现受到同伴接纳的调节, 即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疏离感的影响是有调节的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4.
以武汉三所高校大一至大四491名全日制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问卷》、《自尊量表》、《网络空间人际信任问卷》和《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对大学生的网络利他行为、网络社会支持、自尊以及网络人际关系情况进行调查,探讨自尊是否在网络社会支持和网络利他行为之间存在中介作用,以及这个过程是否受到网络人际信任的调节。结果显示: (1)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能够显著正向预测网络利他行为;(2)自尊在网络社会支持和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网络人际信任在网络社会支持与自尊之间起调节作用。即在高网络人际信任水平下,网络社会支持能正向影响个体自尊水平;在低网络人际信任水平下,网络社会支持对个体自尊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对成都及重庆两地591名流动儿童和272名城市儿童进行问卷调查,考察流动儿童疏离感的特点及其与应对方式和学校态度的关系。结果发现:(1)流动儿童疏离感各维度显著高于城市儿童;流动初中生的疏离感显著高于流动小学生,且男生的疏离感显著高于女生;(2)流动儿童疏离感的三个维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社会疏离感最高,其次是环境疏离感,人际疏离感最低;(3)流动儿童疏离感对学校喜欢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对学校回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应对方式在流动儿童疏离感对学校态度的影响中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6.
使用青少年学生疏离感量表和总体幸福感量表对31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探对大学生疏离感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结果表明:(1)青少年学生疏离感量表的信、效度较好;(2)男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没有显差异,男大学生环境疏离感高于女大学生;(3)科大学生社会疏离感和人际疏离感显高于理科大学生;(4)主观幸福感与疏离感各维度均呈显负相关;(5)社会疏离感、人际疏离感可以作为有效预防主观幸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采用自我控制问卷、价值取向滑块测验、人际反应指针量表和人际信任量表,对江苏地区的271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检验了大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价值取向、认知共情与人际信任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自我控制、价值取向、认知共情和人际信任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自我控制、价值取向和认知共情均可正向预测人际信任;价值取向和认知共情在自我控制和人际信任间起多重中介作用。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大学生群体中自我控制能力、价值取向、认知共情和人际信任之间的动态关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综合已有研究成果,通过问卷调查法,以《大学生网络疏离感量表》和《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质量调查问卷》为研究工具,选取363名在校大学生作为被试,对大学生网络疏离感及宿舍人际关系两者之间各维度的相关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干预方案,指导大学生合理使用网络,促进宿舍人际和谐。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大学生手机依赖、现实社会支持、网络社会支持及疏离感的关系。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青少年疏离感量表、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量表和青少年社会支持量表对442 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发现:(1)不同手机依赖水平与疏离感差异显著,高手机依赖者的疏离感均显著高于低手机依赖者;(2)手机依赖对疏离感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网络社会支持和现实社会支持对疏离感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3)现实社会支持在手机依赖与疏离感间具有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手机依赖既直接对疏离感产生影响,又通过现实社会支持对疏离感产生影响,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例为17.8%;(4)现实社会支持和网络社会支持在手机依赖与疏离感间均具有调节效应,可以缓冲手机依赖对疏离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该研究采用人际能力问卷(ICQ)、UCLA孤独感量表第二版、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测量456名高中生,以便分析不同人际能力在父母情感温暖与青少年孤独感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父母情感温暖与青少年孤独感呈显著负相关,而与五类人际能力均呈显著正相关,五种人际能力与孤独感均呈显著负相关;五种人际能力在父母情感温暖与孤独感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且不同人际能力的中介效应不同。因此,父母情感温暖不仅可以直接影响青少年孤独感,也可以通过不同人际能力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孤独感。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学生的自立人格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3  
夏凌翔  黄希庭 《心理学报》2006,38(3):382-391
经过5个步骤编制出了人格特质词的《大学生问卷》、《高中生问卷》、《初中生问卷》和《青少年学生问卷》,分别对大学生、高中生和初中生进行调查和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发现:①《大学生问卷》显示的自立人格包括主动性、开放性、人际责任、积极性和独立性五个维度;②《高中生问卷》显示的自立人格包括人际开放与责任性、灵活与独立性、主动性和行为责任四个维度;③《初中生问卷》显示的自立人格包括主动与行为责任、开放性、人际责任、积极性、灵活与独立性五个维度;④《青少年学生问卷》显示的自立人格包括灵活与独立性、责任性、主动性、人际开放四个维度。最后,对自立人格构念的合理性、自立人格中“开放性”与“责任性”维度的特点、青少年学生自立人格结构的一致性程度以及本研究在探索自立人格结构方面的优劣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学业成就和幸福生活等积极心理与行为的有效预测指标,考察社会责任感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有助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与提升。为此,本研究以6所高校852名大学生为被试,考察了公正世界信念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之间的关系,以及人际信任对二者关系的中介作用及其性别差异。结果发现:(1)公正世界信念可以显著正向预测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2)人际信任在公正世界信念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之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但是主要表现在男大学生群体中,而女大学生中未发现该效应。这说明,公正世界信念可以显著预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并且在男大学生中人际信任是二者关系的中介桥梁。  相似文献   

13.
青少年学生疏离感及其发展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张进辅  杨东 《心理科学》2003,26(3):415-418
本研究采用<青少年学生疏离感量表》对重庆市和兰州市的1502名青少年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青少年学生在生活环境疏离感和压迫拘束感上的平均分相对较高;各学生群体在社会疏离感、人际疏离感和总体疏离感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年级和地区的交互作用上,而环境疏离感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性别和片区的交互作用上。各群体疏离感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年级和片区之间;青少年学生的疏离感大体呈现出三个阶段的发展趋势,即是:初中阶段发展比较平稳,没有大的起伏变化;高中和大学阶段都是从低到高,再从高到低的倒“V”字型发展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4.
为考察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以及亲社会行为和攻击行为的中介作用,采用人际信任问卷、亲社会行为问卷、攻击行为问卷、幸福感指数问卷对2256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1)人际信任正向预测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人际信任水平越高,主观幸福感越好;(2)人际信任通过亲社会行为与攻击行为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  相似文献   

15.
青少年学生疏离感的理论构建及量表编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通过文献分析和实证研究 ,构建了疏离感的理论维度 ,并据此编制了青少年学生疏离感的测量量表。对量表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后表明 :疏离感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体系 ,本身包含 2个层次和 9个维度 ,该研究所构建的疏离感理论体系比较合理。疏离感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可以作为青少年学生疏离感研究的测量工具  相似文献   

16.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ertain individual level determinants of interpersonal trust and its impact on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The participants (N=303) were top, middle, and lower level executives from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s sector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interaction frequency, consistency, and competence are significant predictors of interpersonal trust. Interpersonal trust i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and it also partially medi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ividual level factors and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The results imply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rust at the interpersonal level may be used as a strategy to motivate the employees to engage in extra role behaviors to ensure improved individual and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相似文献   

17.
采用大学生人际自立量表、人际信任量表、大五人格简式量表等工具对1345名大学生进行的调查和情境研究显示:控制大五人格后,人际开放仍能预测人际信任倾向,并能通过人际信任倾向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人际信任的认知和行为反应;人际责任仍能直接预测人际信任的认知与行为反应。这提示,在对人际信任的预测方面,人际责任和人际开放具有大五人格所不能解释的独特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人格与人际信任反应的人际信任倾向中介模型。  相似文献   

18.
Drawing from both trust‐building theory and interpersonal trust literature, we investigate how trust between a leader and follower may be leveraged to influence organizational trust. We also explore the mediating mechanisms of this link and test a potential moderator. A cross‐sectional, multifoci design was adopted and participants were 201 employees within a public sector organization. Leader trustworthy behavior was found to predict organizational trust, mediated by trustworthiness perceptions and trust in the leader. Support for the boundary condition was found; namely, when leaders were more seni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ustworthy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al trust was stronger.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leaders can meaningfully influence organizational trust perceptions through the enactment of trustworthy behavior, although the strength of this effect varied as a function of their position.  相似文献   

19.
基于自我决定理论和人与环境互动理论,研究考察了父母行为控制、心理控制与高中生消极社会适应的关系,以及人际自立与校园排斥的中介效应。采用父母控制问卷、青少年人际自立量表、青少年校园排斥问卷、消极社会适应问卷对辽宁省3所中学的1209名高中生进行施测。结果发现:(1)父母行为控制对高中生消极社会适应无明显预测作用,心理控制对消极社会适应具有正向预测作用;(2)人际自立和校园排斥在父母控制与消极社会适应之间发挥中介作用。具体而言,父母行为控制只能通过人际自立的单独作用以及人际自立与校园排斥的序列中介作用预测高中生消极社会适应;父母心理控制既能直接预测消极社会适应,还能分别通过人际自立和校园排斥的单独作用,以及人际自立与校园排斥的序列中介作用预测高中生消极社会适应。研究最终梳理出一条“父母教养→人格发展→人际反馈→适应结果”的理论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20.
采用文化疏离感量表、应对方式问卷、文化智力量表和幸福感问卷对670名汉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调查,分析了文化疏离感、应对方式、文化智力和汉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幸福感之间关系。结果显示:(1)应对方式部分中介了文化疏离感与汉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幸福感间的关系;(2)文化智力调节了文化疏离感通过应对方式影响汉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幸福感这一中介过程的前半路径和直接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