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作者:陈进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版本书是基于民族志深度视角对中国济度宗教团体的概览性的综合性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本书详细介绍了客家长汀的罗祖教、闽东的儒教道坛、香港金兰观新道教、台湾一贯道和南洋的真空教,展示了多种教门组织"类家族主义"的存在特征,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济度宗教的认知。作者对近现代中国东南地区和海外侨乡的民间宗教的研  相似文献   

2.
正陈进国先生的新著《救劫——当代济度宗教的田野研究》,近日由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1)本书是作者深入福建、广东、江西、台港澳及东南亚等地区,进行长期田野调查的反思成果。作者紧扣现当代"济度宗教"的"救劫"母题,"探讨了道(教)门运动勃兴、复兴之所以然、所当然,并紧扣济度宗教与地域崇拜、神启权威、神道设教、位育教育、区域网络等等关系的向度,探讨了济度宗教谱系之连续存在和生长的动力、宗教内卷化困境及其去过密化的可能性"。作者认为,以"应世救劫"为内核的精神基因和神学  相似文献   

3.
正宗教人类学人类学的宗教研究传统向来强调从发生学、结构功能、象征符号等"非信仰传统"切入思考,属于一种对宗教表象的外部性观察。是否有可能走向一种内部性理解的路径,去思考信仰者自身的文化习得机制或信仰的内在动力呢?这种研究进路尝试接近、走进信仰者的身心实践过程,寻求超越之路,以此理解人类的宗教行为、宗教体验、宗教动力等。从本土概念"修"入手的修行人类学,是我们正在开启的研究向度!邮发代号:2-2994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图从以下四个方面揭示中国文化中宗教宽容精神可能性之条件:(1)作为创造性范畴的"道"之"含混性"(ambiguity)与"居间性"(inter-ness)特征;(2)与"道"密不可分的"心"之"无偏"、"无执"遍润万物的"大公"特征以及由此"道"与此"心"所衍生的阴阳互补、和而不同与忠恕之道这一三位一体的感通思维;(3)遍在四海的圣人观;(4)圣经系统之开放性,这四个结构性因素为三教乃至五教之间的宽容与会通精神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5.
《法音》2015,(12)
<正>蒙藏佛教对修行有成就、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而转世的人称为"朱毕古"(藏语)或"呼毕勒罕"(蒙语)等,意为"转世者"、"化身"。汉语中将其称为"活佛"或"法王",本身并不确切,这类称谓之流行,或许与明清帝王给予当时西藏地方掌政者各种类似封号以及明清小说之误译、滥用有关。活佛转世制度是藏传佛教有别于南传佛教、汉传佛教和其他宗教的最为独特的方面之一,是以愿力转世说为根据,为解决宗教首领继承问题而产生的、与西藏当时政教合一体制和社会文化相适应的宗教制  相似文献   

6.
正2016年9月24-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南京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人类学研究所、金坛乾元观茅山书院,在江苏省茅山乾元观联合举办了第二届宗教人类学工作坊。"修行人类学"这一话题,源于陈进国、黄剑波、杨德睿于2013年在"第三届宗教人类学论坛"期间所做的交流探讨。随后三年内,三位学者多次以"修行"为主题举办研讨会,邀请国内外的学者群共同探讨对"修行"进行学理化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存神过化"一词在先秦文献中仅见于《孟子》和《荀子》,汉唐把孟荀"存神"之神多解为外在人格型的神明,而宋儒多解为抽象化了的神妙不测。汉唐时期,"存神"说成为道家修身的重要工夫,这种神多是心神义,宋元明清时期这种存神工夫论在道家养生修行理论中依然流行,这种"存神"说更多是来自《庄子》中丰富的养神、形神说,与《易传》、《孟子》、《荀子》似无直接关联。北宋张载《正蒙》继承发展了《易传》的神化理论,创造性地借题发挥了孟子的"存神过化"说,明末清初的王夫之在《张子正蒙注》中又进一步彰显了丰富了张载的"存神过化"思想,把"存神"诠释为儒家的最高工夫和生命究竟之所在,这种"存神"工夫所存之神既是内在的又是外在的。  相似文献   

8.
正当前,我国各宗教的重要任务就是积极推进中国化进程,自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我国各宗教,使之更好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我认为,中国基督教应结合自身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探索:一、神学研究上坚持处境化思考耶稣曾对门徒说过:"该撒的当归该撒,神的物当归神。"(可12∶17)使徒保罗也教导罗马教会的信徒:"在上有权柄的,人人当顺服他。因为没有权柄不是出于神的。  相似文献   

9.
江峰 《宗教学研究》2007,(2):216-220
本文认为,自我控制、清修情感,是具有中国特点的宗教情感修行模式。文章从山水之乐、修身养性、人文艺术、体道孝亲、科仪戒律等不同角度探讨了中国宗教情感修行的几个主要特点,力图深化对中国宗教情感修持模式的认识和理解,并揭示出其所具有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0.
<正>道风是什么?对于道门有着怎样的意义?而身为玄门弟子的我们又该如何践行道风的真意?这些是我在中国道教学院的这次"道风月"活动中一直不断思考的问题,相信这也将成为我们所有玄门弟子在未来的教门生活中永不止息的课题。道风是我们玄门弟子的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言行举止、教门气质,也是区别道俗的具体  相似文献   

11.
海德格尔用Ereignis取代"存在",意在摆脱存在的"有化",使存在归其本源并与价值的虚无剥离开来。Ereignis的本质不是存在的虚无,而是"无"之"在"即"无化"。"人"作为"有死者"对Ereignis的领会,本质上是对界限及有限性的领会,"无"乃是"剩余",Ereignis也见证了人之"无"。透过"话语"(Sprache)而通向"语言"(Sage)即真理,必诉诸于"最后之神",但"最后之神"到底反映了西方话语的有限性。  相似文献   

12.
在2016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和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坚持我国宗教的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从轩辕黄帝崆峒山问道广成子"修仙治国",到春秋战国时期老子、庄子临世"立道",再到两汉时期道文化大兴,东汉末年天师张道陵"立教",再经过历代如寇谦之、陆修静、陶弘景等高道祖师的改革创新,并与儒家、佛教等文化相互交融借鉴,不断吸取各个时代先进的文化思想.  相似文献   

13.
禳解仪轨"垛"(gto)是苯教重要的仪轨传承,迭部地区的民俗节日"垛"是此宗教仪轨民俗化、节日化的表现形式,具有丰富的象征意涵和现实功能。本文采用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法,记述了迭部地区垛节的详细过程,并尝试对其宗教文化内涵进行分析与讨论。  相似文献   

14.
张载《正蒙》"象"概念介于实然的"器"与抽象的"道"之间,在文本中呈现出四个不同层次的含义。包括气化中的有形之象、无形之象、太虚之象和神之"象",后三者在《正蒙》的哲学体系中都可以视作广义的"形而上",而其区别在于:气化中的有形之象,可以用耳目感官见闻;"健顺动止、寂然、湛然"等无形之象须在一个整体情境中,以灵明体认觉察;太虚之象必须借助理性推溯或者哲性思维才能显现;而神之"象"则只能以间接的方式,在"存"的工夫中予以呈现。张载使用"幽明之际"的比喻,界定出"象"在认识和德性工夫中的意义,以"存象"为起点,"通乎昼夜之道",勾勒出一个从"见象""大心"到"存神知化"的德性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5.
道教生态哲学的基础围绕着道教的最高理念"道"及最基本范畴"物"生"神"而展开."道"作为道教信仰的终极理念,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它与其它宗教或思想体系中的最高理念,如上帝、安那、梵(印度教吠檀多派)、绝对精神、自由意志等等范畴一样处于核心的地位,虽然这些范畴在解释一切精神和存在现象的作用上不尽相同.在道教哲学中,"道"是无所不覆、自生自化、永恒存在、派生万物的形而上的宇宙本体,是贯穿于整个自然界、人世间和神仙世界之中的最高理念.除了作为最高理念的"道"外,"物"生"和"神"也是道教生态哲学的最基本范畴."物"是对物质、万物、实物、器物、财物等具体事物的抽象,主要指有形的、变化的、局部的、杂多的现象存在."生"是对生命、身体、人生、生物、生物圈、生态环境的抽象,也包括事物的有机活动和转化的功能,如事物的生成、生长和生化."神"是对精神、神仙、神明的抽象,它是对"物"和"生"的提升、超越.道教将"道"贯穿于"物"生"神"三界,具体演化为自然界(物)、人世间(生)和神仙界(神),或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和神仙世界."物"生"神"的相互关系及其与"道"的关系构成了道教生态哲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正>陈进国的《救劫:当代济度宗教的田野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年)终于面世了,该书是他多年亲身调研、潜心研究中国大陆、港澳台和东南亚等地华人民间宗教的结晶,称得上"十年磨一剑"。基于我们对宗教学理论不同学科间内在同属一脉、理应交流互鉴的关切和体认,本文拟从"济度宗教"的提出及其意义,结合个案的理论关切及其方法论创新,对中国宗教学学科建设的意义等主题对该书进行述评,以期引起学界对该书之重要学术价值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养正,主要是指培养端正的心性、行为与人格。中国文化是一种注重"养正"的文化,"正道"是其核心范畴与根本价值追求。儒家强调"诚意、正心"等八条目,释家强调"正见、正念"等八正道,道家强调"心斋、坐忘"与"修真"(真即"正"道,与旁门左道、歪门邪道不同),中医理论强调扶正祛邪、"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武学理论强调"中正安舒",等等。传统文化倡导国人恪守正道、弘扬正气、捍卫正义,通过正身、正心、正行等人格修养路径养浩然正气,做正派之人。  相似文献   

18.
在章学诚的语境中,"道"既不是经验性的"路",也不是先验性的"理",而是隐藏在时间背后成就一切有形之物的创造性的力量。章学诚把"道"与"道之故"(器)和朱子所言"所以然"与"所当然"对应起来。但是,他并不把"道"看成是先在于"器"的规则或范型,而是看成内在于"器"并使得"器"的世界得以生生不息的动力或源泉。道,这种隐藏在历史深处的无形无名的根本性的力量通过"象"向我们昭示它的存在。  相似文献   

19.
《天风》2015,(10)
<正>(十五)道生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道生一"的"道"与"一",是一对统一的矛盾。就其超形象、超感觉而言,是"无",是"常道"的上帝。就其可名状、可感知而言,是"有",是"道",是"一"。"无",不等于虚无、空无。似无而有,此之为"道生一"。约翰称之为"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故,"道"是超形象、超感觉的神,"一"是可名状、可感知的那位神。对人类而言,不可名状、不  相似文献   

20.
陈驯 《中国宗教》2012,(8):33-35
当社会学、生态学、人类学等学科被有效地利用和吸收进神学时,基督教就会对社会产生实质的正面影响力。从字根上来说,"神学"(theologia)即"神"(theos)加上"学"(logos),即theo-logos,意为"言说上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