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人的一生,应该像一杯清茶,一点一点地浸泡,慢慢地品尝,细细地回味,在氤氲的茶香中慢慢体会清香的悠远至味。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让心灵安静下来,做到处变不惊,从容淡定,物我两忘的。面对尘世里种种的诱惑,有多少人放弃了操守与品格,把自己送到了悬崖边上?其实,很多时候,你需要的,不是万千财富,而是  相似文献   

2.
德性与善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根本上说,德性不仅是完成人们的内在利益所必需的品格,同时也是有益于整体生活的善的品格。德性作为一种品格,它在成就人的至善行为中能稳定和促进人的向善能力。  相似文献   

3.
“随时随地传信息”的摩托罗拉寻呼机似乎是在一夜之间跑步进入中国消费者的视野。大多数中国人还是第一次听到摩托罗拉这个名字。人们在对其产品叹为观止的同时,尚无暇去顾及这家早已称霸世界无线电通讯领域的跨国公司的来龙去脉,几乎还没有多少中国人能说出保罗·高尔文这个创造了摩托罗拉奇迹的天才和实干家的名字。然而正是这个高尔文,他的智慧和品格概括了摩托罗拉成功的全部奥妙。从在一个美国小镇上靠卖冰淇淋糊口的穷小子,到创办风靡全球的摩托罗拉品  相似文献   

4.
从历史的视角来看,公民性是公共性与个体性的张力性存在。现代公民是公共性与个体性的双重统一,这种双重性也体现在公民品格上。公民品格是公民性在公民个体身上的体现,包括个体性品格和公共性品格。公民品格不是先验的,而是在公共生活中形成的,公共生活塑造了公民品格;公共生活是公民的生活,公民品格促进了公共生活的自觉建构。公共生活是公民品格生长的温床,因此,培育公民品格,必须建构公共生活。公民品格教育是基于公共生活,通过公共生活,为了公共生活的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公共人"。  相似文献   

5.
盛文沁 《学海》2014,(1):177-184
"品格"是19世纪英国自由主义思想的重要概念,是对当时英国社会转型的回应:在经济上,做一个品格良好的人就是拥有道德信用;在道德上,品格观念反映了善恶斗争,自由主义者担心商业会使人堕落。在政治上,则反映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对土地贵族阶层之挥霍放纵的愤恨。他们在一种"品格"观念相互斗争的伪装下提出政治挑战。而提升工人阶级的素养,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品格则是为了避免民主的暴政。约翰·密尔在诸多著作中深刻探讨了品格的形成、扭曲、重塑及其条件,将品格培养作为个人自由、政治发展、道德进步的目标。然而,这种品格理想源于自由主义者将资本主义市场在内的一切社会经济生活理想化,从而乐观地认为,个人自由所体现的人类能动性可以最大程度地发展。其观念内容建立在早期资本主义企业家、商人、店主和工匠的社会经验基础之上,但却日益与19世纪后期的现实不符。  相似文献   

6.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也是我国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他作为教育家和思想家,形成并建立了一套自己的理论思想体系,对我国古代的儒家思想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对于培养人的品格而提出的音乐教育思想,成为我国古代重要的理论性依据.本文通过对孔子的乐教与礼教、乐教与诗教等方面的论述,阐述了其音乐思想对人的品格形成的重要性,对我国现阶段的音乐教育也具有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7.
品格及品格教育的探讨呈现出极为广阔的视角,这些视角的合理性是值得我们认真对待的,我们应当从这些视角中找到并确立品格及品格教育统一的基础,并以此来促进品格及品格教育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行为的重要性问题行为,是儿童和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利于优良品格形成和个性健康发展的行为.它是发展中的现象,常见于中小学生.问题行为同“问题儿童”、“差生”等概念是不同的.后者只是少数人或个别人,而问题行为则是教育上的普遍范畴,“研究问题行为,寻求解决的途径和方法,实际上是通过教育,促进良好品格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9.
杨联涛 《天风》2003,(5):18-18
上帝特别赐福给人,使人可以用丰富的语言来表达自己不同的想法。每天,我们都要说许多的话,但是,我们是否仔细想过:在这些话中,有多少是非说不可的?有多少是可说可不说的?又有多少完全是不必说的?在我们说的这些话当中,有多少是使人得到造就?又有多少使人因此而跌倒?  相似文献   

10.
每个人要想在人生旅途中"潇洒走一回",具有"上德若谷"的品德是不可或缺的条件.要求在待人接物上,应具有宽宏、宽容、忠厚、大度的品格,切忌待人接物尖酸、刻薄,心胸狭隘.宽容美德,是构建潇洒人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心理是存在某种程度的女性偏向的,表现出一种以阴为主的品格.中国美学的产生,无疑也是以中国的自然环境为前提和基础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需要这么多设计师吗?这么多人毕业后多少人能找到合适的工作,三五年后还有多少人停留在本专业里,又有多少人会成为设计精英?这些问题高校一直在回避,另一方面艺术类招生每年都有几十万人,这种爆炸式的培养模式,对社会的发展到底是推进还是倒退呢?  相似文献   

13.
李晓蕾 《美与时代》2007,(1):121-123
孔子与柏拉图分别作为中西两大文化传统的源头,在完善和培养人的品格与修养方面都注意到了审美教育所起的巨大作用.二人的审美教育思想有着诸多的相同之处.但由于各自的理论倾向不同,当然也存在着不少的差异.本文就是对孔子和柏拉图二人的审美教育思想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以把握中西文化传统在源头上的相近与别异.  相似文献   

14.
品格是美德伦理学与情境主义争论的焦点。美德伦理学作为一种规范伦理学,尤其关注品格在行动者和德行中的重要性,但情境主义通过心理学道德实验的发现,证明并非品格而是情境决定和改变着人的道德行为。针对这一挑战,美德伦理学从美德罕见论、美德阶段论和美德统一论来予以回应。美德与情境之争提醒我们,在当代道德教育中,既不能否认品格教育的重要性,也不能无视情境对道德行为的影响,应把美德培育和情景体验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5.
正作者从基督教福音派牧师转变为坚定的无神论者,被认为比很多基督徒和无神论者能更好地理解《圣经》。上帝的形象是怎样的?仁慈,公正,宽容?本书通过圣经《旧约》和《新约》的文本考察,却详细论证了:他妒忌(jealous)、不公正(urimjust)、残忍(malevolent)……并没有多少令人羡慕的品格。在英美,一些人信仰基督教多年却并未读过圣经,读过此书,认为:基督徒应该自己阅读圣经,更应该阅读此书,  相似文献   

16.
自我认同品格是吉登斯用来指称现代性社会主体应该具有的保障人的本体性安全的基本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应对并化解断裂、风险等晚期现代性社会造成的对人的安全威胁。由于人的本体安全所植根的自我认同机制,正在由过去更多地指向外部的传统转向了指向自我内部,因此,认识自我认同品格的一般性生成结构、这种结构与自我互构的社会情境之间的关系以及体现主体社会充分性的身份媒介,共同构成了自我认同品格塑造的主要内容,而自我认同的能力或要素更是建构自我认同品格独特性的关键。自我认同品格蕴含了自我与外部世界联系的社会实践或实践能力,架起了本体安全与自我实现的桥梁,是自我认同实现机制的能力要素和特殊性的缘由。  相似文献   

17.
儒家人文教化的一项核心内容,就是培养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君子品格,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中国人对自然事物的审美观照.在崇尚德性的儒者看来,自然山水及客观外物可视为人之品性的象征,于是就有了"君子比德"的说法,即用外物的自然属性来比拟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18.
理想人格可以视为价值理想的具体体现,它以综合的形态展示了人的价值取向、内在德性、精神品格.儒家从先秦开始已考察人格理想的问题.人应当走向何种存在形态?完美的人格具有何种内涵?这一类问题都为儒家人格学说所关注.尽管随着社会的演进,对人格的理解需要进行历史的转换,但儒家人格学说中的一些思考在今天依然有其意义.  相似文献   

19.
谁能成功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奋斗、创业、成功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多少人在努力奋斗,多少人在渴望成功。那么,谁能成功?下列十种人最容易登上成功的峰巅。  相似文献   

20.
正一次,乾隆问刘墉:"京师九门,每天出多少人,进多少人?"刘墉回答:"两人。"乾隆觉得诧异,刘墉解释道:"万岁,我说的不是两个人,而是两种人,男人和女人。"乾隆又问:"那我大清国一年生多少人,死多少人?"刘墉说生一人,死十二人,接着告诉乾隆他是按属相说的。譬如今年是马年,出生的人无论数量多寡都属马;而不管多少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