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航 《中国宗教》2017,(1):80-81
华严寺还将道风建设和寺院建设同步进行,本着重视修行、重视弘法的原则,在新时期坚守和传递着华严祖庭的信仰传统。中国宗派佛教华严宗祖庭华严寺,位于西安市南十五公里的少陵原的半坡上。华严宗,又称贤首宗。一得名于宗经《华严经》,一得名于其三祖贤首大师。《华严经》作为佛教的主要经典之一,历来享有“经中之王”“王中之王”的盛誉,并于唐代促成了中国佛教大宗派之一——华严宗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华严寺位于大同市城区大西街中段南侧,殿宇巍峨,气势雄浑,是我国现存规模较大且保存比较完整的辽、金寺院建筑。辽代佛教华严宗盛行。华严宗是一个专门宣扬《华严经》的佛教宗派,为七世纪末唐武周时期高僧法藏创立,法藏号“贤首国师”,故该宗又称“贤首宗”,是中国佛教七大宗派之一。辽道宗耶律洪基曾  相似文献   

3.
华严宗是唐代高僧法藏实际创立的中国佛教宗派,因宗奉《华严经》而得名。因为法藏有“贤首大师”之称,故华严宗又被称为“贤首宗”。还因此宗以“法界缘起”为旨趣,亦称“法界宗”。一、创立与初传《华严经》的全称是《大方广佛华严经》,被誉为“经中之王”。《华严经》于东晋时初传中土,由东晋佛驮跋陀罗(359-429)首次翻译成中文,共三万六千偈,五十卷。后来改定为六十卷,这就是所谓的“六十华严”,亦称“晋经”或“旧经”。《华严经》译成中文之后,对《华严经》的研究也陆续  相似文献   

4.
隆醒 《中国宗教》2024,(3):52-53
<正>浩如烟海的佛法经典中,《大方广佛华严经》以其圆融思想阐释了对这个世界的独特认知,被誉为“经中之王”。《华严经》传至中国之后,中国佛教的祖师们深挖其意,开创了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华严宗。《华严经》的不同版本经过翻译之后,形成了中国化的义理体系,也就是后来所见到的华严圆融义学。华严宗祖师发挥《华严经》的思想,在华严宗成立之后,华严圆融思想不断在佛教中国化历程中与中国本土各类思潮相互融合,彼此激发,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5.
《法音》2017,(2)
<正>什么是祖庭?祖庭常常是和佛教宗派的传法世系相联系的,一个佛教宗派在其发展过程中,居于"祖"位的寺院,就是祖庭。有的宗派的祖庭不是一,而是多,构成一个"列祖"之庭的祖庭系统。具体而言,某一宗派所宗主要经典的译出寺院,实际上具有祖庭的地位(如六十《华严》译出地道场寺,可视为华严宗的一个祖庭);某宗派从初创奠基到实际创立之间的发展过程中,诸祖师  相似文献   

6.
华严宗在中国有着1300多年的发展历史,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华严思想不仅作为佛教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代代相传,而且一些还被其他宗派吸收融合;华严宗的圆融思想也深受广大信徒的喜爱,并成为修行目标。华严宗是中国佛教宗派中有着悠久历史的一个重要派别,其创宗依据的经典《华严经》,素有经中之王之称,自古即有不读华严,不知佛教之富贵  相似文献   

7.
华严宗与五台山文殊信仰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殊菩萨在《华严经》中的地位非常重要,他不仅是第二会普光明殿会的会主,是第九会逝多林给孤独园会中指导善财童子广参大善知识的导师,而且还是在清凉山讲经说法和领众修行的住持,《华严经》为五台山的文殊信仰提供了极其权威的经典依据。华严宗是以《华严经》为宗经成立起来的中国佛教宗派,该宗祖师特别强调《华严经》所说清凉山就是山西五台山,而且还将五台山打造成了华严宗弘宗演教、讲经说法的基地。文殊信仰是包括华严宗在内的中国佛教内部一种非常普遍的信仰形态,但由于华严宗与文殊信仰既有共同的经典依据——《华严经》,又有共同的核心区域——五台山,因此华严宗的文殊信仰较之中国佛教其他宗派具有更为丰富和更加深刻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8.
晚明时期的佛教复兴,在整个中国佛教发展史上举足轻重。笔者在搜集相关史料之时,找到清代苏州永定寺弘方法师所撰《贤首宗乘》一书。该书记载了中土华严宗自杜顺法师以下共计二十九世之法脉传承,且明末以后以南方雪浪洪恩一系为主的传承。明末清初华严宗南方雪浪一系的传承以及弘教事迹得以明了。本文从作者、成书过程、结构内容及其学术价值等方面,对《贤首宗乘》作了初步研究,以期推动明清华严宗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五台山是《华严经》中所说的文殊道场。从北魏起五台山就成为研习《华严经》的重镇。华严学因五台山而获得更广泛地流传,五台山也因华严学的兴盛而驰名中外。唐代时,著名华严学者李通玄与华严四祖澄观先后于五台山大华严寺宣讲华严,著书立说,使华严学成为五台山佛教的显学,并形成一支庞大的华严队伍,五台山华严宗得到迅速发展。之后历代高僧至此弘扬华严,现今五台山还有寿冶、梦参、妙江、通愿及其弟子如瑞等著名高僧弘传华严宗。  相似文献   

10.
普正 《法音》2002,(5):29-34
海印寺在新罗时期是华严宗十大道场之一,现为曹溪宗五大丛林、三大寺、三十一座禅教大本山之一。因寺内保存有高丽大藏经版,即所谓的“八万大藏经”,因而被尊为法宝宗刹。寺内目前有五百多位僧人,是拥有禅院、律院、讲院的海东名刹,并被联合国指定为世界文化遗产。一、海印寺的名称和创建缘起海印寺位于韩国庆尚南道陕川郡伽耶山,亦名牛头山,是新罗时期高僧义湘大师的弟子顺应和理贞二位法师,为弘扬华严宗而于公元802年创建的道场。华严宗的根本经典是《华严经》。在《华严经》“贤首菩萨品”中有“海印三昧”之名。海印三昧又叫…  相似文献   

11.
华严寺     
<正>华严寺位于大同城区西南隅,是市内最著名的梵刹。因依据佛教《华严经》而修建,故名华严寺。据《辽史》记载:辽道宗巡视西京(大同),遂建"华严寺,奉安诸帝石像、铜像"。由此可知,华严寺不是一般的佛教寺院,是辽代的皇  相似文献   

12.
中国佛教宗派华严宗思想在唐代就由新罗入华求法僧义湘、胜诠等人传到朝鲜半岛。伴随着《华严经探玄记》和《华严一乘教分记》等著作的传入,华严宗三祖、实际开创者法藏的思想也传入了新罗,并经义湘及其弟子们的努力,他的著作和思想在新罗传播开来,尤其是他思想的核心概念也是华严宗的核心概念——法界。从义湘三传弟子之后的华严宗僧人所遗留的只言片语中可以发现,法藏对"法界"总、别、同、异、成、坏等六相、"尽与不尽"问题的讨论被较多引用。而法藏有关"法界"的定义、法藏的五法界说与元晓四法界说的同异等则受到新罗皇龙寺僧人表员的重视。这可能也反映了新罗不同的华严宗僧人当时所面对、要解决的问题不同。  相似文献   

13.
在冯友兰的中国哲学视域中,中国佛教哲学特色鲜明,义理深刻。在梳理中国佛教"格义""教门""宗门"三个发展阶段的基础上,他重点分析了印度佛教与中国佛教在哲学思想上的根本差异。在他看来,印度主流佛教及其传入中国后衍化而成的三论宗、唯识宗乃至神秀禅宗,其哲学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而具有鲜明中国化特征且为中国佛教发展主流的佛教宗派——天台宗、华严宗、慧能禅宗等,其哲学思想则属于"客观唯心主义"。中国化佛教宗派的哲学思想之核心,几乎都奠基于《大乘起信论》之"众生心"即"宇宙的心"概念及其思辨结构。这一"宇宙的心"的哲学思想及其展开对后来宋代理学的兴起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正"不读《华严经》,不知佛富贵"[1],这是华严四祖澄观对《华严经》做出的高度评价。《华严经》历来被称作"经中之海"、"经中之王"。华严大本有三种,即晋译《六十华严》,唐译《八十华严》和《四十华严》。除三种华严集成本外各支品经也极多,最早可推至东汉的《兜沙经》,"仅翻译一事,即绵延了约八百年。因此,不论哪个学派和宗派,不涉及《华严》者几乎没有"[2]。《华严经》对中国的哲学、文学、心理学、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苏海 《佛教文化》2009,(1):94-105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两汉之际传入我国.东晋、后赵时期传入五台山。魏齐时期,五台山就成了北朝研习《华严经》的圣地。到唐代中叶,五台山佛教发展到鼎盛时期。《金石粹编》卷113《大唐闰州句容县大泉寺新三门记》载:“天下学佛道者,多宗旨于五台”,“而往解脱者,去来回复,如在步武”,怫教的各个宗派,如唯识宗、华严宗、律宗、净土宗、密宗、天台宗、  相似文献   

16.
谭睿 《法音》2023,(9):13-17
辽代佛教深受唐代佛教影响,总体上沿袭唐制,辽代佛教义学也在继承唐代佛学传统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发展。辽代佛教发展繁盛、宗派众多,华严学是辽代佛学中的显学。活跃于辽道宗时期的上京开龙寺圆通悟理大师鲜演是辽代华严宗的代表人物,撰有《华严经玄谈决择记》六卷。他一方面继承了唐代华严宗祖师的义理学说,特别是澄观的学说,弘扬华严思想;另一方面又在前代诸师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自己的主张,提出了许多义学创见。  相似文献   

17.
一华严宗以闡揚《华严經》而得名。《华严經》譯于东晋义熙年中(約五世纪初年),当时由佛陀跋陀罗譯出60卷本。早在80卷本之前东汉末年三国以来已先后譯出过《华严经》的有关部分佛教經典。60卷本譯出后,曾有許多僧人講述傳播《华严經》,但沒有华严宗。《华严經》是后期印度佛教中“有宗”这一派的重要經典之一。佛教各种大部头的經典都是先有短篇的宗教故事或长詩(偈頌),經过佛教徒多年的講授和补充最后才編成为一部大書的?痘辖洝肪褪且徊孔芗啤T凇痘暇分熬陀性S多短篇,或卷数较少的零星譯本。  相似文献   

18.
《法音》2016,(12)
正律宗是中国佛教的主要宗派之一,对中国佛教的发展及丛林修学规范都有着深刻而持久的影响。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之中,有的祖庭能够保持其影响力和地位而长期不衰,有的祖庭在经历过低落暗淡之后能够出现"中兴",有的祖庭可能会演变成其他宗派的重要寺院,也有的祖庭因为多种原因而消失了。但是,它们在律宗形成和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9.
正一、五台山得天独厚的佛教文化价值五台山是唯一汉藏佛教并存的佛教圣地和大乘佛教华严宗的发源地,2009年以文化景观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其文化价值得天独厚。代表佛教最高智慧的明证。五台山佛教是中国佛教起落兴衰的典型代表,包含了所有中国佛教宗派,代表智慧的文殊思想是五台山佛教文化的核心,五个台顶供奉的五方文殊——聪明文殊、智慧文殊、狮子文殊、孺童文殊和无垢文殊,就是佛教最高智慧的明证。真正名副其实的华严圣境。《华严经》是大乘佛教经典,南朝刘宋永初二年(421)译出后就传入北魏,也是五台山佛教的开山圣典。唐代清  相似文献   

20.
李通玄的华严思想一直被视为华严宗的旁支,对其思想的研究大都集中于以易解华严的思想、格义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及其判教思想、华严经的结构论等方面。通过阅读其论著《新华严经论》可以发现,李通玄的"观心配法"思想是其华严思想体系中很重要的一点,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与挖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