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人有智愚之分,智愚又有藏在心里和露在脸上之分。有的人看着聪明,实际上也聪明,像孔明先生,长身玉立,气宇轩昂,有经天纬地之才,这叫“大智若智”。有的人看着像个傻子,实际上还就是个傻子,  相似文献   

2.
文章与含蓄     
有的文章,我们读了一遍,意思全部明白,不想再读;有的文章,我们却想一读再读,百读不厌,好象吃橄榄一样,越嚼越有味道。原因是前者太直太露,没有给读者留下回味的余地;后者则讲究含蓄,也就是将十分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深含在字里行间,让读者去思索、体味和领悟,给他们以更多的“再创造”的机会。我国古代文论中,有许多称赞含蓄这种表现手法的论述。刘勰曾说:“文之英蕤,有秀有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又说:“隐之为体,义主言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譬爻象之变互体,川渎之韫珠玉  相似文献   

3.
蒲松龄《聊斋志异》一书中有一篇题日《画皮》的笔记小说。说:“太原王生,早行,遇一女郎乃二八姝丽,心相爱乐。”遂携妇藏于密室,被迷惑得神魂颠倒,一道士说他妖气缠身,他毫不相信,待到“蹑迹而窗窥之,见一狞鬼,面翠色,齿巉巉如锯,铺人皮于榻上,执采笔而绘之,已而掷笔,举皮如振衣状,遂化为女子”。王生方才惊骇,然而悔之已晚,那颗活跳跳的心终被这个披着画皮的“美女”吃掉了!  相似文献   

4.
耿晶 《法音》2023,(2):69-75
<正>紫柏真可(1543-1603)一生很少专事著述,除《长松茹退》与书信之外,余者皆为门人记录,在其身后汇集为“全集”与“别集”入藏。[1]这种成书形式难免会有散佚。憨山德清曾说,紫柏大师接众多作随机之谈,“称性冲口,曾无刻意为文也,一唾便休,弟子辈笔而藏之者什一”[2]。限于当时条件,幸获“笔而藏之”的这一部分文字,也有相当比例未能收录。  相似文献   

5.
德育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始终认为,人“无德不贵”,换言之,人之所以可贵则在于“德”。有德,不仅能使“天下亲之”,而且又可以“化育万物”.他说:圣人之为人所仰慕就因为他“有天德、有地德、有人德”(《礼记·四代》),能够“以德服人”.所以他提出,政治家要“为政以德”(《论语·为政》.以下引语,凡出此书者只注篇名),教育家要“道(导)之以德”,各行各业的人都要“树德”(《韩非子·外储》).这又是因为人对人所称道的不是“力”而是“德”,所谓“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宪问》).所以说,道德教育不论在学校或在社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那末,如何才能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呢?在这方面,孔子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撮其要者有二:(一)道德意志的训练。对于这种品质的培  相似文献   

6.
作文要运用同一律,这表现在各个方面。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在《闲情偶寄·立主脑》中说;“古人作文一篇,定有一篇之主脑。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立意是文章的主脑。因此,王夫之也指出: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李杜所以称大冢者,无意之诗,十不得一、二也。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夕堂永日绪论内编》) 李渔与王夫之都强调了作文一定要确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心理健康的人?对此,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有的说,“没有症状就是心理健康”;有的说,“良好的习惯多于不良的习惯就是心理健康”;也有的人说,“个人的行为能为社会所接受就是心理健康”;还有人说,“心境快乐就是心理健康”。存在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集心理健康理论之大成,提出心理学应着力研究最健康人的培养。他提出了近20条  相似文献   

8.
在文章中,“中心思想”亦称“主题”,是个充满活力的重要概念,传统的文章理论中谓之“意”或“主脑”。《东坡文谈录》说:“天下之事散在经传子史中,不可徒得,必得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所谓一物者,意是也。不得意不可以取物,不得意不可以用事,此作文之要也。”  相似文献   

9.
藏,就是隐藏、躲藏,藏在心中,藏在草野,藏在闹市;藏龙卧虎,藏的是才俊;韬光养晦,藏的是锋芒。所谓“大道无形,大音希声”,善藏者智。露,就是显露、暴露,抛头露面,藏头露尾,露出马脚;崭露头角,露的是才艺;锋芒毕露,露的是锐气。所谓“发扬蹈厉”,意气风发,善露者明。  相似文献   

10.
王夫之为学,通贯六经,尤擅长发挥经中义理.借经阐发己义,是他独特的经学诠释模式.其理势观则是这一思想模式的范例.一王夫之论理势首先重视对理势的界定.他论“理”,指出:“理者,固有也.”(《春秋家说》上卷)“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张子正蒙注》)卷五)“万物皆有固然之用,万事皆有当然之则,所谓理也.乃此理也,唯人之所可必知,所可必行,非人之所不能知、不能行,而别有理也.”(《四书训义》卷八》)“理本非一成可执之物,不可得而见,气之条绪节文,乃理之可见者也.”(《读四书大全说》卷九)“势之顺以趋者,理也.”(《尚书引义》卷四)“顺必然之势者理也.”(《宋论》卷七)“天者,理而已矣;理  相似文献   

11.
受者之爱     
同事G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散文作家,性格外向,喜交际,朋友自然也多,在报纸上发了文章,常常有许多人给他打电话通报消息,有的甚至为他留下样报。G有一习惯,同一篇文章,无论多少人给他打电话,他都要对朋友的关心表示衷心感谢,绝不说他已经知道文章发表了之类的话。G说:“  相似文献   

12.
孔子在了解学生个别差异的过程中,总结出一种研究学生心理特征的好方法——“观察法”。在这方面他的主要论述有: 1.重视第一手材料,反对人云亦云。孔子说:“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论语·卫灵公》)大家厌恶的一定要去考察,大家喜爱的也一定要去考察。他不肯无根据地随便褒贬人,“如有所誉者,必有所试点。”(《论语·卫灵公》)没有作过调查研究,没有客观依据决不对人有所毁  相似文献   

13.
今年第4期《佛教文化》以三幅令人之作为引子.号召大家来评说“深山藏古寺”之画。俗话说:“看事容易做事难”,绘画也不例外,说得头头是道,恐怕拿起笔来就不知从何下手。但我们要坦率地说.这三幅画都不是成功之作。主题不鲜明、突出、意境模糊。看来这三幅画均没有创造出心灵中典型的东西.这种典型的东西在美术家来说就是意境。第一幅画意在藏.而体现深山不足,就藏而论也不足.尽管画讲究似与不似之间、但不能离开“寺”。同时又犯了作画十二忌中之“布置拍密.远近不分,山无气派”的三忌。第二幅画构图更糟,成了十字架,白云不…  相似文献   

14.
卷首圣言     
门徒的责任耶稣又向他们说:“人拿灯来,岂是为了放在斗底或床下吗?因为没有什么隐藏的事,不是为显露出来的;也没有隐密的事,不是为彰明出来的。谁若有耳听,听罢!耶稣又向他们说:“要留心你们所听的:你们用什么尺度量给人,也要用什么尺度量给你们,且要多加给你们,因为凡有的,还要给他;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从他夺去。”(谷4:21-25)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上,老师问道:“同学们,如果今天你们是一棵树苗,今后准备做什么用?”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有的说要盖房子,有的说要造轮船,唯独他斩钉截铁地说:“我要长成参天大树,在科学的园地里独树一帜。”老师连连夸赞他“有志气”。  相似文献   

16.
俗语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确实,语言是一柄双刃利剑,善用者能横扫千军、杀敌致果,拙运者则磕磕绊绊,因辞害意。而在这个世界上,你几乎找不到一个不希望别人给自己美好祝愿的人。且不说我们常常会忘记给别人一个真挚的祝愿,就是有这种想法,表达出来的话语也往往辞不达意,甚至会愿望与效果南辕北辙。由此可知,不仅批评人要讲艺术,恭维人也有艺术性。 恭维人要看情景。著名语言学家孟君曾经讲过这样一件事:有个四十多岁的副教授在除夕之夜对他说:“将来我写缅怀你的文章,我就……”在孟君先生明确表示不快后,他还是说“我说这话你又会不高兴了——以后我写回忆你的文章……”他每次这样说,孟君先生心里真的不高  相似文献   

17.
最近回老家,发现一位曾经说我“不适应生活”的老同学,夫妻都下岗了,一家人的生活过得很是艰难。他问起我的情况,我笑着说,我也下岗了,但我是主动下岗的──主动辞职回家做了自由撰稿人,每个月的收入比上班时要高出一大截,日子过得还可以。他也就苦笑一笑说:“看来你这个‘不适者’也能生存,而且还能生存得更好一些啊。”那还是十多年前,这位读书时与我很要好的同学,见我仍是不喜欢抽烟,不喜欢打牌,总是喜欢一有时间就把自己关在屋子里写呀写,就一边抽着烟一边对我说:“我发现我比你善于适应生活,我学会了抽烟,就能与喜欢…  相似文献   

18.
“卦变”说辨析常秉义一《周易·彖传》中言刚柔上下往来之语,历代治《易》者有的用“卦变”解释,有的以“错综”明义,可谓众说纷纭,人言人殊。所谓卦变,就是指六十四卦之间某种变化关系。汉易卦变说认为,在六十四卦中,此卦是由彼卦变化而来,他们把这种变化关系称...  相似文献   

19.
《法音》1989,(7)
业力是形成人之气质及品格的一种培养力量这大概就是佛家所谓的等流果,冈波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论》说: “如果一个人前生喜欢杀生,今生也大都喜欢杀生;前生喜欢偷盗,今生也大都喜欢偷盗。因此我们看到,有的人从小到大以杀生为乐,有的人连昆虫蝼蚁亦不忍伤害。”如果我们必须用一句话,来表达业力论之精义,我们可以这样说: “人如果常常做某一类的事,他就会变成某一类的人。”一个人  相似文献   

20.
穆罕默德第一次从安拉那里得到的启示是:“你应当奉你的创造主之名而宣读,他创造人用血块,你应当宣读,你的主是最尊严的,他曾教人用笔写字,他曾把不知道的知识教给了人。”(96:1—5) 安拉通过《古兰经》的篇章晓谕他的使者说,“道”的基础是依靠安拉。“道”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