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神魔小说”中的仙与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神魔小说”人物形象的设计,“神魔小说”的“神仙救世”和“凡人修道”双重主题的产生,以及“神魔小说”天—地—天情节结构方式的由来等三个方面,分析了道教观念及道教仙传故事对明清“神魔小说”类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讨论了道教教义和道教的宗教思维方式对“神魔小说”中二元对立的神—魔形象的影响。文章指出,“神魔小说”大都具有双重主题,即宣传“神仙救世”和“修道成仙”的道教观念。同时,“神魔小说”情节结构的独特性不仅具有文学功能,而且是为了更好地宣传道教“济世”与“修仙”相通,“利他”也“利己”不悖的宗教观念。  相似文献   

3.
《玉皇大帝传》属于神仙故事。1995年12月由北京团结出版社出版。作者周灌街是一位退伍军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湖北作家协会会员。《玉皇大帝传》全文19万字,共20回。作品以天帝为主线,记叙了玉皇大帝由出生到老成的经历。远古时代,天界,人间、地府大乱,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天庭几位德高望重的神仙想要改变这种局面,经过反复商量认为要选举一位德才兼备的天神做天上的皇帝以结束混乱的局面。为物色人物,太白金星化为老道下凡,发现所有的高僧大德都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不合要求;商人更不理想,朝廷命官…  相似文献   

4.
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在小说《静静的生活》中采用了独特写作手法:松散而又完整的结构、家庭日记的形式、平静而又充满暗涌的情节以及象征表现方法。这些写作手法的运用,致力于突出小球在面临人生困境时所体现出的“巴斯提安”精神,从而传达了作者对于生命真谛的思考,对于普通人生存状态的人本关怀。  相似文献   

5.
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长生成仙。如何才能长生?神仙居于何处?其仙寿如何?则是必须回答的问题。如何才能长生,有赖于修炼方术的探究和实践;神仙之仙寿及所居之境界,有赖于道教学者的解说。前者属道教方术研究的范围,后者属“仙境”研究的范围。自战国神仙家兴起以后,人们逐渐形成一种观念,即:神仙是能轻身飞举的超人,他们居处于天界,常“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天”是神仙居处  相似文献   

6.
最能充分反映托尔斯泰伦理道德思想核心的,要算他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复活》(1889—18-99)了。作家最初的构思是以一件诉讼案为基础,写一本道德教诲的小说。但在十年创作过程中,他几易其稿,主题有所变化,最后写成一本表现尖锐的阶级对立、政治意义很强的社会问题小说,书中的托尔斯泰主义的伦理道德思想也异常集中。《复活》中有许多关于良心、人性等道德思想的探究,可最主要的是通过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和卡秋莎的“忏悔”和“宽恕”,走向道德上和精神上的“复活”,使“人性”由丧失到复归,集中地表现了作家“不以暴力抗恶”、“博爱”等思想,从而达到  相似文献   

7.
“神魔小说”中人物形象的道教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神魔小说”中人物形象的道教内涵苟波“神魔小说”中处于对立状态的“神仙”和“妖魔”不仅在形象和行为上迥异,而且代表了人性中‘善”与“恶”两极。通过对“神魔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发现,其中的“神仙”人物实际上是人性中诸种善因的象征,而“妖魔”则是影...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神话-原型批评为基本方法,以文本解读为依据,从人物形象、主题和情节的角度,讨论了早期神仙传记《列仙传》、《神仙传》中"升仙故事"与古代信仰、巫术和仪式的关系。作者认为,这类"升仙故事"中主人公的身份、形象、精神气质等方面的基本特征皆来自于古代巫师作为人-神中介的特殊职业及其在巫术活动中的具体行为;同时,"升仙故事"在表达人-仙交流和演变的主题时,以系统性的天象、物质和动物作为象征意象。这些象征意象的运用也可以直接上溯到中国古代的信仰和巫术并表现在古代神话的原型之中;另外,早期神仙传记的"升仙情节"中的具体场景、死亡-成仙观念、特性化的情感和气氛等因素也受到了中国古代信仰和相关的巫术-仪式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我们课诵《玄门日诵晚坛功课经》时,在念完诸品经、诰后,高功便提提纲:“爱河千尺浪,苦海万丈深”,表白接云:“欲免轮回苦,大众转天尊”,于是便起天尊板:“太乙救苦天尊”,大众列队出坛转天尊。这一位太乙救苦天尊,在道门中具有崇高的地位,由于他大圣大慈,大悲大愿,寻声赴感,救苦救难,故而在信徒心目中有深厚的信仰基础,尤其在度亡斋醮上,不论使用何种科书,无一不请天尊加持。社会中有人根据《封神演义》等小说,把这位天尊称为“太乙真人”,当成一般神仙看待,殊不知,此天尊于天界品位之高,是与三清四御同等尊贵的。道教神谱中至尊至贵者,首…  相似文献   

10.
仅仅看到传奇戏曲也给接受者展示了"历史"的幻象从而造成对未来的期待,这是不够的。传奇戏曲之所以作为独立品类而存在,就在于展示"历史"幻象时有它自己的审美个性。一方面,传奇剧作家运用梦幻模式来组织情节,使幻境和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性对比,从而启迪世人了悟玄理;另一方面,传奇剧作家笔下的主体意象,使表现神仙功德的艺术作品成为"以动作为形式的诗歌",从而创造了充满"仙道情感"的审美诗境。  相似文献   

11.
狄更斯是英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娴熟地运用多种创作技巧,刻画了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艺术形象。《远大前程》中二元对立手法使小说中的人物刻画、环境描写以及情节安排更具表现力,赋予人物自身的发展空间,使环境与人物形象的塑造相得益彰。小说情节的安排更具巧妙、奇特之处,进一步突显了人物丰满真实的性格,也有利于小说主题的表现。  相似文献   

12.
道教与“神魔小说”的人物形象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与“神魔小说”的人物形象来源苟波“神魔小说”受道教影响的痕迹不仅在小说的主题和结构上表现出来,同时,也在小说的人物形象中有所反映。正如其名称所言,“神魔小说”的主要形象是一些身份和能力皆有异于常人的“神仙”和“妖魔”。而且几乎每部小说,皆有一个互...  相似文献   

13.
在道教中,三天包含了清微天、禹余天、大赤天等三重天界,考察其产生的过程,可知最初清微天等三天并非仅仅作为三天的内容而被构建的,实际上它是为了与九天和其他天界名称一起凑足三十六天的名称才被创造出来。后世造经者将它们融入以《三皇经》为首创的三天体系当中,使它们成为了后世三天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清微天等三天和九天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考察二者之间的关系,可对道教天界观的研究做进一步推进。  相似文献   

14.
20年代女性作家以群体写作的方式关注着情爱题材。她们以爱情题材为切入口来反叛女性的压抑,这显示了作家们女性意识的觉醒。然而,以“精神恋爱”为模式的情爱小说创作则彰显了女性作家们女性意识的觉醒是表层的外在的,这也造成了其情爱小说创作反封建反传统的不彻底性。  相似文献   

15.
史传叙事传统对六朝隋唐神仙小说创作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一方面,六朝隋唐神仙小说在创作观念与叙事模式上继承了史传传统,表现出对史传的依附关系;另一方面,六朝隋唐神仙小说的发展史同时也是超越史传传统,走向独立发展道路的历史。这种超越表现在:一是从崇尚实录到崇尚虚构的转变;二是变史传寓意劝惩、以史为鉴为抒情写心、愉悦性情;三是情节描写的立体化与时空叙事的虚幻化。由此可见,萌生于史传传统中的六朝隋唐神仙小说既受到史传传统的孕育与滋养,又在社会功用、文体特征、艺术手法上超越了史传传统,建立了崭新的文体,表现出独立的品格。  相似文献   

16.
“五四”时期女作家庐隐的小说创作多以青年女性知识分子为主人公,以爱情婚姻为题材,展现了20世纪20年代在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理智冲突下知识青年的颓唐、苦闷和悲观情绪,显示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觉醒的知识女性对生命意义的思考,真实描摹了20世纪20年代青年知识女性的生存状况.  相似文献   

17.
“道教仙传”和“神魔小说”中的“去欲就善”思想苟波道教认为,凡人要成仙,除了依据一定的方法进行身体锻炼外,还需在精神上合“道”,超越凡境凡念,即在心性和行为中符合道教的伦理要求,这也是道教神仙观念的重要内容。道教伦理从“道”以“静”为本,道“常无欲,...  相似文献   

18.
明初道教文化在琉球王国开始传播, 后在闽人、册封使等多种力量的促使下,道教文化与琉球实际相结合,形成了富有琉球特色的道教文化。“虽无道士,却敬神仙”是道教文化“琉球化”的结果。除移居琉球的闽人和中国册封使外,琉球王国官方和民众也纷纷自发地建立天妃庙、天尊庙、土地庙、关帝庙等神庙进行祭祀活动,推动道教文化与当时琉球社会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9.
《米尼》、《妙妙》、《我爱比尔》,这三篇小说在王安忆的作品中非常特殊,它们全是在描述一个女孩落的过程——米尼和阿三(《我爱比尔》的主人公)最后都沦为妓女,而妙妙至少在他人眼中成了异类。它们可能都源于作家的一次白茅岭之行。白茅岭是一个劳教农场,王安忆在那里接触了形形色色的女犯,而被采访的人中,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罪名——卖淫。作家在她的《白茅岭纪事》中写到:“她们生活在一个公认的合法世界之外,她们是如何到达彼处的呢?”王安忆以三个“堕落”故事为躯壳,来考察女性的生存之“根”。  相似文献   

20.
“本人喜欢音乐和运动,是个年轻而又有教养的百万富翁,希望找到一位像毛姆小说中主人公那样的女子做终生伴侣。”这是英国著名小说家毛姆在未成名前为推荐其小说而在报纸上刊登的一则广告。他巧妙的运用人们在爱情上的好奇心理,以征婚为诱饵达到使小说畅销的目的。可见,广告中的一句奇语,可以招来八方财源。好的广告语言,恰恰是动用了心理学原理,顺应人们的心理欲求,显示出强烈的吸引力、传播力和感召力。一、利用逆反心理一家饭店在门口的一个大木桶上写着:“不许偷看!”结果是路过的人们个个驻足窥探,只见桶内写着:“本店出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