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9 毫秒
1.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迄今千余年,经六朝隋唐,大乘佛理在中国独得发扬光大,此则为中立足以自豪者。然近年以来,佛教颇有衰落之势,普通人对佛教亦有误解辞,甚旦斥教徒为寄食阶级,佛理为无益社会。实则佛理并非无益社会,教徒亦不当为寄食阶级。普通人之所以有此误会者,乃由于佛理之未能通俗,社会之日趋混乱,而明了佛理之人又未能尽其分所当为,使佛理推用于社会。是故今后改革佛教应从两方面下手,第一,应注重佛理之发挥,第二,应尽量使佛理应用于社会。关于前者,须知佛教本质乃以理证为本,放理不得发扬,则教不能兴盛。理得显…  相似文献   

2.
陈坚 《周易研究》2003,(5):55-65
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便不断地中国化,至宋明以后,中国化的佛教便完全成熟。作为成熟的中国化佛教的一个重要标志,便是佛教僧人将中国本土经典“佛经化”,以佛教的道理来诠释中国本土经典,形成了中国佛教思想史上的一个新运动,作为这一新运动的一个典型实例,晚明时期的高僧真可将《易经》“佛经化”,用佛理来诠释《易经》。通过这种诠释,真可不但从总的方面论述了《易经》中所蕴含的佛理,更是深入到《易经》六十四卦的具体卦例中去探索佛理,向人们昭示了《易经》的卦爻逻辑在表达佛理方面所具的特有功能,并使人们得以借助易理来通晓佛理。  相似文献   

3.
《华严金师子章》的宇宙论和人生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华严宗高僧法藏的《华严金师子章》虽然仅仅一千多字,但所言佛理却自成体系,颇值得细细玩味。《华严金师子章》在本体世界和现象世界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并将人生观置于宇宙论之中,使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对我们认识世界和认识人生都有深刻启迪。  相似文献   

4.
唯识论的典籍说"诸识皆虚妄分别",由此产生的问题是:因明所立的现量和比量何以能正确。《成唯识论》认为,并非诸识都是遍计所执性;"虚妄分别"只是指凡夫诸识"不证实",即没有证知真如;而依他起性也是凡夫智之认识对象。进而探讨比量的可靠性,比量以记忆功能和记忆中的知识为基础之一,而记忆(念)则属似现量,即不正确的认识。此外,过去知识也都在似现量中。为何比量以似现量为基础?因为过去知识的一个主要表现是概念。概念有名言自性,也有知识成分。其知识成分即比量之基础。现量的可靠性则可到佛位认识中探源,佛位认识都是现量。若诸法有各自的离言自性,则凡夫现量也以此"不可言说"之离言自性为源头;若诸法无各自离言自性,则凡夫现量与佛现量,在对现象的认识上是相同的,不同之处在于,佛还能在每一法上认识空、无常以及真如,而凡夫由于有相缚等原因而不能认识这些理及理体。  相似文献   

5.
好心恶果     
好心做好事,会取得好的结果,这是妇孺皆知的常识。佛说“种好因就得好果,做善事就有好报”,讲的是同一个理儿。佛言凿凿,千磨万砥,原也不应怀疑,可是现实的多元又总爱跟习惯的理念开开玩笑。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市面上解释佛经寓言的书籍,越来越多。我读过几本学者编的佛经寓言故事集,多有学者评语,令我感到吃惊,因为那些学者对佛经寓言的评语大背佛理。佛陀说:“于如来教,唯文字想,而无人解,皆名访法。”理解佛经寓言必须从佛教教理本身去理解,因为佛阳讲这些故事不是为取悦于人,而是为宣扬佛理,指导修行。这一点被许多佛教文化学者忽视了。比如对《出耀经》中“大海三鱼喻”的理解:寓言说:南海突然涨潮,有三条鱼被潮水冲到了沙滩上,鱼儿们商量说:“我们处境很危险,应当趁潮水未退,力争逆潮而上,返回大海。”但前面有条…  相似文献   

7.
朱子的"实理"概念,立足于佛道两家虚空之理的对立面,以"实"来重点强调"理"原本所具有、但又隐含着虚化危险的伦理价值规定。从万物存在之终极根据与意义的天理角度看,实理表现为一至善的德性;从万物存在之所以然之故与所当然之则的物理角度看,实理表现为具体的人伦规范与道德原则;从禀受于天而得之在人的性理角度看,实理表现为仁义礼智四德;从"实其实理"的修养角度看,实理表现为于日用常行间着实做工夫的道德践履。朱子从"实理"概念出发,对佛道二教的本体论、心性论和工夫论进行了深入的批判。  相似文献   

8.
被称之为“当代诗匠,又精禅理”的“诗佛”王维,一方面在佛理中领悟社会与人生,并以之作为精神武器,去调和自己失衡的心理,从而获取那种他自称之为“无可无不可”、“苟身心相离,而理事俱如”的精神境界,以及那种让后世文人心仪、向往不止的集富贵山林于一身的亦官亦隐的生活方式;而另一方面,他又从中获得一种虚静的创作心态,以审美的态度去观赏自然,描写自然,将佛理、人生、自然混融为一,并以精妙的审美形式将这些主观情趣表现出来,创造出集诗情、画意、佛理为一体的诗歌。王维诗歌中尤其善写“空”、“静”、“独”之景,寓托王维的佛教寂灭思想的信仰。  相似文献   

9.
理事之迷思     
众人眼中的佛教相状各异,这与佛理本身深奥难解、易被误读紧密相关。列举六组常见的误读:空、三界唯心与空无、虚幻;无常与悲观;无我与无私、去我;平等、无分别与原则;因果与报应;随缘与随波逐流。通过对比辨析,指出佛理在现实中庸俗、错误的理解及其危害。以上例证也彰显了理论阐释与现实执行之间永远的鸿沟,即理事之间的迷思。  相似文献   

10.
现在有些人,由于对禅宗不理解而产生了种种偏见及非议,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他们对佛教的教义和历史没有认真地进行学习体会和研究;二是对禅宗根本就没有一个全面正确和科学地了解.于是乎便只从皮毛名相上立论乃至于以谩骂为辩理,这种轻率肤浅的态度,其实也就可以说明问题了.但我希望:众位不要被那些不三不四的说法而动摇对禅宗之信念和研究.现在中外的学者们,对佛法的研究和探索,明显地有一种注重原始佛教的倾向.我认为,如果比较一下佛敬各大宗派的教义、教理,只有禅宗最接近于原始佛教,那么,我们就上溯到释迦牟尼佛,从佛说起吧!  相似文献   

11.
主持寄语小和尚的故事出自《生经》。附佛外道往往利用众生不明佛法,假借佛教片言只语装点自己、迷惑群众,众生一旦接触佛法真谛,佛法光辉自然使附佛外道黯然失色,自惭形秽,象乌鸦一样逃离开去。三个和尚新传@理诤  相似文献   

12.
东晋出现了四大佛教中心:襄阳、庐山、建康、会稽。它们以佛理探讨为主,但民俗信仰也在教理佛教氛围中培植。道安在襄阳僧团内倡导了弥勒信仰;慧远在庐山教团中进行着阿弥陀佛的集体崇拜实践;建康皇室佛教充斥着低级淫祀;而会稽地区,却酝酿并盛行开了观世音信仰。这些民俗信仰既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又具有相当的流动性。佛教的民俗信仰中有一个趋势:弥勒作为佛的身份和上生净土、释疑解难的一面被阿弥陀佛信仰取代;弥勒作为菩萨的身份及未来佛下生人间的一面渐被观音菩萨现世救济取代。  相似文献   

13.
《法音》从今年第一期起,开头第一篇,新辟《佛言祖语》专栏,刊登佛陀和祖师的言教,契理契机,发人深省!这是佛教刊物的特色,我表示欢喜赞叹!最近《法首》第五期《佛言祖语》专栏中刊登《观无量寿佛经》中佛告韦提希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一段经文,读后触机感发,暴涌思潮,爰秉笔直书此文,以奉告当世修净业同伦。  相似文献   

14.
《法音》1994年第5期刊载拙作《谈谈怎样修持净土法门》,介绍了一些粗浅的体会和认识。为了进一步探讨,谨再撰文,尚希海内外大德指正。净土法门的殊胜,还要补充一点是:不但持名往生,并且还能带业往生。(临命终时,头脑清楚,真诚忏悔,诵持佛号,)而不退转。尤其值此未法时代,人根陋劣,都能一切圣凡──上中下根者,皆同事修持。上根者速成佛道,下根者亦入圣流。契理契机,方便究竟。所以说:净土法门是一切众生平等成佛的法门,广度无数无量无边的众生。困之念佛的人越来越多。所可惜者:仍然有的同修每天都在争分夺秒地完成生…  相似文献   

15.
明末高僧(?)益智旭,通过对《周易》经传文本的禅学解释,在理解易佛关系问题上勇于创新,比较系统地构建了独特的禅易相通思想理论.本文以《周易禅解》文本内容为依据,结合《灵峰宗论》中与易学相关的内容,从“易即易理贯彻始终”、“易理即自心之易理”、“易理即无住之佛理”等方面深入分析,揭示出“易理与佛理本无二致”是智旭的一大创新思想。  相似文献   

16.
只要我们稍稍留意一下佛教史和文学史,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自佛法东传中土,中国古代文人学士大多烦心或笃信佛法,尤其是盛、中唐以后,文人近佛、学禅已是一种普遍的人文景象,唐宋著名的文学大家几乎没有不与佛道禅法发生干系的。在这批文人雅士中,白居易的崇佛司禅可以说是极具代表性的。白居易(772一846年),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太原人,李商隐给他作墓志铭,称其为“太原白公”。白居易一生笃信佛法,他读佛书、悟佛理、作佛家语,极喜与僧人交流,据增传载,他尝与高僧惟宽、甄公、道标、慧琳、智常、神凑、寂然、智如、…  相似文献   

17.
张立文主编的《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对中国哲学的至尊范畴分十章作出纵贯的优异探索。绪论似推广唐君毅“理”之六义说,释理为九义:由治理引申而成的规律、礼义、名理(逻辑)、无或有(玄理)、空(佛)理、天(实)理、心、气、公理,指出理范畴具备包容性、动态进、多样性,修正了“道动理静”的偏见。“理”,常作动词,如明  相似文献   

18.
精进佛七开示莆田广化寺方丈学诚第一天(农历十一月十八日)今天是佛七的第一天,从昨天晚上起七到今天,二序大众都来参加了。看到大家一起认真地念佛,我很受感动!我虽然出家已经十多年了,参加过很多佛七、禅七,出外参学也有不少所见所闻,但在广化寺还未曾主持过佛...  相似文献   

19.
常正 《法音》2002,(4):8-14
佛指舍利的功德正如《金光明经》所说,“是无量六波罗蜜功德所熏”,“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此次佛指舍利赴台湾地区供奉瞻礼37天,先后到佛指舍利座前瞻仰礼拜的信众约达四百万人次,在佛指舍利巡礼沿途迎接、供奉的群众达五十多万人次。台湾一些政要也先后前来礼拜,影响空前。这既是岛内历史上最盛大的一次群众性活动,也是两岸佛教界交流的一大盛事,可谓一时千载,千载一时。参与这一盛事的海峡两岸高僧大德和有关人士纷纷谈了他们的认识和感受。本刊特将有关资料摘编于下,以饷读者。星云法师(台湾佛教界恭迎…  相似文献   

20.
佛法弘化三层圈佛日王雷泉先生以信仰、社会、文化三层圈论佛教,着眼于佛教自身的建设,强调信仰建设为使佛教的社会教化功能得以运转的轴心,可谓高论。本文所说三层圈,系就佛法摄化之范围而言,主要着眼于对佛法、佛教性质的认识,与王雷泉先生所言三层略有不同。本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