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了解监狱服刑人员的希望水平与焦虑、抑郁的关系,为从希望入手对监狱服刑人员进行心理干预提供思路。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被试选自北京市某所监狱,共574名男性服刑人员,平均年龄38±11岁。结果:(1)不同的年龄、婚姻状况的服刑人员希望水平有显著差异(P0.001);不同文化程度、捕前职业的服刑人员希望水平(P0.001)、焦虑(P0.001)、抑郁(P0.001)有显著差异;不同犯罪类型的服刑人员希望水平(P0.001)、焦虑(P0.001)有显著差异;不同刑期的服刑人员希望水平(P0.001)、焦虑(P0.001)有显著差异;(2)服刑人员的希望水平在与焦虑、抑郁呈显著负相关;(3)抑郁对希望水平有显著的预测作用(P0.001),抑郁程度越高,希望水平得分越低。结论:本研究发现服刑人员的希望水平与焦虑、抑郁情绪相关,希望水平可能是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监狱服刑人员的希望类型及特点,为从希望入手对监狱服刑人员进行心理干预的提供思路。方法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法。被试选自某市5所监狱,共83名服刑人员。结果:(1)服刑人员的希望主要分为六类:早日回家、监狱生活的改善、身体健康、出监后生活的好、国家强大与司法公正、其他;(2)不同刑期和不同服刑阶段的服刑人员希望类型有所差异。结论:(1)服刑人员的希望对结果的期待较多而实现的方式较单一;(2)增加实现希望的路径是对服刑人员进行心理干预的重要思路。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广州市监狱男性服刑人员情绪智力状况,采用随即抽样法对300名监狱男性服刑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①人口学变量对调控他人情绪、运用情绪的影响比较大,其次是自我调控情绪,最后是感知情绪。②学历高的、职业地位高的男性服刑人员更容易感知情绪。③学历高的、年龄小,家庭比较贫穷的男性服刑人员更容易进行自我情绪的调控。④在调控他人情绪方面,非独生、学历高、年龄大、入监前社会地位高的职业者、已婚、无期的男性服刑人员表现更好。⑤在运用情绪方面,非独生、学历高、年龄小、家庭经济状况比较富裕、无期的男性服刑人员表现比较好。结论:男性服刑人员在自我调控情绪、运用情绪方面表现比较好,总体情绪智力为中上水平。  相似文献   

4.
服刑人员入监初期,由于角色的转换,原有社会地位的丧失,生活环境的急剧变化,心理落差加大,在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上一时难以适应监狱生活,这一阶段以情绪不稳定为主要特征。本案例中的求助者因入监后不适应劳作,造成心理负担过重,产生焦虑,悲观情绪。  相似文献   

5.
来访者为服刑人员王某。改造表现:减刑前一直较为平稳;最近几个月以来,王某获得当地中级人民法院刑事裁定减刑10个月,余刑1年7个月,对减刑结果十分满意,但是没过多久,求助者出现焦虑紧张情绪,认为自己出监后能做什么工作?家中只有一个堂弟和自己亲近,出去后左邻右舍看不起,出现了烦躁、焦虑、头部不适、失眠,交往中出现人际关系紧张……。经过详细的了解和分析,咨询师与求助者约定,采取认知疗法,辅以放松疗法治疗,通过3次咨询,协助求助者消除焦虑情绪,减轻思想压力,放松心情,改善了求助者心理状况。  相似文献   

6.
服刑人员扎某因和其他服刑人员打架,害怕不能评选监狱劳动改造积极分子而影响减刑,一直不能正确面对改造,近三个月来其心理压力大,非常痛苦,同时伴有烦躁、焦虑等不良情绪,影响睡眠。前来服刑人员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寻求帮助。对求助者运用合理情绪疗法进行咨询,有效地改善了焦虑状态,促进了求助者的心理健康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目的:初步探索认识领悟疗法在监内治疗强迫思维服刑人员的效果。方法:1例强迫思维服刑人员在监内接受连续5周,每周一次的认识领悟疗法治疗。采用SAS、SDS、耶鲁—布朗强迫症量表(Y-BOCS)对在干预前、干预后分别实施测评,并收集来访者、他人和治疗师的随访评价。结果:个案经认识领悟疗法治疗后三月随访,焦虑、抑郁水平下降,Y-BOCS减分率达58%,痊愈。结论:认识领悟疗法在监内治疗强迫思维服刑人员存在一定的效果,但未来仍需更多的实证研究来证实。  相似文献   

8.
本文的求助者是一名服刑人员,入监后因与家人关系疏离而导致焦虑情绪,咨询师根据求助者的情绪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恰当运用合理情绪疗法,经过7次咨询,帮助求助者走出心理困境,改变其错误认知,减轻焦虑情绪,取得了较好的咨询效果。  相似文献   

9.
罪犯唐某,男,23岁。自南方某监狱调北方某监狱服刑。由于离家很远,自调入后无人接见。一个多月前,因其父母未能按约定时间前来接见,出现焦虑情绪,伴有胸闷、心慌、坐立不安、失眠等躯体化症状。有大难临头感。诊断为以焦虑情绪为主的一般心理问题。经采用合理情绪疗法进行咨询后,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拟了解服刑人员个性特征并提出相应改造对策。以卡特尔16项人格因子测验对在押的100名服刑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服刑人员与常人相比有许多人格因子有显差异。从卡特尔16项人格因子测验的解释出发,研究服刑人员的个性特征,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原则改造服刑人员的不良个性,为监狱系统更为科学地对服刑人员改造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以往研究认为认知控制在闯入记忆的发展中起一定作用。研究以83名大学生本科生为被试,采用创伤电影范式和问卷调查结合的方式,旨在考察创伤个体注意控制、焦虑及情绪对闯入记忆的影响。结果显示,注意控制、焦虑和情绪与闯入记忆相关;注意控制和观看创伤电影前的消极情绪对闯入记忆有一定的预测作用;注意控制与焦虑、情绪相关;高低注意控制组分别在焦虑、情绪上差异显著。注意控制、焦虑、创伤前负性情绪与闯入记忆相关;注意控制、创伤前负性情绪显著影响闯入记忆。 关键词:闯入记忆;注意控制;焦虑;情绪;创伤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广州市男性服刑人员情绪智力状况及其相关的影响因素,采用随机抽样法对300名男性服刑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服刑人员的情绪智力与自我监控、情绪特质、工作倦怠等心理应激有关因素均有相关性,与其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刑期等也有一定的相关性。②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服刑人员的心理压力反应程度主要与自我监控、正性情绪、负性情绪、文化程度有很大的相关性。结论:服刑人员情绪智力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系统。  相似文献   

13.
焦虑个体“冷”、“热”执行功能Stroop效应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采用Stroop实验范式对筛选出的49名高焦虑个体和48名低焦虑个体的“冷”、“热”执行功能进行测量,以探讨不同焦虑程度个体“冷”、“热”执行功能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冷”执行功能方面,高焦虑个体与低焦虑个体Stroop效应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在“热”执行功能方面,两组被试情绪Stroop的效应量无差异;两类词;12的Stroop效应量差异显著;词汇类型×被试类型的交互作用非常显著;进一步的简单效应分析表明,两组被试的情绪Stroop效应量在消极词汇水平差异显著,两类词汇Stroop效应量在低焦虑组差异显著。说明高、低焦虑个体在“冷”执行功能上没有显著差异,高焦虑个体的“冷”执行功能正常,而“热”执行功能下降,表现为高焦虑个体对两极情绪的趋避关系失调,即对消极情绪具有偏向性,对积极情绪具有回避性。  相似文献   

14.
试论服刑人员心理矫治与狱政管理工作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玮 《社会心理科学》2005,20(3):126-128
新中国的服刑人员改造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形成了包括狱政管理、教育改造、劳动改造为主要内容的完整的工作体系,体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监狱制度。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和监狱事业的发展,监狱工作者对监狱工作注入了越来越多的理性思考。为适应我国监狱管理改造工作的需要,推进监管改造工作的发展,提高服刑人员改造质量,必须在服刑人员改造工作中大量吸收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使之朝着法制化、科学化、社会化的方向迈进。为顺应现实发展,监狱系统逐渐摸索并总结出了除了三大改造手段之外的第四种改造方式——服刑人员心理矫治。  相似文献   

15.
本案例中的求助者是一名因犯罪和预谋脱逃的服刑人员,由于出现不合理信念导致出现心理冲突而求助。心理咨询人员通过资料收集、症状鉴别,确定其心理问题的关键所在,就其由于现实原因导致焦虑等心理问题与求助者协商制定咨询方案,运用合理情绪疗法改变其错误认知,建立积极认知系统,成功地解决了该服刑人员的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16.
服刑人员心理躁动期现象及应对策略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文彬  乔波 《社会心理科学》2005,20(1):68-72,93
在押服刑人员在监狱内的违规违纪乃至又犯罪行为的发生,直接干扰了服刑人员个体改造质量和监狱整体改造质量的提高,严重威胁着监管改造场所的安全与稳定,是监狱十分关注并大力控制的重点和难点。新入监服刑人员的违规违纪和又犯罪倾向,明显高于周围其他改造时间较长的服刑人员。研究表明,这主要是受“心理躁动期”现象影响的结果。本文对心理躁动期的发生时段、症状表现、现实危害进行了适当的论证分析,并对其应对策略作出了初步探讨和尝试。  相似文献   

17.
陈瑞君  秦启文 《心理科学》2011,34(3):676-679
本研究探讨情绪劳动与抑郁、焦虑的关系,着力考察情绪耗竭在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采用情绪劳动量表、情绪耗竭量表和SCL-90对328名零售业员工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表面行为与情绪耗竭、抑郁及焦虑没有显著相关;深度行为对情绪耗竭、抑郁及焦虑有显著的负预测作用;情绪耗竭在情绪劳动与抑郁及焦虑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是一例因亲人未能如约接见引发焦虑的服刑人员进行咨询的案例报告。服刑人员田某,24岁,由于极度渴望亲情,亲人却未能如约接见而产生焦虑情绪,感觉不能控制伤害他人的念头与行为,持续2个多月,主动求治,迫切想改变这种状况。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运用合理情绪疗法进行心理咨询五次,收到比较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9.
本文是一例因亲人未能如约接见引发焦虑的服刑人员进行咨询的案例报告。服刑人员田某,24岁,由于极度渴望亲情,亲人却未能如约接见而产生焦虑情绪,感觉不能控制伤害他人的念头与行为,持续2个多月,主动求治,迫切想改变这种状况。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运用合理情绪疗法进行心理咨询五次,收到比较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20.
采用追踪设计对438名学前儿童母亲进行问卷调查研究,主要探讨了母亲元情绪理念与学前儿童社会适应的相互作用关系。交叉滞后分析结果表明:(1)相邻两次测量的母亲各元情绪理念之间,社会适应各指标之间均具有中等程度的稳定性;(2)同一时间点的母亲各元情绪理念与儿童社会适应各指标之间均显著相关;(3)母亲元情绪理念与儿童社会适应之间部分存在着相互作用关系:控制了变量自身的连续性后,前测的母亲情绪教导显著正向预测后测的儿童敏感合作;前测的母亲情绪不干涉显著正向预测后测的儿童愤怒攻击、焦虑退缩行为;反过来,前测的儿童敏感合作能正向预测后测的母亲情绪教导,显著负向预测情绪不干涉、情绪摒除和情绪紊乱;前测的焦虑退缩能显著正向预测后测的母亲情绪摒除和情绪紊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