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丹     
道教修炼方术。源于行气、导引、胎息等术。内丹家将人体的某些部位比作炉鼎,以精、气、神为对象,掌握其运行方法,经过一定的炼养步骤,使精、气、神在体内凝成丹而致长生。此术所用术语,多袭外丹。内丹家认为,由太初无形无象的“道”生出真元一(无灬),这(无灬)分化为相对的阴阳,阴阳合成第三休,第三体又衍生出芸芸万物,是为顺行,即有生有死、生生不息的  相似文献   

2.
谈胎息     
胎息是道家修持的高级境界,历来受到炼丹家的重视。但是,对胎息的内涵,一直存在不同的理解。为此,对胎息作一番系统的考察和研究便很有必要。下面拟就胎息的释名、特点以及同闭气的区别等问题,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帕木竹巴·多杰嘉波文集中所收两篇息解派文献《息解文库》和《息解梦中书》为起点,探讨了多杰嘉波与息解派之间的渊源,钩沉12世纪西藏佛教部派初创时期噶举、息解两教派之间关系,对两派在东渐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交集进行考论,即黑水城文书中传承自息解、噶举的不同教法,很可能同时与噶举、息解两派有关.此外对多杰嘉波所获息解教法来源做了初步讨论,认为其传承虽源于息解派祖师帕当巴桑杰,但却并不是藏文记载中所说的“帕当巴桑杰亲传”,而是习自帕当巴桑杰的女弟子玛姬夏玛或玛姬拉准.  相似文献   

4.
吴明 《佛教文化》1995,(4):20-23
第三、安那般那。这是调息的方法 梵语安那,意谓入息;梵语般那,意谓出息。安那般那,即持出入息。 这里首先要弄清“气”与“息”的联系与区别。  相似文献   

5.
甲、《抱朴子内篇》部分一、论养生之道:1.《勤求》: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过乎长生之方也。2.《黄白》:长生之道,道之至也,故古人重之也。3.《塞难》:夫养性者,道之馀也。礼乐者,儒之末也。4.《对俗》:《仙经》曰,服丹守一,与天相毕,还精胎息,延寿无极。此皆至道要言也。  相似文献   

6.
东晋太元九年(384年),慧远在庐山大大地振兴了佛教,这是中国佛教史上不可磨灭的事实。其最初的驻锡地名为龙泉寺。《高僧传·慧远》中记述:“后,欲往罗浮山,及届浔阳,见庐峰清静足以息心,始住龙泉精舍。此处去水太远,远乃以杖扣地曰:‘若此中可得棲立,当使朽壤抽泉”言毕清流涌出,后卒成溪。其后少时,浔阳  相似文献   

7.
吴明 《佛教文化》1994,(1):14-16
问:目前盛行的气功,源流如何?它与道家的丹功、佛家的定功有何区别? 答:我想从气功本身内在的联系上谈谈。我讲的题目是气功、息道与定功、丹功。气功、息道与定功、丹功,这三者是有区别的。气功是在一呼一吸上做功夫,而息道是在呼吸的转折上做功夫,即呼转变为吸或吸转变为呼之间的一停上面做功夫。气功主要是在十二经络上发生作用,息道主要是在奇经八脉上发生作用。气功在生活力上做功夫,息道则在生命力上做功夫。  相似文献   

8.
劳与逸     
正子贡这个人挺有意思。有一天,他学习得烦闷了,于是跑到老师那里去说:"我不想学了,想休息一下。"没想到,孔子板着脸告诉他:"生无所息。""生无所息"是儒家的精神。孔子说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既然"任重"且"道远",那就只有"生无所息"了。儒家充满着一种"生生不息"的奋进精神,这精神自然是非常令人敬畏的。当然,孔子讲"生无所息",  相似文献   

9.
《德训篇》《德训篇》是一本很好的神修和伦理生活的指南,是古犹太教后期基督教之前的一册教义精华。也是《旧约》中内容最为丰富的一部智慧书。现将本书内容缕述如下。一、本书的命名本书的书名,大凡与古代的书名类似,多出于后人按书的作者、内容、性质加以题名的。古犹太人称本书为《息辣书》或《息辣箴言》或《息辣规训》。希腊拉丁教父称本书为《息辣之子耶稣的诸德智训》(简称《德训》),四五世纪希腊抄本则名《息辣之子的智慧书》。拉丁通俗本则叫《教会经典》(Liber Ecclesiasticus)。思高圣经学会版《圣经》,沿用爱国老人马公相伯在二十卷《新史合编直讲》中,据教父们所用书名,汉译为《德训篇》。基督新教不承认本书为《正典圣经》。张久宣先生译的《圣经后典》  相似文献   

10.
吴明 《佛教文化》1995,(2):22-24
前面讲过如来禅的四禅八定的初禅,有人提出如何实修的问题。这就是我现在要讲的“数息观”。“数息观”与“不净观”为佛法修定的“二甘露门”。出家人宜偏重于修“不净观”,在家人则宜偏重于修“数息观”。本来“数息”是“六妙门”中“数息、随息、止息、观息、净息、还息”六个修息妙门之一,而且是首要之一,它既有显教的修法——显教六妙门,  相似文献   

11.
信仰如歌     
普陀山的早晨,天上布满了云彩,偶尔从云缝中射出几束阳光,远处的大海波澜不惊,阳光洒落处波光粼粼。码头上车水马龙,迎来送往的不是香客便是游人,人们带着美好的心愿而来,又带着无穷的愿力归去,笑意写在脸上,满意留在心田,希望始于足下。 从莲花洋轮船码头乘旅游中巴,经过大约十分钟的路程便来到“息耒小庄”。因为“息耒”,便以此为下榻的地方。其实,人生哪有息耒意,长而劳作,才有生生不息,这便应了清万言的诗“人生天地间,共此秉耒业。一息苟尚存,不容轻暇逸”,所以他才规劝人们“劳生天所定,耒 而不可息”啊。 出“…  相似文献   

12.
正当年,孙策临死前对其弟孙权有一言: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很快到了赤壁之战之际,面对曹操大兵压境,张昭直言相谏:"曹操其势正大,恐难抵挡,一旦硬战,恐怕凶多吉少,不如先送人质给他,以息战火,来日再战!"对于张昭的投降主张,周瑜却坚决反对,痛斥为"迂儒之论",并在分析了曹操用兵的四大忌之后,十分坚定地对孙权说:"江东拒险,交通便利,兵精粮多,能割据,不必向曹操低头。送人质反而会陷入被动,受到曹操的钳制。将军擒操,正在今日!"一时间,张  相似文献   

13.
声音     
《佛教文化》2020,(1):7-7
“希望通过仁王护国息灾祈福大法会,使大家用善念慈悲心修持,为疫情止息祝祷。”——2020年2月11日,台湾中国佛教会秉持佛陀慈悲济世的胸怀.在台南市自河区大仙寺举行仁王护国息灾祈福大法会,长老法师、各界贤达、十方善信共同祈愿诸佛菩萨千祥云集,新冠肺炎疫情早日消退。  相似文献   

14.
《佛教文化》1995,(5):19-21
现在来谈谈什么是祖师禅 禅定视其研究的立场和角度而有各种分类,祖师禅也是如此。什么是祖师禅呢?我是就禅定法门自身性质而讲禅定分类,也就是就祖师禅自身性质而来浅谈祖师禅的。 前面已经说过,就禅法自身性质而言,禅定能修者为人自身,而所修者亦为人自身,斯即以人自身修人自体。显见于外,密藏于内,显在其中,密亦在其中。能修者人,人为息色心之一体,所修者人,亦为息色心之一具。故禅定修法,总不外息法、色法、心法三门。  相似文献   

15.
王弼的与崇玄本理息化末的观与崇玄本理息化末的观易学倾向高晨阳对于王弼易学的特点,历来有两种绝然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王弼摈落象数,对于辨明孔门义理有功。一种看法认为,王弼援道入儒、以老解易,不识孔门义理,属玄易义理学。笔者基本赞成后者。但何以说王...  相似文献   

16.
SMI行气,呼吸也,是吐纳、闭气、存气、胎息的称谓。亦属道家真人练功行气的术语,总称调息。通过有序的吐故纳新而排除胸中、体内各大经络脏器内部的污浊,而吸进新鲜气机以达到促进新陈代谢之目的。因为人体的活力之流在于气,尤其是体内之真气。气聚则生,气散则亡,而交换气机又在于呼吸。人从有生命那一刻起,就一分钟也离不开呼吸,有生命的存在就必须有呼吸的伴随。人三五天不吃饭照样有生命的存在,若三五分钟不呼吸就没有生命的可能。气乃人身生命之本,气行则血行,气泄则血凝。息乃炼功之根蒂,气与息合而为积性存命之本源。人之呼吸,起于…  相似文献   

17.
精原干细胞是精子发生的起始,精原干细胞既能分化产生成熟精子又具有自我更新能力以维持自身数量的恒定。精原干细胞移植技术应用于治疗男性不育症,只需将一定数量的供体干细胞植入到受体睾丸的精曲小管内,就能重新建立生精功能。显然,精原干细胞移植在治疗男性不育症有广阔的前景,同时使传统的道德伦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惑。  相似文献   

18.
    
中 医 认 为 , 精 是 构 成 人 体 和 之 名 。 卦 硔 , 先 天 乾 坤 为 后 天 坎 离 所维 持 生 命 活 动 的 基 本 物 质 。 又 认 以 精 要 逆 行 督 脉 , 似 河 车 之 化 ,此 名 为 后 天 返 还 先 天 ,返 回 父为 ,肾 主 精 ,人 身 有 精 则 存 ,无 精 运 转 ,有 黄 河 水 、逆 流 水 、漕 溪 水 、 母 未 生 前 。人 由 母 腹 中 降 生 后 ,剪则 亡 。 精 有 “水 谷 ”之 精 后 天 之 …  相似文献   

19.
佛言祖语     
安世高 《法音》2004,(8):1-1
佛言∶我行安般守意九十日者,安般守意得自在慈念意,还行安般守意已,复收意行念也。安为身,般为息,守意为道。守者为禁,亦谓不犯戒禁者亦为护,护者遍护一切无所犯。意者,息意亦为道也。安为生,般为灭,意为因缘,守者为道也。安为数,般为相随,守意为止也。安为念道,般为解结,守  相似文献   

20.
杨笑天 《法音》2004,(6):21-25
《少室六门》本“二入四行”的最后还附了两首偈子,作为对理行二入的总结,《景德传灯录》将其穿插于达摩传中,在禅宗里非常有名。第一首是,“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传灯录》说这就是达摩教慧可安心的偈子。“外息诸缘”,就是息却(不攀缘)报怨、随缘、无所求等行所说的违顺等诸外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者,人身奔走而后有气喘,人心中如果同时欲念多歧,既想了脱生死,或想成佛度众生,又贪图名利,或贪恋人天善报,心念就会于此往返奔走,而这些欲求之间又多有矛盾抵触之处,于是便会令人陷入自相矛盾的困境,使人徘徊不定,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